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狄德羅
我國首次實現全國 0.5m 解析度衛星影像雙月度業務化更新。長光衛星從 2025 年 3 月 10 日起,提供全國 0.5m 解析度衛星影像雙月度業務化更新服務。
據介紹,長光衛星將在吉林一號網遙感商城及吉林一號網 App 於每個奇數月 10 日,透過 API 線上呼叫與線上瀏覽兩種方式釋出上個雙月度的全國 0.5m 衛星影像,本次釋出的 2025 年全國雙月度 0.5m 解析度一張圖第一期(1-2 月)有效覆蓋率超過 99.4%。

據悉,在 2024 年下半年寬幅 02B 系列的 6 顆衛星投入使用後,長光衛星 0.5m 解析度資料獲取能力得到提升。官方稱本次全國 0.5m 解析度衛星影像的上線,將推動下游遙感應用生態向更高解析度、更高頻次、更廣覆蓋範圍良性發展。




3月12日,在文昌國際航天城航天總裝發射區海南衛星超級工廠專案建設現場,工人加緊對外立面、鋼結構、機電安裝等方面開展施工作業。
據瞭解,海南衛星超級工廠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約10.91億元,該專案主體結構已封頂。海南衛星超級工廠專案包括國際星箭協同研發中心和國際衛星先進製造中心兩個專案,是目前亞洲在建的最大衛星超級工廠。專案建成後,可實現年產1000顆衛星目標,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可以實現衛星總裝與星箭合罩的衛星生產基地,可有力牽引文昌及海南的航天上、下游產業建設和發展。

NASA原計劃於2025年3月12日發射的乘員10號(Crew-10)任務因獵鷹9號火箭地面支撐夾臂液壓系統故障推遲至3月14日19時03分(美國東部時間)。此次任務由耐力號載人龍飛船執行,原計劃由新飛船C213承擔,但因測試和整合問題,耐力號替補出場。Crew-10乘組由4名宇航員組成,包括來自美國的安妮·麥克萊恩(指揮官)和尼科爾·艾爾斯(飛行員)、日本的大西卓哉和俄羅斯的基里爾·佩斯科夫。他們將在國際空間站執行為期6個月的任務。此次推遲也影響了滯留在空間站的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他們將推遲返回地球。

美國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計劃收購德國光學通訊終端供應商Mynaric,以進軍雷射通訊領域。此次收購前提是Mynaric完成重組流程,取消公開交易股份並將所有權轉移給貸款方。火箭實驗室將以7500萬美元收購其多數股權,另有7500萬美元與收入目標掛鉤。收購將為火箭實驗室提供進入歐洲市場的立足點,增強其衛星元件、子系統和軟體組合,使其進一步垂直整合。Mynaric此前因生產延遲和供應鏈問題進入重組程式,但仍為火箭實驗室等公司供應光學終端,用於多個網狀網路專案。火箭實驗室希望透過此次收購,滿足大型星座和客戶群對雷射通訊系統的需求。

德國Isar Aerospace公司近日贏得挪威航天局的發射合同,計劃於2028年使用其Spectrum火箭從挪威安多亞航天中心發射兩顆衛星,用於挪威的“北極海洋監視(AOS)”專案。其中,AOS-Demo衛星由挪威工程公司Eidel建造,用於演示海上監測技術;AOS-Precursor衛星由康斯伯格防務與航空航天公司製造,用於追蹤北極地區海上活動。挪威航天局局長表示,這是挪威首次從本土發射完全由本國設計和製造的衛星。此次合同是Isar Aerospace在過去兩週內獲得的第二份發射合同。此前,該公司還與日本微重力服務初創公司ElevationSpace達成協議,計劃於2026年發射AOBA衛星,用於測試可回收太空實驗與製造平臺。目前,Isar Aerospace正為其首次軌道發射任務做最後準備,其Spectrum火箭已完成測試,等待發射許可。

2025年3月11日,移動衛星服務運營商Viasat與Space42達成合作,共同投資開發共享直連裝置衛星原型。此次合作旨在整合L波段和S波段頻譜,為蜂窩網路覆蓋範圍外的使用者提供全球漫遊服務。兩家公司均為移動衛星服務協會(MSSA)成員,倡導共享和開放標準。合作類似於Viasat與歐洲航天局(ESA)的開放式合作協議,目標是加速直連裝置連線服務的全球佈局。Viasat預計,到2032年,直連裝置市場的衛星領域規模可能達到500億美元。目前,雙方正在共同資助初步原型開發工作,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明確下一步計劃。

