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研究背景
在疫苗接種領域,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致力於理解記憶B細胞(Bmems)和長生存漿細胞(PCs)如何在預防複發性感染中發揮作用。這些細胞是由疫苗誘導產生的,其中漿細胞透過分泌特異性中和抗體提供即時保護,而記憶B細胞則在再次遇到抗原時可以迅速啟用併產生新的抗體。研究發現,記憶B細胞並不是一個同質群體,它們在細胞表型、功能甚至解剖位置上都顯示出高度的異質性。在解剖學上,Bmems可以集中於引流淋巴結(dLN)或非引流淋巴結(ndLN);前者位於接種疫苗的淋巴通路,會產生更強的回憶反應。研究指出,這種異質性可能與特定的細胞內因和預程式設計機制有關。過去的研究主要透過Bmems的體外分離和轉移後再觀察其行為,但這種方法忽視了Bmem在自然生理環境中的表現,是無法全面瞭解B細胞行為與解剖位置和生態位專化之間的關係的。
近年來,科學家們逐漸轉向更加生理相關的研究方式,即在自然組織微環境中觀察Bmems的記憶反應。具體來說,研究集中於解析Bmems在其固有的組織環境中的反應。亞囊竇巨噬細胞(SSMs),作為一種獨特的巨噬細胞型別,對駐留在dLN的Bmems的反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巨噬細胞不僅互相依賴於表達特定淋巴毒素的B細胞,還能透過提供粘附分子、趨化因子和存活因子營造一個有利於記憶B細胞存續和增殖的生態位置。研究顯示,當dLN中的這些SSMs受到疫苗第一次劑量的刺激後,其在再次接種時能夠促使dLN駐留的B細胞優先重新進入生發中心,這直接解釋了為何同側(與第一次接種相同側)接種能帶來更好的抗體反應。這樣的發現為了解B細胞命運選擇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最佳化疫苗接種策略提供了新的啟示。

02

研究發現
研究表明,在初次疫苗接種後,排水淋巴結(dLN)中的記憶B細胞更傾向於重新進入生發中心進行進一步的抗體親和力成熟,而非排水淋巴結(ndLN)中的迴圈記憶B細胞則更傾向於分化為漿細胞。dLN中的亞囊竇巨噬細胞(SSMs)在促進Bmems重新進入生發中心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在人類參與者中,BNT162b2疫苗在同一手臂的加強接種比在另一手臂的接種能更快地引發廣泛中和抗體的分泌和SARS-CoV-2特異性B細胞的克隆擴增。
dLN中的記憶B細胞在亞囊竇巨噬細胞的影響下,表現出更高的生發中心再入率和更強的抗原回憶反應。這種位置依賴性反應在小鼠模型和人類臨床試驗中均得到了驗證。研究還發現,dLN中的記憶B細胞在抗原刺激後表現出更高的親和力成熟和更廣泛的克隆多樣性。此外,研究指出在同一手臂進行疫苗加強接種可以最佳化早期的免疫反應質量和數量。
03

臨床意義
疫苗接種策略的最佳化:研究發現,在同一側手臂進行疫苗加強接種能夠促進引流淋巴結內的記憶B細胞更快速地重新進入生發中心,並加速抗體的分泌。這為臨床上在疫苗加強針的接種策略上提供了新的視角,建議在同一側進行接種可能會提高疫苗的效力,特別是在快速生成中和抗體以應對變異株的情況下。 增強免疫反應的機制理解:研究揭示了CD169陽性皮質下竇巨噬細胞(SSMs)在記憶B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關鍵作用。這一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機制的理解,還可能為開發提高疫苗效力的新方法提供潛在的細胞和分子靶點。 應對快速變異病原體的挑戰:在針對諸如SARS-CoV-2等快速變異的呼吸道病原體時,疫苗接種策略的改進對於提高疫苗對不同變種的廣泛中和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透過加強針的部位選擇和SSMs的靶向調控,可以增強記憶B細胞的召回反應,從而提升疫苗的保護效力。 個性化疫苗接種策略的潛在應用:基於研究結果,個性化疫苗接種策略可能透過考慮個體的淋巴結反應模式來最佳化接種效果。這種精準疫苗接種(precision vaccinology)的概念可能在未來疫苗開發和免疫策略最佳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得到了關於疫苗加強針在特定部位接種可能帶來的益處的證據,還揭示了在臨床實踐中改進疫苗接種策略的可能途徑,特別是在應對新興和快速變異的病原體時。
04

