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產願意砸鍋賣鐵搞教育,是怕下一代階層滑落。
但現實殘酷,花錢雞娃也逃不過爛尾,學渣中考分流,普娃高考進不了一本,學霸渾渾噩噩混完大學,畢業當天就成了待業青年;
留學的情況也不樂觀。百萬千萬投資爬藤,跑到地球兩極刷履歷,回國找份幾千塊的工作,就是其中佼佼者。
之前不少人做留學顧問,但現在這個賽道名校生扎堆,教師行業面臨過飽和淘汰,只能繼續供養,考研考公…
所以,花錢不能逆天改命,家長的認知是教育的上限。
我小外甥女,在四線城市的普通初中讀書,年級排名300來位,物化政學不明白,爹媽無力輔導,經常在50分(摺合成100分制)上下波動…
我覺得以她目前的條件,卷高考的價效比太低——
成績很難考上一本,考不到一本就找不到好工作。
但她們全家就像打了雞血,一門心思讓娃讀大學。我理解是因為她爹媽都不是大學生,所以一廂情願的認為:如果自己當年是大學生,命運就會變得不一樣…
我跟她父母分析過,時代不一樣了,學歷越來越不值錢。
211畢業都難找工作,你們讓娃讀個二本三本有什麼意義?花三年時間讀個高中,還不如讀包就業的職專,省錢省時間。

如果怕人前抬不起頭來非讀大學,那也不用卷高考。
拿出十來萬送她出國讀書,高一成績申請澳新的專案,本科文憑,實習領工資,清單職業包就業拿身份…
本來嘛,卷高考是為了讓孩子比你們過得強,但國內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已經阻斷了這條路,與其砸十幾萬輔導費考個無用的文憑,還不如換條容易的路走…
但生活在四線的堂姐理解不了,她只看到自己大學畢業的同學混得比自己好,所以很堅定地把娃送進了高中,還不是重點。
我只能嘆氣。對小外甥女來說,改變人生的路明明有很多條,但兜兜轉轉還是走到了「刷題卷大學,畢業即失業」的老路…
她不知道:
小孩在哪出生長大,基本上決定了他將來上什麼樣的大學。
一線城市和小地方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地方越小,越沒有選擇,只能拼盡全力去卷一個本科。
北京海淀本科率將近 90% ,普通縣城的一本率你知道是多少?可能孩子要考到年級前 50 ,甚至前 20 才有可能上。
而且大城市的選擇不只是高考,還能走科技特長生、走強基、降分錄取。甚至有些家庭給娃規劃身份,透過香港高考 DSE 華僑生聯考,一個二本的分數線,考上985、211…
家長的認知,決定了教育的上限。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帶娃去紐西蘭,一方面是為了讓小孩體驗國際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認知。
作為一個國際教育的自媒體,我總不能對沒經歷過的東西靠腦補說三道四。此行的收穫確實很大——
比如,去之前所有人都說紐西蘭教育不卷,這是它吸引中國爹媽的王炸,但去了才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卷的學校比貝賽思還激烈。
有個公立男校每週都在2000人的禮堂開晨會,一排一排條凳上貼著編號,年級後面跟著字母A到N…
我問校長什麼意思,他說這是考試排名。最優秀的學生坐前排,成績差的靠後站。每週考試每週排名,開晨會的座次上直接體現。
當時聽得我非常震驚。國內這幾年持續給小孩減壓,學校一直在去排名化,成績不讓公佈,不準分快慢班,結果不卷的紐西蘭,男校玩得都是狼性文化。
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卷,但想卷也包你滿意。
紐西蘭爬藤比國內容易八十倍。
主要因為紐村教育普遍佛系,一年高中畢業生7萬多,本地很少人願意爬藤,找工作老闆也不看學歷只看能力,誰還會傻到幾百萬買個無用的學歷?
華裔印度裔爹媽…會。
學術雞血校和課後輔導班裡,他們卷得很快樂。

