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股新高時重讀《買入銀行股》|巴倫讀書會

哪怕不翻開書頁,讀者們就按書名來進行操作,投資回報也頗為可觀。
讀一本投資書,除了瞭解和學習作者的投資哲學和理念之外,還難免會希望能獲得一些現實的回報,比如投資線索的啟發,甚至按圖索驥根據書中建議來進行投資,用一些散戶的話來說就是:“直接給程式碼”。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那麼丁昶的《買入銀行股》可能是一本能給讀者們帶來最直接財務回報的投資書:以31個申萬一級行業劃分,2024年的銀行板塊以34.39%的年度漲幅高居首位——請注意這本書的出版時間:2023年6月份,當時的銀行股還遠遠沒有嶄露出現在的崢嶸,比如近期屢創新高的工商銀行(601398),當時股價還在4元出頭,而1月7日分紅前最高價已經突破7元,漲幅超過了70%。雖然從後視鏡中我們還能找到更多漲幅更高的股票,但是像銀行股這樣波動小、回撤低的卻並不多。
作者丁昶寫作本書的時間還要更早,大約在2022年左右,丁昶就已經完成了這本書的大部分初稿並尋求出版,出於一些機緣巧合,在本書出版之前筆者就曾有幸拜讀,並且提出了一些疑問和建議。這個直白的書名也是讓這本書出版不順的原因之一:《買入銀行股》,它聽起來太像一個“吹票”的研報標題了,出版社也曾經考慮把這個名字改成一個更加四平八穩的選擇,比如《商業銀行價值分析與投資策略》之類的,但是最終還是採用了這個最為直截了當的名字:買入銀行股,簡潔清晰,讀者們哪怕不翻開書頁,就按書名來進行操作,投資回報也頗為可觀。
當然,沒有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會只看到一個標題就投入真金白銀,投資邏輯遠比投資標的更加重要,而丁昶這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的最大收穫,也絕非這個直白的建議,而是它獨樹一幟的投資邏輯。雖然這幾年看好銀行股的價值投資者並不在少數,比如中泰資管基金經理姜誠、否極泰基金經理董寶珍等,但是他們大都是從銀行的基本面、估值甚至技術分析等角度來出發進行分析,丁昶這本書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角。
被嫌棄的中國銀行業
一般投資類書籍如果推薦銀行股,大都會從銀行股的基本面、技術面分析和相應投資策略等線索次第展開,而這本《買入銀行股》則完全不一樣,開篇前四章就是以千年為時間尺度來回溯全球貨幣銀行系統的發展歷史,接下來的兩章看起來甚至偏離了銀行股這條主線,致力於回答美股市場為何能夠在全球一枝獨秀這個話題,直到這個部分的結尾,大家可能才能領會為什麼明明建議買入中國銀行股,作者卻要花大力氣來分析美股的科技股牛市,最後四章才回到從投資價值、壞賬、模式和估值等方面來分析銀行股投資機會的主流視角。
這符合丁昶的一貫思路。他的上一本著作《文明、資本與投資》同樣是以百年甚至千年為尺度來審視中國資本市場,在其他作者不常採用的超長時間視角之下,對於科技股、中美髮展,甚至“投資之神”巴菲特,曾經擔任過基金經理的丁昶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觀點,他的看法讀者未必都能認可,但一定不會人云亦云、流於大眾。
舉個例子,銀行業在國內經常被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利潤佔據國民經濟的比例太高,有人甚至斥之為實體經濟為金融行業打工:2021年銀行股總利潤佔據A股全部淨利潤的40%,此前甚至還有佔據一半的時候,看起來的確暴利。但丁昶認為,這兩個資料實際上體現出的是中國和海外經濟結構的差別,並非因為銀行是個暴利行業。中國是大銀行小企業,海外則是大企業小銀行,中國銀行業的規模實在太大,中國銀行在總利潤佔據A股利潤四成的同時,也佔據了淨資產總額的35%,對應比例並不算太失衡,再看一組資料:2021年A股整體淨資產收益率是9.3%,銀行業是10.2%,僅僅高出不到一個百分點。
丁昶更加關注的是另一組對比:利潤佔據了全市場四成的銀行股,總市值卻只有全部A股市值的10%。在A股市場,估值破淨的銀行比比皆是,全球市盈率和市淨率最低、股息最高的前十家公司中,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在列,而且大家對此已習以為常,認為這就是市場的常態,銀行業就應該被低估,正如科技股就應該被高估,但丁昶認為,均值迴歸和風格轉換終將到來,而且由於銀行業天量的淨資產和市值規模,當銀行業的估值迴歸最終到來時,將帶來萬億元級別的價值重估,比如在2022年年中時,A股銀行業淨資產總額和總市值之間的差值就達到了10萬億之巨,不要讓我們的偏見遮蔽瞭如此盛大的投資機會。
