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新「核彈」顯示卡RTX5090體驗出爐:AI成為效能表現的超強「外掛」

兩週前的 CES 上,英偉達正式釋出外界期待已久的全新 RTX 5090 顯示卡,迅速攻佔了全球科技媒體頭條。各種爆表的引數和高達 1999 美元(摺合人民幣約 14647)的售價,也點燃了大眾對其實際效能的好奇心。
而今天,RTX 5090 Founders Edition的媒體評測正式解禁,我們也能一窺這個效能猛獸表現如何。
先說結論:包括 The Verge 等不少媒體在內,都認為 RTX 5090 的效能提升,或許並不值得 400 美元的大幅漲價(前代 4090 顯示卡價格 1599 美元)。
比起上一代 4090,5090 FE 雖然效能提升,但厚度縮減了將近一半,並且也從三插槽改成了雙插槽,更適合塞進小型的機箱當中。
上面的是 RTX 5090,圖源:The Verge
瘦身成功也得益於英偉達全新設計的散熱系統:小型 PCB 在顯示卡正中央,散熱器貫穿整張顯示卡,兩個風扇分佈在 PCB 兩側,透過顯示卡背面吸入空氣,直接在正上方排出,輸出埠下方不再配有通風口。
英偉達對這個新的散熱系統相當自信,認為足夠在低噪音情況下,支撐 RTX 5090 高達 578W 的峰值熱功耗。根據 IGN 的測試,RTX 5090 跑滿 578W,溫度達到 86 度,雖然比 RTX 4090 的 80 度要高不少,但沒達到過熱降頻的地步。
要談論這款顯示卡的效能,無法避免英偉達的「DLSS」畫質增強技術。
由於換上了英偉達 AI 晶片架構 Blackwell,RTX 5090 搭載的 全新 DLSS4 技術,最高支援每一幀之後最多額外生成三幀,由此提升遊戲的幀率,並提供完整的光追效果。
當然,圍繞這項技術有不少爭議。有些玩家認為,DLSS 技術生成的「假幀」,不能代表顯示卡的真實效能提升,並且此前的 DLSS 技術生成的幀存在一些延遲和影像質量的問題。
The Verge 在 4K 解析度、全路徑追蹤、頂配設定以及AMD Ryzen 9 9800X3D 處理器下測試了《賽博朋克 2077》。在 DLSS 未開啟的情況下,遊戲在 34fps 速度下執行,比 RTX 4090 快了近 42%,而開啟超解析度和多幀生成等「外掛」之後,遊戲達到了 60fps 以上。
而 Engadget 方面測試,RTX 5090 在未開啟 DLSS 時《賽博朋克》最高畫質能達到 54 fps,而同樣條件下 4090 能達到 42 fps,提升 28%。
如果選用和舊 DLSS 一樣的 AI 模型,並開啟 4 倍多幀生成,《賽博朋克》能跑到 371fps,但會面臨一些重影問題。The Verge 將其切換到 DLSS 4 全新的 Transformer 模型支援,遊戲幀率下降到 211fps,但總體的顯示效果會有所改善。
圖源:Engadget
而 IGN 則指出,在測試 RTX 5090 時遇到比較大的瓶頸來自 CPU,即使他們已經採用了 Ryzen 7 9800X3D 這款強大的處理器,但是一些遊戲即使開啟 DLSS,對比 RTX 4090 的提升僅有 10% 左右。
而且在一些遊戲,比如《刺客信條:幻影》,RTX 5090 的表現還不如前代,可能是由於早期的驅動問題。
經過多款遊戲測試後,在不借助 DLSS 和幀生成技術的情況下下,多家媒體測試得出,4K 畫質下 RTX 5090 比 RTX 4080 要快大概 27-33%左右,在歷代 RTX 中屬於比較平緩的效能提升。
英偉達官方效能對比圖
而如果是 1440P 畫質,那 RTX 5090 和 4090 之間的差距會進一步縮小。
The Verge 以 1440P 畫質測試了《黑神話:悟空》,這款遊戲也是 RTX 5090 在不開啟 DLSS 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無法達到 100fps 的遊戲。在開啟 75% 的 DLSS 後,《黑神話》能夠接近 120fps 執行,但也只比 RTX 4090 高出 17%。
CES 上 RTX 5090 執行《黑神話》開啟 DLSS4 前後對比,圖源:YouTube @Frame Chasers
由此可見,DLSS 4 似乎才是 RTX 5090 的正確開啟方式,英偉達也已經宣佈,在 1 月 30 日,也就是 RTX 5090正式上市時,會有超過 75 款遊戲支援 DLSS 4 技術。至於沒有進行即時適配的遊戲,使用者也可以透過英偉達應用強制開啟。
這麼強力的顯示卡,當然不只有單純打遊戲一個用途。
Engadget 測試了 RTX 5090 在影片渲染方面的能力:長達一分鐘的 4K 影片,透過 Nvenc H.264 編碼轉換成 1080P,5090 只用了 25 秒,Engadget 表示這是「見過最快的轉換過程」。雖然只比 4090 還快了 3 秒,不過,當這些素材作為一個更大專案的組成部分,5090 就能節省幾個小時的重複渲染時間。
The Verge 則用 RTX 5090 運行了一些 AI 和影片剪輯工作的負載測試,在跑分軟體 PugetBench 的 DaVinci Resolve 測試中,RTX 5090 比 RTX 4090 快了約 12%;而 Procyon 的 AI XL(16)測試中,5090 要快 40%。
除了高價,不少媒體都提到了 RTX 5090 一個缺陷:功耗。在高畫質遊戲下,RTX 5090 很輕易飆升到 500W 以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電費也會成為一筆隱形的開銷。
圖源:The Verge
1999 美元的價格,RTX 5090 註定如同黃仁勳口中那般,不會是面向大部分遊戲使用者的顯示卡,甚至就連 Engadget 的測評人員也表示,現實生活中並不認識任何會需要用到這塊顯示卡的使用者。它更多是一個英偉達「秀肌肉」的產品。
但就目前 RTX 5090 的表現而言,更讓人驚喜的是像是 DLSS 這種AI 超分技術的潛力,意味著未來的顯示卡有望以更低的價格實現更驚人的表現,或者能借助 OTA 更新進一步實現提升。
事實上,定價 549 美元(摺合人民幣約 3978.71 元)的 RTX 5070 是一款更大眾的產品,而藉助 AI,英偉達號稱它也能實現雙倍價格 RTX 4090 的同等效能。
因此不少網友開玩笑稱,RTX 50 系列,更像是「買 DLSS 送顯示卡」。
在晶片工藝進步放緩的當下,AI 增強很可能將成為效能提升的破局之道。這樣看來,RTX 50 系列確實是「面向未來」的顯示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