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已經走出大牛市的狀態,目前的主要推動因素一個是Ai科技對巨頭們的賦能,從而產生估值重估,若是小公司能進入Ai受益鏈條中,那麼起飛的速度要比巨頭們來得更猛烈些。
近期港股醫藥板塊表現強勁,多隻醫藥股實現顯著反彈,無論是Ai+醫療概念,抑或是純粹的業績預期向好,還是低位的生物科技股,都經常有單日10-20%+的爆發。
牛市行情從來不缺虧損但又靠泡沫和故事題材大漲的小盤股,過去跌得最慘的醫藥股,確實有巨大的反彈空間。但是,歷史上醫藥股的巨大漲幅,並不陌生,一個月翻倍比比皆是,翻開歷史走勢,全是反向10倍股,醫藥股的爆發,是新一輪的收割開始,還是真的Ai在改變行業呢?
一、不知不覺的暴漲
如果從個股漲幅榜單上進行分析,不難看出,醫藥股已經成為了近一月漲幅最強的港股板塊。超過了代表著Ai科技的半導體、軟體和自動駕駛板塊。

回顧牛市記憶,創新藥股從來也是高beta的角色,這次也不例外。
不過,具體而言,目前的漲幅,依然不代表行業的賺錢效應,首先漲得多的都是跌殘的個股,暴漲後交易量也高不到哪去,市值也很小,論市值增長几乎可以忽略,真正賺錢的投資者不多,全是長期被坑慘的人在回本。

港股醫藥板塊幾個龍頭,都沒有表現出超越網際網路AI科技巨頭們的賺錢效應。以藥明生物、百濟神州和康方生物為例,漲幅都只能算中等。

從行業趨勢看,目前醫藥行業的創新價值確實同中國科技一樣被低估,2024年,中國藥企海外授權首付收入已經超過整體融資額,實現首次的淨融資及收入平衡。2024年,中國企業進行BD的比例佔到全球的30%,可以說中國的產品放到世界很有競爭力。當然,背後還是海外的高醫療市場價值,國內市場醫療羸弱,和國內的強大的工程師紅利促成的必然結果。

但是,行業實力被低估不代表著醫藥行業股票被低估。很多取得了海外業務進展的公司市場從未冷落,比如康方生物、科倫博泰,均在去年取得了巨大的出海進展,股價已經反映了它們的實力,醫藥板塊歇了,但是仍然有大量醫藥基金在場內,不至於好公司價值無人挖掘,所以一般來說,一家公司如果藥物管線價值很高,即將成為大單品,卻持續破淨,無人問津的情況很少,這個板塊裡有給10倍PB的,也可以給0.1倍PB的公司,不要以為醫藥板塊真的完全被忽略了。
那些連續跌幾年,持續新低的個股,基本就是看不到確定性,或者各種利空疊加。當然,它們下跌的極限一般在淨現金價值左右,進入菸蒂狀態,開始有深度價值愛好者會來抄底。就慢慢跌不動了。
而不少破淨深跌的公司,則主要是因為主營業務持續消耗現金價值,並且公司管理層還出千,管線失敗,還在享受高薪酬,繼續投入沒有前景的新專案,這種菸蒂也撿不了,很明顯將在未來繼續向下炒,持續新低也沒什麼錯殺的。
二、結構性的邏輯
此次的上漲展現出來的特性是,核心的醫藥行業大股是跟隨恒指上升的,行業沒有很明顯的超額收益,但小股票的漲幅較大。
如果分析這些股票的質地,則確實是概念成分偏多。
如騰盛博藥,在港股可是聲名狼藉,從一開始的新冠藥研發新星,到產品落空失敗,結果公司不急不慢重開新管線,反而把錢存了定期,繼續開高工資,做一家養老型初創公司。
這公司作為港股B類股的跌幅冠軍,就是道德問題,也是投資者最忌憚的,但這個月也能漲1倍,充分說明了當前醫藥股行情的特質是超跌反彈。
Ai+醫療,則應該是目前的核心概念。
看到Ai+醫療這個賽道,事實上也存在很久了,幾年前就有,今年初在美股也炒過一波,就是Ai加速藥物開發和Ai賣藥、Ai診斷這種。比如醫渡科技,晶泰控股,主營的就是Ai醫療方向,不算是蹭概念的。
其中Ai加速藥物開發最具想象力,大名鼎鼎的Alphafold,用小模型預測蛋白質結構,拿下去年的諾貝爾獎。

