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我們很難再遇大衛·林奇這樣鬼才式的導演

當地時間1月16日,美國著名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去世,終年78歲。大衛·林奇曾執導過多部經典好萊塢電影和劇集,代表作品有《穆赫蘭道》《藍絲絨》和《雙峰》等。
大衛·林奇是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作品以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鬱悶的精神症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教授對大衛·林奇的代表作《穆赫蘭道》的剖析和導賞,選自音訊課程《戴錦華大師電影課:52倍人生》。戴錦華教授曾表達對大衛·林奇這樣的導演在全球電影工業當中褪色甚至消失的惋惜,她說:“如今我們很難再遇到大衛·林奇這種頑童式的、惡作劇式的,飽含著惡意但是惡意之中又有一種對於現實的深刻的、不能自已的關切,類似這樣的鬼才式的導演的出現。”

戴錦華教授導賞
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唯美》創刊號封面藝術家
文章整理自活字文化出品的音訊課程《戴錦華大師電影課:52倍人生》
好萊塢鬼才導演大衛·林奇的《穆赫蘭道》(2001)拍攝在新世紀伊始,是他影片序列當中的一部代表作。
大衛·林奇被視為一個體制內的天才,是好萊塢電影體制之內的另類分子。也有人認為,在世紀之交,他是和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一起繼續延續著電影作者的傳統和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導演。
如果你看過他的成名作《橡皮頭》或《藍絲絨》,以及他此後的一系列影片,大家會體認到這個鬼才的特徵。
大衛·林奇
到今天為止,他仍然是一個世界影壇上的傳奇性角色。特呂弗在倡導電影作者論的時候,認為一個電影作者最好是編導制合一的全面的角色,同時他還必須壓制住演員這個噪音,以便使他自己的個性聲音貫穿全部。
大衛·林奇的傳奇之處在於他不僅僅是編導制合一,他可以是自己影片的攝影,自己影片的剪輯師,自己影片的特效設計者,同時他是音響設計者,同時還是他影片的歌詞作者,他還是畫家,他還是演奏者……這樣的全才是構成了這個鬼才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基本的特徵。
同時如果大家看過大衛·林奇的工作照或者他的各種各樣的宣傳照的話,你們會發現,他甚至長得就像一個鬼才,是一個非常有個性,非常有特點,而且帶一點怪誕的重要的電影人物。也可以說,他是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之交出現的一種非常奇特的導演,就是導演本人已經是一個明星,甚至是一個超級明星。

戴錦華教授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導賞《穆赫蘭道》,攝影:王東隅
回到《穆赫蘭道》中,我看豆瓣的朋友們寫了很多評論,也做了很多的討論。大家已經把大衛·林奇的影片稱之為所謂“燒腦”的影片,因為他的影片不是那麼容易懂。《穆赫蘭道》上映之後,無數記者追問大衛·林奇說:你到底在想什麼?你這故事是不是是這樣的,或者是不是是那樣的。而大衛·林奇一律拒絕回答,他的答覆是非常具有大衛·林奇特色的,他說:“你們都被好萊塢慣壞了,所以動點腦子去看電影吧。”
《穆赫蘭道》
但是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其實相當單純,電影本身並沒有那麼複雜。如果你不被它嚇倒的話,如果你熟悉大衛·林奇的話,你會發現甚至在大衛·林奇的序列當中,《穆赫蘭道》不算是一個特別繁複的電影。
《穆赫蘭道》海報
《穆赫蘭道》無外乎是一個關於夢的電影,一個在最淺表的層面上使用弗洛伊德夢的理論的電影。夢是什麼?在弗洛伊德看來,夢是願望的達成。換句話說,在夢中我們才能夢想成真,而在現實當中,我們卻遭到永遠的、不斷的挫敗。所以說這是一部關於夢的電影,而同時這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夢,這是一個關於好萊塢的夢,或者好萊塢所生產的夢的正反面的故事。
在《穆赫蘭道》中,我們進入到一個故事情景,我們目擊了一個剛剛加盟好萊塢的姑娘的故事。這個姑娘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在美國人的感知當中,加拿大多倫多是遙遠的邊陲,是世界之外的一個伊甸園之地或者是荒蕪之地。
《穆赫蘭道》
這樣的一個姑娘,金髮,笑容燦爛,充滿夢想地進入到好萊塢的世界當中,然後她遇到了一系列的奇遇,她嘗試去處理這個奇遇。在奇遇當中有著一個相當弗洛伊德式的核心道具—— 一把寶藍色的鑰匙,以及最後發現的一個和鑰匙同色的寶藍色的盒子。鑰匙準確地插入了盒子的鑰匙孔,然後扭開它。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弗洛伊德意義的,一個非常具有性意味的這樣一個表述。但是盒子開啟以後它卻是一個黑洞,是一個深淵。主人公似乎跌落到這個盒子裡面,於是故事突然轉變了情景。
《穆赫蘭道》劇照
同樣的演員,同樣的形象,但是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情景。那麼,可以開始你的解讀了。把第一個故事當作夢,或者把第一個故事當作現實。如果第一個故事是夢想的話,那麼第二個故事就是現實。在第二個故事的現實參照之下,第一個故事是真正的美夢,也就是所謂的Dream。而如果把第一個故事當作現實,而第二個故事是掉進盒子裡的夢的話,那麼就是十足的夢魘,也就是Nightmare。這正是夢的兩種基本的形式,如何去讀它,取決於你如何理解現實與夢想,如何理解好萊塢的世界。

