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購物”狂買便宜貨堆滿屋,該丟該留?“薅羊毛”變成家庭戰爭

(美聯社)
在Temu九塊九包郵、Shein限時閃購的狂轟濫炸下,美國消費者正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低價陷阱”。
《華爾街日報》14日報道揭示,廉價商品堆積如山的雜亂房間,正成為無數中產家庭的新戰場——夫妻為爭奪儲物空間劍拔弩張,親子因玩具氾濫爆發衝突,甚至有人發展出“地下清理產業鏈”。  
加州聖荷西33歲的食品安全研究員邁克爾·羅耶爾,在過去三年裡練就了一項“特工技能”:他趁妻子不備,將丈母孃從Temu團購的巨型卡通襪分批藏進其他垃圾袋底部,已成功銷燬十餘雙“罪證”。“她永遠不會穿這些襪子,但絕對會因為我扔掉禮物發瘋。”這個秘密直到記者採訪時才被揭穿,而羅耶爾太太至今仍對“襪子失蹤案”毫無察覺。  
49歲的保險資料公司副總塞巴斯蒂安·拉莫斯從紐約搬到弗吉尼亞州麥克廉時,曾幻想大房子能終結物品堆積噩夢,結果卻陷入更深的困境:妻子網購的打折服裝堆滿三個衣櫃,他珍藏的G.I.Joe兵人模型和絕版漫畫書則霸佔整個地下室。“現在連車庫都塞滿了,我們只能在餐廳招待客人。”拉莫斯苦笑。  
倉儲公司Storable三月調查顯示,60%受訪者承認因家中雜亂“羞於邀人做客”,但真正的問題遠不止於此。家庭諮詢師瑪麗蓮·韋吉指出,對部分夫妻而言,堆積的物品是“被忽視的情感宣言”:“當人在關係中感到無力,就會透過佔有空間尋求控制感。”  
這種心理機制在佛羅里達州羅溫夫婦家演變成獨特“觀察區制度”。這對夫妻將新購商品統一放置在走廊“緩刑區”,三週內未使用即淘汰。然而制度執行三年後,凱莉·羅溫發現丈夫總忘記檢查物品有效期,而馬克·羅溫則控訴妻子擅自處理他的運動短褲。“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各掃門前雪。”凱莉展示著貼有兩人名字的儲物箱,這個妥協方案暫時保住了婚姻。  
《環境心理學期刊》2021年研究揭示了更深層的矛盾:即使明知無用,人們仍會將物品視為“自我延伸”而難以割捨。在紐約布魯克林,35歲的教師艾米麗·陳面對滿屋快時尚服飾陷入兩難:“每件20美元的裙子單獨看都不貴,但加起來能買輛二手車。”她嘗試過12次斷舍離,卻總在“萬一哪天用到”的念頭中敗下陣來。  
這種集體性消費焦慮催生出灰色產業鏈。在社交媒體上,收納師、二手倒賣商甚至“代扔服務”生意火爆。但心理學家警告,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可能讓消費者在短暫清爽後,迎來新一輪報復性囤積。  
當“薅羊毛”從省錢智慧演變為生存困境,或許該反思的不僅是消費主義陷阱,更是現代人無處安放的情感需求。畢竟,再大的房子也裝不下心靈的雜物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