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剛開始,現年97歲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又有了大動作。
他以45億低價,將家族持有24年的上海和黃藥業股權給賣了,而這家企業的整體估值為99.5億元。
“甩賣”中藥鋪,進賬45億
1月1日,和黃醫藥公告稱,將以6.08億美元(約合4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藥業的45%股權。
按照公告,和黃醫藥計劃9.95億元向上海醫藥出售上海和黃藥業10%股權,34.83億元向金浦健服出售另外35%股權。
其中,上海醫藥是上海和黃藥業的創始股東之一,佔股50%。金浦健服則是一傢俬募股權公司,在該交易前,於上海和黃藥業並未有任何權益。
交易完成後,上海醫藥將合計持有上海和黃藥業60%股權,成為其實控人並對其並表,和黃醫藥將僅持有5%的股權。
不過,這場交易並不是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股”,而是設有3年過渡期:
2024-2027年期間,上海和黃藥業得保證淨利潤至少每年約5%的增長,不然就得給補償,上限為9500萬美元(約6.96億元人民幣)。
上海和黃藥業旗下有一種治療冠心病的口服血管擴張處方藥——麝香保心丸,是中國在這一適應症領域的第二大中成處方藥,佔比達22%。
憑藉這一產品,上海和黃藥業2023年度淨利潤6.63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淨利潤5.73億元,完成業績承諾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過去20多年,上海和黃藥業還為和黃醫藥貢獻了可觀的股息——超3.7億美元(約27億元人民幣)。
此外,曾有熟悉和黃投資脈絡的人指出,李嘉誠有很深的“中藥國際化情結”,他想為自己、也為全體中國人,圓一個“中藥國際夢”。另有報道稱,上海和黃藥業曾是李嘉誠佈局中藥產業的重要一環。
早在1999年,李嘉誠就和香港新世界集團公司時任主席鄭裕彤,一起花了50億美元創辦了“中藥港”。
次年,李嘉誠成立和黃醫藥,並且藉助和黃醫藥陸續在全國多地佈局中藥產業:
2001年,華東,和黃醫藥與上海醫藥合資成立上海和黃藥業;2003年,華北,和黃醫藥與同仁堂合資成立同仁堂和記藥業;2004年,華南,和黃醫藥與白雲山合資成立白雲山和黃。同年,李嘉誠明確表示,中藥將是和記黃埔的第六大支柱產業。
彼時,和黃與三大藥企的合作談判速度,令不少人驚歎。
有媒體稱,2003年12月,李嘉誠寫信給廣州市主要領導,希望與國有控股企業白雲山中藥廠合作。這一要求得到市領導的重視,當即批轉給該市國資部門,雙方立即進入“熱戀期”。
“雖然在此期間,雙方也有細節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權上,兩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財務總監的設定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鑑於雙方強烈的合作意向,最終在不到5個月的談判時間內,完成了這項這項涉及10億元的合作意向”。
不過,2021年,和黃醫藥已經把持有的白雲山和黃全部股權,以1.69億美元(約12.39億元)的價格賣掉了。
也就是說,這次賣掉上海和黃藥業,並不是李嘉誠的一時興起,他早就在一步步剝離中藥相關資產了。
重點轉向創新藥
剝離重要相關資產背後,和黃醫藥早就把重點放在了創新藥上。
“我們持續投資我們多產的內部研發平臺,包括我們新的ATTC專案,我們相信這些專案有潛力為癌症治療帶來重要的影響。此次出售交易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資源,並使我們更加專注。”
簡單來講,他們的目標是研發能夠用於治療癌症、免疫疾病的藥物,當下正在進行的創新藥專案在這一目標的達成上更具潛力。
和黃醫藥目前有3款創新藥在國內獲批,分別是呋喹替尼、蘇泰達和沃瑞沙。
呋喹替尼是首款治療晚期直腸癌的國產創新藥,蘇泰達用於治療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沃瑞沙則用於治療MET外顯子14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其中,呋喹替尼在海外賣得十分火熱,但實際上和黃能從中拿到的銷售分成,並不算高。
2024年上半年,其實現約9.3億元的海外銷售額,和黃從中分到的收入大概只有3億元。蘇泰達和沃瑞沙的銷售額,則均在1.8億元左右。
創新藥的研發就是個不斷“燒錢”的過程,不僅研發週期長、存在失敗風險,就算研發成功了收益也存在不確定性。
李嘉誠此次做出的決策無疑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資金,為其在這一領域持續保持競爭力提供了充足的資本支援。
但最終,他能否透過這一決策收穫豐厚的回報,還需要時間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