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臨十年不減的熱度,留學已經逐漸進入了新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孩子送出國門,成為廣大留學群體的一部分。
5月16日,《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正式釋出。根據《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中教育部資料,中國留學生目前佔世界留學生總數的1/4。中國既是美、加、英、澳等英語國家的最大留學生生源國,也是日、韓、新等漢語文化圈國家的最大留學生來源國。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為56萬人,相比2007年的14.4萬人,增長了約74.3%。 過去十年間,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逐年上升,且保持著較快的增長率。

出國留學,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非母語的學業考核,更要面對陌生的環境、人群、文化。與我們眼中的以往留學生活相比,新一代留學生們有著自己的酸甜苦辣。

(中國香港留學生申玉中在悉尼大學校園內)
剛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夏天本科就讀於北京一所重點大學,大三時她決定出國讀研。和所有“出國黨”一樣,從決定出國到拿到offer的400多天裡,夏天經歷了申請、考試、各種文書準備、專業選擇、多次被拒、擇校等各個環節。
“那段時間,沒日沒夜泡圖書館,都內分泌失調了,大把掉頭髮。”夏天說,她的目標很明確,決定去英國的時候就直接鎖定了前五的學校,如果申請不到就繼續在國內讀研。
“其實當時也有過動搖,留學真的不是捷徑,而是苦途。”在得知自己有保研資格後,經過權衡還是決定繼續前行。”夏天說,想感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學術氛圍,也想借出國提升一下自己能力,開闊眼界。
夏天的路徑,是我們印象中最順遂正統的一種留學。社會的發展,讓留學路徑更加百花齊放。

(幾名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
跳出舒適區自尋苦途的“高齡”留學生黃茜算是個另類。供職於華南地區一家大型主流媒體的她在工作8年後,獲得全額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攻讀教育學碩士。
“出國是因為我感到自己真的需要充電了。”黃茜說。自從參加工作,一直都在做教育新聞報道,工作8年間她幾乎跑遍了廣州的大學、中學和小學。年復一年,黃茜發現自己採訪、寫稿越來越熟練,卻也越來越疲憊。
求學的一年,在與來自世界各地同學們的交流中,黃茜看到了“更大的圖畫”,在全世界教育發展的全景中重新認識了中國教育的地位、成績和不足,她覺得“累,但也充實”。
《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計劃留學人群主要集中在就讀本科及以上階段,佔比達70%。其中,正在就讀本科的人群佔52%,就讀本科以上階段佔5%,已畢業人群佔13%。
大部分人出國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看得更多,以後能走得更遠。
“留學兩年半,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夏天說,英國的碩士大多是一年制,很多人會質疑一年的碩士到底能學什麼,其實就是將國內的兩年的課程壓縮成一年,“我身邊都是整宿整宿熬夜寫作業的同學,即使很辛苦,可能也換不來一個優秀。”
對此,正在英國讀博的心妍表示贊同:“若想在名校順利畢業,對於自主學習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除了聖誕假期和春假會出去玩,大部分時間都是泡在圖書館。考試的前一個月,每天休息不會超過6小時,考前一週更是24小時泡在圖書館。”
“如果有同學告訴你學習不重要或者及格就行,請一定不要相信他。學習非常重要,分數也要儘可能高。”心妍說,本來自費讀書花費就不低了,國外的課程重修費真的很貴。

(幾名來自中國的國際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典禮上)
據悉,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共49.82萬人,佔出國留學總人數的91.49%。
2012年以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我國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
鑫泉專家認為,對於個性突出,在國內有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學生,出國留學有可能讓他們更優秀;而一些在國內就沒有良好習慣,甚至好吃懶做、好逸惡勞者不可能因為到了國外,就馬上變一個人,收穫成功。
調查顯示,決定留學人群出國留學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內自我提升的驅動:拓展國際視野與豐富人生經歷是出國留學最主要的目的。此外,對於國外名校或文化的嚮往,也是驅動留學人群的因素之一。
“世界並不在你的地圖和筆記裡,而是在你的腳下,留學期間,趁著閒暇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英國本土、歐洲大陸,也曾去美國實習了兩個月。除了欣賞美景,更是一個體驗不同文化的機會。”夏天說,她已經換了兩本護照了。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畢業典禮)
但想家,貫穿了很多人的留學時光。
每逢佳節倍思親,身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們,更能真正體會這句詩的意義。
“想家,也想國。”在國外,夏天最愛吃的是中國菜,最想聽到的是鄉音。“有時候走在路上經常會有陌生人用‘你好’跟我打招呼。”夏天說,“我想,這就是國家強大的一種表現吧!”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楊進說,過去3年,每年到教育處開具《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人員總數呈逐年遞增趨勢。
據統計,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為58.48%。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留學生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帶著求知慾與好奇心遠渡重洋,走進課堂,融入當地生活,展示個性與風采。那麼,在外國人眼中,這些新時代的中國留學史有什麼樣的新變化?
“抱團、略顯孤僻”是以往一些國外師生眼中中國留學生的一大特點,中國學生似乎更喜歡小範圍地與中國或亞洲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呆在自己的圈子中。
在紐約大學史丹赫學院的助理教授程華宇看來,近些年,許多華裔學生都在很努力地走出舒適圈、融入校園,“他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多半是,‘如何才能交到美國朋友’。”
而現在的中國留學生,大多表示課餘時間會花很大的精力“學習”美國的流行文化,比如看高人氣的脫口秀,來填補自身知識的盲區。
而在學校舉行的一系列幫助學生熟悉環境的社交活動中,中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
“我待在寄宿家庭,經常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在悉尼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申玉中這樣形容他在澳大利亞的“新家”。

