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內容編譯自club386,謝謝。
評測人員KitGuru對 5070 進行了一系列測試,並強調其效能與 4070 Super 相比並無提升,而且其 12GB VRAM 限制了未來的效能。HardwareUnboxed在其評論中更是稱其為“史上最差的 70 系列”,稱其幾乎無法與 AMD RX 7800 XT 保持同步,後者是一年半前釋出的一款顯示卡,目前仍然可以以 500 美元左右的價格買到。這甚至比這款新 Nvidia GPU 的建議零售價還低。
PCWorld 的報道稍微正面一些,稱 5070 本身就足夠了,但記憶體有限、價格高昂以及缺乏效能升級使其毫無吸引力。Eteknix表示,對於希望升級的RTX 30 系列使用者來說,它提供了一些價值,但主要是在光線追蹤方面。
TechPowerUp稱讚幀生成在某些情況下令人印象深刻且實用,但也強調了 50 系列其他產品面臨的所有相同問題:定價過高、可用性差以及效能提升不盡如人意。DigitalFoundry展示了 DLSS4 有多麼令人印象深刻,但實際上卻說你應該等待,因為更好的選擇即將到來。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顯示卡的最新評測。
在進入基準測試之前,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Nvidia 在中端市場不像在高階和發燒友市場那樣自由支配。它需要謹慎行事,才能與 AMD Radeon RX 9070 和 RX 9070 XT 競爭,明天我們將看到更多這兩款產品,所以請繼續關注。
現在,讓我們深入研究,看看它與過去和現在的其他 Nvidia 顯示卡相比表現如何。
規格

作為 Blackwell 目前尚未釋出的 RTX 5060 Ti 的入門級產品,GeForce RTX 5070 是該品牌的超值產品,採用與其兄弟產品相同的臺積電 4nm 節點製造。為了降低價格,它採用了比其大兄弟產品小 30% 的 GB205 晶片。
所有五個 GPC(圖形處理叢集)都已啟動並處於活動狀態,其中 48 個流處理器和光線追蹤核心承擔了大部分繁重工作。與 Ti 替代品相比,其價格優惠可為您節省 27% 的製造商建議零售價,同時犧牲高達 32% 的核心元件。這對價值的影響不大,但在這個效能範圍內影響更為明顯。
最讓人吃驚的是記憶體降到了 12GB。升級到 GDDR7 無疑有助於加快速度,頻寬提升了與 RTX 5090 相同的 28Gb/s,但 192 位總線上如此小的緩衝區很快就會被現代遊戲填滿。至少,它的效率很高,相對而言功耗不超過 250W。

回顧它所取代的顯示卡;更小的晶片最終意味著電晶體和核心的空間更小。相反,重點是更好的架構。Blackwell 帶來了大量改進,包括第 4 代 RT 核心、第 5 代 Tensor 核心、更快的記憶體、新奇的 PCIe Gen 5 介面以及定製功能,例如 DLSS 4 的多幀生成。
Nvidia 還為專業人士提供了大量支援。對 FP4 的支援提高了 GenAI 的效能,而專用硬體加速 4:2:2 支援 (NVENC) 旨在透過 GPU 加速影片和圖形渲染。
為了彌補內部元件減少的問題,Nvidia 正確地將建議零售價下調了 50 美元,比上一代產品低了不少。主要問題是,這是否足以吸引人們放棄 RTX 4070 Super,儘管 Ada Lovelace 的供應量非常少,這使得這一點變得毫無意義。
RTX 5070 的執行成本會稍微高一些,因為其功率要求更高。這沒什麼特別的,實際上它保持了一個更薄的機身,可以直接放入小型 (SFF) 構造中,但在精打細算時要記住這一點。

創始人版
從 Parm 對GeForce RTX 5090 的熱情評論到我自己對RTX 5080 的分析,Nvidia 華麗的 Founders Edition 設計是 Club386 上粉絲的最愛。RTX 5070 也緊隨其後,但幾乎是微型版本。
這三款產品都通過了 SFF認證,但這款中端產品擁有最廣泛的相容性,尺寸僅為 242 毫米 x 112 毫米。資料顯示,它只比同類產品小 20%,但與同類產品相比,它絕對顯得矮小。總而言之,對於 70 級卡來說,一切如常。
縮小的機身並非毫無妥協。與高階機型不同,你不會在這款小巧的裝置上看到任何照明條。這不算什麼損失,因為大多數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注意到其預設水平配置下的照明,即使是垂直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其雙色青銅灰和黑色美感的榮耀。

