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去上名校的我,被社會大學狠狠教育了….

本文來源:公眾號“穀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Alice,今年18歲,現在Gap Year中。
去年6月,我做了一個在常人看來有些倒反天罡的決定:毅然決然先不去上拿到錄取的Top20美國大學,離開熟悉的校園一年。
在歐美,Gap Year間隔年是一種學生從象牙塔進入社會的初嘗試,非常常見——
在進入大學之間,高中生們會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走入社會,當揹包客旅行、打工賺錢、獨立生活等等。也有不少調查發現,Gap Year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和未來工作表現都更好。
關於這一點,我暫時還沒辦法回答是否為真。
但是對於我來說,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裡,離開校園和家長的庇護,我深刻認識到社會這所「大學」並不如想象中浪漫。
爸媽常說:當學生很幸福,等你走上社會就知道有多難。
曾經的我對此不置可否,但這些走在路上的體驗,讓我對於工作、學業、金錢、感情、社會和自我的認知都被重新整理,甚至顛覆了。
套用消費主義的理論來看:
當高中生和大學生,我們仍是消費者,我們付費給學校和機構,他們都在呵護著我們。而進入社會,我是把自己售賣出去的賣方,角色變了,才迎來了真正的獨立。
■穀雨星球一直傳播真實的孩子故事,聽聽他們的思考。這是Alice拖著大包小包在地鐵站裡。
01
第一個領悟:
錢比想象中花得快
我是以年級前五的成績從高中榮譽畢業的,我因此拿到了一萬五千塊的榮譽獎學金,我媽還很高興地獎勵了我一萬塊為我的生活做準備。
這些真金白銀打在自己賬戶裡的感覺真爽,人生彷彿都豁然開朗了。
爸媽對我的錢一直管得很嚴格,所以第一次口袋裡有這麼多錢,我就立馬開始享受人生的曠野了。
暑假的兩個月裡我基本上就是一邊去醫院,一邊去旅遊。前一天去宛平南路看醫生(高中時候有抑鬱症),後一天就買了張機票說走就走。
我從小被父母管得很嚴,一下子被賦予自由讓我有了一種終於可以「揮霍」的感覺。我當時就在想,做大人真的好爽啊,沒什麼不能做的!
可快活了兩個星期,卻被打回了現實。
我以為我帶了很多錢,以為一萬多是一筆鉅款,直到開啟餘額才頭皮一麻。
而沒有錢的焦慮和「醉生夢死」的日子過多了並沒有讓我獲得確定感的幸福,多巴胺代償使我很快就浸泡在了焦慮和空虛感中。
看著空空的錢包和頹喪的自己,我決定要開始做些什麼,靠自己的能力去賺點錢。
於是,我註冊了一個招聘平臺的賬號,去找工作。
然而,高中學歷的我實在是難以找到一份令人羨豔的高薪白領工作。我也嘗試在各種渠道為自己尋求一切符合我自身能力的機會。
■調查發現,有過間隔年的人在工作表現更好,小小年齡就領悟了社會的現實。
02
第二個領悟:
身上的光環不代表一切
我是個留學生兼水上運動員,2024年10月得知某世錦賽組委會需要一名英語翻譯員,就報了名。
之所以來應聘,一來想給簡歷上添一筆國際A級賽事的經驗,二來也想跟著那位頭銜眾多的組委會負責人學點東西。
不過,隨著實習的深入,我逐漸開始對名氣祛魅。
我們的負責人一開始就給我畫了好多「大餅」,讓我能學習成長多少多少,給我多少多少機會,最後給我來了一句:實習生沒有工資。
我是本著虛心學習的態度過去的,所以儘管她和我說沒有工資只有餐補和住宿補貼我當時也沒什麼意見。
讓我最不舒服的是,是我幹著所有的活,仍然要被無由頭的「背鍋」和被「罵」。
這也是我的第二個領悟:有些人雖然頂著光環和頭銜,但是工作能力卻「名不副實」,所以,也不要盲目崇拜什麼「權威」。
在組委會里,我負責英文翻譯,處理會議記錄和口譯、檔案筆譯以及和各國隊伍的對接工作。
大多數流程檔案都是我撰寫或翻譯的;開幕式、頒獎、閉幕式的雙語主持稿也是我準備的;我還負責接待外國領導以及解答志願者的問題。
但我也在工作的時候看到一些管理者並沒有做好他們的管理工作。
例如:運動員餐券出問題的時候,沒有人試圖為運動員解決問題,而我卻沒許可權管這個事情只能在旁邊替運動員一起著急;
又比如大冷天還下雨的時候,大家都凍僵了,整個組委也沒有一個人想到給運動員送去哪怕一點兒熱水或者毯子。只有我一個人拿著我自己的破毯子給紐西蘭隊;
又或者說是,一些領導面對一封封來自高層委員會的投訴信置若罔聞。
比賽結束那天,紐西蘭隊送了我一件他們的隊服和一面紐西蘭國旗,感謝我對他們的幫助。真心換真心,這待遇在組委會中是獨特的。
我曾經對厲害的大人有很多想象,但這次實習讓我對「五步之內無完人」這句話我有了更深的體會。
