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可完全回收;已知最高能中微子現身|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物理學 ·
已知最高能中微子現身
中微子是一種基本粒子,極少與物質中的亞原子成分(如質子和中子)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宇宙中微子很難檢測,需要使用數千臺高靈敏度“相機”,將它們嵌入如冰和水這樣的大型透明物質。當高能中微子在探測器附近發生相互作用,它們會產生帶電粒子,發出光輻射。最近,歐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遠鏡(KM3NeT)合作專案在《自然》Nature)上報告稱,檢測到了迄今發現的最高能宇宙中微子,其能量估計比此前檢測到的任何中微子高約30倍。
該望遠鏡由兩個搜尋此類訊號的探測器ARCA和ORCA組成,分別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和法國普羅旺斯附近的地中海底3450米和2450米深處。KM3NeT合作專案在望遠鏡建設期間分析了其資料。2023年2月13日,ARCA探測器發現了一個高能繆子的訊號。研究者估計,這一粒子能量在約120拍電子伏(PeV;1 PeV是十千萬億電子伏特)。他們提出,產生這個繆子的中微子能量甚至更高,約為220拍電子伏。考慮到探測器的深度和繆子幾乎水平的方向,他們總結說這個中微子極可能來自宇宙,但其準確來源尚不明確。他們還提出了一種可能,即這種中微子可能會是所謂“宇生”中微子,來自宇宙射線和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的相互作用。(Nature
· 古生物·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古老短尾鳥類
影片來源:Ren Wenyu
在鳥類的早期演化中,短尾可作為演化創新的一個標誌,影響生物學的各個方面,包括體重分佈和飛行機制。侏羅紀時期鳥類化石記錄稀少,始祖鳥(Archaeopteryx)是該時期僅有得到廣泛接受的原始鳥類。但它更接近恐龍而非鳥類,例如它有牙齒和長尾。本週《自然》Nature)的一篇論文描述了在中國發現的已知最古老短尾鳥類。這一新發現物種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大約與長尾的始祖鳥同時代,將鳥類失去長尾的時間往前推移了近2000萬年。
研究團隊報告了在中國福建省政和生物群發現的一種新化石鳥類,其年代可追溯至侏羅紀末期(約1.499億~1.502億年前)。新物種被命名為政和八閩鳥(Baminornis zhenghensis,其中“八閩”為福建古稱。)八閩鳥有獨特的短尾特徵,與現代鳥類相似,與始祖鳥的長尾截然不同。這一特徵使八閩鳥成為迄今已知唯一(也是最古老)的侏羅紀短尾鳥類,將這一鳥類特徵的出現向前推了近2000萬年。八閩鳥的發現凸顯出鳥類在晚侏羅世的多樣性,揭示出鳥類演化的一個關鍵階段。(Nature
· 新能源·
可完全回收的下一代太陽能電池
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無需使用對環境有害的溶劑,即可反覆回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所有部件的方法。(圖片來源:Thor Balkhed)
長期以來,太陽能一直被認為具有巨大的潛力,基於矽的太陽能電池已經在市場上銷售了30多年。但目前無法有效處理使用後的太陽能電池,它們最終會進入垃圾填埋場,成為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現在,對於下一代太陽能電池,其中最有前途的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成本較低、易於製造、重量輕、有柔性且透明,並且它們已經可以將高達25%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與今天的矽太陽能電池相當。但這種太陽能電池目前壽命仍較短,且含有少量的鉛,它們的高效回收以避免被大量填埋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此,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一種回收太陽能電池的方法,將水作為主要溶劑來溶解鈣鈦礦,而不是通常使用的對環境有害的溶劑,比如有毒的二甲基甲醯胺。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還可以再從水溶液中回收高質量的鈣鈦礦,以及玻璃、電極、電荷傳輸層等所有部件。而且回收效率可高達99%,回收後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也與原始太陽能電池相當。接下來,研究者計劃實現這種技術的規模化應用。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Nature)。(林雪平大學)
· 數學·
本科生推翻40年經典數學猜想
雜湊表(Hash Table)是計算機科學中廣泛應用的資料結構。1985年,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提出了一項猜想,認為在特定型別的雜湊表中,查詢單個元素或空位的最佳方法是隨機遍歷潛在位置,並且在最壞的情況,查詢和插入時間無法優於填充度 x(即表中剩餘空位的倒數)。這一觀點在過去40年間被廣泛接受,成為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然而,最近一位研究者在本科期間的工作推翻了這一假設。
研究者在研究微型指標(Tiny Pointers)時,意外設計出了一種全新的雜湊表結構。這種雜湊表不再依賴傳統的隨機遍歷(uniform probing),而採用了一種新的資料儲存方式。研究結果表明,其最壞情況查詢時間由x降至(log x²,直接推翻了姚期智的猜想。此外,研究還發現,在非貪心雜湊表(non-greedy hash tables)中,查詢的平均時間甚至可以不受填充度影響,始終保持恆定。研究還引入了“彈性雜湊”(Elastic Hashing)和“漏斗雜湊”(Funnel Hashing)等新方法,最佳化不同場景下的雜湊表效能。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研究者表示自己之所以沒有囿於傳統的想法,是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姚期智猜想,最終“幸運地”解決了這個經典問題。(Quanta Magazine
· 微生物學·
性微生物組或成法醫新武器
在針對性侵的刑事調查中,通常會對女性生殖器進行DNA分析,目的是檢測施暴者精子的存在以證明性行為的發生。然而,當未檢測到精子時(例如施暴者使用避孕套),這類檢測通常是無效的。2月13日,《交叉科學》iScience)的研究表明,在性行為過程中,細菌會在雙方個體之間傳播,並且這些細菌可以追溯到性伴侶獨特的生殖道微生物群。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實,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區域都有獨特的細菌種群。他們招募了12對一夫一妻的異性伴侶,調查這些細菌是否會在性交過程中轉移,包括在使用避孕套的情況下。在研究開始時,每位參與者使用拭子收集了生殖器微生物組樣本。研究人員使用RNA測序確定了存在哪些細菌菌株,直至亞種水平,並確定了每個參與者的微生物特徵。然後,參與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內(從2天到14天)禁慾,然後再進行性交。之後,再次從每個人的生殖器微生物組中收集樣本。分析表明,參與者的獨特細菌特徵可以在性交後的性伴侶樣本中被識別出來。其中3對夫婦報告使用了避孕套。分析發現,雖然這確實對微生物的轉移有一定影響,但並沒有完全抑制轉移。研究者指出,對這些生殖器微生物(他們稱之為性微生物組)的分析,或將成為識別性侵施暴者的新手段。(Cell Press)
撰寫:克里斯、王怡博、二七
編輯:二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