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第 115 個國際婦女節了,今年的主題是——「為了所有婦女和女童:權利、平等、賦權。」

我們也看到,最近有不少女性電影陸續上映院線:
已經於 2 月 28 日上映的《初步舉證》,由大熱劇集《殺死伊芙》裡的朱迪·科默出演,講述性侵受害者在司法體系中的自證之難,直指法律程式對女性權益的結構性壓迫。
婦女節當日要上映的《還有明天》和《想飛的女孩》,則是將鏡頭瞄準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女性,讓我們得以在大銀幕上看見更加真實的女性處境。
女性主創、女性視角、女性故事,今年的三月也被大家稱為「女性自己的春節檔」。

藉此機會,KY 盤點了女性電影的發展史,並在整理的過程中驚奇地發現:
雖然近幾年我們才有機會看到更多有關女性的影片,但其實女性故事一直都有人在書寫,用導演楊荔鈉的話說,「我拍的一直是女性電影,只是現在才被看到」。
被埋沒的女性電影,和逝去的時代成了一種微妙的映照。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邀請你一同走走女性電影的來時路,希望曾經的這些好東西也能被更多人看見。
P.S. 文章末尾我們整理了一份 100 部女性電影片單,歡迎大家自取,觀看愉快~

19世紀末-20世紀20年代
女性電影萌芽
女性影人先驅活躍在行業四處
1895 年 12 月 28 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的咖啡館放映了 10 部短片,標誌著電影藝術的誕生。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對兄弟的大名,但很少有人記住愛麗絲·居伊-布拉謝(Alice Guy-Blaché)——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導演。

圖片來源:紀錄片《愛麗絲·居伊-布拉謝不為人知的故事》
時年 22 歲的居伊,在正式對外放映前就內部觀摩了這批影片,被深深震撼並決定開啟自己的電影創作道路。
作為當之無愧的電影先驅,居伊的職業生涯裡創造了很多第一。
在觀看電影的幾個月後,她便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甘藍仙子》,也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根據指令碼拍攝的虛構電影。同時,居伊也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特寫鏡頭、手工染色和同期聲等多種電影技術的導演之一。
1906 年,居伊拍攝了《女權主義的後果》,這部電影大膽想象了一個男女社會性別互換的世界,男人負責縫紉煮飯帶孩子,而女人出門看報紙討論時事。這種性別互換的指令碼,不斷被後來的電影創作者們使用和演繹,直至今日都不過時。

圖片來源:《女權主義的後果》
愛麗絲·居伊並非個例。默片時代,儘管電影業尚處發展初期,但創作環境寬鬆,創作者的發聲機會也相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有一批女性影人活躍在行業的各個環節:
以洛伊絲·韋伯(Lois Weber)為例,她幾乎包攬了電影製作的全流程,比如創作劇本、選角、拍攝、剪輯、製作、發行等等。她的作品多為女性主人公,力圖呈現在當時女性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包括性暴力、避孕、工資平等。
還有梅布林·諾曼德(Mabel Normand),梅布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女明星,也是知名編劇、導演。她多次與卓別林、馬克·森內特等人合作,是喜劇電影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圖片來源:《梅布林的困境》
你或許很難想象,在當時,「女性與男性導演電影的頻率與質量相當」是理所當然的事實[1]。
換句話說,女性缺席並非是電影業的傳統,畢竟在默片時代,女性已經在拍電影了。

20世紀30年代-50年代
在好萊塢的蓬勃裡
「婦女電影」被搬上熒幕
20 世紀 30 年代,電影的工業化程序加快,迎來了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好萊塢黃金時代。但與此同時,女性電影遭遇極大程度上的衰退,甚至將近斷檔。
大量投資機構湧入電影行業,其中以素有「男性俱樂部」之稱的華爾街為代表。在金融資本運作之下,好萊塢踏上快速產業化的道路,電影製作的過程變成相對成熟的流水線,逐漸形成了大製片廠制度。
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等製片廠掌握著電影的製作、發行權,同時它們和院線展開合作,在電影的放映安排上也擁有著一定的控制權。
在行業壟斷的態勢之下,女性在早期成立的小型製片廠的生存空間遭到嚴重擠壓,能夠進入電影業的女性數量也急劇下降。
女性從業者雖然變少,但女性觀眾仍然承載著龐大的文藝消費需求。好萊塢的製片廠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一種專門面向女性觀眾的電影型別——婦女電影(Women's Films)應運而生。
儘管這類電影把關注點投注在了女性身上,但片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與家庭、愛情、犧牲等主題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魂斷藍橋
學者莎拉·吉利根(Sarah Gilligan)曾經梳理出傳統好萊塢電影的 9 種女性形象[2]:


-
受害者
-
女朋友
-
陷入困境的少女
-
天使般的母親
-
妓女
-
性慾物件
-
性感的干擾者
-
蛇蠍美人/怪物
-
閹割的母親
可以看出,這些女性形象十分刻板,女性要麼是慾望的投射者,要麼是等待被救贖的物件。
這一時期的好萊塢影片拍攝的並不是真實、具體的女性故事,而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客體化的女性形象,她們被限定在傳統的社會規範之中,服務於男性主導的敘事體系。
同時代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裡,書寫自己閱讀感受的段落也可以用於描繪這個時代的電影:
「我試圖從自己的閱讀經歷中舉出一個‘兩位女性是朋友’的例子。他們有時是母親,有時是女兒。但幾乎無一例外的是,他們的身份是由和男性的關係展現的。」
為了符合男性文化的審美規範,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多為愛和美的結合。比如風靡全球的瑪麗蓮·夢露,便是一個乖巧、笨拙又性感十足的金髮女郎。即便你沒看過電影《七年之癢》,想必也知道瑪麗蓮·夢露那個留名影史的經典捂裙鏡頭。

圖片來源:《七年之癢》
而在 2022 年上映的電影《金髮夢露》復刻了曾經的這一幕,但影片將視角轉向了當時的拍攝現場。
大量的攝像機對準夢露的裙底,密密麻麻的旁觀者充斥著窺私慾的表情,讓我們得以清晰看見鏡頭之下的剝削。

圖片來源:《金髮夢露》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
二度崛起時
「新女性」角色走出家門
1960 年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興起,女性要求權利平等的運動訴求也蔓延到了文化領域。
為了迎合時代的變革,大銀幕上的女性形象發生了一些變化,當時的電影塑造了不少「新女性」的形象,其中呈現的不再是拘泥於傳統性別分工的女性,而是再現活躍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女性生活圖景。
20 世紀 60 年代,還是第三次世界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期。這場運動裡的幾個先驅也留名影史,比如戈達爾、特呂弗、侯麥。
而這場運動中唯一的女性導演、擁有「新浪潮之母」之稱的阿涅斯·瓦爾達(Agnès Varda),卻被很多人遺忘。

站在高處拍攝的阿涅斯·瓦爾達
瓦爾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法國電影圈排除在外,而 2018 年,在她 80 歲的時候成為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首位女性得主。
她在「新浪潮」拍攝的影片,給這場運動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女性視角。
在她的作品《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中,主角克萊奧光鮮美豔,就像是一個陳列在櫥窗裡的洋娃娃。在得知自己患病之後,她不再想做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女性,她開始走出家門,戴上那頂被女僕說不合時宜的帽子,用自己的眼睛審視世界和路人,逐漸找回了自我。

圖片來源:《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此外,這一時期的好萊塢也誕生了小妞電影(chick flick)。小妞電影一般是女性為主角、劇情偏向輕鬆浪漫的愛情片,目標觀眾也主要是女性。1961 年上映的《蒂凡尼的早餐》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部小妞電影[3]。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這一時期電影裡的女性形象有所進步,但大部分電影只停留在對現實生活一定程度的復現,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女性處境。
比如 1968 年上映的電影《喬安娜》,女主角喬安娜前衛、開放,直白呈現了女性對愛情和性的渴望,但電影也止步於描繪喬安娜自身對慾望的瘋狂追求,角色的塑造缺乏立體和深度。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
自內而外的「抗爭」
女性電影質疑、反思舊秩序
時間來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這時的女性電影不再單純以塑造走出家門的女性形象為核心,而是直指女性面臨的種種真實危機和困境,力圖反抗社會的性別壓迫。可以說,女性電影在這一時期開啟了一場宏大的自內而外的蛻變。
在電影批評領域,一些先進的洞察被提出。
比如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提出的男性凝視理論。穆爾維以經典好萊塢電影裡的男女角色為例,指出這些電影不論是內容還是拍攝手法,都常常將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動的、順從的慾望客體,是男性主體的凝視和慾望物件[4]。

圖片來源:《全金屬外殼》
而這種設定下隱匿的觀念,也會讓女性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自覺地內化,持續用作為性慾個體的要求來檢視自身,從而付諸行動向這些扭曲的社會規範靠攏[5]。
還有貝克戴爾測驗。艾利森·貝克戴爾(Alison Bechdel)在自己的漫畫作品裡提出了評判女性角色在電影中重要性的 3 條標準,直至今日這個測驗仍被大家頻繁使用:
-
電影中需要至少有兩位女性角色
-
她們互相交談過
-
交談的內容與男性無關

