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億洋遷徙”,國內音樂人的天塌了?

作者 | 李沁予         編輯 | 範志輝
“看了這麼多,感覺差距最大的,還是音樂。”
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後,一位國內網友在評論區寫到。
隨著TikTok命運的極大不確定,逆反的外國網友直接把小紅書送上了87個國家App Store的免費排行榜第一。Spotify CEO Daniel Ek曾說“開放AI在文化上是個好事兒”,AI或許還沒做到,但中國社交軟體搶先一步給海外使用者上演了一場網際網路奇幻的“桃花源記”。
這幾天的小紅書上,可謂小眾音樂、骨灰樂迷、技術大牛,神仙打架。中外網友雲端推杯換盞,線上觥籌交錯,也讓人重新相信,哪怕隔著螢幕,善意、真誠和好奇,依然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場註定載入史冊的“億洋遷徙”下的音樂文化交流,對於國內音樂人意味著什麼?能否真正轉化為推動長期改變的影響?

海外音樂“馴化”小紅書
不少網友感嘆,現在的小紅書幾乎可以用《二龍湖浩哥之狂暴之路》名場面形容,“一覺醒來給我幹哪來了?還是國內嗎?”
開啟小紅書,隨便一刷就能邂逅多位“開局即畢業”的海外音樂人。他們或是嫻熟的吉他彈唱達人,或是技藝超群的職業樂手,亦或是兼具藝術野心和商業潛力的嘻哈歌手,都被網友“留牌子賜香囊”,咔咔漲粉。
比如,原創R&B音樂人Emmanuel Zamar,短短三日便在小紅書吸粉近5.3萬,而他在海外TikTok上的粉絲量僅為5049;鄉村民謠音樂人Leon Majcen,僅憑5個影片就成功吸引12.1萬關注;TikTok達人Algie Powers釋出10段彈唱影片,迅速席捲10.9萬粉絲。

對於被短影片神曲轟炸多年的本地使用者而言,就像是久違的“音樂細糧”。    
評論區更是熱鬧非凡,網友們一邊感慨“好久沒聽到這麼高水準的音樂了”;一邊化身熱心向導,邀請這些音樂人入駐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平臺,並自發提供流程指導,甚至表示願意成為其中文助手,協助答疑。
此前入駐了國內音樂平臺但無人問津的音樂人,也在這波TikTok“難民潮”裡迎來春天,粉絲數持續上升。比如前面提到的Leon Majcen,他僅用一天在QQ音樂上從14個粉絲已經增長到386個粉絲,並且數量還在上升中。
不僅如此,國內博主“琴韻墨香”的琵琶演奏也吸引了大量海外使用者的驚歎,而海外博主Wild Jimbo的班卓琴演奏同樣讓內地使用者稱讚不已。    

小紅書的評論區儼然成了一個虛擬的全球音樂沙龍,使用者們討論的話題從搖滾到鄉村,從古典到流行,甚至擴充套件到更小眾的音樂領域,自然而熱烈。
也有海外使用者丟擲諸如“能推薦幾支中國樂隊嗎?”、“有哪些中國音樂家值得一聽?”等提問,而國內樂迷以熾熱回應,萬能青年旅店、五月天、華晨宇、旅行新蜜蜂等音樂人的也率先成為民間出海的受益者。
與此同時,行業內的樂評人也行動起來了。如樂評人呆若木一,已開始製作全英文內容,系統性向海外使用者推薦本土音樂人和歌手。像來自海南的獨立樂隊帕魯提、悲劇藥方也開始加入互動用英文介紹自己的樂隊引起關注。    
我們也看到,不少國外音樂人也在小紅書發起了音樂合作需求的招募,且真找到了一起玩音樂的搭子,跨國合作的門檻變得更低了。
這些海外音樂人雖背景各異,卻有著核心上的共通性——一種對音樂的誠摯態度和自洽表達。這種純粹賦予了作品一種似乎無法被工業化模式複製的質感,也使得文化交流真正流動起來,不再是單向的自說自話。
這種“文化錯位感”,像一場未曾預見的跨文化實驗。音樂似乎成為牆兩側的人們彼此滋養的溫柔介質,呼應了朴樹在《New Boy》裡唱的,“新世界來得像夢一樣,讓我暖洋洋。”

