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領導肯定的我,反而辭職了……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790 篇文章
題圖:文中圖片來自網站pixabay。
作者:梁旻,清華大學博士、美國 UW-Madison 博士後。曾任微軟全球專案經理,愛立信硬體經理等。創立職慧公益專案 13 年,職慧課程設計師、培訓師導師、志願講師、成長教練。為 200 所高校的 16 萬人次大學生講授職涯成長課程 1600 餘場。光輝國際、DDI 等知名管理諮詢公司資深顧問、專業培訓師。本文來自:職慧(ID:livetogive
01 小A為什麼會辭職?
我們先從小 A 辭職的真實故事講起。
小 A 對於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一開始是充滿動力的。因為這是她感興趣的領域,工資待遇雖然不能算是那種令人羨慕的高薪,在行業裡也是中上水平。
作為新人,當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工作中有各種管理規則,都需要逐漸適應和遵守。遇到挑戰性的工作,有經驗的員工會給她詳細的指導和建議,按照這些指導做,都有不錯的結果。

小 A 的成長很快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

連續三年獲得加薪,加薪的時候自然很開心。她也積極參加各種評比競賽,有些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是年輕員工中的明星。
她和同事的關係不錯,也很努力融入這個工作環境,在人際交往中展現出了很好的配合。大家也會在她每次取得成績的時候對她的能力表示認可。
為了做得更好,小 A 需要非常努力,自然也有不小的壓力,有時候會感到疲憊。小 A 也經常感到焦慮,但她說不清為什麼會焦慮,似乎是擔心有一天會突然失去這些。即使收到大家對她能力的認可,小 A 也不能完全相信,總感覺自己還差得很遠。
有一天,小 A 突然意識到自己每天只是在完成工作,原來對這個領域的興趣也慢慢消退了。工作中的新想法越來越少,經常只是用自己能夠接受的基本標準來完成任務。
終於在工作了三年之後,小 A 下了決心:辭職。

這個決定讓老闆和同事都非常驚訝,因為大家都覺得她有能力也有潛力,在這裡工作非常適合她。

在揭曉謎底之前,請你分析一下小 A 是因為哪些原因才決定離職?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問題有可能不太容易回答,其實答案的核心只有四個字:

“內在動機”。

當我們實現一個目標的時候,有兩種動機在發揮作用:一個叫做外在動機,一個叫做內在動機。為了升職、加薪、獲獎而去工作,就是典型的外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內在動機可以理解為在沒有外在動機的時候,自己仍然想做一件事情的內在動力的來源。
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整個社會環境,都很善於用外在動機來推動我們去努力行動。

不幸的是,外在動機如同咖啡,喝一杯能起效幾個小時。為了保持持續的動力,每天必須喝上幾杯咖啡才能維持。

更不幸的是,同一種外在動機的刺激方式,效果會越來越弱。也像喝咖啡一樣,剛開始的作用非常明顯,喝慣了之後提神的效果就會慢慢減弱。跟著一起減弱的還有自身的機能,也就是內在動機,只要不喝咖啡就沒精打采。
故事中的小 A 就是這樣。驅動她努力工作的全部是外在動機,導致後來連自己本來感興趣的事情,也提不起精神了。
我們都知道,做一件事情是靠外在動機還是靠內在動機,其狀態是很不一樣的:

自己想讀一本書 vs. 為了完成作業而不得不讀一本書;


自己熱愛服務他人 vs. 為了簡歷上的公益經歷而服務他人;

自己創業 vs. 只是打一份工。

如何才能培養內在動機呢?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
(Edward Deci)在《內在動機》一書中,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大心理需求:
自主(Autonomy)
勝任(Competence)
聯結(Relatedness)
如果這三大需求得到滿足,內在動機就會增強。
如果只看這三個詞,似乎是個簡單的理論,不就是自己做決定、自己有能力、與周圍人的關係好,就可以增強內在動機嘛,有什麼難的。
我花了好幾天時間讀完這本相當學術的《內在動機》,發現上述簡單的理解和書中的核心觀點相比,不能說像熱狗和狗的區別,至少也相當於熊貓和貓的區別了:
自主