那些看起來光鮮的頭銜背後,也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
這兩個月裡,我也有過自我懷疑的時刻。有時會因為某些評價而反思自己的能力。但後來我意識到,我其實具備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我的優勢所在。
我努力工作,是想學習新知識和本領,積累經驗和人脈。只是當時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這也影響了他人對我的看法。
這是我從這次經歷中悟出的重要啟示:要正視自己的價值,適當表達自己的需求。當我們尊重自己的能力和付出,別人才會看重我們。
不要有不配得感,認清自己的價值,是獲得他人尊重的基礎。
03
第三個領悟: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因為有了這次實習的經驗,不久後,我找了一份大廠翻譯的工作。
工作居家線上辦公,每天8小時,一個月工資一萬五,再加上我經常寫點東西,炒炒幣,月入偶爾能到兩萬。
對我一個18歲的人來說,已經很夠用,而且,這也是我榨乾自己的價值自己賺來的。
我現在一個人自己住,有一段時間沒問父母要生活費了,在外面自己租了個小屋,父母也不再對我有什麼意見了。
一開始覺得一個人住愜意極了,還經常請好朋友來家裡住。然而,這樣的工作和生活似乎並不符合我gap year的初衷。
如果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雖然現在自力更生,但這又和上學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另一方面,如果工作已經能賺到我支援我個人的費用,我為什麼要出去讀書呢?
我很矛盾,支撐我gap的初衷和脊樑骨下壓著的自尊在這一刻起了很激烈的衝突。
過了不多久,工作做得乏了,我又開始了新一輪內耗:我離開校園是為了脫離主線,那我現在所作的一切是不是還不如當時老老實實去上學呢?
於此同時,世界上無數的「同齡人」又是那麼輝煌:和我年齡相仿的人正在賺到人生中第一個一百萬美金;他們發表著頂級科研論文、在頂尖體育賽事奪冠、被藤校錄取、成為影響力人物……
而我卻越來越不明確自己的定位。
於是,我開始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無論以什麼方式:
我今年把世界各地的名校都申請了個遍,卻慘遭全聚德;寫了一大堆軟文雞湯文,給各種粉絲數很多的大型公眾號投稿,彷彿這樣就可以在我的履歷上添上一筆「優績」;
看到有人把錢放在虛擬貨幣上幾天就能「一本萬利」,我也躍躍欲試。結果碰到這個月熊市,壓了8個倉位爆了7個,直接把我的獎學金全部「爆」光了。
我就是這麼一個矛盾的人,嘴上天天喊著反內卷,做自己,可當自己真的「躺平」下來又忍不住把自己和各種各樣的人比較起來,止不住的焦慮。
事實上,現在的我,沒有啃父母的老。但卻總覺得我怎麼啃老啃到自己頭上了——彷彿我就是那個舒服的死人,但卻總是不得安寧。
於是我再一次想要求得一個全新的狀態,彷彿推翻現在,就可以有一個全新的未來一樣。
我不希望自己的間隔年又變成了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我有自己有強烈地想要做些什麼的慾望,無論是創業、潛心做一次純學術、創立一個公益組織亦或是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旅行。
想到這裡,我立刻擬好了一封辭職信,理好了拉桿箱。
我繼續成為了揹包客,我不知道下一站是哪裡,不知道我會和誰一起,會做些什麼,有可能是跨境電商,可能是旅行團,可能還是搞翻譯,也可能僅僅是擺攤賣澱粉腸。
但我知道,那都不重要。至少現在的我越來越健康,看見了世界更多的維度。有人發現世界上有兩種智慧,一種是book smart書本智慧,一種是street smart街頭智慧,如果能兼具自然是最好的。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接納,一個人沒辦法看清楚整片麥田,撿起眼前的那一粒大麥穗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
這是社會大學給我上的最有用的一課。
*大家對於孩子不去上學先選擇GAP有什麼感受?你支援還是反對?留言區見!
來源:本文授權轉載自“穀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編輯:李嘉祺   
終審:旭艾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