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可樂媽
來源:男孩派(ID: boy666dj)
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的互相照亮。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週週朗讀音訊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卡梅隆·安德森曾做過一項實驗:
他召集了200多名學生,先讓他們參加了科學實驗,以確定學生們真實的智力水平。
隨後,安德森又讓學生們根據測試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
結果發現,越自信的人,得到的評價往往越高。
哪怕這些人在活動中的實際貢獻度一般,也能得到大家的接納和認可。
相反,那些看起來唯唯諾諾、自卑膽怯的成員,即便付出了很多,也容易被忽視和否定。
對此,安德森總結道,無論何時,一定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現。
心態好,遭遇逆境,也能絕處逢生。
心態不好,能力再強,也可能會迷航或翻船。
要是想讓我們的男孩勇往直前、實現蛻變,作為父母一定要幫助他儘早養成這8種強者心態。
“平常心”心態

作家邢慶傑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他從小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就輟學回家,和同村的人一起去工地上打工。
但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讀書、寫作。
別人打牌、閒聊的時候,邢慶傑從不參與,只一個人默默創作。
因為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經常有人嘲笑、譏諷他,可邢慶傑沒有理會,依舊自顧自地做自己的事。
哪怕自己的投稿一次次石沉大海,他也沒有放棄。
好在蒼天不負有心人,經歷了無數次拒絕後,他的才華終於被人看到。
而他也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還是繼續深耕創作。
就這樣,邢慶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作品也出版了20餘部。
相比女孩,男孩因為睪丸激素的緣故,往往更容易衝動、情緒化。
面對外界的誇獎時,很容易飄飄然;面對別人的負面評價,也很容易被激怒,甚至自暴自棄。
因此,我們要教會男孩保持一顆平常心。
告訴他:
人生的成與敗、得與失,總是不斷交替的。
好事承擔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如此,安安穩穩的幸福才會隨之而來。
“輸得起”心態

在《離歌》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叫毛北的男孩,從小就是“別人家孩子”,彬彬有禮、成績優異。
然而,高考後,他卻選擇從高樓一躍而下。
原來,高考第一天,因為忘帶准考證,毛北錯過了語文考試。
這讓他的情緒瞬間崩潰,回家後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任父母怎麼敲門也不開,後面的考試也不肯再參加。
他衝父母絕望地怒吼:“都丟了一整門的分數了,還考什麼考?!”
高考結束後,他就從陽臺跳了下去,只留下一行遺書:“我是個失敗者。”
北大中文系2018年的畢業典禮上,戴錦華教授曾在致辭中說:
“也許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祝你們成功,如果你們不甚成功,甚或落敗,那麼,輸得起就好。”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孩子的,不是挫折和失敗,而是自己對自己的放棄。
一直以來,我們給孩子灌輸的都是成功教育,但卻忘記了,人生本沒有那麼多順風順水的時候。
教會男孩跌倒了再爬起來,告訴他們失敗不是終點,他們才不會因一次挫折而一蹶不振。
“逆行”心態

看過一則寓言。
有一隻落單的羚羊,在廣袤的草原上游蕩。
一天,它遇到了一群綿羊,然而,因為它頭上長有鋒利的犄角,綿羊們總把它視為異類。
為了更好地融入大家,羚羊主動撞斷了自己的犄角。
不久後,羊群遇到了捕獵的鬣狗,因為失去了犄角,羚羊毫無反抗能力,最終,和其他綿羊一樣淪為了鬣狗的食物。
一項研究表明:
當有同齡人在場時,為了合群,男孩進行冒險性行為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同伴效應”。
很多時候,同伴的一句“別那麼不合群”就可能刺激到男孩的某條神經,讓他們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而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讓男孩知道: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為了合群而迎合討好,結果只能是扮演了別人,丟失了自己。
真正能讓一個人強大的,其實是不去在意別人的眼光,敢於逆行,在獨處中積蓄力量,豐盈自我。
“不抱怨”心態

心理學上有個“強者思維”,指的是當一個人面對挫折時,先別急著質問命運,而是去想“怎麼辦”。
當一個人將抱怨轉變為行動,就會發現:
生活是由自己創造的,幸福與否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還記得那個以744分考入清華的寒門學子龐眾望嗎?
他出生在河北一個貧困家庭,母親雙腿殘疾常年臥病在床,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症,一家人全靠七旬的爺爺奶奶打零工維持生計。
屋漏偏逢連夜雨,6歲那年,龐眾望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為此,媽媽坐著輪椅,領著兒子挨家挨戶地藉手術費。
本就一貧如洗的家庭也因此變得負債累累。
然而,貧窮、疾病、負債……都沒能壓垮這個堅強的男孩,他從不抱怨,反而像個小太陽似的朝周圍人散發光芒。
當他被清華大學錄取後,有記者問他,曾因為自己的家庭而自卑過嗎?
龐眾望堅定地回答道:
“我沒有覺得我的家庭哪點拿不出手,我媽媽那麼好,我爺爺奶奶也那麼好,我的每一個親人都那麼好,別人該羨慕我啊。”
我們這一生總會遇到無法解決、無能為力的事。
所能做的,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當一個男孩戒掉了抱怨,以好的心態去生活,就會發現所見皆是美景,所遇盡是好人。
“會拒絕”心態