除了形式之外,將兩個風扇改成更傳統的配置也具有實用功能。它使氣流透過全新的蒸汽室,熱管從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另一側的凹形散熱片有助於降低壓力,其彎曲度與風扇七個葉片的表面積相匹配。任何熱量溢位都會從側面的傾斜排氣口排出,使顯示卡保持涼爽。
整個中央是一塊 263 平方毫米的微型晶片,控制著 Nvidia 有史以來最小的 PCB。當然,將所有東西都移到中間需要一些前瞻性思維才能到達 I/O 和 PCB,需要使用專用電路板和帶狀電纜來彌補距離。
GB205 可能更小,但 Nvidia 在顯示聯結器方面並不吝嗇。與 Blackwell 的其他產品一樣,您可以選擇三個 DisplayPort 2.1b 插槽和一個 HDMI 2.1b,每個插槽都能夠以 480Hz 的速度實現高達 4K 的解析度,或以 165Hz 的速度實現高達 8K 的解析度,並帶有顯示流壓縮 (DSC)。即使使用 MFG 的魔力,您也很難達到如此高的解析度。
GeForce RTX 5070 與其同類產品一樣,採用 12V-2×6 電源聯結器,單根電纜即可提供高達 600W 的功率。儘管它飽受爭議,但幸運的是,這裡可能沒有理由擔心。
12V-2×6 最初是 12VHPWR,後來經過修改,針腳縮短了 0.1 毫米,端子延長了 0.15 毫米,旨在抑制熔化埠。遺憾的是,RTX 5080和 5090 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但 RTX 5070 Ti 沒有出現這些問題,這對 RTX 5070 來說是個好訊息。調查仍在進行中,但有證據表明,單個針腳之間的電壓過高會產生難以承受的熱量,而對於 250W 型號來說,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沒有人需要尋求第三方解決方案來解決痛點,但有一些選項可以讓您高枕無憂。MSI介面卡(單獨出售) 帶有黃色尖端,因此您可以識別電纜是否正確就位,而定製電纜現在配有冷卻風扇和針腳感測器,當距離太近時會發出警告。

最好將 RTX 5070 與配備 12VHPWR 接頭的現代電源配對,以獲得更乾淨的單線外觀,但沒有必要升級您擁有的 PSU。Nvidia 捆綁了一個雙向八針分流器,可與大多數現代型號配合使用,只要您按照 Nvidia 的建議至少使用 650W。
與 Blackwell 的其他產品類似,您很可能只需要低於 Nvidia 的基本功率要求即可。執行要求最高的遊戲時,RTX 5070 的峰值從未超過 351W,搭配我們的 Ryzen 9 7950X3D 處理器和 64GB DDR5 RAM。當然,如果您的每個 SSD 插槽都已填滿,RGB 堆疊到九點,您的里程可能會有所不同。
RTX 5070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點或許是,儘管機箱很小,風扇也較小,但它仍能保持相當涼爽和安靜。這些小型風扇的噪音僅為 36.6dB,同時溫度不超過 70°C。
表現
和之前的所有 Blackwell GPU 一樣,我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放在了 Club386 測試臺上。在 AMD Ryzen 9 7950X3D 和 64GB DDR5 記憶體的支援下,我們可以確定這款顯示卡的上限。

測試其光線追蹤效能後,GeForce RTX 5070 在 3DMark Speed Way 中比其前代產品高出 12%。這要歸功於新的第 4 代 RT 核心,但最終這只是我們在之前的作品中看到的從 Ada Lovelace 到 Blackwell 的提升的一半。
幸運的是,其效能通常與其價格相符。RTX 5070 比其 Ti 替代品低 24%,這反映出其成本便宜了 27%。

Blackwell 和 Ada Lovelace 70 級顯示卡之間的差距在光柵化效能方面有所縮小,在 3DMark Steel Nomad 中,兩者之間只有 9% 的差距。很明顯,最好將其重新定義為 Ampere 升級,與 RTX 3070 相比,其效能提升了 58%。

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創作者使用 GeForce RTX 4070 Super 會比使用其現代替代品時獲得更好的體驗。話雖如此,以這個價格,Blender 每分鐘 6,188 個樣本的速度很難找到任何問題。

RTX 5070 充分展現了其強大的人工智慧能力,在 Geekbench AI 中獲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48,443 半精度得分。這不僅比其前代產品高出 9%,而且比 RTX 4070 Ti Super 領先 8%,與 RTX 4080 Super 的差距不到一個百分點——這是其第五代 Tensor Cores 的功勞。

