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好日子終於來了!

330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釋出公告披露向特定物件發行A股股票預案,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戰略投資。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其中,財政部擬認購的金額上限剛好約為5000億元。

這意味著國家給商業銀行增資正式落地了。
2024年9月,作為國家大規模救市組合拳的一部分,金融監管總局提出“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此外後A股出現一輪暴漲行情,直到現在A股成交量還保持在平均1.5萬億左右水平,說明當時的行情還在延續,
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披露,“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國家給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意味著什麼?
根據監管規定,為了維持金融穩定,商業銀行必須要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比如巴塞爾協議III的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工農中建交)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不能低於8.5%、9.5%和11.5%,非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他銀行)不能低於7.5%、8.5%和10.5%。
1、資本充足率的計算粗略地可以看成資本金為分子,風險加權資產為分母的計算公式。可以這麼說銀行放出去的貸款越多,那麼資本充足率就越低。
要想資本充足率符合監管要求、保持金融穩定,要麼是增加資本金,要麼是降低貸款發放量。但第二個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經濟要發展就需要一定的貸款增速。比如2024年四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55.68萬億元,同比增長7.6%,要想沒有這個貸款增速,5%的經濟增速是很難的。
所以保持資本充足率只有是增加資本金這麼一個辦法了。
增加資本金有3個辦法:一是股市上的再融資、IPO。二是發行特殊債券。三是利潤轉資本金。
第一個辦法中,銀行股普遍是破淨的,現在再融資的話相當於“賤賣”資產,不可取。二是發行特殊債券,但問題是容易增加銀行負債壓力、經營壓力。
第三是利潤轉資本金,這是商業的常規做法了,可問題是最近幾年商業銀行日子也不太好過,一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貸款利率在下降,企業對資金的需要在降低。二是商業銀行這兩年搞過兩輪房貸利率打折,相當於銀行在讓利,這時候難以有更豐厚的利潤來轉資本了。
怎麼辦?
國家現在給商業銀行注資解決了燃眉之急。主要的意義有兩個:
一是商業銀行抗風險能力會更加,資本金相當於商業銀行做生意的本錢,本金越多抗風險能力就越強,撬動的資金也會越多。
二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會明顯增加,說白了商業銀行可發放貸款的資金更多了。在目前外部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可以隨時備足子彈出擊。
這次國家給商業銀行注資也側面說明了,目前銀行股普遍是破淨狀態,無法透過股市融資,銀行股是一個低估的資產,又有高股息率,未來的銀行股股價不斷修復應該是主要趨勢,這也是中特估的意義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