你身邊有“小暖男”嗎?
他們懂事、謙讓、體貼,面對別人的要求時,總是很少說“不”。
電視劇《女心理師》裡面的小莫,就是這樣一個有求必應的“暖男”,他從不拒絕同事們硬塞給他的工作,每天上班前還會給同事們帶免費的早餐。
哪怕同事聚餐換了地方沒告訴他,也依舊毫無怨言。
然而,小莫的溫暖和善良,換來的卻是同事們無止境的孤立和欺負。
最終,讓小莫變得不堪重負,心神俱疲。
生活中,有不少男孩就像小莫一樣,從小被教導要謙讓、大方,努力地討好他人、關心別人的感受。
可結果,卻是暖了他人,傷了自己。
其實,比起培養一個小暖男,我們更應該讓男孩知道:你永遠不必因為別人的期待而掏空自己,更不必為了照顧他人而委屈自己。
懂得拒絕,守住底線,不當一個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人生之路才會愈加寬敞。
“自信”心態

今年奧運會結束後,00後男孩潘展樂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記住了他的名字。
不僅是因為他實力非凡,給觀眾們帶來了一場又一場酣暢淋漓的賽事,更是因為在鏡頭前,他那自信大方的態度。
當隊友謙虛地說對今天的發揮還不是很滿意時,潘展樂說:
“冠軍是我們的,不滿意的應該是別人,不會是我們。”
當他賽前和偶像查爾莫斯打招呼,對方卻沒有理睬他後,他一舉拿下男子100米自由泳的金牌,還破了記錄,揚眉吐氣地說道:
“他們被我拉太多了,已經沒辦法追上來了。”
這些“潘言潘語”火了以後,大家才發現,其實這個男孩一直都很自信。
早在14年浙江省運會嶄露頭角時,潘展樂就在鏡頭前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比孫楊快就夠了”。
而他的自信,離不開家人的支援和肯定。
特別是潘展樂的姥爺,把所有的獎牌都掛在家裡臥室的蚊帳上,幾乎要壓彎了蚊帳的杆子,目的就是讓潘展樂睡前最後一眼和醒來第一眼,看到的都是獎牌。
很多時候,有了自信,便有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與動力。
發現男孩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打磨他們的優勢,我們的男孩才能變的越來越自信,從而獲得想要的人生。
“不要臉”心態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不少男孩都特別好面子?
擔心失敗,害怕被嘲笑,甚至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太在意自己面子,總是習慣性地往後躲,那麼他就永遠無法邁出第一步。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說的:
家長要從小讓孩子“臉皮厚”,他將來才會活得比較輕鬆。
有一次,主持人問撒貝南:你剛上北大那會兒,怎麼就當上了廣播電臺臺長呢?
撒貝南則撓了撓頭,坦然說道:“因為我臉皮厚啊,我當時自告奮勇,全班就我一個人舉了手!”
教男孩“不要臉”,不是讓他們做事情毫無下限,更不是允許他們為所欲為。
而是告訴他們如何放下面子,拿起裡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畢竟,遠方不在別人的嘴裡,而在自己的腳下。
學著“不要臉”,專注自我地一路走下去,時間自然會證明一切。
“合作”心態

《底層邏輯》一書中,將人的心態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雞的心態,即“你一定要輸”;
第二類是雀的心態,即“我一定要贏”;
第三類是鷹的心態,也就是“我們要一起贏”。
生活中,如果一個孩子是雞的心態,難免容易見不得別人好,處處打壓別人;如果一個孩子是雀的心態,則容易得失心太重,一不小心走上極端。
只有擁有鷹的心態的孩子,才能透過合作,優勢互補,讓自己和他人都分到蛋糕。
作家紀伯倫有句話說得好:“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的互相照亮。”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強者的世界總是彼此成就,交相輝映。
所以,平日裡,作為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男孩的合作意識,讓他們明白,為他人搭臺也是為自己擴建舞臺。
這樣,我們的男孩才會明白,結交朋友勝於製造敵人,學會與他人共同攜手,也就離成功更進一步。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
“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人生在世,誰都有風光得意之時,也有低谷落魄之日。
作為父母,我們註定無法庇佑孩子一輩子。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賦予孩子一個強大的心態,讓好的心態成為孩子人生的墊腳石,而非障礙物。
點個在看,希望每個男孩都能擺正心態,穩住心態,扭轉心態,與世間的美好不期而遇。
為什麼生兒子的媽媽老得快?
由洞見旗下男孩派創始人虎媽所著
閱讀這本書,一起做個不累的男孩媽媽!
*廣告

家有小男孩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兒平臺
男孩派(微訊號:boy666dj)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