而在電影實踐上,講述女性如何反抗現實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壓迫的作品成為主流。
中西方的首部真正意義上的女性電影都誕生於這一時期:
-
《人·鬼·情》:影片以京劇女演員秋芸的故事,呈現了一個現代女性的生存和文化困境。為了逃離生活的苦楚,秋芸在舞臺上扮演男性,反串鍾馗用閹割自己性別的方式築起了和現實的一面牆。
-
《讓娜·迪爾曼》:這部電影被權威電影雜誌《視與聽》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 100 部電影的榜首。影片呈現了一位家庭主婦的重複乏味的日常生活,直到某一天她開始出錯,從此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波動。微妙的是,影片還賦予了女主行兇和削土豆同樣的銀幕展示時間。
還有一些作品更為大膽,塑造了遊離傳統規範之外的女人形象。
-
《末路狂花》裡的兩位女性角色路易斯和賽爾斯,在旅途中錯手殺死了試圖侵害自己的男子,進而踏上逃亡的道路。
-
《廬山戀》則是塑造了一個大膽、熱情奔放的女性。片中的女主周筠嫌男主不夠主動,主動湊上前去親了男主的臉頰,這個畫面也是中國大銀幕上的首個吻戲鏡頭,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圖片來源:《廬山戀》

21世紀-至今
從創作到觀影,
女性電影拒絕「被定義」
進入 21 世紀,女性電影逐漸從邊緣走向主流。銀幕內外的女性、甚至作為觀眾的女性都在為這一改變付諸了自己的力量。
-
電影行業:女性創作者崛起,數量和行業地位均有提升
女性影人的數量顯著增加。讓人振奮的是,去年是電影領域實現性別平等里程碑式的一年。
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 2024 年好萊塢票房最高的 100 部電影中,女性擔任主演或聯合主演的電影共計 54 部。這是自 2007 年有統計以來,女性主演電影首次超過半數的一年[6]。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6
此外,過去女性導演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文藝片、愛情片、家庭片領域,而如今的女性導演在更多型別片裡嶄露頭角。
比如派蒂·傑金斯(Patty Jenkins)執導的《神奇女俠》,打破了女性導演難以執導大片的刻板印象。
而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的《小婦人》《芭比》票房和口碑雙收,《芭比》還一躍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性導演電影。

圖片來源:《芭比》
-
電影內容:女性議題和女性形象趨於多樣
當代的女性電影關注的議題更加多元,探討了女性會面對的複雜、具體的生活問題,比如女性友誼、母女關係、性別歧視、性騷擾等等。
《82 年生的金智英》揭露了女性在家庭、職場裡面臨的隱形困境,而《送我上青雲》則是展現了女性不被看見的性慾。
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豐富和立體,女性可以是真實的、不完美的,就像《好東西》裡小葉對茉莉說的那樣,「女孩應該怎麼樣打鼓?你怎麼打鼓,女孩兒就怎麼打鼓。」
-
電影觀眾:逐漸向女性觀眾傾斜
根據《2024 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的資料,女性觀眾逐漸成為觀影主力[7]。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7
女性觀眾期待在影院看到新的敘事,對看到更多的好東西我們滿懷信心。

最後,真誠感謝在電影的歷史長河裡的那些偉大女性,謝謝她們踏出的每一步,才讓今天的我們走到了這裡。
篇幅有限,我們無法在文章裡闡述更多女性電影和女性影人。
下面是一份由英國電影協會旗下的雜誌《視與聽》評選的 100 部女性電影導演的電影遺珠,我們羅列在文章末尾,希望這些曾經被埋沒的瑰寶能被更多人瞭解和關注。


