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美都在出臺手機禁令,我卻發現,避免孩子被演算法“吞掉”的關鍵,不在立法,而是……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寒假來了,孩子的手機使用又成了家長們的煩心事。特別是在多國出臺了中小學手機禁令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孩子,該如何與手機“和平共處”呢?在參考了各種研究和專家建議後,下文這位媽媽嘗試按照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定製了一份“電子產品的使用指南”。
文丨筱恬    編丨Lulu
前不久,8歲的女兒參加了一場獨立研學活動。
半天的行程裡,娃究竟做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手機上的“小天才”家長客戶端卻不時推送著新訊息——
「手錶透過碰一碰,新增好友***,號碼***」
隔著螢幕,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這趟活動小傢伙玩得挺開心,結識了不少新朋友。
一塊智慧電話手錶,成為了孩子們聯結彼此友誼的神器。這個細節讓我很感慨。網際網路時代,孩子連社交都烙上了電子產品的印記
01
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時代發展下的大勢所趨
提到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影響,那豈止是社交這一個領域?拿我家來說,它們早已融入女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寫作業卡殼時,她會用智慧檯燈自帶的問答搜尋功能快速查詢答案;
想聽指定歌曲或故事時,會不假思索地喊小度來幫忙……
另外,她還會在大人的指導下,去B站觀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影片、在手機app上進行英語分級閱讀打卡……
這些司空見慣的瑣事,讓我見證著電子產品帶給女兒的諸多便利。不過,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
隨著AI技術的日益普及,我赫然發現,電子產品同樣成為了教育的必需品。
女兒學校裡,很多同學都參加了程式設計社團,會在課上接觸各類程式設計機器人和智慧玩具、用筆記型電腦學習圖形化程式設計,表現優秀的將被學校推薦參加各類科創比賽。
除了程式設計課外,其他科目的老師同樣會佈置各種開放式的作業,比如製作電子海報、上網查閱資料完成調查報告等。這一切,都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成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而放眼全球,這種趨勢同樣很明顯。據報道,英美部分中小學開始逐漸推行“AI教育變革”,嘗試在校內推廣ChatGPT之類的AI工具。韓國更是計劃從明年起,面向全國中小學校的特定年級和科目,引入由AI驅動的數字教科書和相關app……
這一切都讓我意識到,在當今社會,孩子透過電子產品與網路深度接觸,已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02
對孩子使用手機說“不”,

已成全民共識

然而,與這份大勢所趨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大眾對兒童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尤其是手機,很多家長視其為毒害孩子的精神鴉片,對它深惡痛絕。
的確。在我們身邊,關於中小學生因為沉迷手機而荒廢學業的報道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原本優秀的學霸,卻因為玩手機成績一落千丈,甚至厭學、抑鬱,讓家人心力交瘁。
作為一個母親,這樣的新聞總是讓我在惋惜之餘憂心忡忡,生怕未來自己也會遭遇同樣的煩惱。
當然,手機只是一個載體。真正讓孩子“中毒”的根源,其實是各類電子產品裡形形色色的不良內容,比如網路遊戲、網路社交、短影片……
對於這些網際網路產物,不光家長們如臨大敵,國家和社會層面同樣嚴加防範。
今年以來,全球已有包括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等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相繼出臺法令,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智慧手機。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則直接把禁令對準了青少年網路社交比如在2024年3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簽署法案,規定該州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社交媒體,14歲和15歲的未成年人開設社交媒體賬號需要徵得父母同意。
澳大利亞更是鐵腕出擊,於2024年11月底透過史上最嚴法案,全面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即便是家長同意也不可以。
而在我國,儘管目前尚未在國家層面立法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但教育部辦公廳於2021年釋出的《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等地方條例,都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
此外,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了“網路保護”專章,國家監管部門也針對各類短影片和網路社交平臺出臺了各種管理辦法進行規範和整治。這一切,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減少電子產品濫用以及網路依賴。
央視新聞截圖
強硬手段的背後,大人們的憂慮並非庸人自擾。捫心自問,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社會,我們自己能控制住不刷短影片和朋友圈嗎?說好只玩一會兒遊戲,到點能自覺關掉頁面嗎?
記得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中,美國知名社交平臺Pinterest前總裁都承認,“自己白天打造著讓無數人為之上癮的社交媒體;可晚上回到家後自己卻也沉迷其中,根本沒辦法放下手機。”
所以,連成年人都擺脫不了手機的誘惑,更何況年幼的孩子呢?
03
防止孩子玩手機,
防的是行為上癮
但其實,這種不由自主的沉迷,遠非自律性差那麼簡單。在《放不下的手機:你的失控,來自被重灌的大腦》這本書裡我瞭解到,人們戒不掉手機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自控力不足,而是大腦被劫持了。
原來,無論是手遊、短影片還是網路社交,背後都有一套精心設計的運作原理和執行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讓使用者沉迷其中。為此,它們甚至發展出了深諳人性的智慧邏輯,能透過驚人的演算法精準地投其所好,讓人不經意間就被引誘和操控,直到最終無法自拔。
事實上,這正是一種典型的行為上癮。概括來說,它的生理機制是這樣的——當個體在玩手機時,大腦獎賞通路中的相關神經細胞被啟用,會釋放大量多巴胺,帶來強烈的快感。
一段時間後,個體的多巴胺耐受性被提高了,原先的手機使用頻率已無法滿足自己的快樂需求。這樣的落差讓人無法忍受,為了使自己保持愉悅,個體不知不覺中便會對手機更加依賴。
於是,我們在玩手機—產生快感—不滿足—手機玩更久的惡性迴圈中越陷越深,手機癮也越來越大。
更可怕的是,一旦大腦適應了這種瞬時快樂的刺激模式後,將很難再“長期作戰”,因為其結構和功能都已經出現了異常。
這種現象,可以用不久前牛津大學出版社評選出的2024年度詞彙來形容,那就是——“腦腐”(brain rot),指的是一個人“接觸了過多低質量、碎片化的網路資訊後,精神和智力狀態衰退和惡化,如同腐爛一般”。
由此,還會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比如:
•注意力分散,反應遲鈍、成績下降;
•社交能力退化,情緒麻木,更易失眠、煩躁和發怒;
•抑鬱和焦慮機率激增,自殺自殘情況增多……