外來的音樂人好“唸經”?
曾以生活方式分享為核心的小紅書,似乎一夜之間完成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轉向,成為了全球網友共聚一堂的動態交匯場域。
從音樂層面來看,相較於海外平臺,TikTok因政策壓力步履維艱,前途未卜;Instagram擅長視覺呈現,卻在音樂分享和社群建立上略顯單一;Spotify雖然佔據了流媒體的王座,卻始終停留在單向的消費體驗中,缺乏UGC賦予的活力。
而小紅書憑藉將短影片的廣場邏輯、社群互動、演算法推薦的深度粘性,以及音樂創作的多維展示,多重屬性的疊加,為海外音樂人提供了一種頗具張力的敘事方式:不僅可以透過短影片呈現音樂作品,還能借助圖文形式剖析創作靈感,甚至直接與聽眾進行即時的跨文化對話。    
但隨著海外音樂人蜂擁而至,這種“文化輸入”也顯現出不可忽視的雙重性。平臺的融合屬性,確實拉近了音樂人與聽眾的心理距離,將個人品牌延展至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但這股“難民潮”也對國內的音樂生態形成了的“鯰魚效應”。
短期內,海外音樂人憑藉文化差異帶來的新鮮感,以及紮實的創作功底與技術表現,更易脫穎而出,佔據流量,從而讓本地音樂人在與海外內容的競爭中陷入被動,面臨被擠壓的風險。長此以往,本地音樂生態的多樣性,或許會因 “外部輸入”的洶湧而受到削弱。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國內音樂人並非僅僅輸在作品本身的質量上,而是輸在執行力和標籤自洽的內在短板上。
而海外音樂人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對新鮮事物的行動力和平臺規則的迅速適應上,更體現在將音樂視為“藝術+職業”雙重身份的自覺認知。從結果上來看,他們的內容輸出既有藝術的真誠表達,又帶著精密的自我規劃。
一位剛入駐小紅書的澳大利亞原創音樂人Essi告訴音樂先聲,短短12小時內,她便感受到中國聽眾的熱情。對她而言,社交媒體提供了一種以往不可企及的“文化瞬時性”——相比於在本土舉辦零散的小型演出,她的作品如今可以被世界各地的聽眾即時聆聽。Essi還提到,許多音樂人曾對社交平臺的商業化氣息抱有牴觸,但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音樂傳播方式的革新已不可逆轉。
澳大利亞原創音樂人Essi
“But if you view it as another creative outlet and find the joy and authenticity in it then it can be a powerful tool and also an enjoyable one. Rather than a chore it can be seen as a gift that many emerging artists did not have 20 years ago.”
(如果你把它視為另一種創意出口,並在其中找到樂趣和真實感,那麼它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力的工具,同時也是一個令人愉悅的事情。與其把它當作一項苦差事,不如將它看作是一份許多新興藝術家20年前所沒有的禮物。
可以明確的是,當下音樂人的核心任務已從“做音樂”的基礎上增加了“讓音樂被聽見”。    
而無論內容是精緻還是隨性,海外音樂人的影片中都傳遞出一種純粹的快樂和對音樂的享受。這種態度能夠打動觀眾,讓人覺得音樂是一種無壓力、純粹表達自我的媒介,而非一個需要不斷競爭和證明自我的工具。
不可否認,國內也有不少優秀的作品和創作,音樂圈的天也並不會真的塌。但他們可能普遍更多地感受到外界的期待和自我設限,總揹負著“必須做出成績”的緊張感。這不僅僅是國內音樂人自身的原因,而是與整個音樂生態和聽眾文化密切相關。
在國內,音樂人常常缺乏一種自然的互動氛圍,誇張點來說,是缺乏像現在這些無需過分熱烈、卻足夠真誠的“假裝很熱情”的路人。這些路人並不需要成為鐵桿粉絲或狂熱追捧者,但他們可以透過簡單的支援、隨意的好奇心和自然的欣賞,為音樂人提供一種沒有壓力的創作環境。
在音樂市場顧問Roxy看來,小紅書的這波“難民潮”絕了,跑來要中國樂隊推薦的直接報風格,跑來自我展示的直接發一堆高質量短影片。先不管他們為啥要來,反正就給人一種“你不出門?那我來你家唱堂會”的感覺。
這種果斷與專注,恰恰反襯出不少本地音樂人對社交平臺的疏離與遲疑,他們或許對微博和小紅書等新媒體的運營心存抗拒,卻也因此在與時代對話的起跑線上自甘落後。
不得不承認,音樂行業缺乏的並不僅是技術與作品,更是音樂人面對數字化浪潮的主動性與文化自覺,以及一種允許音樂人試錯、能坦然接受“不足之作”的文化土壤。    