僅憑 Blackwell 還不足以跟上 Procyon AI 文字生成的速度,因為 RTX 5070 又回到了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Ti Super 之間的位置。在 Llama 3.1 中的得分為 3,439,仍然比前者提高了 12%,但大型語言模型肯定會受益於更強大的顯示卡。
遊戲光柵化
你可以依靠綜合測試來描繪一幅圖景,但我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遊戲。在我們通常的 3A 套件中對 RTX 5070 進行測試,我不僅在其預期的 1920×1080 (FHD) 和 2560×1440 (QHD) 解析度下對 Blackwell 卡進行了基準測試,還對其 3840×2160 (UHD) 解析度進行了基準測試。結果相當令人驚訝。



即使在《刺客信條:幻影》中,RTX 5070 的表現也介於 RTX 4070 Super 和 RTX 4070 Ti Super 之間。不過,這三款產品在每個解析度下的幀率都不超過 11fps,這就像吹毛求疵。通常,我們預計代際效能會飛躍 20%,但在這裡我們看到的只有 4%。
只有在將最新卡與其 Ampere 替代品進行比較時,您才會發現韻律或理由,其在 UHD 上比 RTX 3070 提高了 53%,在 QHD 上提高了 45%。



GeForce RTX 5070 在《最終幻想 XIV:黎明之軌》中與 RTX 4070 Super 幾乎沒有區別。在較高解析度下,兩張卡之間僅相差 1fps,而在 QHD 下,差距僅擴大到 5%。
其較低的建議零售價無疑消除了光柵化努力的減弱,但這款新產品與過去和現在的顯示卡相比處於什麼位置仍是一個問題。至少,它將以高達 50% 的效能提升安撫那些來自 RTX 3070 的人。



單獨來看,考慮到這款賽車遊戲的苛刻要求,Nvidia 的最新 x70 在 Forza Motorsport 中表現不錯。在 UHD 下達不到 60fps 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原諒的,因為即使是 RTX 5080 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它在 QHD 下仍然可以達到 72fps,而 QHD 正是它的目標受眾。
然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與之前的基準測試一樣,RTX 4070 Super 和 5070 幾乎都以 1-5fps 的差距並列,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不過,RTX 3070 的使用者不會對 QHD 上 213% 的提升嗤之以鼻。



做好準備迎接似曾相識的感覺吧,因為《騎馬與砍殺 II:霸主》講述的故事我們已經看過好幾次了。GeForce RTX 5070 比其前代產品實現了 4% 的微小飛躍,而比 RTX 4070 Ti Super 落後 5-10%。
再說一次,與 Ampere 相比,它聽起來要好得多,比 RTX 3070 強 53%。你可以看到我的意思。



RTX 5070 在《湯姆·克蘭西的彩虹六號:重生》中表現不佳,在 FHD 下比前作慢了 10fps。勉強恢復狀態後,該卡在 QHD 下又跌回 RTX 4070 的行列,然後在 UHD 下僅領先 3fps。三位數的幀速率幾乎相同,但很明顯 Blackwell 的光柵化效能很難向下調整。

GeForce RTX 5070 在某些遊戲中無疑是一款效能強大的 UHD 顯示卡,但它從頭到尾都是一款中端顯示卡。您會發現它的大部分價值都集中在 1440p 左右,儘管它並不是代際改進的特別耀眼的例子。
將 Blackwell 與其前代 Ada Lovelace 進行比較,RTX 5090 比 RTX 4090 提升了 25%。RTX 5080 和 RTX 5070 Ti 均提升了 15%,表現相當不錯。與此同時,RTX 5070 在 QHD 和 UHD 下都比 RTX 4070 Super 強 3% 以上。從名稱上看,它處於中等水平,但本質上卻並非如此。
回想一下 2020 年的 Ampere,這款顯示卡開始變得有意義了,它比 RTX 30 系列顯示卡的效能高出 81%。
幀生成
Blackwell 的大部分優勢並非來自光柵化,而是其幀生成功能集。這使顯示卡能夠在原生渲染的幀之間插入 AI 幀。RTX 40 系列只能夾住一個幀(標記為 FG 2x),而 RTX 50 系列則配備了多幀生成功能,可在混合中新增第二和第三個人工幀。

3DMark 的 DLSS 測試是驚歎 Nvidia 升級套件多年來取得的進步的絕佳機會。以 RTX 5070 為例,它從充滿不想要的視覺偽影的不穩定 56fps 變為使用 MFG 4x 的更清晰的影像,幀速率是原來的三倍,為 154fps。多幀生成意味著生意。
較舊的顯示卡(例如 RTX 4070 Super)仍受益於其他 DLSS 4 增強功能,例如更好的標準幀生成、光線重建、超解析度和抗鋸齒 (DLAA),但 MFG 是 Blackwell 獨有的。它利用改進的基於硬體的翻轉計量來更準確地確定每個合成幀的時間。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將 RTX 5070 的 88% 領先優勢完全歸功於 MFG 4x。