我不卷,給小孩選學校主打一個本土化:
放學沒有作業,填滿各種運動專案;課程花樣很多,開學第一天連續兩節烹飪課;學科內容初中追求廣度,科學課從天文地理講到了基因工程(姐姐的課);老師很隨性,體育課一高興,直接帶娃們海邊徒步…
紐西蘭的教育不是不卷,而是「豐儉由人」,可雞可躺。
還有,升學不是隻有考試一種方式,這也是我在紐西蘭學到的知識點。
國內的學制是幼升小、小升初,9年義務教育劃片直升,然後就是兩次選拔,中考和高考,憑分數擇優錄取,進重點高中和名牌大學。
國內按學制分中小學大學,紐西蘭的教育體系是課程制,它不是憑分數錄取,而是積分進階。
按課程難度,紐西蘭課程分9個級別,高中可以讀2、3級課程,4、5級相當於大專,7級相當於本科,9級讀完博士畢業。
讀完一個級別有對應的學歷,可以申請下一個級別,裡面還很多操作課。

有一次探校,看到一群小孩在廚房切魚片,以為他們都是紐西蘭未來的廚子,老師指了指課本說,是當地高中生在上2級烹飪課,學習處理食物。
感興趣的繼續學3級,4級可以選西點烘焙開面包房。
級別課程就意味著不需要高考這種篩子,日常表現和測評綜合打分,最後拿高中學段積分申請大學,包括全球排名60多的奧克蘭大學…
我又驚了,也太沒升學壓力了吧。
而且,選課還很豐富。
在我探訪過的20多所學校裡,藝術音樂體育烹飪很平常。但,實戰創業你見過嗎?駕駛模擬器你做過嗎?還有一家學校帥炸了,我去的時候,老師正在教一群小孩焊摩托…
對,就是那種能騎上大街的真摩托。
一心躺平的朋友激動壞了,說這個學校也太牛逼了!紐村版的藍翔…

國內家長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人多學位少,升學只能靠搶;紐村人少學位多,大學眾星拱月,排隊送終身充電機會…
爹媽還會焦慮嗎?一個比一個有鬆弛感。
還有一種認知誤差,就是很多家長總覺得留學太貴,供不起。
那都是多年被美英洗腦了,北上廣深沒套可賣的閒置房,就不敢讓娃放棄卷高考。
其實,留學不全是英美動輒大幾百萬的價格,中產家庭高攀不起。像紐西蘭一年的學費,公立中小學一年14000刀左右,約6、7萬人民幣而已。
私立一年3萬到5萬紐幣,這個價格在北京國際學校圈不夠格墊底。
當然,奧大的學費還是挺貴的。
認識一個朋友當年掏出工作賺的錢申請了奧大商學院的碩士,修夠學分畢業花了7萬多刀。好在碩士博士可以打工,後者配偶還有工籤。如果是讀PTE稀缺專業,比如幼教護理,一年半載帶實習能開始掙錢。
真正的聰明人不太會選奧大,學歷好看,但讀起來價格昂貴、作業枯燥、就業困難。價效比完全不如一牆之隔的理工學院——
打六折的學費,90%的就業,這個選擇對中產家庭來說,不更香嗎?
這是一位理工學院的華人小孩親口講的,他的選擇。
如果不走出高考,和海外讀書工作的他聊聊天,是很難認識到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面。
畢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中國爹媽只看排名,亂花錢亂選專業,最後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爛尾娃…
我管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式為「繞道式雞娃」。
是家長想做無用功嗎?不是。前赴後繼讓小孩卷名校,因為他們不知道,國內外學歷快速貶值,讀個理工學院、學門手藝,更有投資回報率。
所以,明白了?
決定教育上限的,不是爹媽花了多少錢多少時間,甚至不是用盡洪荒之力雞娃、風雨無阻接送輔導班,而是
家長的認知水平。
只有看過世界,才有選擇權。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