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大學,堅持培養僱主需要的人才才有未來!

作者 | 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我們有37個本科專業,每個專業都有一個專業主理人。專業主理人,是落實學校‘以僱主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辦學理念的重要角色。”
我之前就透過有關報道,瞭解西安歐亞學院設立了專業主理人。以前以為這只是一個“概念創新”,把“專業負責人”改為時髦的“專業主理人”。但最近到西安歐亞學院實地學習、考察發現,從學校董事長到職能部門、普通教師,都不是把這視為噱頭的概念創新,而是把這作為一個重要的樞紐,打通學校專業建設與僱主需求間的堵點。
“西安歐亞學院的辦學定位很明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於歐亞學院來說,就要堅持以僱主為導向。”
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鬍建波告訴我,建設應用型大學,這本來就該是像歐亞學院這類民辦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要根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開設專業、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改革專業教學模式,但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卻不安於自己的定位,要麼“以考研為導向”,圍繞考研組織教學,專業教學空心化;要麼“以報考專業為導向”,什麼專業報考熱,就開設什麼專業,專業設定同質化。
辦應用型大學,就必須避免受功利的辦學導向影響,踏踏實實做好專業建設,學校為每個專業設定“專業主理人”,就是抓好專業建設的重要抓手。
確實,當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存在“以報考專業為導向”“以考研為導向”的辦學思維。“以考研為導向”,這並非新鮮事,就是圍繞考研組織教學,學生一進大學,不管是什麼專業,都被教育要把考研作為畢業出路,這些高校只研究考研,而不研究本校畢業生畢業後,究竟到哪些用人單位就業,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如何、對本校畢業生的評價如何。
以考研為導向,會製造“考研辦學政績”,學校可向社會展示高考研率,但是,對於大量考研無法上岸的學生來說,卻面臨就業困境,學校的專業建設更是乏善可陳。
而“以報考專業為導向”,則是近年來,部分地區高校出現的專業招生、培養新動向。具體操作是,為滿足學生報考“熱門專業”的需要,學校在招生時,根據學生報考情況,及時調整專業招生計劃,滿足學生的第一志願填報。
舉例來說,某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原定在某省的招生計劃為300人,可第一志願填報漢語言學文學專業的考生有600人,學校立即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招生計劃調整為600人,把這些學生都招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同時壓減其他專業招生計劃。沒有學生報考的專業,就停招,直至撤銷。
這兩種導向,在當前都有很大的市場。前一種導向毋庸贅言,“考研高考化”,“大學高四化”,就是因為這一導向形成的。後一種導向,現今也得到不少考生和家長的支援,學校“滿足考生第一志願”的招生、辦學策略,也提高學校的報考熱度。
然而,如此迎合“熱門”帶來的問題是,學校在追逐熱門中失去自己的特色,這幾年某幾個專業熱,就辦這幾個專業,幾年之後這個專業不熱了呢?哪些沒有報考熱度、報考遇冷,但社會需求的專業,就不舉辦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考生的報考存在盲目跟風、追逐熱門的傾向,學校滿足考生的報考意願,都讓他們進“熱門專業”了,可學校有相應的師資、課程資源保障專業教育質量,辦出專業特色嗎?而且,同一時間所有大學都開設這些熱門專業、大幅擴招,社會需要這麼多專業人才嗎?
後一種辦學導向,實質是追逐舉辦“流量專業”,也被調侃為“網紅辦學導向”,“網紅”說什麼專業熱門,什麼專業有流量,考生就報什麼專業,學校就擴招什麼專業,貌似“皆大歡喜”,結果學生掉入“熱門陷阱”,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必須明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與考生的報考需求並不是一回事。
顯然,不論是“以報考專業為導向”,還是“以考研為導向”,都是偏離學校應有的辦學導向的。值得警惕的是,“以報考專業為導向”與“以考研為導向”,還形成合力,讓考生和家長誤以為這是“為學生好”的辦學——“以報考專業為導向”,滿足其對熱門的追求,“以考研為導向”,滿足提升學歷的訴求。
然而,這兩者從根本上是矛盾的,學生報考熱門專業,是為了“好就業”,但在進校後卻被教育要考研。這兩種導向能在部分高校調和在一起順利推進,是因為專業教育的空心化。如果強調專業教學質量與特色,就不會有這兩種導向。
“我們開設專業,不追逐‘熱門’,而是堅持特色,堅持培養僱主需要的人才。”胡建波說,迎合考生對熱門的追逐容易,但這對學生、家長和社會是不負責的。一所學校,一個會計學專業在一個省就招800人,一個軟體工程專業招2000人,這些學生畢業後很難適應社會的需求,學校的招生分數線是好看了,可對學生的教育以及這些學生未來的出路呢?
應用型大學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在哪裡?歐亞學院設定“專業主理人”的專業建設思路,就源於“以僱主為導向”的辦學思路。應用型大學就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滿足僱主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