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掛上熱搜的浙江“桂圓母女”,暴露了專坑父母的新型騙局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姐妹們,最近有沒有刷到全網很火的“桂圓母女”?
這個媽媽號稱以一己之力,讓她家閨女私揣桂圓的事,上了熱搜。

起因是媽媽帶女兒到超市購物,結賬時被工作人員攔了下來,要求女孩當眾掏兜。
原來,小姑娘在超市試吃,還偷偷將幾顆桂圓揣了起來,超市認為這種行為是“盜竊”。
媽媽聽完很憤怒,找來媒體,痛斥店員:
“孩子只是吃了幾顆,我補你10塊錢不就行了。”
“你們簡單粗暴將孩子定義為‘偷’,以後讓她怎麼做人?”

看媽媽理直氣壯,又哭得那麼傷心,很多人都以為要麼孩子很小,調皮不懂事;要麼是將自家桂圓放兜裡,被誤解了。
結果,小姑娘已經十幾歲了,是個能明白事的年齡了,她私自將超市東西揣兜,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妥當的。
本來媽媽教育一下,讓孩子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再誠懇跟超市道歉,事情本來就能過去。
可這下好了,這麼一鬧,原本她擔心被周圍鄰居看到,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在媽媽看來,自己找來媒體曝光這件事,是在為孩子撐腰。咱們也經常說要跟孩子站在一起。但是任何事都有規則和尺度。
但如果不分對錯黑白,一味透過把事情鬧大來維護孩子的面子。那“無條件的愛”就變成了一場騙局,誤導父母和孩子走向更崎嶇的路。
幾顆桂圓而已,
揣兜也沒關係?
新聞裡的媽媽,崩潰委屈的原因,大抵是覺得孩子不過偷拿幾顆桂圓,十幾塊而已,不至於上升到人品問題。
怎麼說呢,桂圓揣兜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說,是孩子可能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試吃後,想著再揣幾個帶回家,更傾向於貪小便宜。
但往大了說,就是網友比較擔心的點,小小年紀,沒有形成規則和代價意識,不清楚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要承擔不可估量的後果,那長大後將會有很多彎路要走。
我是覺得問題的焦點,並不是孩子拿了幾個桂圓,而是這位媽媽的教育和處理方式。
一方面,不理智又咄咄逼人,她不斷質問超市工作人員,卻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引起了眾怒,無形中把孩子推到了風口浪尖。
媽媽一直跟媒體強調,擔心孩子會背上“小偷”罵名,但她的做法其實才是讓這件事更扯不清、道不明,引起爭議。