——重點不在於是否自己做了決定,而在於自己是否在各種“控制”下做了決定。

勝任——重點不在於別人是否認可自己有能力,而在於自己是否真心相信自己有能力。
聯結——重點不在於人際關係的好壞,而在於自己的內在是否完全融入到了環境中。
考考大家:下面三種情況是否滿足了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心理需求,可以增強內在動機?
  1.  大家都去考的證書,我也決定去考。
  2.  取得了成績後,別人誇我有能力。
  3.  我儘量做大家期待的事情,和團隊的關係都不錯。
答案都是“否”。這些情境不僅不能增強內在動機,還都有可能減弱內在動機。
為什麼會是這樣?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那些看似有效實則減弱了內在動機的“發明”吧。
02 減弱內在動機的“發明”
在上面提到的三大心理需求“自主、勝任、聯結”中,最核心的需求是“自主”。另外兩項需求“勝任”和“聯結”都是為了實現自主而服務的。
而“自主”的反義詞是“控制”。

各種對人產生“控制”的方式,通常都會減弱內在動機。

有些控制很明顯,比如直接告訴你必須要做什麼。也就是直接對人下命令,但這個方法很多人都知道並不好使了。
於是有人發明了各種隱蔽的“控制”方法。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減弱內在動機的“控制”方法。
第一個方法:“胡蘿蔔”和“大棒”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小朋友正在饒有興致地看一本喜歡的書,父母對他說:以後你每讀 10 頁書,我就給你一塊錢的零花錢獎勵。父母說到做到了。
突然有一天,父母決定不再繼續給小朋友發獎勵讀書的零花錢了。如果你是那位小朋友,此時對於讀書會有什麼感覺?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

“我覺得讀書不像以前那麼有意思了。”

原來父母的獎勵,並沒能激發小朋友更“自主”地喜歡讀書。
《內在動機》一書的作者就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安排兩組參加實驗的學生完成一種叫做“索瑪”的拼圖,這種拼圖有很多不同的設計方式。第一組學生每完成一個拼圖設計就會得到一美元的獎金,第二組學生無論完成多少都沒有獎金。

活動時間結束後,實驗者說要離開一會兒去準備實驗報告,實際上是透過單向玻璃觀察有多少人在繼續玩拼圖。結果發現:相比起有獎金的小組,沒有獎金的小組成員,繼續玩拼圖的人數要明顯多一些。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錢不是萬能的”。甚至在促進內在動機方面可以說:“錢是萬萬不能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前面說到“自主”的反面就是“控制”,“胡蘿蔔”也好,“大棒”也好,這些基於行為主義發明的“控制工具”,其實都是在透過“誘惑”和“恐懼”來達到操縱他人的目的。

不得不說“胡蘿蔔+大棒”這樣的控制方式是有短期效果的,有時候效果還相當不錯。

比如完成了作業就獎勵自己喝杯奶茶,完不成任務就不能打遊戲。但如果僅僅依賴這樣的方式,就會逐漸傷害到自己的內在動機,慢慢會變得做什麼都提不起熱情,做什麼都感覺沒意思。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你經常用這種“胡蘿蔔+大棒”的方式來控制自己嗎?現在你知道為什麼這類方式不會讓你對學習更感興趣了吧。
第二個方法:控制性認可
下面是幾句認可你的話,邀請你仔細品一品:
“小 A 同學,你今年業務做得不錯,離目標更接近了。”

“小 A 同學,你最近表現很好,有個新任務要交給你。”

“小 A 同學,你今天看上去好漂亮啊!”

“小 A 同學,因為你做到任勞任怨,所以你是個好員工。”
這些認可給你的感覺如何?
哪些讓你感覺到動力增強?哪些讓你感覺到被“控制”了?
對於這四種控制性認可,我分別做了命名:
比較性認可:認可的同時,和另一個參照物進行對比。表面上是認可,實際上是在“控制”你去更快更好地達到參照物的目標。

目的性認可:認可的同時,期待你完成新任務或達到新目標。透過認可的方式“控制”你,讓你更願意接受新的安排。

社會性認可:很多人都知道應該要多誇獎他人。所以當你聽到一句誇獎時,有可能只是對方的一種社會性行為,並不意味著你真的做得很好,而是暗示了某種社會標準,透過這樣的標準來間接“控制”你。

條件性認可:只有做得好的時候才能得到認可,這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對自己的認可,而是自己做了別人期待做的事情而已。“你今天真乖,媽媽喜歡你”,這樣的認可只在順從控制者的期待時才能得到。研究表明:一味地順從,是會減弱內在動機的。
透過對四種認可的分析,可以看出控制性認可既無法讓人真正感到“自主”,也難以讓被認可者覺得自己真的有能力。這裡的能力並不是他人讚揚你有能力,而是自己從內在相信自己有能力。
還有一個研究結果值得關注:

控制性認可對男性可能還有一些促進作用,但對女性而言,是會明顯地減弱內在動機的。

你使用過這些控制性方法來認可自己嗎?如果是,效果如何?
第三個方法:社會價值觀
大家都記得自己高考前,學校、家長和親朋好友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學”,這句話的背後就藏著社會環境帶來的價值觀。
在這種價值觀的驅動下,大多數同學度過了緊張而繁忙的高中,而且這個過程中大家可能目標清晰且充滿動力。
而考上大學之後,很多人突然就找不到學習動力了。因為高中時的學習動力是被社會價值觀等外在動力驅動的。到了大學,外在動力沒有了,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建立起內在的學習動力。

遺憾的是,歷史總是一再地重複。人們很快又投入到“找個好工作”,“做出好業績”,“比賽獲個獎”等等符合社會價值觀的努力中去了,重新燃起熱情,隨後再次失去目標,進而失去熱情。

這樣的迴圈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發生著。
如何識別社會環境給我們帶來的外在動機?竅門是覺察關鍵詞“應該”或者“必須”。你可以快速回顧一下自己有哪些“應該”或“必須”做的事情,就會發現我們每天的生活,有多少是在被社會價值觀所“控制”了。
這種社會價值觀對人的推動力,在一定時期內是有效的,但過程中通常伴隨著焦慮和不安。準備高考前是如此,追求升職加薪時,也是如此。
同理,為了滿足第三個需求“聯結”,人們可能為了社交而社交,在社交場合展現出順從和配合,這同樣是被“控制”的表現,自己的內在並不感到舒適,甚至想隨時逃離。
如果你每天都在用這種社會價值觀來驅動自己,以便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你需要問問自己:我放鬆自在嗎?我的內在動機還在嗎?
03 培養內在動機的方法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為什麼很多事情會失敗了,不是因為沒有外在動機,也不是因為沒有獎勵,而是因為缺少內在動機。
很多人的健身就是典型的例子。不少人會花錢去找個健身教練,教練也盡職盡責,要求學員每天吃什麼、吃多少都要拍照打卡,每天做多少運動也有嚴格要求。
在這種嚴格“控制”下的健身效果如何呢?最初幾周通常是有效果的,但是當健身週期結束之後、不再有教練盯著了,能夠繼續保持健身的人群比例非常低。
如果缺乏內在動力,請個教練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很多人一旦放鬆下來,行為上還會反彈,會想補償自己的辛苦,導致好不容易得來的健身成果付諸東流。
怎麼才能找到一個幫助我培育內在動機的外部環境?
現實中的各種外在環境,如果不是“胡蘿蔔+大棒”,就是“控制性認可”,或者“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它們都在有意無意中削弱著我們的內在動機。
如何能讓周圍的環境對我的內在動機培育更有支援性?是改造老闆的管理方式,還是改造老師和父母對待我的方式?
其實這種解決缺乏內在動機問題的思路是無解的。且不說周圍的人我們改變不了,既然談的是內在動機,肯定還是要靠自己的內在來實現改變啊!
關於改變內在動機,我有兩個訊息給大家,一個好訊息,一個壞訊息。
先說壞訊息:

增強內在動機沒有靈丹妙藥。

如果有,我一定會告訴天下所有的人。我不說別人也會說。你迄今為止沒有聽說過,就說明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相應的方法。
即使是專門研究內在動機的愛德華•德西,也僅僅是提供了一些線索——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不去採用那些減弱內在動機的方法,就已經是很有幫助了。
再說好訊息: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是有無盡內在動機的好奇寶寶。
同時,那些從非常惡劣的環境中

(比如高度控制性的環境)

