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開篇提示:本篇評測還將以這款顯示卡作為GeForce RTX 5080的品類代表,與GeForce RTX 40 4080 SUPER, RTX 4090和RTX 5090 D進行遊戲效能基準對照測試.
從RTX 30開始,NVIDIA Founders Edition系列顯示卡雖然由於其原廠出品的屬性在習慣上仍被稱為“公版”,卻也早已超越“公版”一詞原有的含義.其獨特且精妙的板型與散熱結構設計創新結合優秀的做工無一不長在DIY發燒友的心趴上.此次RTX 50系列的FE版本更是在基礎功耗相比上代提升的情況下完成了瘦身,更令發燒友們佩服其在改善散熱效率技術上的努力.只可惜由於NVIDIA沒有為RTX 5090 D準備對應的FE版本顯示卡.這次的RTX 5080 FE成為了國內正式渠道中可以買到的最高的一款FE.

產品規格
與RTX 4080 SUPER系列類似,這一次RTX 5080和RTX 4080 SUPER一樣選用了核心代號數字結尾為3級別的款式GB203,且一步到位到運算單元規格已達該晶片滿配的-400字尾版本.視訊記憶體容量和位寬仍給到16GB 256bit,且與RTX 5090 / D一樣為最新的GDDR7.而由於所需的顆粒數量更少,更有利於穩定高頻,預設的視訊記憶體頻率相比RTX 5090 / D的28Gbps也抬高到30Gbps.
而RTX 5080 FE作為原廠版本仍然選擇遵照標準的2617MHz標稱Boost頻率和360W功耗設定.不過最大支援手動解鎖到390W.

GPU-Z資訊圖:

(目前版本的GPU-Z還無法識別RTX 50的BIOS設定資訊)
樣卡在基礎效能測試過程中最大頻率達到2842MHz

產品外觀
本次RTX 50系列的FE在包裝上主打一個”環保”,外箱就是平平無奇的無明顯標識的黃色硬板紙箱.

撕開側邊一次性的外層邊條後開啟包裝盒上蓋才知道這個箱子本身就已經是產品包裝盒本身了.內封面與側面大量的豎條紋也與顯示卡背面整齊的散熱片排列相呼應.

顯示卡置於內部的淺色紙板箱內.

底下帶有印有圖示的附件盒.

內部有一紙說明書和一條電源轉接線.

電源轉接線為三個傳統PCIe 8-pin母口轉單個16-pin(12V-2×6/12VHPWR通用)公頭的款式

裝有顯示卡的淺色紙板盒.邊緣造型參考了顯示卡本身正面面板的樣式.

正中間以顯示卡型號全名壓紋.

側邊刻意展現瓦楞紙的截面.


分離包裝盒上下兩半.

顯示卡以背面朝上置於托盤內.

顯示卡正面.


顯示卡背面.


擋板與介面側.由於散熱結構與風道改變.擋板與外殼位置都採用封閉無開孔設計.介面方面則是三個DP 2.1b和一個HDMI 2.1b的組合.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裝箱後保持介面在機箱內仍以正向(即介面較長的一邊在上)擺放.與市面上絕大部分顯示卡都相反.因此如果搭配90度轉角線使用的使用者需要重新準備另一轉向的連線線.

顯示卡尾部.

顯示卡正面配有兩把相同的七葉風扇.


軸心直接成型的同心圓外觀設計.

由於顯示卡本身體型緊湊,很難讓人感受到兩把風扇其實是12cm規格.

扇葉細節.

連框式扇葉設計.扇面與扇框間距極為緊湊.獲得更大扇面的同時也對動平衡穩定有更高要求.

一體成型的淺色中框骨架.在中心位置交叉.也讓顯示卡整體外觀設計與前兩代FE在粗看之下沒有太大變化.

中心位置左右兩側配有隱藏式白色裝飾燈條.