另一方面,從媽媽的做法,就清晰看到了孩子缺失規則和代價意識的源頭。
她說“幾顆桂圓而已”“超市的東西不就是免費試吃”“補償十幾塊錢就行了”……
在這位媽媽的眼裡,不覺得貪小便宜、東西揣兜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妥,對孩子未來成長有什麼影響。
正是因為她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和代價意識,才導致了孩子也習慣成自然,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被當成了“小偷”。
代價教育
是讓孩子學會為人生負責
心理學家沈奕斐講過一個觀點,我很贊同:
“最好的教育是代價的教育,孩子在做很多事情時,我們都要去跟他分析,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價。”
這種代價教育,更像是跟孩子做利弊權衡的分析,讓他從小就看到問題所在,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有衡量、有判斷。
比如,上面新聞中的媽媽,如果平時就告訴女兒,拿別人的東西會被當成小偷,社會不允許的規則不要做,那孩子做什麼事之前,就會三思而後行。
除了壞事跟孩子講清楚代價,沈奕斐還提到了,哪怕是做好事,代價太沉重,也一樣要做取捨。
這樣孩子心裡有數,再做抉擇,他就不會埋怨別人,不會後悔。
沈奕斐舉了兩個例子,她兒子期末遇到個難題,要參加一個數學競賽,還要飛去別的城市。
可參加競賽的時間,恰好跟學校考試時間撞車,這意味著,他回來還要參加學校補考。
她的做法是,提前告訴兒子,參加競賽是好事,但同樣也要付出代價,要學會判斷其中的利弊,是否願意接受。
還有在女兒染髮問題上,沈奕斐也嚴格遵循“代價教育”。
作為媽媽,她沒有直接給出意見,明確該不該染。
而是希望女兒想明白,學校是有規定的,你可以去染髮,但你染髮的這個代價,不能大到你自己無法承受。
我們父母要做的,其實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每種選擇本身,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即使無關對錯,也都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在寫作業與玩之間,選擇了玩,那回來晚了,肯定要辛苦惡補作業;
在學畫畫與學文化課之間,選了愛好,那主課可能就落後了,後期就要勤能補拙,不要有怨言。
當孩子做什麼之前,有個基本的“代價”考量,那做與不做,該怎麼做,自然也都會深思熟慮。
父母要有代價意識
言傳身教很重要
沈奕斐還道出了一個現象,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就看不到代價,也沒有評估過對這個代價的承受能力。
正如開頭那位媽媽一樣,她本身就沒有這個意識,無法看到教育的“隱患”,那麼想要孩子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有正確的三觀,就更難上加難了。
1
鼓勵孩子承擔代價,讓他成為更有責任
心的人。
孩子犯錯,被追究責任,我們本能想第一時間保護孩子,出面解決,但這種方式,無形中會扼殺他們成長的機會。
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對後果,鼓勵他們在每一次犯錯中,成為更有責任心的人。
想起之前有個彈琴賺賠償的小男孩,他媽媽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
小男孩在學校破壞牆面,被罰款300元,媽媽沒有立即掏錢,去支付這筆費用。
而是鼓勵孩子動腦筋賺錢,自己承擔責任,於是,小男孩抱起吉他在街上賣藝唱歌,2天就賺到了賠償款。

媽媽認為,孩子必須要有面對錯誤的勇氣,是自己乾的,就要勇於承認,想辦法解決。
2
主動創造“代價”,讓孩子懂得畏和懼。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
“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愛,還要有一個敬和畏。如果孩子犯錯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真的後悔,再也不敢了,這才是愛他、保護他。”
有個博主發帖說,她的孩子迷上高空拋物,教育也教育過了,鞋拔子也打過了,但他還是忍不住從23樓往下扔東西。
博主覺得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直接將“代價”擺在孩子面前,讓他看到行為將會產生的嚴重後果。
於是,她帶娃去了派出所,見到警察叔叔,孩子嚇得直哭,並順勢對他做了科普教育,從那以後,孩子再沒有過類似的行為。
說實在的,從法律層面,高空墜物確實違法,如果造成人員傷亡,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所以,這位博主屬於“代價”教育的很及時,讓孩子學會敬和畏、懼和怕,有對後果的忌憚,從而能規範言行,做對的事,走正確的路。

3
做孩子的一面鏡子,以身作則。
我們常說要言傳身教,作為與他們最親近的人,父母的影響,最直接也最深厚。
之前人民網發過一件跟“桂圓事件”相似的事兒。有位爸爸帶孩子去水果攤買東西,孩子偷拿了一個粽子。
爸爸發現後,讓他立刻還回去,並跟店主道歉。
孩子當時默默還了粽子,卻保持沉默。
攤主說了沒關係,以為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可沒想到,爸爸深深鞠了一躬。
孩子看到爸爸如此誠懇和愧疚,也學著爸爸的樣子,鞠躬道歉,表示錯了。
正如董卿的一句話所言“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父母以怎樣的態度面對世界,就會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
我們以怎樣的方式對人生負責,他們也會潛移默化中,成為有責任感、懂擔當的大人。

文章之後,還要跟大家多說兩句題外話,這幾年0基礎入學的家庭都在吐槽小學進度快、孩子跟不上。我是覺得沒必要搶跑刷題,但早做規劃準沒錯。尤其是閱讀和數學思維啟蒙,3-6歲是黃金期週四我請到了學而思的資深老師給大家講幼小銜接,姐妹們一定要提前預約起來。
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