成長起來的人,有一些仍然具有很強的內在動機。這說明內在動機是可以自我發展的,完全不必去抱怨環境不夠好。
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有利於內在動機發展的線索清單,供你參考使用:
1. 總則:少做減弱內在動機的事情
本文第二節中談到了哪些事情不要做或儘量少做,比如用玩遊戲來獎勵自己好好讀書;比如說些自己並不相信的自我認可,比如為了融入環境而展現出表面上的順從等等。
2. 自主:用獎勵內在動機的方式來獎勵自己
精心設計獎勵自己的方式。用奶茶來獎勵讀書並不可取,這隻能增強喝更多奶茶的動機。如果獎勵自己買一本特別想看的書,或者允許自己外出看博物館,就會更多地激發好奇心。諸如此類的還有把自己學會的內容分享給他人,或者寫文章發表出來,這些都是促進內在動機發展的好方法。
3. 自主:在邊界內尋找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
如果把“自主”理解成不受約束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能是想得太美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企業也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我們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選擇自己的行動。例如準時進入教室這個規則沒法改變,但你可以選擇是走路,跑步還是騎車,順便安排好自己的鍛鍊時間;也可以選擇是按時到,還是提前到,順便落實自己的學習計劃。
4. 勝任:定義和自己比較的成功
不要把成功定義在和別人比較上,一旦開始比較,就變成了外在動機。你需要把成功定義在自己的成長上。如果某個比賽一定要評出一二三等獎,就肯定會有失敗者,就會影響到大家參加比賽的內在動機。如果每個人只根據自己的成長來定義比賽結果,那麼每個人都是可以成功的,它同時增強了持續成長的內在動機。
5. 勝任:設計讓自己感受到能力的方式
只有自己能夠感知到的“有能力”,才能滿足心理需求。設定合適的目標,既不要把目標設定得過於簡單導致讓自己覺得乏味,也不要過於困難導致挫傷自己的信心。墊腳或者跳一跳就能夠觸達到的目標,才是促進內在動機的目標。同時可以設定每天的小目標,並且為實現了當天的小目標而進行慶祝。
6. 聯結:向周圍的人展現自主
我們是可以影響環境的。如果兩個學習成績優秀並且水平相近的學生,一個自主,一個服從,老師會更願意給自主的學生更多的自主,給服從的學生更多的控制。這就是我們透過展現自主來影響環境的方式。
7. 聯結:理解和認同規則的意義
深入理解規則,就會導致對規則的認同,認同就帶來了自主。深度的認同,還會把這個規則變成自己的價值觀的一部分。這樣自己和規則之間的關係,就既不是“對抗”,也不是“順從”,而是“整合”起來了。
04 增強內在動機的小A
回顧小 A 的故事,我們現在可以重新總結小A失去動力的原因了:

原因一

:小 A 把較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升職加薪等外部動機上,削弱了對自己從事領域的興趣。
原因二:小 A 雖然得到了很多指導,但沒有發展“自主”的空間,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的是被“控制”了。
原因三:在人際關係中,因為小 A 想融入團隊,配合和順從並不能增強自身的幸福感。
原因四

:小 A 只在有成果的時候獲得認可,在沒有達到期待的成果時,則得不到,進一步削弱了內在動機。
相反的例子,土豆

(本文作者)

和很多職慧志願者在做公益的過程中,會越做越想做,因為內在動機得到了不斷增強:

1. 做志願者不存在升職加薪,一沒有收入,二沒有職位。所以志願者從一開始就是在基於自己的內在動機進行選擇。
2. 志願者可以選擇自己在哪個領域提供服務,也可以選擇做多做少。沒有人“控制”志願者一定要做什麼的。
3. 志願者透過服務他人,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認可。受益人對志願者的認可和感謝是出自真心,而非為了控制志願者的行為。
4. 志願者凝聚在公益團隊中,相互協作相互成就,是基於對彼此的欣賞和接納,而非為了某種外部動機,不得不與他人保持聯絡。

現在,讓我們來策劃一下自己如何增強內在動機吧:

列出幾個避免弱化內在動機的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出幾個增強內在動機的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想了一下,寫土豆職言這個系列文章,土豆真的一直很有內在動機呢。

自主

:沒有稿費收入,也不為了評職稱;沒有老闆,也沒有績效指標;只是自己內心裡很想做這件事情。

勝任

:看到一篇一篇文章寫出來,就越來越相信自己能夠寫好;平均每寫一篇文章就要讀 1-2 本書籍,我也感受到自己的積累越來越豐富。

聯結

:透過這些文章,我把自己內在的價值觀傳遞給他人。看到每篇文章的點贊和留言,有時還有打賞,我能感受到我同周圍的人和社會的內在聯結,這是最幸福的聯結。
美國有個著名的藝術教師叫做羅伯特•亨利

(Robert Heri)

說:

“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時,才能獲得真正的藝術品。”

研究發現,即使是完成同樣的任務,靠外在動機完成的人會有更多的焦慮,而靠內在動機完成的人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靠外在動機完成的人會有更多形式上的成果,而靠內在動機完成的人會有更多的創意和更高質量的作品。
寫土豆職言,讓我有機會體驗到“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不斷增強的內在動機,讓我的每一天都感到很美好。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