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軍?海爾“走後門”硬闖車圈

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Chong Lei,CFA

豪擲130億,海爾拿下汽車行業巨頭。
2月20日晚間,汽車之家海爾集團先後宣佈,海爾集團旗下卡泰馳擬出資約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0億元),從中國平安旗下雲辰資本手中購買汽車之家41.91%的股份。
汽車之家,最核心的業務在二手車。不過,如果海爾花了上百億隻是為了賣二手車,那就太說不通了,中國二手車交易的業務早已日落西山。
2024年,在二手車經銷商百強企業中,單車毛利率在4%以下的有29家,僅有4家毛利率在10%以上,更不用曾經的經銷商“一哥”廣匯汽車已經落寞退市。
更合理的解釋或許是,以汽車之家為跳板,海爾圖謀漸入造車局。
一方面,汽車之家有資訊、流量和資料,海爾拿下汽車之家後,將同時手握二手車交易引流入口和交易平臺,可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瞭解使用者需求偏好;再結合自有的家電方面的智慧化技術,為“人車家”埋下伏筆。
另一方面,海爾的這一步,也算有跡可循。
小米在正式下場造車前,同樣在汽車後市場已經佈局多年。據公開資料,2011-2022年間,小米參與汽車後服務市場的融資規模累計超過125億元。
小米用十年125億的汽車後市場“暗樁”佈下天羅地網,一朝造車便引爆萬億市值核彈,帶動小米集團翻身把歌唱,雷軍距離中國首富王座也僅剩一步之遙。
更戲劇的是,海爾與小米原本在家電市場就鬥得難分難解。2023年,兩家企業的矛盾甚至上升到法律層面,先是海爾起訴小米洗衣機專利侵權,隨後小米也發起反擊並申請海爾多項專利無效,互訴專利侵權涉案金額破10億元。
這場貼身肉搏也成了最殘酷的商戰教學,把“最瞭解自己的是對手”演繹得淋漓盡致,海爾摸著小米入局,這次勝算幾何?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後的邏輯。
造車跳板?
汽車之家成立於2008年6月,由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創辦,是國內最大的汽車行業資訊網站之一,與易車懂車帝並列為行業“三車”。在垂直類媒體平臺基礎上,汽車之家還衍生出多類針對汽車經銷商、金融機構的線索服務和營銷服務。
2024年,汽車之家取得營收70.40億元,同比減少約2%;淨利潤為16.81億元,同比下降13.13%。
海爾集團稱,汽車之家將作為海爾汽車產業生態的關鍵樞紐,在海爾和平安的共同支援下繼續鞏固發展現有業務。
提到汽車之家,就不得不說它的二手車業務。汽車之家曾在2011年推出“二手車之家”,提供二手車出售和轉讓資訊。2018年6月,汽車之家投資線上二手車拍賣平臺天天拍車,此後又在2020年12月以收購方式拿下天天拍車控制權。  
據汽車之家披露,公司透過提供二手車展示等服務,以按時長或數量定價的方式,向經銷商收取二手車資訊展示服務費。此外,汽車之家還透過提供二手車交易促成服務,收取佣金。
這意味著,若成功拿下汽車之家的控制權,海爾集團將同時手握二手車交易引流入口和交易平臺。
但問題來了,海爾投入近130億元收購汽車之家,難道真的只是為了進軍二手車市場?稍微瞭解下二手車市場現狀,就知道事情沒這麼簡單。
當下新車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部分新車價格甚至比二手車收購價還低,二手車市場盈利變得異常艱難。根據相關資料,2024年不少二手車經銷企業單車毛利率下降,在二手車經銷商百強企業中,單車毛利率在4%以下的有29家,僅有4家毛利率在10%以上。
此外,2024年部分時間段,二手車庫存高達50天,遠超過去一般不超過一個月的週轉率,如11月二手車商平均庫存週期為48天。庫存時間拉長,容易導致車輛貶值,使得二手車行業的資金佔用風險增大。
這麼看來,二手車市場雖然還有利潤空間,但似乎並不值得海爾投入如此鉅額資金深度涉足。
那海爾收購汽車之家到底圖什麼?更合理的推測是,海爾將其作為未來“造車”的跳板。
汽車之家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海量汽車消費資料,從使用者選車、購車到用車的全生命週期資料都有。這些資料對於海爾完善汽車生態佈局來說,無疑是關鍵拼圖。透過收購汽車之家,海爾能夠深度整合其線上流量和使用者資料,為未來造車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從戰略佈局角度來看,海爾已經在汽車產業鏈多個環節落子,比如充電樁業務。收購汽車之家後,憑藉其在汽車行業的影響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海爾有望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構建起完整的汽車產業生態。