不過醫藥開發的Ai模型,和Deepseek等語言大模型的進展有較大區別,一方面涉及到三維的分子結構,並且要符合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規律,需要產出的東西並不是語言文字,而是一套3D組合,對應的是文生影片,從文字到三維世界。但大模型的文生影片能力顯然是有巨大問題的,一個體操難題就難以解決了。
Deepseek給語言大模型的突破在於推理和邏輯強化,提升計算效率,但並沒有催化文生影片這一領域的進步。因此DS加速醫藥研發,更多在一些邊沿用途,比如蒐集論文資料整理。絕對不是實現行業生產力突破的關鍵。
Ai製藥這個賽道是講過的,問題還是在於是否真的改善了開發成功率?如何驗證?RXRX、RLAY這幾個都是老熟人了,股價大家有目共睹。

結論是這些公司暫時沒有提升研發成功率,大家並不信它們。
要驗證Ai+醫療走通,這些公司不能走這種賣工具或者賣思路的模式,要自己下場推臨床,把自己模型中預測最好的藥做臨床成功,然後靠較高的產出投入比實現盈利,驗證自己的技術優勢。其實跟股票一樣,大部分的諮詢或者賣策略市場不大,真有能力就用自己賬戶驗證。
另一類Ai醫療的股票則是Ai+資料服務,如醫渡科技,跟美股的TEM類似,其實就是整理大量的醫療資料喂出一個好的自動化小模型,Deepseek必然加強其產品效能,但又衝擊了其護城河,讓其他同行很容易模仿,反正底層都是用Deepseek,這種模式很像美股的soundhound,利空和利好交織,最後評判價值的因素,還是回到能不能出業績,而醫渡科技的業績當前看來,明顯是不好的。
而一部公司,則有故意表現的成分,如領漲醫藥股的德琪醫藥,為了宣傳自己用Deepseek,發了一條公告。

Deepseek鋪開的速度很快,印象裡步伐不快的體制內,都基本部署私有化Deepseek了,畢竟功能實在是太強大,醫療場景,Deepseek都能很好地進行診斷並給出專家級的建議。民營藥企靈活運用Deepseek改善業務是必然的,別人不說不等於沒有,特意發公告是為何呢。
不過拋開概念因素,其實在這些小盤股回升的背後,核心的推力還是pb修復。
比如,歌禮制藥,股價從0.76漲回到了現在近7塊,背後是此前極度的低估,公司的每股淨資產有2.46遠,賬上也還有20億,最低的時候市值7億,深度破淨。
跟騰盛博藥一樣,公司此前新冠產品算是打了水漂,但後面基本替換新管線,企圖東山再起,新的減肥藥產品臨床前資料不錯,在去年就開始持續修復,從PB定價到管線定價,已經上漲2倍,今年1月也是波瀾不驚低緩慢向上,然後AI熱情開始挖到醫藥股,疊加小盤性質,PB不高,讓公司股價再度加速,不知不覺就成了底部翻10倍。但上漲的關鍵,仍然是淨現金資產在支撐。