第一個警告是 MFG 需要開發人員實施,這意味著無法保證支援。Nvidia 保證至少有75 款遊戲採用整個 DLSS 4 套件,其中大部分已經發布。
遺憾的是,《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6》不是其中之一,但它展示了標準幀生成在 70 級卡上的表現相同。之前,我們看到從 RTX 4070 Ti Super 到 RTX 5070 Ti 的優勢高達 16%,從 RTX 4080 Super 到 RTX 5080 的優勢高達 10%,這使得這 2% 的洗牌有點不溫不火。



Cyberpunk 2077 是一款要求極高的遊戲,使用其 Raytracing Overdrive 預設,這確實讓 RTX 5070 的硬體陷入困境。雖然這兩款中端產品在 UHD 下都存在 12GB 記憶體緩衝區和 192 位匯流排的問題,但當每款 GPU 都全力以赴時,電晶體和核心的減少導致 Blackwell 落後於其前代產品。
這使得 MFG 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實際上將幀率上限提高了一倍,遠超 RTX 4070 Super 所能達到的水平。另一方面,較低的原生幀率會導致延遲損失,即使可見的 fps 更高。因此,Nvidia 建議基準不低於 60fps,這樣您就可以防止滑鼠和螢幕上看到的內容之間出現遲緩的不同步。



藉助路徑追蹤,《心靈殺手 2》是一款依靠升級器和 AI 魔法來實現可行幀率的遊戲。就像猴爪一樣,MFG 可讓您在超高畫質解析度下以 94fps 的幀率獲得高達 236% 的提升,但它也存在可怕的延遲問題。
通常情況下,延遲會隨著原始幀速率的增加而減少,但將合成幀引入混合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得益於舒適的 79fps DLSS 質量基礎,全速執行 MFG 的 FHD 延遲仍然比沒有任何 Frame Gen 魔法的標準 UHD 更少。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輸入延遲的影響,這意味著每個評論者都會對這個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沉浸式單人遊戲中,比如《心靈殺手 2》,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折衷方案,我會選擇 QHD 以獲得更清晰的影像,但我不會玩競技類遊戲,因為反應時間是生死攸關的,即使有 Nvidia Reflex 可以減少延遲。
不要被錯誤的數字所困擾,這一點很重要。我堅持認為,MFG 是自 DLSS 首次出現以來最具創新性的顯示卡解決方案,我毫不懷疑它為未來奠定了基礎,但它並不會自動使低端顯示卡與高階顯示卡一樣好。
超頻

對於少數願意進行修改的使用者,Nvidia 已留出足夠的超頻空間,以便您可以實現更好的基本幀速率來幫助 MFG。記憶體可以輕鬆擴充套件到略高於 28Gb/s,MSI Afterburner 等掃描器可以識別出不錯的超頻曲線,將遊戲頻率從 1,750MHz 提升至 2,000MHz。
使用 QHD 的《最終幻想 XIV:黎明之軌》作為測試物件,我看到平均幀率從 152fps 上升到 158fps。雖然還不足以超越 RTX 4070 Ti Super,但總體來說已經足夠了。幀率下降並不明顯,最低為 93fps,但為了更加放心,幀率也上升到了 97fps。
4% 的飛躍並不算巨大,但它的免費效能很可能使 60fps 以下和多幀生成的正確幀速率之間產生差異。
結論
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帶來了迄今為止我們在 Blackwell 中看到的最弱的光柵化增益,證實它並非旨在升級為 RTX 40 系列。將日曆再往前翻,從 Ampere 躍升是有價值的,具有足夠的超頻空間並注重效率。
在更多主流 Blackwell 迭代問世之前,GeForce RTX 5070 Founders Edition 仍然是獲得 Nvidia 最新技術的最便宜方式,而且毫無疑問:多幀生成令人印象深刻。它只是不是將 70 級卡變成 RTX 4090 的靈丹妙藥。
您需要注意其在這個效能範圍內的缺點,才能充分利用它,而 549 美元的價格並不低。再加上AMD Radeon RX 9070 的起價相同,Nvidia 可能會面臨一場艱苦的戰鬥。
參考連結
https://www.club386.com/nvidia-geforce-rtx-5070-review/
END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55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