

六年前從灣區回到海淀的陳萍,女兒今年參加高考,最近才查完分,陳萍說:“不出意外,女兒能夠穩進北大法學院。我的感受是哪怕是我手握世界上看似最好的教育資源,好像只能夠跟著命運的軌跡,無論走到哪裡,都得拿出孤勇者逆戰時候的氣魄來面對。這是教育的難,也是做父母的執著。”


考不上藤校
就算在灣區白待了?
四年的灣區媽媽生涯,讓陳萍揹負了太多人的期待。
既然都到了美國,那就應該在這個世界上教育資源第一的國家待下去,而且還要一直待下去,直到把女兒送進藤校。
在決定回國前,婆婆親自找陳萍談話。婆婆說,雖然她老公職位升遷必須回國,但她希望陳萍能夠陪著女兒繼續在美國接受教育,當一個全職的陪讀媽媽。這樣安排對孩子的教育更好,希望她能夠慎重考慮。
陳萍的老公也表示,在灣區待了四年,女兒上的私立小學,對口的就是藤校招生率最高的中學,就這麼離開了豈不是就斷了爬藤之路?
平時和陳萍走得比較近的幾個媽媽,都勸她,別走了,還是留在美國好。否則上了這麼多數學班、英語班豈不是都浪費了嗎?

陳萍認為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她也承認,在灣區雞娃確實比在海淀更有條件。
首先是灣區沒有取消補習班的政策,補習產業在華裔的追捧下,發展得異常蓬勃。
雖然有些白人家長會受不了華裔家長的卷,也會經常舉著牌子游行反對。但是由於補習行業創造的稅收和華裔家長的強烈支援,補習班至今仍是灣區一道靚麗的風景。
第二,灣區的補習班、興趣班的豐富程度是海淀沒有的。除了常規的數學、英語、鋼琴、馬術之外,在灣區甚至還有很多國內都難以找到的培訓班。
陳萍說:“我曾經給女兒報過一個風箏班,開班的老師就是濰坊風箏製作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算是放到海淀,我還真找不到規格這麼高的興趣班。
灣區更讓我驚訝的是這裡不僅能夠補習美國學校的課程,還有和海淀教育接軌的補習。”
回國前半年,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家培訓機構,他們從海淀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課程都有。老師都是從海淀名校退休的,或者是根據家長的需求,專門從國內特邀來的老師。我當初立刻就報了班,國內的同學知道我找到了他們沒有找到的補習班,都讓我把老師授課的音訊分享給他們。”
在灣區待了四年,陳萍認為她的收穫不是什麼離藤校更近了,而是女兒初中前掌握的知識點,並不比任何一個在海淀區就讀的小學生差。
女兒雖然因為劃片沒有能夠進入人大附,但是在學校針對他們這種海外回來的學生的考試中,女兒以英語和數學雙滿分的成績被片區內的最好的初中破格錄取。
在陳萍看來,知識的積累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價值的,無論是在海淀還是在灣區。

狀元媽媽親自補習
進入人大附
回北京,在海淀,去北大,這是陳萍為女兒定下的教育路徑。
對此,大家都認為陳萍是不是瘋了,好好的高大上爬藤的路不走,非要走路途艱辛的高考之路。
但是也沒人能動搖陳萍的想法,她說:“既然選擇回到海淀就必須接受挑戰,看看自己的能力到底夠不夠強。我真沒有空和總問我什麼不去國際學校,或者是不留在美國的人打嘴仗了。這是認知和個人選擇的問題,總要和他們解釋,我很煩,更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我從小縣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經歷過了學習的辛苦,也享受了成就。
我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具有挑戰性的,哪怕是在美國讀書,我女兒也不會比在海淀輕鬆。從性格層面來說,我確實很好強,否定我的人越多,我越是要拿出好的成績讓他們看看,我這個高考狀元是有兩把刷子的。”

邊做翻譯工作,邊陪女兒讀書,是陳萍這六年來唯二做的事情。陳萍笑稱,她女兒是高考狀元來陪讀,必定能夠與眾不同。女兒也總是說她是大材小用了,但是她認為在海淀教育的面前,她這點狀元的底子真是不夠用。
陳萍給女兒制定的考學路線是,先以海淀區中考500名的成績考入人大附高中部,然後再考入北京大學。這條路線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很難。
首先是如何讓女兒進入海淀區中考前500名,對於一個習慣了美式的教育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得調整考試習慣。
在灣區,女兒在私立學校是純快樂教育,但是和每天都要考試的海淀學校想起,簡直是太輕鬆了。陳萍說:“為了女兒適應考試,我是親自陪讀。女兒每一次測試我都是跟著做一遍,除了是讓她學 我如何考高分的學習習慣之外,我也希望她能夠不要排斥考試。”
白天女兒去上學,陳萍就在家準備給女兒提升的課程,晚上等女兒回家陪著她學習。在海淀陪讀可不容易,陳萍剛開始看海淀的考題就被嚇到了。原來坊間的傳說都是真的,海淀的考題是又怪又奇葩,很多題都她都不會做,只能自己重新學習。
作為曾經的高考第一,陳萍感覺自己如果當初在海淀讀書,不見得能夠上得了人大附。
很多人都說,海淀是學歷的高地,無數的家長都是清北畢業的高材生,他們輔導起孩子來,簡直就是太簡單了。和他們在高考賽場上PK,只有輸的命運。
但是從陳萍的體驗來看,在海淀教育面前,哪怕是學霸家長也得低下高傲的頭。