所以這個漲幅榜單內,很多公司是蹭概念的,但如果細看其估值,又發現,修復PB的動力是存在的,德琪醫藥也是這樣。

最近存在部分醫藥股退出港股通,所以大漲的模式,看起來莫名奇妙的,但其實是港股通內資在訊息前夕加速拋售股票,流動性差加急速拋售,一下子就深度下跌,大幅破淨,從而引發了巨大的迴歸現金價值的可能性。背後的邏輯,也是一樣。
但既然核心是迴歸淨資產,那麼修復到幾倍PB了,自然要看的不再是淨資產而是業務價值了,事實上,在這批大漲個股裡,如果後續產品利好催化不夠,虛的很難變成實的,就要謹慎了。
三、醫療行業真的好嗎?
AI對行業的催化,仍然是短暫的,行業內的重大生產力改變不夠,而醫療行業確實是有邏輯問題,國內支付力不夠,吃TOG的虧,所以必須出海。但是出海背後,美股醫療股也沒有很好。
老齡化需求和高利潤率背後,代表美國大醫藥股的IBB指數和代表小醫藥股的XBI指數,5年來跑不贏標普指數,如果跟美股網際網路和半導體指數比,差距更明顯,基本只是跑贏那些傳統行業公司。

醫藥公司賺到的錢,需要投入開發下一代藥物來維持業績,又或者併購。利潤只能在專利期的10來年裡,不像科技股,不研發靠平臺優勢,也能維持業績。所以可以把利潤全部拿出來回購,醫療股做不到。

醫療股要維持跟科技股晶片股同樣增速,總是要消耗更多的錢,更少的股東回報,長期走勢便被一步步拉開。同樣的,中國的創新藥行業核心問題,就是賺錢的公司少,燒錢和回報不成正比。
目前的龍頭百濟神州,公告了業績和2025的guidance,全球化驅動了增長,接近380億的營收了,但仍然不能給出正利潤率預期,股東回報遙遙無期。行業其他龍頭,也普遍是融資多於回報,至於B類股,基本就是隻吃不拉,只有融資記錄和持續虧損。能讓投資人容忍虧損,只能是高增長,但交不出來。
百濟神州增速不錯,所以股價也還OK,代表中國醫藥創新,值得市值榜首地位。但是如果到出利潤階段,估值恐怕也是個大問題,對於大的醫藥巨頭,全球估值是苛刻的,PD-1最成功默沙東,現在PE也只剩13倍了。所以很多醫藥股不分紅回購,也是害怕估值模式從PS切到PE,那就進一步坐實了只吃不拉的特點了。

對於很多醫藥股,一直向下是慣例,偶有成功,那也只是走成一個MRNA罷了。要知道,MRNA已經是醫藥行業裡一個非常成功的頭部案例了。

結語
目前看到的是,醫藥投資熱情很高,低位,小市值,很多故事,虧損無利潤驗證特性,漲起來波動巨大。但是不少公司已經開始藉機會融資配股了,比如晶泰控股,又開始從市場抽錢了,如果市場樂觀,熱錢多還好辦。但熱錢不多了呢,一拉就被割,怎麼玩。
不過,對於一部分破淨的,有資產修復價值的公司,或者低位丟擲新產品賭臨床效果預期的公司,又或者正在產品放量兌現或者出海授權前夕,可以在2025年交出不錯營收成長的公司,都可以高看一眼。前者破淨,融資慾望不高,後者則是業績推動市值。預期落地前,可以說很多的故事。總而言之,Ai熱潮並不催化醫藥行業變革,但AI帶動中國資產牛市修復,醫藥股不會缺席。
關於醫藥行業的投資見解,會更詳細地知識星球分享,星球也已經給出了很多預判性的看法和建議,並且有很多重點公司的內部研究報告,主要就是幫助大家更深入地分析市場,提供高頻的資料資訊查詢、機會篩選和交流功能,歡迎大家加入。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識星球,您可以獲得:
1、每日港(A)股覆盤,緊貼每天行情,時機在投資上永遠最重要;
2、重要財經新聞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針對它對企業/行業/股市形勢的影響。
3、有價值的第三方報告 + 紀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鑑與學習參考。
4、每一週至兩週一篇分析員的股票報告,深入剖析投資邏輯和基本面因素。

真是港股圈商務合作微信:Real_hk_manager
(新增好友請備註:公司+合作事項)
真是港股圈內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