(在悉尼,來自中國香港的留學生申玉中(右一)與寄宿家庭房東一家共進晚餐)
第一次在國外生活,申玉中選擇寄宿在單親媽媽米麗·弗朗的家裡。弗朗表示,留學生應該嘗試與寄宿家庭共同生活,這樣可以學到很多文化層面的東西。
資料顯示,過去兩年,寄宿澳大利亞家庭的留學生人數增長了20%,這成了留學生追求與澳大利亞文化互動的獨特有效的方式。
就中國學生個體來講,他們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則經歷了從害羞到張揚的變化。
謝菲爾德大學數學博士、英國學生兼助教愛德華·皮爾斯表示,在以往的印象中,中國留學生因為害怕犯錯,在課堂討論和意見表達環節不夠積極。
他們中的很多顯得害羞,不願在課上與老師多互動,也不擅長在一大群人面前表達觀點。這一方面可能受限於英語能力,也有可能是因為文化差異。
不過,近些年他發現,隨著校方在課程設定上進行了改進,強化了小組合作專案,中國學生的表現越來越活躍,與外國學生的合作也越來越融洽。
特別在中英角活動中,不少中國學生敢於表達和展示自我,令人印象深刻。
對於這一點,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預備班教授英語的老師詹姆斯·道森也有同感,過去,他總為班上的中國學生不能大聲表達和參與課堂討論而擔心。
直到他找到了激勵中國學生的好辦法——讓大家介紹各自家鄉的美食和飲食文化。“有個來自湖北武漢的學生,說起家鄉的熱乾麵就滔滔不絕。”道森說,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和越來越開放,中國留學生也越來越自信了。