女性凝視:百部女性導演的電影遺珠目錄
👇下滑檢視完整名單👇
2012 不知所蹤 Middle of Nowhere
2007 德國人和雨 ジャーマン+雨
2006 日日夜夜 Day Night Day Night
2003 我們的女人 Elle est des Notres
2003 Tarahumaras 2003, La Fêlure du temps
2002 瑪莎…瑪莎 Martha… Martha
2002 คืนพระจันทร์เต็มดวง
2001 奇可之戰 Chico
2000 女人三部曲
2000 快樂的人 Szczęśliwy człowiek
1999 帽子夢魘 Le Chapeau
1999 啦啦隊長 But I'm a Cheerleader
1999 解放的潘多拉 Une vraie jeune fille
1998 蘋果
1998 回到鳳凰橋
1997 仲夏夜玫瑰 Eve's Bayou
1997 尋找西瓜女 The Watermelon Woman
1996 特別的吻給特別的你 Kissed
1996 聖誕節會下雪嗎?Y' aura t'il de la neige a Noel
1996 卡羅萊那的私生女 Bastard Out of Carolina
1995 她 Elle
1995 卡門·米蘭達:香蕉是我的生意 Carmen Miranda Bananas Is My Business
1995 Welcome II the Terrordome
1994 神父同志 Priest
1994 大地的女兒 Nell
1994 沉默的宮殿 Saimt el Qusur
1994 Wildwood, NJ
1992 *海潮 Poison Ivy
1992 旅客 Gas Food Lodging
1991 情如物證 Proof
1991 方塊皇后 Queen of Diamonds
1991 The Party Nature Morte
1990 天使與我同桌 An Angel at My Table
1990 禁入魔鏡 Mirror Mirror
1989 希麗亞 Celia
1988 Pestonjee
1987 人·鬼·情
1987 黑狗 The Black Dog
1986 星辰時刻 A Hora da Estrela
1985 寵物墳場 Pet Sematary
1985 愛的甘露 Desert Hearts
1985 苦果 Bittere Ernte
1985 奧利安娜 Oriana
1985 Vertiges
1983 小約瑟的故事 Rue cases nègres
1982 迷失之地 Losing Ground
1982 電鑽狂魔 The Slumber Party Massacre
1982 沉默的問題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1 無愛 The Loveless
1981 小伊達 Liten Ida
1981 皮囊 La pelle
1981 昆卡的罪行 El crimen de Cuenca
1981 德國姊妹 Die bleierne Zeit
1981 36喬林基巷子 36 Chowringhee Lane
1980 Demon Lover Diary
1979 The Song of the Shirt
1978 女朋友 Girlfriends
1978 這樣或那樣 De cierta manera
1977 舍努阿山婦女的努巴 La nouba des femmes du mont Chenoua
1977 被徵用的土地
1976 麥基與尼基 Mikey and Nicky
1976 家村來信 Kaddu Beykat
1975 西斯特街 Hester Street
1975 領養 Örökbefogadás
1973 共同生活 Vivre ensemble
1973 桑比贊加 Sambizanga
1973 Year of the Woman
1971 天鵝絨吸血鬼 The Velvet Vampire
1970 旺達 Wanda
1969 海盜的未婚妻 La fiancée du pirate
1969 I Am Somebody
1968 迷人的捷斯納河 Зачарованная Десна
1968 董夫人
1967 萍水相逢 Короткие встречи
1966 翼 Крылья
1964 少年不知何處去 El camino
1963 麻雀不唱歌 Sparrows Can't Sing
1962 搭便車 Les petits matins
1961 在一起 Together
1955 永恆的*房 *乳房よ永遠なれ
1952 陌生人沒有留下卡片 The Stranger Left No Card
1952 瑪格麗特可愛的母親 A Portrait of Ga
1952 The Happy Family
1951 Trotacalles
1950 死亡是一種愛撫 Døden er et kjærtegn
1950 駭人聽聞 Outrage
1948 最後階段 Ostatni etap
1937 沒有男人的妻子 La mujer de nadie
1932 寒濤儷影 Merrily We Go to Hell
1928 貝殼與僧侶 La coquille et le clergyman
1927 穿燕尾服的女孩 Flickan i frack
1916 大洋的棄兒 The Ocean Waif
1913 懸念 Suspense
1910 The Girl Spy Before Vicksburg


今日互動
婦女節準備看哪部電影?
也歡迎聊聊你看過的女性電影

References:
[1]Slide, A. (2022). The Silent Feminists: America's First Women Directors. Rowman & Littlefield.
[2]Murray, T. (2019). Studying feminist film theory.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3]周培勤. (2015). “她經濟” 視角下解讀小妞電影的女性凝視. 婦女研究論叢, 1.
[4]Mulvey, L. (2006).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works, 342-352.
[5]Fredrickson, B. L., & Roberts, T. A. (1997).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s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1(2), 173-206.
[6]Neff, K. L., Smith, S. L., & Pieper, K. (2024). Inequality across 1,700 popular films: Examining gender, race/ethnicity & age of leads/co leads from 2007 to 2023. USC Annenberg Inclusion Initiative.
[7]中國電影家協會 & 燈塔研究院. (2024). 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
[8]戴錦華. (1994). 不可見的女性: 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 當代電影, (6), 37-45.
[9]大衛·波德維爾. (2016). 世界電影史.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本文關鍵詞:女性電影、婦女節、影視推薦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女性電影還有很多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