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曾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或許會發現這樣的場景:在小區的長椅上,一位老人的手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起身行走時動作遲緩、步態蹣跚。
這些看似奇怪的表現,很可能是帕金森病在作祟。帕金森病,這個在老年人群體中並不罕見的疾病,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無數人的生活。據統計,全球約有1000萬帕金森病患者,我國患者人數約佔一半,它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嚴重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讓原本簡單的日常活動,如穿衣、吃飯、行走,都變得困難重重。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懈努力,試圖揭開帕金森病的神秘面紗,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最近,發表在NPJ Parkinsons Dis上的一項研究Novel co-culture model of T cells and midbrain organoids for investigating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給帕金森病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曙光。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是免疫豁免的,與免疫系統相對隔絕。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傳統觀念被打破了。科學家們發現,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康和患病狀態下,免疫細胞都在其中發揮著作用。在帕金森病患者體內,血腦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就像一道原本堅固的城牆出現了缺口,使得外周免疫細胞,尤其是T細胞,能夠侵入大腦。大量研究表明,T細胞的浸潤與帕金森病的發生和病情惡化密切相關。然而,T細胞與大腦細胞之間具體是如何“交流”的,它們相互作用的機制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
為了攻克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另闢蹊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模型。他們將人類中腦類器官(hMO)和外周血T細胞結合起來,構建了一種三維共培養模型。
研究人員首先聚焦於hMO的特性研究。他們從健康供體的成纖維細胞入手,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技術操作,將其轉化為誘導多能幹細胞(hiPSC),隨後誘導這些幹細胞分化形成hMO。在這個過程中,hMO不斷髮育成熟,細胞型別從以SOX2+神經祖細胞為主,逐漸轉變為富含成熟的MAP2+神經元。同時,hMO還穩定表達TH、FOXA2等中腦特異性標記物,這為後續研究提供了極為可靠的細胞模型。

圖 1:hMO表達神經元標記物並具有中腦特徵
確定了hMO的特性後,研究人員開始最佳化T細胞與hMO的共培養條件。經過多次試驗和對比,他們發現白細胞介素2(IL-2)對於維持T細胞的活力和啟用狀態起著關鍵作用,而hMOM培養基則能為hMO的存活提供理想環境。最終,新增IL-2的hMOM培養基成為了最適宜的共培養條件。
在最佳化後的共培養體系中,研究人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啟用後的T細胞展現出更強的“侵入”能力,能夠順利進入hMO組織。進一步檢測發現,浸潤的T細胞高表達LFA-1和VLA-4整合素,而hMO組織中恰好存在它們的配體ICAM-1和VCAM-1,這意味著這些分子很可能在T細胞的浸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T細胞的浸潤給hMO帶來了明顯變化。與未共培養的hMO相比,共培養後的hMO出現了細胞死亡增加和神經元丟失的情況。深入分析發現,浸潤的T細胞會釋放顆粒酶B、CD107a等細胞毒性蛋白,同時還會分泌IFN-γ、TNF-α和IL-17等促炎細胞因子,這些物質共同作用,對神經元造成了損傷。

圖 2:T細胞浸潤與hMO組織中的細胞死亡和神經元丟失相關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hMO對T細胞的敏感性存在差異。從年齡方面來看,60天的hMO比30天的hMO更容易受到T細胞的浸潤,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在研究帕金森病這類與年齡相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時,年齡因素至關重要。從區域特異性來講,與人類大腦皮層類器官(hCO)相比,hMO對T細胞浸潤更為敏感。T細胞浸潤hCO後,細胞死亡和神經元丟失的現象並不明顯,這表明不同腦區組織對T細胞的反應存在差異。

圖 3:T細胞-中腦類器官共培養系統的開發和使用策略示意圖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所構建的三維共培養模型為深入研究帕金森病中T細胞與大腦細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強大的工具。藉助這個模型,我們對T細胞影響中腦組織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認識到這種影響在年齡和腦區方面存在差異。這不僅推動了帕金森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程序,更為未來帕金森病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有望在未來為眾多帕金森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Gerasimova E, Beenen AC, Kachkin D, et al. Novel co-culture model of T cells and midbrain organoids for investigating neurodegener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NPJ Parkinsons Dis. 2025;11(1):36. Published 2025 Feb 28. doi:10.1038/s41531-025-00882-8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