SES執行長Adel Al Saleh宣佈與Lynk Global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投資並提供手機直連衛星(D2D)服務。SES將作為渠道合作伙伴,助力政府、行動網路運營商(MNO)和汽車客戶接入Lynk的D2D網路,支援遠端訪問、關鍵任務響應、安全通訊及海上和汽車連線等應用。SES將為Lynk提供B輪融資,合作開發網路架構,並計劃將Lynk的衛星製造能力轉移到歐洲,以增強其在歐洲的參與度。
此外,SES將利用其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為Lynk的低地球軌道(LEO)衛星提供中繼服務,實現流量路由和即時資料傳輸。SES還將透過其全球地面網路提供網路即服務(NaaS),並利用地球同步(GEO)衛星提供遙測、跟蹤、指揮和監控(TTC&M)服務。Al Saleh表示,SES的MEO網路和地面基礎設施是其核心優勢,能夠為D2D服務提供高效支援。
Lynk是D2D市場的先行者,於2020年實現衛星與手機的首次連線,目前透過與MNO合作在多國提供緊急警報和雙向簡訊服務。Lynk正在透過SPAC上市,但面臨股東贖回和監管截止日期的壓力。新任CEO Ramu Potarazu表示,與SES的合作將深度整合雙方網路,提升Lynk在政府、MNO和汽車領域的服務能力。

2025年3月11日,美國與烏克蘭在沙特吉達會談後發表聯合宣告,烏克蘭接受美國提出的30天臨時停火提議。美國將恢復對烏情報共享,並提供安全援助。美國衛星公司Maxar Technologies已恢復烏克蘭對全球增強型GEOINT交付(GEGD)服務的訪問,使烏方能夠再次獲取高解析度商業衛星影像,用於防禦和戰略規劃,包括跟蹤俄軍動向、評估戰場狀況及監測對俄基礎設施的破壞。美國情報負責人Tulsi Gabbard確認情報共享恢復。
優必選科技聯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釋出了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售價 29.9 萬元,將在今年 Q2 開始交付。官方表示,「天工行者」是業內首款 30 萬元以內的科研級人形機器人,具備高仿生、高強度、高效能、高穩定、高拓展、高開放的 6 高特性。

其身高為 170cm,擁有高度仿生的軀幹構型和擬人化的運動控制能力,全身具備 20 個自由度,能以 10km/h 的速度穩定奔跑,具備在山坡、臺階、沙地、雪地等複雜泛化地形平穩移動、抗衝擊干擾等運動功能。同時,它還搭載了創新中心「慧思開物」通用具身智慧平臺,能為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完整的人形機器人研究解決方案。
其機器主體可以自由拓展,可裝配深度相機、雷射雷達、NVIDIA Orin 算力板、六維力感測器、七自由度協作雙臂、五指靈巧手等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同時,天工行者完整開放了底層電機介面、感測器介面及運動控制介面,配套開發指南與示例程式碼,可滿足具身智慧本體控制、高精度運動控制等領域科研使用者的二次開發需求。
谷歌 DeepMind 推出兩款新型 AI 模型,旨在幫助機器人完成更多現實世界中的任務。

其中一款名為 Gemini Robotics,是一款視覺語言行動模型,能夠使機器人在沒有進行過專門訓練的情況下理解新的情境。
Gemini Robotics 基於谷歌最新版本的 AI 旗艦模型——Gemini 2.0。谷歌 DeepMind 機器人部門高階總監 Carolina Parada 曾表示,Gemini Robotics 依託 Gemini 的多模態世界理解能力,透過加入物理行動的新模態,將其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另一款則是 Gemini Robotics-ER(具象推理)模型,公司稱其為一種先進的視覺語言模型,能夠「理解複雜且動態的世界」。
據外媒 The Verge,谷歌 DeepMind 與 Apptronik 合作,共同致力於「打造下一代人形機器人」。此外,谷歌還向包括 Agile Robots、Agility Robotics、波士頓動力和 Enchanted Tools 在內的「受信任的測試者」開放了 Gemini Robotics-ER 模型。
當地時間週三,英特爾宣佈任命現年 65 歲的陳立武為下一任執行長,自 3 月 18 日起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陳立武與前任 CEO 基辛格在扭虧為盈的策略上發生衝突,於去年 8 月卸任英特爾董事會成員,意見相左之處包括員工規模、代工策略和官僚主義文化。後續,他將重新加入英特爾董事會。
英特爾表示,陳立武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領導者,擁有 20 多年的半導體和軟體經驗。他將接替臨時聯席執行長 David Zinsner 和 Michelle (MJ) Johnston Holthaus。
據英特爾介紹,陳立武曾於 2009 年至 2021 年擔任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CEO,領導公司進行重塑,並推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文化轉型。在他擔任 CEO 期間,益華營收翻倍且利潤率也顯著增長,股價上漲了 3200% 以上。在 Cadence 任職期間,他還與整個半導體行業建立了關係,從代工廠到晶片設計公司。
>End
>>>
太空與網路綜合轉載。來源:參考訊息、光明網、國際火箭發射、國際航天愛好者、微視航天。
支援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