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五五分流結束,本升專政策開始試點

力推幾年的中考55分流推不下去了,高中招生人數開始暴漲,以後大部分初中畢業生都能上高中了,然後也基本都能上大學,換句話說就是以後依然是大部分人都能是大學生。
至於所有人都上大學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只能用其他政策來解決了,那就是本升專,想出這個政策的人相當的天才。
本升專的意思就是本科四年讀完了拿到畢業證之後,可以再花3年時間讀專科,拿一個專科畢業證,累計花費7年時間去專科畢業。
要理解這個政策,首先要理解當年為什麼要推出中考55分流政策。
202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是1179萬,回國學生是44萬,合計突破1200萬,而同齡人總共是1600萬,非大學生成了少數群體,而這樣離譜的情況已經持續好些年了。
這些人對工作的訴求是“體面”、“收入高又輕鬆”、“人上人”等,因為從小到大所有人都告訴他們只要大學畢業了就能得到這些,尤其是高中老師更是天天灌輸這些,宣稱只要高中苦3年,上了大學就能躺平,以後可以幸福一輩子。
類似“辛苦三年,幸福一生”之類的標語,懸掛在無數的高中教室裡面,在這1200萬大學畢業生的腦海裡形成了思想鋼印。
說好了的,所有人都是這麼說的,怎麼大學畢業後不是那麼回事呢?
這些人想要的工作中國有,但每年提供不了1200萬個,甚至整個地球都提供不了1200萬個,把整個歐美的工作崗位全部剝奪也湊不出1200萬個這種級別的工作出來。
高中學習階段吃得苦中苦,上了大學,畢業後就一定能成為人上人?
雖然高中老師確實是這麼說的而且反覆這麼說,但是什麼叫人上人?怎麼做才能滿足每個人都是人上人的要求?
就算非以考試成績和學歷定高低分輸贏,那也是成績高的當人上人,不是上了大學就能當人上人。
人人都上大學,就等於人人都不上大學。
假定清華北大的招生名額擴大到每年1200萬,所有人都可以上清華北大,那是不是所有人畢業後都能算是清北畢業生呢?
既然是清北畢業,那當然是清北畢業生,但如果你覺得還能有今天清北畢業生的待遇那就純屬做夢了,中國不可能滿足1200萬清北畢業生對工作崗位的要求。
把這裡的清北換成普通大學,就是如今中國的教育困局。
中國的教育存在結構性矛盾,很多人的大學確實是上了白上,不僅沒能增加國家的實力和個人的幸福感,還浪費了很多資金和時間,平白增加了很多社會矛盾。
大家都上大學,那大學這個學歷就沒有區分度了,大學就等於以前的高中,碩士才能相當於以前的大學生,研究生考試成了真正的高考。
但從找工作的角度來看,實際效果和以前大學生高中生的學歷分佈是一樣的,沒有區別,唯一區別就是所有人在這個遊戲裡都浪費了寶貴的4年青春。
如果能強行執行中考分流,讓不行的人直接就不上高中了,從區分人群分配工作的角度來看效果是一樣的,每個人最終得到的工作還是那個,不會有絲毫改變,但所有人都節約了3~4年的寶貴青春。
想法是沒錯的,但這政策執行不下去,被家長給罵慘了。
我的孩子剛初中畢業,才15歲啊,只是個孩子,你就說他沒必要上大學,說他上大學是浪費青春浪費時間,強行不讓我們上高中?憑什麼啊,你家孩子為什麼非要上高中?
任何考不上高中的家長都拼命的想把自己孩子塞進高中,都很難接受自己孩子初中畢業直接上職校和技校。
然後社會輿論上歧視也很嚴重,那些把孩子送進職校和技校的家長都抬不起頭,都不好意思給任何人說自己孩子去哪上學了。
群眾不配合,所以阻力極其巨大,強推中考55分流的難度堪比逆天而行。
你覺得你這麼做是為了群眾好,是為了給群眾服務,但如果群眾不接受,那就反而是你錯了。
但實際上中考應該做的不是55分流,而是28分流,甚至是298分流。
高考只是一個篩選器而已,是做人群區分的,如果喪失了篩選功能那就沒有任何作用。
家長們預期的大學畢業生待遇,都是80年代和90年代的,那個時候考上大學確實可以改變命運。
1990年,中國大學本專科合計錄取61萬人,當年的18歲適齡人口是2500餘萬人,高考錄取比例為2.4%
1980年,中國大學本專科合計錄取28萬人,報考的競爭者遍佈各年齡段,積累10年的高中生都來報考了,對總人群的錄取比例不好估算,但絕對是低到驚人。
1980年的錄取比例,才能滿足高中老師口中的那個“人上人”傳說。
1990年的2%錄取比例,待遇已經掉到只能滿足“包分配”了。
現在搞55分流,而且上了高中基本就能上大學,這不是太低而是太高。
就算不考慮八九十年代,只按目前的大學情況來說,光一本率在同齡人裡都能有個10%,而一本找工作也只是“稍微容易點”而已,並不代表就能找到好工作。
所以中考分流確實是最低28開,但實際上是55開都推不動。
人們寧可上四年大學再考碩士,也不願意不上高中。
他們願意上,就讓他們上唄,也算給教育產業做貢獻了,自己做的決定自己承擔結果。
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真考研考公都考不上的時候,並不會因為上大學是自己做的決定就自己承擔結果,而是會滋生大量的怨氣和矛盾。
你強推55分流不讓上大學,家長狂罵教育局。
你不推55分流都讓上大學,學生狂罵教育局。
教育局不想捱罵,又不敢忤逆家長,還不敢對學生還嘴,那隻能另外想辦法。
分析原因,發現中考55分流政策的失敗,主要在於全社會對於大學學歷的迷信,不改掉這個那問題就解決不了。
如果順其自然,只要十幾年的大學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全社會慢慢的也就不迷信了,但這很顯然會造成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並增加大量的社會矛盾。
要把工作做到前面,就要想辦法提前讓全社會認可學歷高未必工作好。
而且口頭宣傳是沒有用的,要讓家長真心認可需要更具有說服力的東西。
於是今年開始試點“本升專”政策。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的招生計劃裡赫然寫著招生條件為“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在3個專業招生,特批人數為135名。
意思是你透過高考,花費4年時間辛苦學習,拿到其他學校的全日制本科畢業證之後,可以選擇去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當一名大一新生,再學3年,拿一個高職院校的專科畢業證。
而且還不是誰都能去的,民辦本科和專升本的,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還不要,只要正規二本以上的。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別看只是個專科,但錄取分數線堪比本科,熱門專業的分數線甚至超過本科。
所以你當年高考成績必須超過二本線上了本科,才有資格拿著本科畢業證來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重新上學。
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有人在花費4年時間拿了本科畢業證之後,再花3年時間從大一重新開始讀,去拿一個專業畢業生,不神經病嗎?