由於散熱結構的變化.風扇與中框間的各組黑色區域其實不再像RTX 40系列那樣由散熱片填充.而是邊緣過渡細膩的面板外殼填充.


中框內側依舊刻有一枚小小的型號標誌.

顯示卡頂部.

顯示卡底部.

中框交叉位置上下區域對稱的包裹式

底部區域中心額外多一道凹槽

頂部斜置的16pin(12V-2×6)電源接線,方便線纜插入後不易過度彎折或使介面額外受力.

只不過靠後半部的GeForce RTX燈標的位置比較容易不太給面子.

最後還得把電源線撥開才能展示.

分離式的板型設計.使靠近介面一側的風扇葉獲得了獲得吹透底下散熱片,將熱量往顯示卡背後而非上下兩側


背面大面積外露的豎條排列的散熱片.


與正面相似的交叉型骨架.

左右兩側同樣配有隱藏式燈條.



中框骨架內側刻有的NVIDIA Logo.

包裹填充的外殼區域上的RTX 5080標誌.

中框邊角與內沿細節展示.


長度(不含擋板)約305mm.

厚度約42mm.在標準雙槽範圍內.

高度(含擋板)約150mm.

測試平臺
顯示卡: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ASUS ROG Strix GeForce RTX 4090 24GB GDDR6X
ASUS ROG Astral GeForce RTX 5090 D 32GB GDDR7 OC Edition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890 Hero
記憶體: Acer Predator Pallas II DDR5 8200MHz C36 32G(16Gx2)
硬碟:Samsung 980 Pro SSD 500GB
電源:Seasonic Vertex GX-1000 1000W
機箱:Corsair 5000D Airflow
散熱:DeepCool LT720 (360mm AIO Water Cooling)+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3(CPU,機箱頂部)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PWM x3(機箱前置)
Noctua NF-A12x25 PWM chromax.black x1(機箱後置)
(機箱與CPU散熱器風扇均定速在約1000RPM)
驅動: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2.02 (RTX 5080)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71.86 (RTX 5090 D)
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566.36 (RTX 40系列)
系統:Windows 11 Version 24H2
軟體:GPU-Z 2.61
3DMark 2.31
Furmark 1.38.1
測試環境照:


基礎效能測試
效能測試基於本站以往顯示卡評測的專案與流程方式:在封箱環境下進行3DMark效能,待機與Furmark壓力測試下的溫度,功耗,噪聲測試.為節省測試時間以及突出有效資訊,3DMark效能部分僅測試Fire Strike Ultra及更高的專案的顯示卡分數,結果以列表成績彙總.

效能方面,作為RTX 5080的首測,整體效能可作為品類參考.
在Furmark烤機測試中,RTX 5080 FE的平均頻率可以達到2432MHz.風扇轉速拉高到了大約1630rpm.得益於高素質的風扇設計.儘管這是一對12cm尺寸的風扇,測量位置的噪聲仍能夠控制在約49.1dBA.且聽感上仍只是風切聲為主.溫度方面,GPU和視訊記憶體被雙雙抬高到72℃附近.整套方案很好地平衡了溫度,效能(頻率)和噪聲三者的關係.
Furmark 10分鐘烤機測試圖:

附加測試:不同擺放朝向對散熱效能影響的測試.
在開放式平臺下,對比三種擺放姿態下Furmark壓力測試時的GPU溫度表現.測試在另行搭建的平臺下進行.
標準橫置方向:
GPU約71℃.視訊記憶體約70℃.風扇轉速約1590rpm,平均頻率2365MHz

吊裝(I/O口朝上)方向:
GPU約72℃, 視訊記憶體約70℃,風扇轉速約1610RPM,平均頻率2430MHz.
幾乎不受影響.

吊裝(I/O口朝下)方向:
GPU約73℃, 視訊記憶體約72℃,風扇轉速約1630RPM,平均頻率2416MHz.
溫度僅輕微上升但未影響使用.