戴錦華教授,攝影:王東隅
而大衛·林奇作為一個後現代主義的鬼才,後現代主義時代的“大師”——畫引號是因為據說後現代主義時代不產生大師了,可是後現代主義時代又不斷在命名大師。所以自於這樣一個諷刺性的事實,你可以把大衛·林奇當作一個大師,或者當作一個反大師。同時,你也就可以把這個故事當作一個典型的好萊塢故事,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典型的反思好萊塢的故事。所以《穆赫蘭道》是一部電影,也可以是一部元電影,也就是關於電影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當中,大衛·林奇並不是在一般意義上去建構夢和現實,並不是在一般意義上去處理美夢和夢魘。他實際上非常具體地把這個夢想指向好萊塢,指向好萊塢作為夢工廠,和生產夢工廠的好萊塢社群、好萊塢體制、好萊塢機構本身作為現實,這才是他更關注或者更在意去處理的一個物件物。
《穆赫蘭道》海報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穆赫蘭道》中,無所不在的是大衛·林奇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的,對於好萊塢電影史上一個最重要和基本的型別的戲仿、反諷和挪用。
在這部電影當中,他直接戲仿、挪用和反諷的好萊塢型別就是著名的黑色電影,也就是在50年代曾經達到過輝煌和極致的這樣的影片。而黑色電影作為一個型別,它事實上又經常與警匪片相互重疊,相互雜交、嫁接。而在50年代的黑色電影或者50年代的警匪片當中,除了硬漢偵探之外,還存在另一個極端重要的型別化的形象,就是蛇蠍美女。
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他直接地運用了黑色電影中的這樣一種造型風格和定型化的想象,型別化的角色,同時他利用當時佔統治地位的一種偽人種學,金髮美女對黑髮美女。
金髮美女作為一種善良的,宜家宜室的,充滿女性氣質的正面角色,和黑髮美女作為神秘的,不知何處而來的,攜帶著威脅力和閹割力的這樣的角色,這樣的一組女性人物,經常在5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當中相互參照,相互對應,相互作用,同時構成所謂不同的女性型別,準確地說,是男性慾望的兩種不同的型別物件。

《穆赫蘭道》劇照 金髮美女和黑髮美女

林奇大量地藉助這樣的定型化的角色、定型化的場景、定型化的想象來形成對於黑色電影這樣一個好萊塢型別的自指、反諷和戲仿,同時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情景就是失憶,失憶的美女以及因為失憶而形成的記憶空洞,因此也是懸念,因此也是威脅,因此也是誘惑。

《穆赫蘭道》

所以在這部影片當中,對夢的處理同時是對好萊塢的處理,同時是對好萊塢一個特定型別的處理。所以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幾乎是一個黑色電影的戲仿版,或者說黑色電影的漫畫像。我們看到了善良的金髮美女,我們看到失憶的,神秘的,不知從何而來的,不知遭遇到什麼事情的黑髮美女。電影當中兩次出現那個在大衛·林奇式的光效之下的路牌“穆赫蘭道”,當然大家可能已經知道穆赫蘭道就是洛杉磯好萊塢的中心區的一條真實的街道。
《穆赫蘭道》劇照 路牌“穆赫蘭道”
在影片的第一個場景當中我們就先看到瑞塔或者在後半部分叫卡米拉的黑髮女演員坐在汽車的後座上,然後非常典型的黑色電影式的場景,汽車突然停下。當卡米拉詢問的時候,前座上伸過來一支手槍,告訴她下車。繼而是大衛·林奇式的設定,一群狂歡的年輕人所乘坐的汽車,在前燈大亮的時候衝來,於是一場無理據的車禍發生了。

《穆赫蘭道》
前面那個黑色電影式的陰謀被粉碎、被挫敗,當車禍現場一片靜寂的時候,車門開啟,反而是黑髮女演員也就是陰謀的犧牲品安然無恙地走下了汽車,而且似乎她是這場車禍唯一的倖存者。然後,她仍然是如此妝容完美,似乎完全沒有受到車禍影響地爬出了汽車,走過了公路,很快地出現在那個幾乎象徵著好萊塢的洛杉磯著名街道Sunset Blvd日落大道上面。

