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攢出這個陣容,內娛的福氣還在後頭

12月連廣州都開始美麗凍人了,還有什麼比一場熱帶海島的 度假 出差更合時宜的呢?
飄不是來拉仇恨的,但確實有那麼一咩咩炫耀的意思

本月4到10號,第六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在三亞舉行,而飄有幸成為了其見證者,經歷了今年最浪漫的一場關於電影的美夢。

12月的三亞有一種微微混亂的詩意,亂穿衣的季節你能在街頭湊出一整個衣櫃,而在這泱泱人群裡你幾乎能湊出一整個世界。

人們從地球各個角落跟隨光影來到這座島嶼上,季風吹來了對電影的熱忱。

其實在三亞的幾天並不閒散,高質量的放映和行業活動之密集壓根不是一人之力能跟上的,也沒有多的時間去休憩娛樂,但每日忙到夜裡,回到酒店時我還是覺得意猶未盡。
我最喜歡影院熄滅燈光、而銀幕還未亮起時,那一瞬間的黑暗與沉默——
放映機微微響動,一個夢即將誕生。
這一次,放映機的光束對準的是海南。
海生永珍
電影是為了什麼?
我崇敬的導演赫爾佐格會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只不過藝術家更擅長表達,於是我們總期望能在電影、文學、詩歌裡找到我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得清楚表達自己,否則我們和鹹魚沒什麼區別。

《電影夢》
那麼,電影節便是一個巨大的造夢計劃。
它既聯通行業,促進交流和合作,令更多電影有機會誕生;又搭建了一條從業內到觀眾的直接溝通渠道,令所有愛電影的人都有機會追夢。

當然,電影節有大小有等級,從國際級到地區級,從綜合性到專業性,它們之間未必有絕對的優劣之分,只是性格不同、趣味相異,展現的是電影世界的多樣性。

“能量感”,是我對這屆海影節最直觀的感受。
迷人海濱懷抱中的海影節

較之飄之前去過的戛納、上影節、港影節乃至First、平遙影展,海影節都算得上是後生,2018年創立,僅舉辦六屆,地點也不是什麼國際化超級都市。

但恰如它今年的主題“海生萬物”所表達的,海南是有邊界的,可海是無界的,水系聯通了整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從威尼斯、戛納的海岸,到人類文明的最遠處,海水能生出世間萬物。

而當無限的創造力收束在地圖上一個點上,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能量。

朱麗葉·比諾什、伊莎貝爾·於佩爾、努裡·比格·錫蘭……
我們不是在聊世界三大電影節,這些註定進入電影史冊的人物,都是早就和海影節結緣的老朋友。

第二屆海影節評委會主席,頂級女演員於佩爾

而到了這一屆,從國內響噹噹的張藝謀、葛優、謝飛、奚美娟、葉童、倪萍、徐帆等電影人,到世界級的大咖呂克·貝松、蘇菲·瑪索……
我承認我有被海影節嚇到,哪怕是個A類電影節也很難一次性攢出這麼個嘉賓陣容。
當然,如果僅僅是堆人頭,不過只是一種名人集郵,並不能因此憑空生出格調和品位。

一個電影節辦得行不行,本質上就是兩個字的問題:

選片。

海影節在這方面下的功夫實在有讓我驚喜到。

戈達爾、安東尼奧尼、雅克·德米等大師經典作品肯定是要來鎮場子的,各大A類電影節佳片的中國首映也不提了,還有中法特展、西班牙電影周、東盟單元等國際化單元,都算是國際電影節基操,驚喜但不意外。
還在大銀幕看了我極其喜歡的紹拉
海影節的諸多展映單元中我先提兩個非主競賽、卻深得我心的。

一,“海上明月”。這個單元選取的都是正在崛起的亞洲新銳導演,尤其其中的東亞與東南亞作品,聚焦的正是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壤上的獨特現實。

再結合海影節一直以來對國產、乃至於“瓊產”電影的關注與支援,這種策展意識使得海影節呈現了一種極為鮮明的東方特色、南國風情。

二,“全島嘉年華”中的“女性篇章”。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專門展示女性影像的類別。
其中的《黑箱日記》《我這一輩子》《想象之光》皆是在國際上廣受好評、但國內觀眾無緣得見的女性題材佳作。比如《黑箱日記》是《日本之恥》主人公伊藤詩織自己執導的紀錄片,而《想象之光》則是一部揭示印度女性生存困局的深刻作品。
而無論她們和我們多遙遠,在性別困境中,共性永遠會壓倒性地大過區別。
我們看到,我們共振,我們才能積蓄能量去改變。
對於一個電影節,“多樣化”是優秀的門檻,而多樣化中體現的獨家視角及人文意識,才是更重要的水準線。
我所見