遊戲效能測試
作為GeForce RTX 5080的初見,本篇評測加入遊戲效能測試,選擇了近年來有代表性的13款遊戲.選用內建的Benchmark或相對固定可重複的合適場景統計,在原生1920*1080(1080p),2560*1440(2K),3840*2160(4K)三組解析度下進行.
畫質選項設定的規則
有預設的畫質檔位的遊戲則選擇其中不帶“路徑追蹤”級光線追蹤的最高檔位,同時關閉解析度上取樣/超解析度(DLSS/XeSS/FSR的SUPER Resolution)和幀生成選項.對於抗鋸齒模式和等級獨立於預設畫質檔位的遊戲,一律選擇高級別TAA型抗鋸齒.無預設畫質檔位的遊戲則手動設定“路徑追蹤”級光線追蹤以外的最高選項,同樣關閉幀生成選項,關閉解析度上取樣/超解析度,並選擇高級別TAA型抗鋸齒作為抗鋸齒選項.
部分較新的專案可能存在強制選用一種解析度上取樣模式的設計.考慮到相容性和中立性,在保持100%解析度比例的同時,優先遊戲引擎自帶的模式(例如黑神話悟空選擇UE5引擎自帶的TSR,並搭配100%解析度比例),其次則是AMD FSR(例如心靈殺手2和最終幻想14都至少綁定了FSR).

RTX 5080 vs. RTX 4080 SUPER
RTX 5080作為在8000元起售價檔位接替RTX 4080 SUPER的新架構換代新品,在效能表現上完全位於RTX 4080 SUPER的上位.本次測試覆蓋的13款遊戲在三種原生解析度並搭配高畫質設定下的平均幀率和七項3DMark圖形分成績全都領先於RTX 4080 SUPER在遊戲測試專案中,解析度越高RTX 5080平均領先的優勢越大,以RTX 5080為100%基準,RTX 4080 SUPER在1080p, 2K和4K下的遊戲平均幀率效能水準分別大約相當於RTX 5080的95%,93%和89%.換算為RTX 5080相對於RTX 4080的平均領先幅度即大約5%,8%和12%.
具體到專案來看大多數專案與平均的偏差都不算大.差距較多的專案出現在了Forza Horizon 5[極限競速地平線5],RTX 5080在三種解析度下的領先幅度都能穩定接近在15%.除此之外還有4K解析度下的Counter-Strike 2[反恐精英2](CS2)達到了21%.
較低的1080p解析度下,還出現了RTX 4080 SUPER與RTX 5080效能幾乎持平的情況.例如Dragon Age The Veilguard[龍騰世紀4]在所選的測試場景中平均幀率相同, Red Dead Redemption 2[荒野大鏢客2],Borderlands 3[無主之地3]和Final Fantasy XIV Downtrail[最終幻想14 7.0]這三款引擎和技術相對偏早的經典或網遊也都未超過2%.而對比RTX 4090和RTX 5090 D在這幾個專案裡地表現依舊能夠較為顯著地提高來看也並非完全是顯示卡以外的瓶頸所致.
3DMark方面RTX 5080領先的幅度較遊戲來看同樣普遍偏多.略有跑分欺詐之嫌.
RTX 5080 vs. RTX 4090
RTX 5080的整體效能距離RTX 4090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本次覆蓋到的遊戲場景中幾乎全面落後.唯一例外出現在Forza Horizon 5[極限競速地平線5]的1080p解析度.RTX 5080以221fps對218fps(3fps,約1.4%)的微弱優勢反殺.RTX 4090在1080p, 2K和4K下的遊戲平均幀率效能水準分別平均領先RTX 5080達到約10%,15%和18%,而3DMark分數平均也領先16%.且具體到單項來看多數專案與平均的偏差都不算大.
附加測試:DLSS 4初試
這一次NVIDIA為了繼續實現類似以往“換代帶來效能倍增”的目標,結合自己在AI領域的積累與優勢,透過對AI更深入的運用,從多方面改進了原有DLSS在超解析度,幀生成以及光線重建功能實現上的機理與效率,並在此基礎上為RTX 50系列引入新的硬體級設計以實現獨佔的3x和4x級插幀.這些特性和機制合在一起被打包後以DLSS 4的命名進行推廣.
由於變動較多,無論是DLSS 4裡被RTX 50獨佔的多倍幀生成,還是老卡同樣能夠喝到湯的超解析度,光線重建以及DLAA等各項機制改進都需要軟體專門適配後才能夠生效.相關的選項設定也改變了不少.這次我們在3DMark,Cyberpunk 2077[賽博朋克2077]和Hogwarts Legacy[霍格沃茨之遺]的提前預覽版上已可以提前進行體驗.我們也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DLSS相關特性組合進行測試與對照.
由於時間有限外加工具不夠完善.此次初試只能帶來有關設定改動以及幀數變動倍率相關的體驗內容.