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當下,汽車智慧化、網聯化趨勢日益明顯,這與海爾在智慧家居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高度契合。海爾在智慧硬體、物聯網技術方面實力雄厚,當這些技術與汽車產業相結合,“人車家”生態互聯互通的願景或許能更快實現。
這或許是海爾百億收購汽車之家背後的野心。想象一下,未來在海爾的潛在商業版圖中,消費者可以透過智慧家居系統遠端控制車輛充電、預熱,或者用車載系統控制家中電器裝置。
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車業務屬於“汽車後市場”賽道。小米在正式下場造車前,同樣在汽車後市場已經佈局多年。據公開資料,2011-2022年間,小米參與汽車後服務市場的融資規模累計超過125億元,參與次數超過30次,其中早期投資可能涉及出行服務領域等細分市場。
這樣看來,海爾收購汽車之家,其實和小米的造車前走過的路,有點相似。
多元化擴張
收購汽車之家,又是一次海爾多元化的縮影。
在官宣收購汽車之家前幾天,2月16日,工業機器人上市企業新時達釋出公告,宣佈其控股股東變更為青島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也變更為海爾集團。據悉,海爾卡奧斯工業智慧最終斥資約25.19億元,獲得新時達約2.19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6.83%。
如果說汽車之家是海爾在汽車領域的佈局,那麼這次收購則是海爾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一次重要佈局。目前,新時達形成了控制與驅動產品及系統業務、機器人產品及系統業務、電梯控制產品及系統業務等三大業務板塊。本次交易完成後,新時達將成為海爾集團旗下又一家上市公司。
回看海爾集團的發展歷程,“買買買”可以說是它擴張的主要策略。
1991年12月海爾集團成立,張瑞敏擔任總裁,開始實施多元化戰略,使公司業務逐步延伸到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多種家電產品領域。作為海爾集團最大的業務板塊,海爾智家於1993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截至發稿,其A股市值超過2400億元。
在海爾集團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海爾系”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也持續攀升。官網資料顯示,目前,海爾旗下已擁有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萊士、雷神科技、眾淼控股6家上市公司。若加上新時達與汽車之家,海爾系的上市公司版圖將擴充套件至8家,總市值超3600億元。
其中,盈康生命、上海萊士都是由海爾集團斥資購買而來。海爾生物、雷神科技、眾淼控股則是海爾集團孵化而來。
2019年,海爾集團公司斥資18.29億元取得了上市公司星普醫科的控制權,並將公司更名為盈康生命,向醫療健康領域全面轉型。
2024年6月,上海萊士公告稱,股東基立福與海爾集團的股份協議轉讓完成過戶登記。海爾集團透過海盈康(青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總價125億收購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萊士20%股份,併合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交易完成後,海盈康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海爾集團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集團旗下還有兩家企業開啟IPO,二者都是基於海爾集團多年的製造經驗孵化而來。2024年9月,海爾集團旗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卡奧斯在山東證監局輔導備案,正式開啟IPO。海爾旗下“供應鏈獨角獸”日日順也曾衝擊上市,但於2024年10月,日日順以撤回發行上市申請結束了這場時長3年之久的IPO衝擊之旅。
除了跨界收購,海爾集團還自己搭建創投平臺,進行投資佈局。海爾旗下的海爾資本成立於2010年,管理規模超300億,目前業務主要涉及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產業併購、政府引導基金等領域。
據官網介紹,海爾資本聚焦智慧科技、醫療健康領域產業投資,重點佈局半導體、新材料、智慧製造、醫療科技、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典型的投資案例包括華圖教育、雲從科技、多牛傳媒、上海細胞等企業。
不過,海爾的多元化和小米比起來,還是有點不一樣。小米的多元化可以說是遍地開花,手機、家電、汽車都做得有聲有色。反觀海爾,多元化戰略不斷推進,但基本盤家電的資料卻表現一般。
這難免讓人懷疑,海爾一系列雄心壯志,是否更像是增長焦慮下的豪賭?
