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Panopath
公眾號ID: Panopath_liuxu

26歲,對於中國年輕人來說是人生的岔路口。
“什麼年齡就要做什麼事”,在東亞人的社會時鐘裡,好好讀書,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然後結婚生子,有車有房,似乎一切都該這麼按部就班的進行。一旦稍有不同步,你還沒焦慮,身邊就有一群人幫你“焦慮”。

但當我們看向西方一些國家,二十歲可以一個人去環球旅行,三十歲也可以裸辭去gap
year,四十歲結婚也值得祝福,五十歲也可以下定決心換個行業從頭開始。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時鐘”。
year,四十歲結婚也值得祝福,五十歲也可以下定決心換個行業從頭開始。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時鐘”。
既可以出國深造,又可以體會另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留學是很多人的夢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賺夠了錢,想要重返校園深造。我們經常會在網上刷到一些裸辭去留學的帖子,有人表示後悔、不值得,但更多的是在說找到了想要的人生。
這讓人不禁思考:究竟裸辭留學是為了逃避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的“自我麻痺”,還是跳出舒適圈、重啟人生的勇氣之舉?究竟多少歲留學算大齡?難道這個歲數重新開始人生晚了嗎?
美國留學租房
👇1v1房源諮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新東方教育釋出了《2023中國留學白皮書》。資料顯示,近五年來25歲及以上碩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趨勢,至2023年佔比已達12%,其中不少是職場人士。

顯示,從2021年到2023年,有工作經驗的應屆海外留學生在整體應屆海外留學生中的佔比從15.07%上升至15.31%;2024上半年這一比例為17.02%。

從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留學前年齡分佈看,也是25歲至30歲的學生最多,佔比為34.82%,但值得關注的是35歲以上的學生,也具有一定的佔比,達到了18.8%,這充分表明大齡留學生在整體留學生群體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一系列趨勢背後的原因,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
職業發展
-
個人成長
-
全球化趨勢
在國內“35歲定律”一直是熱門討論話題,似乎35歲就是國內職場的分水嶺。“35歲再投簡歷全是已讀不回”,“我35歲已經考慮去麥當勞打工了”,好好的人才到了35歲似乎就失去了價效比,可以說是前浪被後浪拍在了沙灘上。

原本在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擔任市場總監的亮亮就有過類似的遭遇——突然被裁員,43歲的他在求職平臺上投遞了幾十份簡歷,均石沉大海。他開始考證,學著做自媒體,四處找出路,卻依然看不到曙光。在經歷半年的徒勞無功後,張亮決定出國留學,給自己一個二次成長的機會。2022年底,張亮開始申請美國的大學。由於工作經歷豐富,他收到了美國6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最終,他選擇去芝加哥大學讀碩士,專業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非營利社會組織管理。

“過去這些年我主要做的是市場,但在找工作期間,我慢慢發現‘非營利’才是我最熱愛,同時也更適合長久發展的方向。”張亮希望通過出國留學,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希望透過留學探索新的可能性。
除了擺脫“中年危機”,在“大齡”留學人群中,不少申請者會出於自身的興趣愛好或者職業規劃而轉專業學習,以獲得二次擇業的機會。

32歲的小婉,即將去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讀碩士,方向是傳媒。在此之前,她已經在新加坡從事了5年的教育行業。從教育轉到傳媒,是個不小的行業跨度。在小婉看來,跨專業留學就是她轉行的“敲門磚”。
還有的人想要透過留學來探索人生更多可能,去實現個人價值和夢想。
夏夏決定出國留學是在34歲那年。她本科、碩士均就讀於國內頂尖大學,畢業後在金融領域已工作了10年。“我是一個有了夢想,如果不去實現,就很難放下的人。”大學時夏夏就有出國留學的想法,但是選擇工作後,這個夢想就被擱置了。有段時間夏夏身體不大好,在求醫問藥的過程中,她開始想,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工作,趁著還沒老,要抓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於是37歲時,夏夏去了麻省理工學院讀MBA。


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增加。許多國家推出寬鬆的留學政策,提供更多獎學金和工籤機會。我們利用政策紅利,就能實現低成本或零成本留學,甚至透過留學移民賺一筆。