而電影節最有趣的地方就來了——

電影節自身的選片體現的是活動組織方的志趣,是第一層篩選。
但觀眾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對上百部的展映影片,也只能按著自己的興趣和口味再度精選。
於是,我們每個觀眾也為自己辦了一場迷你的“展中展”。

介紹完海影節,現在請由我來隆重介紹“飄影節”的入選名單:

首先是劇情片單元。
《78天》
1999年,塞爾維亞的三姐妹用攝像機在家園拍攝家庭錄影,記錄生活的點滴。
1999年,彼時的塞爾維亞還屬於一個叫“南斯拉夫”的國家,而它即將面對的是震驚世界的北約轟炸事件。
中國人民也不可能忘記,那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受戰爭牽連,三位烈士無辜遇難,這是一段兩國人民共享的痛苦記憶。
這場戰爭歷時78天,也恰好是這部“偽紀錄片”的名字。它用人民的、女性的、少年的視角,對國際戰爭這樣宏大的主題進行了新的審視。

歷史車輪雷霆萬鈞地在大地馳騁,它不是屬於少數英雄/梟雄的史詩,而是每個具體的人的命運。

《女孩終究是女孩》

在女性地位低下、保守觀念頑固的印度,一個少女同世界千千萬萬少女一樣,迎來了自己的青春期,也體會到了頭一次甜蜜的心悸。然而她的小男友,卻鬼使神差地對她那位控制慾頗強的母親產生了興趣……

一部獵奇的母女雌競狗血家庭倫理大戲?
不,小男友只是電影真正主題的一條獵奇紐帶,“三角戀”還原到本質,只有叛逆期女兒與嚴苛媽媽的二人代際關係。

在父權社會里,母女總是亦敵亦友,甚至形成某種博弈,母親太弱勢,所以總想抓住手中不多的東西;女兒太渴望自由,所以總需要透過反叛權威來自我實現。

但在導演極其細膩感性的視聽語言裡,我們看到女性自我實現依靠的不是對抗、博弈,而可以是理解、相擁。

再是兩部紀錄長片——
《呼吸之間》
陸文婕,北大高材生,留美生物藥理學博士,世俗意義上的超級高階人才。
而她也有個世俗意義上最不務正業的正業:自由潛水。

何為“自由潛水”?

也即不帶氧氣瓶,只靠憋氣挑戰人體極限的深潛。
陸文婕說,氧氣瓶最大的問題,就是呼吸聲會嚇跑海底的生命,難以完全融入水下的世界。
一呼一吸,自由往返海面水底,聽起來唯美又浪漫。
但如果你知道,她曾像墜入深淵般在海底下潛了89米;
如果你知道,她曾在人類幾乎不可能承受的嚴寒中挑戰自我,成為首位在南極自由潛水的女性;
如果你知道,她一直保持著6項國家紀錄,曾打破了幾十次國家紀錄,亦是該運動史上唯一一位打破世界紀錄的中國運動員;
那此時再看她那些極盡優美的照片,是否就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氣魄?

陸文婕能在水下憋氣長達8分鐘,亦可以隻身潛入暗無天日的深海。但她也曾在水下缺氧昏迷,且每次下水都冒著葬身汪洋的危險。

有人問她,女生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去挑戰極限?

她回答:生活就是這樣。
最後我再聊一聊《爺爺奶奶那些事》
導演楊驪珠的奶奶在80歲毅然決然地離了婚,結束了一段長達60年的包辦婚姻——如果用尋常的說法,它應該叫“鑽石婚”。

作為一部如此私人的影像作品,它卻映照出一個世紀來許多女性的共同經驗。

如此平凡的人生經不起劇透,所以我也不能再多做介紹。但如果有機會看到這部片子,我相信你也一定不會錯過。

除了以上四部電影,還有《發明》《狗的審判》《搖曳的影子》等其他不少值得一看的片子。

沒錯,它們都是女性導演執導的關於女性的電影,我的視野就是這麼狹隘又固執。其實此行我還看了其他許多電影,但還是更願意把版面優先留給她們。
《狗的審判》
在頒獎禮上,《女孩終究是女孩》的主演普麗提·帕尼格拉希獲得了本屆金椰獎的影后桂冠。她的獲獎感言是這麼說的:

“我們能讓更多的女性擁抱自己,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弱點、不安全感和所學到的東西。”

電影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動人的回答之一。
電影的未來
我非常厭煩且鄙夷的一類說法是:電影黃金時代已過去、經典已死、沒有偉大的電影了、電影再無大師……
這種話術看似是在維護經典的地位,實質是在維護髮言者自身的話語權。他們不是崇敬大師,而是自認為是大師。
可是,電影的發展從來不是靠為那些“正統經典”守墳來實現的。
上世紀20年代,謝爾曼·杜拉克女士將芭蕾和機器的運轉剪輯到一起,拒斥傳統的敘事,用純粹的視覺來表現人類存在於工業社會的主題。

《主題與變奏》

40年代,梅雅·黛倫女士拍攝舞蹈的肢體不斷打破時空,用先鋒的手法表現人類的超越性哲學。

《為攝影機編舞之研討》

60年代,阿涅斯·瓦爾達女士決定拍一個女人得知自己患病後的兩個小時時光。
這部電影的名字言簡意賅,叫《5至7時的克萊奧》,也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開山作之一。
關於“凝視”的超前展現
70年代,香特爾·阿克曼女士拍攝了長達200分鐘、卻只呈現一個家庭婦女三天日常時光的《讓娜·迪爾曼》。

電影用監控錄影般的固定鏡頭,展現一位主婦無止境地做家務、照顧家人、維繫收入、支撐家庭,情節之乏味枯燥幾乎讓人抓狂。

但,這不僅僅才3個小時嗎?

她和無數女人可是就這樣過了一生啊。

早在《教父》《美國往事》之前,了不起的女性先驅就已經明白了,一部電影或許可以記載一個偉大男性波瀾壯闊的一生,卻遠不足以承載最普通女性生活的一個片刻。

2022年,電影媒體《視與聽》邀請了數千位業內的權威評選影史百大佳片,

《讓娜·迪爾曼》壓倒了《公民凱恩》《驚魂記》等經典位列第一。

這絕不僅僅是一種zzzq式的迎合潮流,而是業界(可能有部分人還沒睡醒吧)都意識到了,我們必須對這些改革傳統的新視角給予重視和敬仰,這才是電影的未來。
當然香特爾·阿克曼的重要並不需要業界權威來背書,她更不需要“大師”這樣老氣橫秋、充滿霸權意味的稱呼。

不妨這麼說,面對如此日新月異、生機勃勃的時代,“大師”“經典”這樣的詞彙真的太土了。

《想象之光》於今年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
電影前進的動力是這些突破舊有意識形態、建立新審美的嘗試,而經典除了借鑑之外,更大的作用其實是被拿來推翻和解構。
好電影一定是會越來越多的,因為新美學一定在未來,而不是過去。
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感觸之一。
女性電影人們的目標不是拍出一部常規意義上的“好電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好電影”的標準。
她們繼承著前輩極具身份意識的傳統,繼續探索著電影陳規之外的可能性。
在海影節競賽短片中,我們甚至能見到《月桂哪得香如許》這樣好玩的作品,用月桂葉浸泡膠片來顯影,像做手工一樣創新電影技法,主題則探討了女神達芙妮變成月桂樹的古老神話以及現代議題。
在海影節的幾天時光裡,還有更多在電影之外的動人與美好。
我們見到葉童、趙雅芝這對老搭檔在舞臺上惺惺相惜,看向對方的眼神彷彿發著光,這是女性間的相互賞識,歲月還在加深她們的認同。
我們看到雙手低垂、知性優雅的奚美娟老師,踏上紅毯就贏得一眾掌聲與喝彩。這是女性藝術家的風采,不需任何姿態便能服眾。
而她到來的目的,是來頒發影后獎項,鼓勵下一個如她一樣優秀的女演員。
我們還能見到倪萍、徐帆這樣了不起的業界前輩,以及無數各個年齡段的女性從業者在各個地方發出自己的光芒。
她們是在散發自己的星光,也是在為電影的未來照亮道路。
回到前文引用赫爾佐格的話,我們需要電影替我們言說心路歷程,可人類是不斷發展的,因此我們需要新電影,也需要扶持新電影的人和平臺。
我們都在向前,我們都在期待新的篇章
電影節是一場夢,但它的真正的目標是——
令夢成為現實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