如果不引入新的3x與4x的多幀生成機制.在各檔位新老機制的DLSS設定組合下,RTX 5080相比RTX 4080 SUPER的效能領先幅度也並沒有偏離前文無DLSS設定的遊戲測試中平均水平.而開啟4x幀生成以後,相比只能開啟到2x幀生成的RTX 4080 SUPER的幀率就能再提高80%~90%.而對比無DLSS的狀態,理想的時候RTX 5080可以憑藉整套DLSS 4科技將幀率提高到原來的近10倍,如原生4K下打開了路徑追蹤模式的Cyberpunk 2077直接從19fps幻燈片達到180fps+的電競級幀率.即使細節上仍有損失和瑕疵,考慮其遊戲型別性質,相比降低其他特效對畫質觀感的影響依舊更小.這也給未來新遊戲在設計高畫質特效時留出了更多可操作空間.
總結
作為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的評測首先還是照例來說說這款顯示卡本身的特點.在外觀與造型上,RTX 5080 FE無疑延續了自RTX 30系列FE以來的設計語言.且細看之下這種獨特的外觀其實是服務於整塊顯示卡的散熱結構設計本身的需要,而非單純在美工上的雕琢.這也是自RTX 30以來的NVIDIA FE系列都獨樹一幟不被模仿的原因.
這一次RTX 50系列在設計功耗上都顯著高於對應的RTX 40系列款式,按常理來說原本需要進一步堆砌散熱器的尺寸規模才能夠適配.但RTX 50系列的FE卻能夠反其道而行,相比RTX 40系列對應款式反倒完成了瘦身.對此稍早時候NVIDIA也公開了RTX 5090 FE的設計細節:分離式的板型設計讓正面的兩個大風扇可以獲得吹透扇面區域內散熱片的順暢風道.結合先進的3DVC模組更高效地在散熱片之間進行熱傳導,最後GPU核心與散熱器之間採用液態金屬為導熱介質進一步降低熱阻.這樣即使最後整卡體型控制在SFF小尺寸規格範圍,甚至本體厚度上相比SFF規格要求的2.5槽位再進一步壓縮至標準2槽,依舊能夠給TGP功耗575W級別的RTX 5090一個差強人意的散熱效果.而RTX 5080 FE在外觀和尺寸上與RTX 5090 FE保持一致.因此依然能夠獲得雙12cm風扇吹透同等規模散熱片的待遇.不過RTX 5080畢竟只有360W的TGP功耗,散熱器內裡的3DVC模組被替換了傳統VC均熱板與熱管的組合且用相變矽脂代替液態金屬.但即便如此.整卡仍能平衡溫度,噪聲和效能之間的關係.而如今作為高階卡通病的供電高頻嘯叫,這次我們手上的這塊RTX 5080 FE樣品相比一年前的RTX 4080 SUPER FE明顯抑制得更好.儘管達到高幀率後仍然可聞但明顯輕了一個檔次.若所用機箱隔音效果較好且適當拉開使用距離則對實際使用影響已不會太大.
