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返點”,暗戰還在繼續

文/狗蛋本蛋
"喝一杯,放款200萬”
說話的是銀行房貸部門工作人員。
話音落下,房企按揭專員鐵柱,抓起桌上的二兩杯倒滿,二話不說灌下去了。實在喝不下就摳一摳喉嚨,吐完了繼續。
回想起來,這都2018年的事了,鐵柱和同事三個人,那一夜幹掉了4瓶茅臺。
多年以後,鐵柱遠離地產行業,他的老同事告訴他,“現在銀行求著我們給點業務”。
前陣子,網上熱議中介公司給銀行培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表示:
聞所未聞,中介竟然考核起銀行了。
只能說,感慨的都是外行人。風水早就輪流轉了。
2021年以前,尤其是2018年左右,樓市火熱,銀行是手握資金命脈的財神爺,地位強勢。
那時候,購房者、中介、開發商在銀行面前,不說像孫子吧,但至少像個乙方。銀行要求買房人購買理財,以避免利率加點,或者讓你買保險,而開發商想早日回款,你就看銀行卡拖不拖延放款時間。
2021年以來樓市下行,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成交量大幅縮減,個人住房貸款規模同樣縮量。
前幾天,央行公佈4月份金融資料,根據資料推算,今年4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房貸)減少了1230億元,這是繼2月份減少之後,今年第二次負增長。
狗蛋簡單統計了最近10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給大家列幾個重大變化。
1、2015年-2021年,年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2021年之後增速迅速放緩;
2、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總規模在38萬億徘徊好幾年,2023年、2024年連續兩年負增長;

3、個人住房貸款發放的主力軍四大行,2024年末的個人住房貸款共計為21.34萬億元,較2023年末減少了6692億元,較2022年末減少了1.25萬億元。
資料變化源於,提前還貸的人多了,新入場買房的人少了。
僧多粥少,必然擠壓銀行。
命運也就改寫了,甲乙角色互換,銀行房貸相關部門在中介、房企面前,變成了弱勢方。
銀行派駐案場的客戶經理,時不時點杯奶茶請銷售人員,卡流程?不存在了。
當年“你喝一杯,我放200萬”,現在是“我喝一杯,你給個單”。
“以前開發商請吃飯,陪酒求放款,現在是銀行送東西求多給業務。”

這還不夠,銀行得拿出真金白銀的誠意,就跟當年房企往茶盒裡塞現金一樣。
怎麼做?簡單粗暴,返點。
一個銀行牛馬說,他們那一開始是按筆數,一筆500,後來友商們捲起來,800、1500、3000,越卷越離譜。
目前,商貸返點從3‰到2%不等,即貸款100萬返3000元至2萬元,不同區域、不同銀行之間有差別。

大多數銀行都有這筆經費,通常列為營銷費,給到開發商或者中介,“公對公”簽訂合作協議,不會給到購房者。
說白了,相當於銀行花錢買渠道。
這裡頭又分幾種情況,買新房,購房者透過開發商介紹的銀行辦貸款的,要不到返點。
買二手房,中介給介紹貸款銀行,懂行的購房者或許可以爭取到部分,前提是當地中介不強勢,你有得選。
自己找銀行(或者透過所謂金融中介牽線),比對多家銀行後,有可能爭取到一定返點。
去年江蘇、深圳、上海等地叫停“返點”,今年4月,傳聞北京各銀行收到銀行協會通知,重點整治銀行與房地產中介公司、開發企業等機構及相關個人間存在的“返佣”亂象。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禁而難止。
上小紅書搜搜關鍵詞,如上海按揭返點,有一堆攻略和軟廣,發帖時間都是近期(此處溫馨提醒,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套路)
這就說明,銀行的返佣暗戰仍在繼續。

有中介詳細羅列了目前上海各家銀行的返點數,其中提到:
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郵政銀行、南京銀行為5.5‰;
建行5‰;
中信4.5‰;
平安4‰;
工行、招行3.5‰。
不只是上海,那些叫停過“返點”的城市,情況也差不多。北京的銀行最近在避風頭,沒有那麼明目張膽。
為什麼銀行跪著也要把錢貸出去?
一方面,個人按揭貸款抵押物比較充分,相對安全,利率就算一降再降了,也還是相對高,依然有利可圖;
另一方面,也是更關鍵的因素,銀行內部會壓指標,得把錢貸出去,報表資料拉起來。
帶來的潛在風險是,返點必然引起惡性競爭,為了做成業務,信用評估可能失真。甚至,為了搶客戶,銀行配合“套首付”。
再憋屈一點的,銀行都淪落到給開發商當槍使了。
比如在杭州,某地頭蛇開發商很強勢,捆綁車位銷售出了名,但明文規定不能捆綁,於是開發商想出對策,讓銀行幫忙卡手續。
理由嘛,銀行自己找,反正沒買車位的,你不能給我放貸。就是四大行來了,也是這樣的待遇。面對購房者的質疑,銀行工作人員吐槽:
我們也只是被開發商拿捏的泥人。
狗蛋說,沒有永遠的甲方,只有永恆的生存。
但為什麼買房人是千年乙方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