增長焦慮
海爾的基本盤,自然是家電,就是上市公司海爾智家。可以說,海爾的多元化佈局,大多都得圍繞家電板塊及其背後的科技屬性展開,這樣才能發揮協同效應。
不過,作為海爾基本盤的海爾智家,如今卻陷入了增長焦慮。這使得海爾的多元化佈局,蒙上了陰影。
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營收為2029.7億元,增長率僅2.17%;在第三季度同比僅微增0.47%,而2023年同期還有6.12%。
歸母淨利潤情況相對好些,去年前三季度同比增15%,但不管是歸母淨利潤金額,還是淨利率,在“御三家”(海爾、格力、美的)裡都是墊底的,這明顯能看出海爾智家有掉隊的風險。
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歸母淨利潤為151.5億元,美的和格力分別為317億元和220億元;海爾淨利率為7.6%,美的和格力分別為10.1%和14.5%。
海爾智家利潤水平受拖累,和它過度重視營銷的戰略有關。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為287.9億元,2023年則為410億元,均屬於“每日超過1億元”的銷售投入。反映在銷售費用率方面,海爾智家在去年前三季度為14.2%,美的和格力分別為9.8%和6.9%。
除了營銷戰略,海爾在國內市場表現低迷也是利潤資料不理想的關鍵因素。
2018-2023年,海爾國內市場的營收從1058億元增長至1246億元,年複合增速僅為3.3%,顯著低於同期美的集團的8.2%。
而且,海爾家電業務在國內市場的這種困境,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原因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下行,給國內家電業務帶來持續壓力。
2021年,中國樓市迎來歷史巔峰,此後進入快速下行週期。2024年前11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8.6億平方米,較2021年同期的15.8億平方米,整整較少了7.2億平方米,銳減幅度高達45.6%。這個減量規模頗大,並且地產銷售還尚未觸底。
從賣出商品房到產生家電需求,中間會有1-2年的滯後效應。2022年地產開始大幅下滑,加之家電消費降級,下游家電領域疲軟跡象在2024年上半年得以清晰地體現出來。據統計,中國白電市場上半年零售量為7774萬臺,同比下滑3.6%,零售額為2319億元,同比更是大幅下滑7%。
雖然有關部門持續出臺政策,大力刺激家電消費需求,但本質是透支未來需求,國內家電景氣度大機率或將重回疲軟態勢。這意味著,海爾的高銷售費用率,未來帶來的邊際效用會越來越低,因為大環境因素擺在那裡。
在這種背景下,不斷擴張、尋找新的增長點就成了必然的戰略選擇。於是就有了海爾集團在多元化上激進的“買買買”,以及最近收購汽車之家等一系列舉動。
但“買買買”這種擴張模式也有風險。
雖然目前沒有海爾集團的資產負債表資料,但從其基本盤海爾智家的資料來看,海爾智家的商譽風險在“御三家”中明顯最高。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海爾智家的商譽為240億元,相對淨資產的比例為22%;美的和格力分別是15%和1%。
多元化擴張、收購汽車之家,海爾集團的雄心壯志背後,其實充斥著挑戰、焦慮和挑戰,小米的路徑或許可以複製,但是最核心的優勢——雷軍卻無法複製。
參考資料:
財新《海爾擬斥資18億美元入股汽車之家 二手車業務有望強化》
獵雲精選《2500億市值巨頭,開啟“買買買”》
格隆匯APP《2000億家電巨頭,失速了》
出品人:盧樺
主編: 袁明武  責編:角爺
版式:伊妍
商務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