然後我們再來看GeForc 如今的NVIDIA的第一身份已經從圖形領域轉到了AI領域,因此即使是對自己起家的遊戲圖形卡換代升級時提升效能,也必然會更傾向於透過AI賦能的手段去進行.這一次RTX 50系列透過對已有DLSS技術整個工作流各環節的再最佳化,再為其新增新的硬體式Flip Metering來控制幀節奏,最終使得4x多幀生成也能夠具備了可用性,由此DLSS也正式邁入第四代.而RTX 5080也能夠憑藉DLSS 4的4x多幀生成,對比開啟了其他相同DLSS特性但最高只能到2x幀生成的RTX 4080 SUPER, 在相同的場景下達到後者大約1.9倍的平均幀率.而比起勝過原有產品帶來的勝負比分多少,更重要的是新的DLSS 4進一步協助放寬了高解析度和殺手級特效對硬體效能的要求,比如遊戲賽博朋克2077搭配"4K+路徑追蹤"設定時,RTX 5080在開關DLSS前後幀率變化已接近10倍,並且是從不到20fps這樣不具備可玩性的“幻燈片”到接近200fps的變化.儘管細究起來,這樣的高倍率提升仍然還需要DLSS作用時對應的原始渲染解析度下的幀率充足為基礎.但終歸是讓原本無法正常玩到的高階特效變得可玩.e RTX 5080這一整個品類的表現:
只是不計RTX 50系列全新引入並獨佔的DLSS 4多幀生成這一全新選擇.這一次從RTX 4080 SUPER到RTX 5080的平均12%(4K解析度下)的效能增幅是歷代”*80款式”在涉及架構變動換代時提升最少的一次.且這一效能增幅也同樣需要相近比例的功耗增長代價才能夠換得.相比RTX 40中旗艦款的RTX 4090也依舊只有其大約85%(4K解析度下)的效能水準.而DLSS 4的多幀生成基於其實現原理終歸無法使所有型別的遊戲都能夠獲益,且適合的遊戲依舊需要單獨適配才能良好支援.在這一技術普及前其對於實際體驗的影響力依舊有限.
儘管這一差距在此前RTX 5090 D與RTX 4090比較的結果揭曉後,結合規格規模上的差距並不難預估.但當一切被實測的結果印證之時也難免令人略感沮喪,畢竟這代表過去二十多年顯示卡效能始終能夠急速增長的規律不再適用.追新的發燒友無法獲得性能大幅增長的正反饋,而常年關注業界動向卻始終持幣待購的“等等黨”們或許也被迫需要重新衡量時間代價.
不過,對於不是常年關心產品換代演變並追新的DIY發燒友,只關心RTX 5080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無論是遊戲還是其他工作生產力)是否值得購買,那RTX 5080與它在效能天梯榜上前後相鄰的型號在絕對效能和市場價格上都有較大差距.換言之,如果你不滿意RTX 5080的效能或者價格之間的兩者之一,也很難在其附近找到其他折中選擇.考慮到目前效能在RTX 5080之上的選擇也只有市場價格幾乎翻倍的RTX 4090和RTX 5090(D),且在接下來至少大半年內並沒有其他能夠威脅到其效能的競品的預告.因此RTX 5080依舊能夠比較長期地穩坐效能前五的位置,在效能上已難逢敵手.其本身的TGP 360W級別的功耗水準以如今的電源與散熱配套能力而言依舊能夠獲得比較好的維護難度與體感體驗.是目前高階顯示卡市場上設計較為均衡的選擇.
NVIDIA GeForce RTX 5080 Founders Edition 官網連結:
https://www.nvidia.cn/geforce/graphics-cards/50-series/rtx-50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