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是從地方官的微觀角度入手,用各種蛛絲馬跡去揣測“天意高難問”,本篇試著切換到整個大明中樞的視角。

嘉靖朝末年朝中共存在三股力量,分別是以嚴嵩父子為首的“嚴黨”,以裕王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的“清流”,以及呂方為首的司禮監——前兩派勢同水火,第三派保持戰略模糊。
在大明官場的設定中,雖然沒有內朝和外朝之分,但司禮監實際上充當了內朝的角色。
所謂“內朝”,是指直接服務於嘉靖的私人權力系統,包括宦官機構、機要秘書、情報機構等,它們的運作相對機密,權力大且不公開,與文官組成的“外朝”互相制約。
無論是劇中設定還是真實歷史上,明朝中後期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都可與內閣首輔匹敵,史稱“權過元輔”。
再考慮到司禮監掌控著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呂方本人又長期服侍在嘉靖身邊,用“春江水暖鴨先知”來形容他並不為過。
因此故事就從呂方切入。

明史上的王振、劉瑾、馮保等知名人物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比較特殊的是魏忠賢,他是司禮監第一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但時任掌印太監王體乾是其舉薦的。
王朝存在的時間越久,花錢的地方就越多,來錢的地方則越來越少;因此一個王朝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錢從哪裡來,打算花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