所以,在“傳播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的三重降維打擊下,普通人面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的誘惑時,幾乎毫無招架之力。而隨之帶來的傷害,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更是承受不起。
04
讓孩子遠離網路上癮,
源頭在家長
電子產品,既可以是助力孩子成材的工具,也可以是毀掉他們的兇器。這個扎心的現實,讓我心情很複雜。
如今,女兒還從未接觸過任何短影片和網路社交平臺,平時使用電子產品也僅限於學習。但有好幾次,她都被我抓到在悄悄用智慧電話手錶玩遊戲。
這讓我下定決心,把引導女兒合理利用電子產品納入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而在執行的過程中,我讀到了這樣一篇文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孩子每日在數字裝置上花費的總時間越少,過度使用數字裝置(每日使用數字裝置超過3小時)的情況也越少。在使用電子裝置時,來自較高社會階層家庭(父母具有高教育、家庭具有較高的收入水平)的兒童在非教育類活動上花費的時間更少,佔比也更低。”
這個結論讓我頗有感觸。在我看來,這正說明父母本身的素養對孩子是否沉迷手機有著巨大影響。
一方面,高階層家庭認知水平較高,能夠真正從心底重視這個問題,從而做到以身作則放下手機;
另一方面,這樣的家長有意識也有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多手機以外的休閒方式,把興趣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些都能有效切斷孩子沉迷手機的可能性。
可見,要想讓孩子遠離網路不良資訊,把關的源頭還是在父母。而具體到實際行動時,神經科學專家Michel Desmurget在《製造白痴:電子產品如何威脅下一代》

一書中提到的幾條原則給了我不少參考:

1、嚴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
6歲之前不使用;6歲到12歲,每天最多30分鐘;12歲之後,每天最多60分鐘。
2、不讓電子產品出現在臥室
這是為了防止孩子半夜偷偷起來玩遊戲刷影片,同時也避免了螢幕藍光、手機輻射等影響孩子睡眠質量,損害健康。
3、不訪問不當內容
比如,開啟軟體上的“青少年模式”,把控好使用範圍,限制孩子對不當內容的訪問。
4、不在早上上學前使用電子產品
“刺激性”的內容尤其會持續損害孩子的感官認知,並破壞他們的注意力。
5、不在晚上入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這會嚴重影響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對孩子成長不利。因此要做到在睡前至少1.5小時關閉所有電子產品。
6、電子產品單獨使用
也就是說,每次一心一意做一件事,使用電子產品時不要同時吃飯、做作業或是和家人聊天等。書中指出,“發育中的大腦越是頻繁進行多工處理,就越是容易分心。此外,同時處理的事情越多,效率就越低,學到和記住的東西也越少。”
眼下,還有半個多月就要放寒假了。為了避免女兒在假期里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我還做了三件事:
第一,和女兒約法三章
和家人達成共識,一定要遵守上述六條規定。尤其是老人那邊,只有取得了他們的認可和支援,才能避免出現孩子偷玩手機、家人默許放任的情況。
第二,替女兒報了幾個寒假她感興趣的研學活動

我深知,當孩子的愛好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後,他們自然不會再盯著狹隘的螢幕。

第三,計劃在寒假增加戶外運動時間
讓女兒有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這對於保護視力和增強體質都大有好處。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和社會層面對手機及網路的管控,為父母在履行家長職責時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和底氣。家校社協共同出力,才能保證孩子更好的成長。
我越發深切的感受到,作為新時代的家長,我們還是需要更辯證地看待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利弊與得失。相比絕對禁止或完全放開,讓孩子在父母和社會的共同監督下可控地使用它們,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成長需要。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今日推薦
AI時代的科普鉅著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 限時優惠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