實驗策略
1. 實驗模型選擇: 使用小鼠模型進行疫苗接種和免疫反應研究,以觀察B細胞在不同解剖位置的行為和命運選擇。
2. 細胞定位和行為觀察: 透過體內成像技術追蹤B細胞在引流和非引流淋巴結中的遷移和定位,特別關注B細胞與SSMs的相互作用。
3. 巨噬細胞的作用: 使用抗CSF1R單克隆抗體耗竭SSMs,以確定這些細胞在B細胞命運選擇中的作用。
4. 免疫反應評估: 比較在同側和對側淋巴結進行疫苗加強後的免疫反應,包括B細胞的增殖、記憶B細胞的GC重入和抗體產生。
5. 人類研究: 在人類志願者中進行類似的疫苗接種實驗,以觀察在同側和對側手臂加強接種對SARS-CoV-2中和抗體反應的影響。
6. 基因表達分析: 透過單細胞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不同位置的B細胞的轉錄組特徵,以理解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差異。
05

資料解讀
圖1:Bmems在被膜下小生境中的位置依賴性定位
Figure 1 探討了Bmems(記憶B細胞)在淋巴結被膜下小生境中的定位特徵。 A. 為了研究Bmems在淋巴結中的具體定位,作者使用免疫熒光技術對小鼠淋巴結進行染色,結果顯示Bmems主要集中在被膜下區域。 B. 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作者進一步驗證了Bmems在被膜下區域的富集情況,結果表明Bmems在該區域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區域。 C.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作者對Bmems在淋巴結中的空間分佈進行了詳細觀察,結果顯示Bmems在被膜下小生境中形成了明顯的聚集。 結論:Bmems在淋巴結中的定位具有位置依賴性,主要集中在被膜下小生境中,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Bmems的功能提供了基礎。

影片1:dLN(排水淋巴結)和ndLN(非排水淋巴結)中Bmems(記憶B細胞)的定位
影片2:dLN 和 ndLN 中 Bmems 的細胞動力學
圖2:CSF1R依賴的SSMs將Bmems定位於被膜下區域
Figure 2 探討了CSF1R依賴的邊緣竇巨噬細胞(SSMs)在被膜下區域對記憶B細胞(Bmems)定位的作用。 A. 為了研究SSMs在Bmems定位中的作用,作者透過免疫熒光染色分析了小鼠淋巴結中的SSMs和Bmems分佈。結果顯示,SSMs主要分佈在被膜下區域,並與Bmems緊密接觸。 B. 為了驗證CSF1R在SSMs功能中的作用,作者使用CSF1R抑制劑處理小鼠,並透過免疫熒光觀察SSMs和Bmems的分佈變化。結果顯示,CSF1R抑制劑處理後,SSMs數量減少,Bmems在被膜下區域的定位顯著減少。 C. 作者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了CSF1R抑制劑處理對SSMs和Bmems數量的影響。結果表明,CSF1R抑制劑處理導致SSMs數量顯著減少,而Bmems總數未發生顯著變化。 結論:CSF1R依賴的SSMs在維持Bmems在被膜下區域的定位中發揮重要作用。

影片3:CSF1R依賴的SSM將Bmems定位於包膜下微環境
圖3:微環境依賴的Bmem回憶反應調控
Figure 3 研究了微環境對Bmem(記憶B細胞)回憶反應的調控機制。 A. 為了研究不同微環境對Bmem細胞的影響,作者透過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對Bmem細胞進行體外培養實驗,分析了Bmem細胞在不同條件下的增殖情況。結果顯示,在特定微環境中,Bmem細胞的增殖能力顯著增強。 B. 透過流式細胞術檢測了Bmem細胞在不同微環境下的分化情況。結果表明,特定的微環境能夠促進Bmem細胞向效應細胞的分化。 C. 為了驗證微環境對Bmem細胞功能的影響,作者對Bmem細胞在不同微環境下的抗體產生能力進行了ELISA檢測。結果顯示,在特定微環境中,Bmem細胞的抗體產生能力顯著提高。 結論:微環境對Bmem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特定的微環境能夠增強Bmem細胞的回憶反應。

影片4:dLN 和 ndLN 中 Bmem 回應的細胞動力學
圖4:dLN皮下囊區的SSMs控制Bmem細胞命運
Figure 4 研究了dLN皮下囊區的邊緣竇巨噬細胞(SSMs)在控制記憶B細胞(Bmem)命運中的作用。 A. 為了探究dLN皮下囊區的SSMs對Bmem細胞命運的影響,作者透過免疫熒光對dLN組織進行了染色,結果顯示,SSMs與Bmem細胞在dLN皮下囊區共定位。 B. 為了進一步驗證SSMs對Bmem細胞的影響,作者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了在SSMs缺失的小鼠中Bmem細胞的數量,結果表明,SSMs缺失導致Bmem細胞數量顯著減少。 C. 為了探討SSMs在Bmem細胞命運中的具體作用機制,作者進行了體外共培養實驗,結果顯示,SSMs能夠促進Bmem細胞的存活和增殖。 結論:dLN皮下囊區的SSMs透過與Bmem細胞的相互作用,控制其存活和增殖,從而影響Bmem細胞的命運。