逆反背後的蝴蝶效應
事實上,海外使用者選擇小紅書作為新的內容分享和互動平臺,看似是對TikTok封禁的一次“逆反”應對,但其背後隱含著網際網路行為藝術的邏輯。
正如2021年Reddit掀起的“散戶大戰華爾街”事件,散戶投資者利用GameStop股價逆襲了資本市場的既定規則,將戲謔式的“文化行為”轉化為具有深刻商業影響的實踐。
同樣,在小紅書,這種“逆反性”體現在音樂人和愛好者們對主流平臺的規避,以及對多元文化生態的重新選擇——從單純的流量爭奪戰轉向社群文化同溫層的深度參與,進而引發後續的蝴蝶效應。小紅書上的使用者不再僅僅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傳播者,是平臺生態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反饋、互動,共同塑造了這個場域的精神核心。
但這波流量的形成畢竟是“空心”的,其持續性仍需進一步驗證。不僅因為小紅書正處於上市前的關鍵視窗期,更因為每一個戰略敘事都需經由資本市場的邏輯精心打磨,以確保呈現出穩健、可持續的增長路徑。目前,平臺的重心或將放在如何有效緩解外部流量湧入所帶來的文化與輿論壓力。
因此,也有博主預測,平臺未來或許會透過IP歸屬地、賬號標籤等引數進行演算法干預,以實現對不同使用者群體的內容降權,為平臺重新聚焦核心使用者群體提供緩衝空間。當雙方使用者彼此“看不到”對方的內容時,這波因外部環境而起的熱度,也會在無形中逐漸散去。    
不管怎樣,對於海外音樂人來說,藉助小紅書提供了試水中國市場的低門檻路徑。他們可以透過平臺直接與國內使用者互動,瞭解中國聽眾的喜好與審美,同時用自己的作品開啟國內市場的大門。也許不遠的將來,全球化的音樂流通也不再侷限於大型唱片公司或主流平臺的推廣模式。
更重要的是,對於國內音樂人、獨立廠牌乃至演出主辦方而言,這波熱潮既是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機遇。一方面,可以藉助平臺吸引更廣泛的國際觀眾,拓展自身的傳播邊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這個視窗,為中外音樂人的聯動合作開闢新的可能性。

結語
之於TikTok難民與國內網友的和諧共處,有人評價道,就像2000年某個期待去上電腦課的下午終於和今天重合了,螢幕亮起,世界之廣闊,遙不可及的一切置於指尖。
如今,一切資訊都以令人眩暈的方式傾瀉而出,才華早已不再受困於任何邊界,所謂懷才不遇的敘事逐漸失去了說服力。網際網路如一臺永不停轉的分發器,將每一分真誠的表達、一點微小的努力,化作可以被看見的可能性。
對於音樂人來說,每一次嘗試都可能成為開啟未來的鑰匙,而未來屬於那些願意用雙手去叩響它的人。
*本文圖源網路,如侵權聯絡刪改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你認為,小紅書上海外音樂人的水平如何?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週釋出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挑選3位讀者,分別贈送18.88元、8.8元和6.6元紅包。獲獎名單將在每週日的“先聲週報”欄目中公佈,請保持關注。
長期招聘音娛產業記者(實習/兼職/全職),不問出處,能力說話,待遇從優,詳情請後臺回覆“招聘”。
排版 | vision
音樂先聲工作室介紹
音樂先聲,即專注音樂產業,先發未來之聲。懷抱對文字和產業的敬畏之心,我們致力於在資訊過載的時代,透過對國內外音樂產業案例、現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後的邏輯、規律和趨勢,持續輸出深度乾貨,爭取領先行業半步。
目前,音樂先聲在虎嗅、36氪、鈦媒體、介面等核心平臺累計發文超1300篇,獲得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0年度最具影響力作者,內容穿透力、行業影響力居音樂垂直領域第一位。
往期熱文
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咪咕音樂 華為音樂
Apple Music古典樂SpotifyYouTube Music
位元組音樂快手音樂蝦米音娛哇唧音樂
洗歌刷量盜版詐騙黃牛版權PUA假唱
演出刺客分割槽售票演唱會 音樂節網紅樂隊
Livehouse播客區塊鏈NFTWeb3ETF 
虛擬偶像AI偶像AI音樂元宇宙小卡
聯名籤售會 OST抽象文化科目三
羅大佑伍佰陶喆南拳媽媽賴聲川刀郎
周深 郭頂 汪蘇瀧 毛不易 吳克群
宋冬野五條人大張偉薛之謙許嵩
TFBOYSTaylor Swift(G)I-DLE權志龍
國產音綜中文說唱內娛飯圈地下偶像
樂隊的夏天我們民謠2022歌手2024
天賜的聲音乘風破浪中國好聲音
時光音樂會青年π計劃我想和你唱

– 關注我們,收穫最新產業洞察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點選下方“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