《穆赫蘭道》劇照 神秘的黑髮美女
我們以為什麼都沒有發生,要很久以後我們才注意到她的前額淌下鮮血,我們才知道她頭部受傷,這成為她失憶的客觀依據。故事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以這樣的方式,其實相當無厘頭地把黑髮美女和金髮美女引到一起,然後展開了一個經典好萊塢式的故事,直到號稱瑞塔的卡米拉墜入到藍匣子當中,故事才進入到另一個層次。
《穆赫蘭道》
人們習慣於把前半段故事理解為夢,美夢,Dream,把後半部分理解為現實。而故事的主人公並不是瑞塔或者卡米拉,而是金髮美女貝蒂,也就是後半部故事當中的黛安。
我一直會強調說:大家一定不要以為片頭字幕不過是片頭字幕,片頭字幕的襯底通常是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片頭字幕的襯底通常已經開始講述故事,它甚至是整個故事真正的索引。所以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看到,片頭字幕是一個摳像的舞蹈場景,而這個舞蹈場景可謂群魔亂舞,但是它最後終止在我們看過電影之後才能辨認出來的貝蒂或者黛安的笑臉,然後她憧憬地望向前方,望向上方——字幕結束,電影開始。
《穆赫蘭道》劇照
(本文出自活字文化出品的音訊課程“戴錦華大師電影課:52倍人生”第72期(共105期)。《穆赫蘭道》的講解共有兩集,此為上集;聆聽戴錦華教授完整語音講解,可點選下方“閱讀原文”購買。)
相關推薦
1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中國電影50部
2022年是戴錦華老師於北京電影學院、北京大學執教的第40個年頭,在這個特殊的年份,她攜《中國電影50部》再度聚焦中國電影,分享她對於電影的無比熱愛。
活字文化出品的《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國電影50部》,與戴錦華教授四十年的學術成就息息相關。經由對中國電影發展史的重新梳理,課程的結構最終達成了“從電影研究到文化研究這樣一個層次的分享”,戴老師說:“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電影藝術自身,是電影語言革命,是電影新浪潮,是電影藝術家對於自身的一個無窮的開拓和探討。但是進而我想經由電影,和大家分享我嘗試去思考的,困擾著我的,同時我以為也許困擾著社會的一些共同的問題。”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2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性別與凝視
女性電影是一個看似非常明確,其實很難定義的概念。因為人們會問,什麼是女性電影?是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嗎?是關於女性主題的電影嗎?是必須具有女性自覺的性別意識的電影嗎?是必須以女性主義為準繩、為指導的電影嗎?同時還會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女性電影是一個特殊概念?為什麼性別與電影是一個值得被討論和經常被提出的議題?
我認為女性主義對於女性電影的創生是充分必要的,但是女性主義不應該成為女性電影的全部或者唯一的依據,儘管女性是人類的一半,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女性自身是千差萬別的,女性自身攜帶著今日世界的種種問題。我們提供不一樣的觀察,我們提供對於世界上所有問題的回答,不僅是性別問題的回答,女性的介入意味著新的可能性探索,女性的介入意味著女性的生命經驗對於電影藝術的貢獻。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bilibili、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所以,我認為女性電影也應該是由女性參與制作的,應該是由越來越多的、分佈在各個不同行當當中的女性電影人智慧的、想象力的創造。它是另一種想象力開啟的、更廣闊的社會的可能性。因此我選擇了9部男導演的作品,11部女性導演的作品。在這樣一個有限的20部影片的數額當中,我希望跟大家展示我心目當中性別與電影相關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議題。
3
戴錦華大師電影課
52倍人生(音訊)
出品:活字文化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
🛒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課程
4

戴錦華 編著


給孩子 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0年8月
《給孩子的電影》由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戴錦華編選,在世界範圍內,遴選出50部經典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電影版圖的各個角落。在編選過程中,戴錦華跳脫出“橫”的地理空間,以“縱”的時間的概念串聯百年電影時光,除大陸以外,還囊括港臺及海外的各語種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編選這50部電影,戴錦華和她的編選團隊,注重第三世界電影的發展,關注除好萊塢外的國家,比如收錄了伊朗的《小鞋子》以及東歐的電影。力求讓電影在孩子心中不僅是“眼睛的冰淇淋”,還是心靈和視野的啟蒙者與拓荒人。除選出的這50部外,還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來求其全面,有些同樣精彩的電影,遺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讓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延伸閱讀與觀摩的參考。
《給孩子的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