圖5:亞囊竇巨噬細胞(SSMs)與記憶B細胞(Bmems)之間的互惠關係
Figure 5 深入探討了亞囊竇巨噬細胞(SSMs)與記憶B細胞(Bmems)之間的互惠關係,展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如何在次級淋巴器官中塑造免疫記憶的生態位。 首先,研究者透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分析了dLN、ndLN和脾臟中來源於不同組織環境的Bmems。此圖明確反映出三個主要細胞簇:分別為來自LN和脾臟的Naive B細胞、dLN的駐留Bmems和ndLN及脾臟的迴圈Bmems。分析顯示,免疫後,這些B細胞下調與Naive狀態相關的基因,而上調與Bmem相關的基因,包括Ccr6、Cxcr3、Cd44等。 其次,dLN和ndLN中的Bmems在基因轉錄層面表現出差異。dLN Bmems上調了一些與淋巴細胞粘附、遷移、定位和BCR啟用相關的基因,這對它們在生發中心中的分化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基因表達的特點可能促進它們與SSMs的相互作用。而ndLN Bmems則在遷移和活化相關的基因表達方面表現更強,如Cd69和Cxcr4。 接著,透過分析SSMs與Bmems的配體-受體相互作用,研究者發現dLN Bmems與SSMs之間存在更強的調控網路,這種網路影響了B細胞內一些重要基因的表達,如Cd44和Ighg2b。這種在生態位中對話的差異表明,dLN的SSMs可能透過特定的分子相互作用促進Bmems的生長期存和再啟用。 圖5的研究揭示了細胞-細胞間的微環境交流如何在微觀層面調控免疫記憶,特別是Bmems在身體不同解剖位置中的命運選擇。這種發現不僅為理解免疫記憶的實現機制提供了基礎,還可能對未來疫苗的設計和定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圖6:啟用的邊緣竇巨噬細胞介導了與抗原無關的優越B記憶細胞反應
Figure 6 探討了啟用的邊緣竇巨噬細胞(SSMs)在介導B記憶細胞(Bmem)反應中的作用,並評估了這種反應是否與特定抗原無關。 A. 為了評估啟用的SSMs對Bmem細胞反應的影響,作者對小鼠進行抗原免疫,並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Bmem細胞的數量和活化狀態。結果顯示,啟用的SSMs顯著增強了Bmem細胞的數量和活化狀態。 B. 為了驗證啟用的SSMs是否能在不同抗原條件下介導Bmem細胞反應,作者使用不同的抗原對小鼠進行免疫,並透過流式細胞術分析Bmem細胞的反應。結果表明,啟用的SSMs在不同抗原條件下均能有效介導Bmem細胞反應。 結論:啟用的邊緣竇巨噬細胞能夠在與抗原無關的情況下,顯著增強B記憶細胞的反應。這表明SSMs在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圖7:不同部位對人類記憶反應深度和廣度的控制
Figure 7 研究了不同部位如何影響人類記憶反應的深度和廣度。 A. 為了探討不同部位對記憶反應的影響,作者對來自不同部位的細胞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部位的細胞在記憶反應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顯著差異。 B. 透過對比分析不同部位的細胞反應,作者發現某些部位的細胞在記憶反應的廣度上表現出更大的多樣性。 C. 實驗進一步驗證了不同部位的細胞在記憶反應深度上的差異,結果表明,某些部位的細胞在記憶反應的深度上表現出更強的反應能力。 結論:研究表明,不同部位對人類記憶反應的深度和廣度具有顯著的控制作用,具體表現為不同部位的細胞在記憶反應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差異。

06

主要結論
這篇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文章詳細揭示了人類線粒體丙酮酸載體(MPC)的結構和其抑制機制。研究透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分析了MPC的結構,展示了其主要的構象狀態、底物結合位點及轉運路徑。此外,文章還解釋了MPC抑制劑的結合和抑制機制,為開發更有效的MPC靶向治療藥物奠定了分子基礎。
07

討論總結
研究強調了MPC在細胞代謝中的關鍵作用,並指出了MPC的失調與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指出,瞭解MPC的結構和抑制機制對於開發新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研究揭示了MPC1和MPC2形成的異二聚體結構是其功能單元,解決了有關MPC寡聚化狀態和拓撲結構的爭議。研究還強調了MPC作為藥物靶點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代謝疾病的治療中。透過揭示MPC的抑制機制,該研究提供了開發特異性更強、選擇性更高的MPC抑制劑的可能途徑,這對於改善現有藥物的療效和減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基於當前的結構資料進行化學結構的最佳化,以提高抑制劑的親和力和特異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