不僅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大齡”留學現象也是社會包容度提高的結果。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能夠擁有多種選擇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也有著不同的定義,逃避和重新出發的區別在於是否規劃好以後想要的人生。每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只要找準了方向,何時“重新出發”都不算晚。

有人會問“大齡留學,那之後呢?”
-
為了留學花掉大部分積蓄要多久才能賺回來呢?
-
畢業之後的年紀回國還能找到好工作嗎?
-
不回國的話拿得到留下來的簽證嗎?
-
有人因為跨國異地失去一份珍貴的感情,之會還能找到合適的物件嗎?
雖然留學好處多多,但也不能忽視潛在的風險。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學費問題,任何教育投入都離不開經濟壓力這一現實考量。手上有閒錢夠自己出去深造,那深造期間如果現金流斷裂如何解決?有保底方案嗎?
其實很多留子都有過兼職的經歷,去中餐廳當服務員、給人當中文教師,跨境電商帶貨……半工半讀是很多留子的選擇。當然這樣會很累,既要平衡學習與生活,也要為了工作盡心竭力。
已經在芬蘭定居的小夥伴給到朋友們的建議“打工可能對你未來的工作沒有什麼幫助,但會讓你接觸社會、認識更多人。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保證能畢業,考試能及格的情況下再打工!”

本來有工作的,需要考慮深造回來後還能找到一樣的甚至更好的職位嗎?薪資待遇會有什麼變化?對自己將來的生活質量影響大不大?
找了一些我身邊的例子給大家做參考:
A女:雙非本、曼大碩。之前在太平洋保險工作了幾年,因為想換行就來英國讀了一年碩士,現在在招商銀行工作,據她所說薪資得到了飛躍。
B女:一直是刻苦讀書出身,讀了英碩,留學期間交往了當地條件不錯的男朋友,嫁到英國了,現在工作、家庭都還行。
C男:雙非本,格拉斯哥碩。之前在外地某銀行分行幹了很多年,但回國快35了,想回老家工作,考了老家事業編,圖個安穩顧家。
D男:回國找工作屢屢碰壁,每次聚會大吐苦水,終於上岸外企,薪資待遇都還行,但沒有達到他的預期,想要“騎驢找馬”。
E女:讀書之餘給外國人做美甲賺到了第一桶金,後面又做tiktok帶貨,現在是個小網紅,事業可以說是搞得風生水起。
可以看到,有人收穫了薪資、有人收穫了穩定、有人收穫了新的機遇、也有人會後悔、會焦慮。但人生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滿足了無關緊要的人虛無縹緲的期待。任何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了的選擇都是值得的,我們究其一生
都是為了找回自己。
都是為了找回自己。
所以小編覺得——

單純到國外來留學也許並不能改變什麼,真正能讓你重啟人生的,是你在這段經歷中與自己深度對話,直面自己的困境,直面自己性格中的缺陷,直面自己的焦慮,在精神層面做一個自己想成為的大人,去面對自己的內心那個小孩子,重新的去愛這個小小的自己,去滋養他,照顧他,讓他變得更強大。好好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

現在國內就業環境還是比較注重年紀,但是學歷、工作經驗、社會閱歷、專業技能也是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不用太過於擔憂。認清楚自己的優勢,展示自己的價值,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另外如果留學一趟回國還是囿於那一方天地,那未必是有點小瞧我們了~
總之,不要看到網上“留學重啟人生”的帖子就無腦衝,也不要過於畏手畏腳,瞻前顧後。人生沒有最優解,誰也沒有辦法預知未來,普通人選擇未來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泰坦尼克號上選座位,及時行樂,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就好。不必憂慮太多,先出發。
前段時間上映了一部《出走的決心》,以開車自駕遊的蘇阿姨為原型。電影上映後,有電影學院的老師說這個故事懸浮不普遍。因為大部分人很難走出來。可是正因為少,才更要有。歷經了大半個人生才終於找到自己。我們很多中國人從一出生就揹負著沉重的枷鎖,每段時間都有要完成的任務,從來如此,便對嗎?
雖然蘇阿姨是因為家庭不幸而出走,但即使我們沒有這樣非走不可的理由,也可以為了幸福為了找自己為了更廣闊的世界跳出原本的一方天地。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出走的決心。
海外留學,租房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