美國有TINA,中國有銀行
那麼,中國銀行股的估值重估需要什麼樣的契機和條件?丁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回了美股市場的TINA現象。其實,筆者最開始關注丁昶,正是因為他對美股科技股市值高度集中現象的獨到解釋。
過去十幾年,以標普500和納斯達克為代表的美股指數在全世界堪稱一枝獨秀的存在,以美元來計算,其他國家股市指數都相形見絀,包括印度和日本股市。美國是全球第一科技和資本強國,所以大家對這個現象似乎也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但如果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10年,就會發現,21世紀前十年的美股是沒有跑贏全球市場的,於是有人用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來解釋美股的長牛,但同樣貨幣寬鬆的歐洲卻沒有股市長牛,甚至在美聯儲進入加息週期後美股牛市也沒有中斷,於是丁昶提出了一個解釋,那就是美股擁有一些佔據壟斷地位、“無可替代”(There Is No Alternative,縮寫為TINA)的科技企業,比如蘋果、微軟、谷歌和亞馬遜,以及後來的英偉達和特斯拉,只有它們才能夠為資本提供足夠有深度的蓄水池,不讓資金流到更低的地方去,而只有內部擁有超大規模的統一大市場的巨型大陸國家,才能支撐起這些看起來市值快要漲到天上的科技巨頭。
然而樹終究長不到天上去,一旦這些TINA公司的技術壟斷被打破,甚至只是出現其將被打破的普遍預期,那麼美股科技股的長牛可能就會轟然倒塌。丁昶在本書中認為,市場風格終會切換,當美股科技股的長牛走向終結,也就是中國銀行迎來價值重估來臨之時。
根據丁昶的分析,按照邏輯三段論的要求,銀行股的價值迴歸和風格轉換需要分別滿足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前者的大前提是銀行的特殊系統重要性,小前提是中國經濟能夠實現穩定增長,後者的大前提是美國成長股的高估值來自企業的壟斷地位,小前提是中國的科技進步終將打破美國科技巨頭的壟斷。
這其中兩個大前提的論述非常充分,也沒有什麼爭議,而兩個小前提儘管作者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但並不能排除讀者的質疑和擔憂,至少到目前為止,美股中TINA公司的壟斷地位還沒有被打破,甚至變得更加集中:本書在成書時美股流行的還是FAANG組合,2023年就成為了獨領風騷的“七巨頭”,2024年的七巨頭更加進一步集中於蘋果、微軟和英偉達三巨頭,甚至英偉達單巨頭,投資者對於TINA的信念似乎還在變得越來越強。
在本書中,丁昶對於最終打破這種壟斷的判斷是樂觀的,這不僅僅是基於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前景的信任,同時也是一個價值投資者對於萬事萬物最終都會均值迴歸的信仰。作者並不要求讀者完全認可他的判斷,在書中丁昶謙和地表示,讀者在閱讀本書論述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得出不同於買入銀行股、適合自身風險偏好的投資策略,只不過從當前的市場表現來看,買入銀行股的確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投資策略,收益高,回撤小。
如果說讀者前年就讀到這本書,並且按照這本書買入銀行股還算恰逢其時的話,那麼在去年銀行股屢創新高之後,這個建議是不是已經時過境遷了?丁昶把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在了它的英文書名中:Buying and Holding Bankshares,也就是“買入並持有銀行股”,這意味著丁昶對於銀行股的看好是中長期而不是短期的,是戰略性而不是戰術性的,不但建議買入,而且還建議持有,你甚至可以將銀行股視為一種資產配置方式,耐心等待價值迴歸。
買入銀行股
作者:丁昶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文|彭韌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