享受考試排名
當作是學習的樂趣
女兒考上人大附之後,陳萍的成就感爆棚了。
她說,題目雖然變了,考試方式也變了,但是她挑戰高難度的能力不降反升。去人大附前,女兒讓陳萍給她再傳授、傳授點學習的秘籍。
回顧在海淀讀初中的三年,陳萍認為女兒在她的引導下把“會考試”給練成了。

首先是不害怕考試,女兒在考前心態也能放平了,在考試中也能保持清醒,不急不躁完成考試。哪怕是遇不會的題,也能不慌了。
第二是會考試了,女兒做到了在考前要明確考試內容,進行精準複習,考試時先易後難保證每一道題的精準度。
進入人大附之後,女兒把目標大學定在了北京大學,此刻的競爭更為激烈了。
陳萍告訴女兒,她希望女兒在人大附的三年要學會享受看考試排名和別人成績。這是練就一個強大內心的必經之路,也是高中取勝的殺手鐧。
陳萍回憶起自己的高中時代,最怕的就是看成績排名。只要是看到自己成績下滑,立刻就會慌張起來。
腦補自己考不上大學之後,窩在小縣城裡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嫁給自己不喜歡的人,過著稀巴爛的生活。
這種腦補其實就是一種心理障礙,認知到了就能克服了。陳萍認為克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需要持續練習的,她自己的方法是不斷分享。
她高中時每次考試都把自己的卷子和錯題分享給其他同學,剛開始聽同學們的每一句評價都是尖銳又刺耳的,但是聽多了,陳萍慢慢就習慣了。久而久之,她開始聽同學們分析她的錯題,她開始學習同學們答題的方式。
她說,當克服排名的心理障礙之後,她獲得的是共同學習,吸取百家之長後,她也一躍成了第一名。
硬是把最不愛看的成績排名看順眼了,女兒在人大附的三年就是這麼過的。現在女兒眼裡,排名是成績的真實反饋,也是下一步學習的指導。
陳萍發現,女兒也會把班上同學的成績都記了下來,還和各科成績不錯的同學組成了微信學習小組。
這種互有競爭,但更多是共同進步的學習方式比大量刷題還能鍛鍊人。高考查分之後,女兒說她的好多朋友都比她考得好,好幾個都聽了她對英語考試的建議,英語一下子比模擬考拉高了十多分,這次估計能夠和她一起報考北京大學了。
看著女兒淡定描述別人優異的成績時,陳萍十分欣慰自己的目的實現了。
她一直堅信學習讓自己變得優秀是為了共同進步,而不是在別人身上找優越感。

成為高考的頂級“玩家”
才是終局
女兒高考的成功,讓陳萍一直在想,到底是因為她這個高考狀元的親自加持,還是因為女兒天生就是讀書的材料?家長們在孩子們求學的路上到底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實現教育成功呢?
女兒說,陳萍的經驗是不具有可複製性的。
首先是高考狀元媽媽陪讀,不會的題媽媽都能給做對了。這種開外掛的方式,普通人玩不起。即便能夠請到高考狀元輔導的家庭,也不可能像媽媽那樣,這麼盡心盡力。其次就是她自己擁有了會考試學習的天賦,在媽媽的指導下不需要太難就能進入學霸的行列。
聽女兒說著,陳萍是欣慰的,但她不同意女兒的說法。
她認為作為一個從灣區到海淀的媽媽,在教育實踐中她和所有的家長都在同一個起點上,大家對未來都是未知的。
狀元的身份只是提供了一個知識儲備和學習方式的背書,這一點大多數家長們透過外援都能解決。女兒人大附同學家長中也有不少是學霸,他們並沒有親自輔導,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去補習,孩子依然成績好。
陳萍說:“一個清華畢業的爸爸告訴我,他小學時就把她女兒的學習習慣培養好了。到了中學階段,就剩下享受學習的樂趣了。如果不享受學習,那就註定成為了學習的奴隸,學習還能好嗎?如果不享受學習,在海淀根本待不下去,難題捲到極致的現狀很快就能把他們嚇怕了。”

陳萍認可清華爸爸的觀點,學習是一輩子的,無論是清華爸爸還是陳萍的目的都是教會孩子如何在學習中脫穎而出,自然從容面對高考。
對比美國的升學,也同樣要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和競賽的結果,而每一個優秀的成績背後都是反覆的練習和付出。藤校招學生要的卓越,也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
每次和人提起教育方式,陳萍都感覺自己在講大道理。什麼每天都要刷題呀、每天都要背十個單詞呀!都是毫無創意的苦活兒。但是陳萍認為正是因為她認真面對了這些苦活兒,才從一個小鎮女孩衝到了北京大學。而這些苦活兒正是很多家長想讓孩子繞過去,又總是繞不過去的。
陳萍說:“高考和打遊戲有相似之處,如果想成為頂級玩家,就得靠時間和技能來堆。想成了遊戲中的頂級玩家可以花錢找代練來實現,可是高考不行。
高考的‘玩法’是一分付出換回一分收穫。從另一個視角看,只要你想每個人都能做到,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高考的贏家。”
文後:
在陳萍講述自己從灣區媽媽到海淀媽媽的經歷時,她一直都是平靜的。她形容自己很像三文魚“迴流”時的樣子,為了女兒總是在奮力拼搏,以成熟的樣子帶著女兒越過一道道難關,她喜歡這種人類為了下一代努力的本能。
對於女兒的未來,她也會一直陪伴,拿出自己的經驗來為她的保駕護航。陳萍說,這一切都是人生必經的路,她只是成為了一個媽媽該有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