一點都不神經病。
考研考公不要時間嗎?幾年了還沒成功考研考公的人不是比比皆是麼,那怎麼就不嫌浪費時間了,花這麼多時間繼續考試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麼。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雖然只是個專科,但人家能提供一個好工作。
2024年,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就業率為96%,只要想就業那都能就業,而且含金量極高,不是某些學校刷的就業率。
這個就業率的背後,是鄭鐵80%的學生在鐵路系統成功就業,50%的學生去了全國18個鐵路局,40%的學生畢業就拿到了正式工身份,享編制內待遇。
應屆生平均起薪5800元,首年綜合年薪8-12萬元(含住房公積金、年終獎等福利)。
2024年,光鄭州鐵路局就在這所學校招聘了1500餘人,全國18個鐵路局總共招聘2355人。
可以說只要鐵路系統不倒,這家學校的就業率就不可能有問題,這就是鐵路局的專屬培訓機構。
你考公,有把握考上拿到編制麼,有把握考到綜合年薪超10萬的公務員崗位嗎?
考研那更不談了,就算考上了再花3年拿到畢業證,還是面臨找工作的問題,說不定還得考公。
現在你只要拿著本科畢業證,就可以去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重新做人,哦不對是重新做學生,3年後就能畢業,全校平均40%編制率,但對於這種先本科後專科的人來說編制率可能高達90%以上。
所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當然敢開出本升專的條件,不怕沒人報名,實際上今年也是瞬間被報滿了,還有意向的要等明年了。
高中生直接上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錄取分數線也就是“堪比本科”,熱門專業也就勉強超二本線,既然有本科生願意拿到本科證之後去上這個專科,為什麼當年不直接報考鄭鐵?
當年不知道啊,當年看不起“專”啊,能上本科為什麼要上專科?
現在不是找工作太困難了嗎,沒辦法啊。
鄭鐵有絕對的把握讓這135個本科生找到好工作,區區135人而已,鄭州鐵路局一家就吃得下,至於不願去那就和學校沒關係了,所以果斷響應了這個本升專的政策。
對鄭鐵來說這麼操作還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品牌度,只要這135個本科生進了校園,就等於做了個活廣告,說明自己這個學校比本科強,不僅全體師生很長面子,以後招生分數線也肯定大漲,明年估計最低二本線了。
所以學校非常配合這個試點工作。
對教育局來說,搞這個本升專的政策很明顯就一個意圖,證明專科可能強於本科,以此來做支點,推翻學歷更高就更好找工作的固有刻板印象。
只要本升專這個邏輯上完全講不通的奇葩現象存在,那學歷至上論就能撕開一個大口子。
只要消滅了學歷越高越好的錯誤認知,那才可以乘勝追擊,消滅上不了大學“一輩子就完了”的錯誤認知。
如果上本科可以不如上大專,那上大專就可以不如上中專。
如果這些都可以,那上什麼學校就完全的憑就業率和薪資說話了,學歷迷信就沒有市場了,家長會主動去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天賦的學校,就不會硬來強來,就不會迷信上了大學就能自動享福一輩子了。
先小範圍試點本升專,是給後面鋪路,如果試點成功肯定是大規模鋪開本升專,所有真實就業率和薪資顯著超過普通本科的專科學校都能搞本升專。
如果還成功了,那就有可能推出專升職。
3年高中,再上3年大專,然後去上初中畢業生就能上的職高中專,之前6年完全浪費。
這個試點搞成功了,中考分流才能順利推廣,才不會被家長罵。
不要覺得沒可能給,有些職高的就業率和工資待遇真的比很多專科都要強,而且強得多,完全有能力做專升職試點。
有工作,待遇好,你上大學到底是為了這個,還是為了那張學歷紙掛起來好看?
群眾永遠是對的,群眾不理解那就想辦法讓群眾理解,而最能讓群眾理解的辦法就是把工作崗位和薪資待遇拿出來做對比。
本升專這種嚴重違背群眾固有思想的現象一旦出現,就會有群眾好奇的去問為什麼會有本科生願意去一個專科學校重新當大一學生,等他問完了,這個群眾的思想也就被改變了。
專升本是完全錯誤的路線,強化了群眾對學歷的盲目迷信,應該全部取消,本升專才是正確的政策引導,等未來的專升職再搞成了,那中國教育的結構性矛盾才能得到化解,才不會出現那麼多人畢業即失業的困局。
想出這個本升專政策的人,堪稱天才。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