(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體育節拔河比賽中)
如果說大膽融入,敢於表達是中國留學生新的變化,那麼,在不少教授和學生眼中,中國學生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從來都沒有變,那就是勤奮刻苦。隨著競爭的加劇,不少中國留學生更加勤奮刻苦了。
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全球新聞傳播學的頂尖學府,負責國際學生招生的教授本·李說,最近幾年,該學院最終錄取的中國學生人數幾乎超過總招考人數的三分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中國學生總體而言都很優秀,成績突出,學習能力強。”
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系的一份畢業生名單在網上曝光後引發熱議,在名單上的231名畢業生中,中國留學生多達190人。一些美國媒體驚呼,中國學生已經“攻佔”了各大名校的統計學系。
南卡羅來納大學統計學教授蒂姆·漢森說:“中國學生在申請專業時提供的數學成績令人驚歎,不少學生的水準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本土的學生。”
對中國學生的勤奮刻苦,美國聖母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托馬斯·布里什感受非常強烈。他說,剛來美國時,中國留學生的英語聽力和口語整體不算出色,但經過一個學期後,很多人開始進入全班最優秀學生之列。
在他看來,中國學生進步很快有兩個原因:首先,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其次,他們善於利用各種學習資源。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楊同學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很多中國學生把業餘時間都用在兩個L上,一個是圖書館(Library),另一個是實驗室(Labs)。”
這種在學習上的上進心有時候也會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中。來自河南的中國留學生喬伊思就讀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她用4年時間完成了正常需要6年讀完的本碩連讀學業。
此外,她還經常參加校外實習專案,她工作的廣告公司老闆邁克爾說,喬伊思的吃苦耐勞和強烈的上進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員工,聰明、紀律性強,希望她畢業後能到我的公司來工作。”
中國已經不是往日的中國,很多領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出國留學,學以致用取得“真經”,將留學價值最大化,避免“鍍金式”低價效比留學,對留學生群體提出了新考驗。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中)與留學生代表一起包餃子)
我國留學市場已走過小眾的“精英留學”時代,進入大眾“自主留學”階段。但當前還存在著非理性留學、盲目留學和“被留學”現象,許多並不適合留學或心智尚未成熟的學生走到海外,對他們來說,在國外、回國後都將面臨不小的困難。
對此,多數留學生和鑫泉專家都建議,留學貴在“早規劃、早準備、早行動”。
“首先要明確自己留學的動機,可能不少同學去留學的決定都是父母做的,或者是看到其他同學出國留學,自己也想跟風。”,要基於自己未來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甚至人生規劃而做出全域性考慮,留學才真正有意義。
學生最好在18歲左右出國,在國內接受完國際高中課程再到國外上大學是“最佳組合”,這樣能有比較好的銜接,並且此時的學生具有比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安全意識。
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逐年增長,世界名校錄取率卻沒有提升。名校競爭將更加激烈、入學要求也將日趨嚴格。
有出國意願的學生提早準備語言成績和專業成績,用企業實習、社會活動等實戰經驗豐富申請文書、突顯自身優勢,提高名校錄取機率。
當前留學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或者知名學校的心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學科,導致求職扎堆熱門崗位,或者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難匹配。
鑫泉專家建議,學生在留學前就做好職業規劃,尤其是國家大力提倡和發展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所緊缺的專業和方向,應該重點關注。
身在異國他鄉,安全也是頭等大事,“在出國之前,就要了解在海外留學的風險,知道留學地可能會因文化差異、風俗習慣、法律法規等方面的不同而容易產生的風險。”左鵬說,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救生技能,不露財、不炫富,多與使領館具體工作人員和機構保持聯絡。
從目前就業市場上看,留學生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相對於國內普通大學畢業生而言,一些留學生的思路會更開闊,獨立解決問題、適應工作環境方面也更有優勢。
作為企業,往往更偏重的還是個人能力,而非留學光環。“有的留學生展現了更創新開放的思路,更好的英語水平等海歸應有的優勢,有的學生,若非簡歷標註,基本看不出曾經留過學。”一位民企的負責人說。
“走出國門之後是學生真正留學開始的時候。在學習方面要多與老師互動,參與討論溝通。組建學習小組時要避免扎堆華人圈,儘量選擇外國人小組,這樣能夠更好更快地鍛鍊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
此外,留學切莫本末倒置。“永遠不要忘了你出國是讀書的,不是買買買,不是搞代購,更不是學廚藝。”在澳大利亞讀大學的王君說。

目前,我國正在迎來最大規模的“海歸潮”。“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釋出的《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指出,“情感與文化因素”“國內整體經濟前景好,政治穩定”是海歸回國的前兩位考慮因素。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懌認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各行業發展前景光明,各城市生活水平提升,讓很多留學生更加篤定回國的信念。
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為歸國人員發揮才幹開闢了更廣闊舞臺,而近年來針對留學生歸國在科研、創業、戶籍、住房等方面的各項優惠政策,則發揮著更直接的引才效用。
目前在德國就讀碩士的葛春宵說:“祖國變化太快太大,自己要重新去學習和適應,把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和國內的需求結合起來。”
留學本質上應是對本國理論知識、教育內容、科研條件方面的欠缺,有針對性地到他國補充的短期行為。留學生在讀期間應著重加強在國際化視野、獨立思考工作、快速適應與溝通等方面的學習和提升。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秘牛棟說,駐外使領館主要透過“春暉杯”創新創業大賽這一國家級平臺給希望回國的留學人員牽線搭橋;同時,國內一些地區利用區域優勢,根據自身經濟佈局需求,紛紛到國外招聘人才,國家與地方吸引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雙軌制”已然形成。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表示,留學的“鍍金時代”已經過去,留學是一條機遇與風險並存的路。學校、留學服務機構、家庭都要擔當責任,為留學生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指導和支援,學生自己也要有風險意識、憂患意識,讓留學真正有所得,更有機會實現個人夢想。
來源:海歸淄博,鑫泉留學誠意推薦,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超厲害的留學查校選校小程式來了!
◆


▲點選標題下方藍色小字關注“鑫泉留學”微信公眾號,最新的留學資訊,有趣的留學故事,實用的留學乾貨,海外趣聞(●′ω`●) !
▲全天專家線上,不管什麼留學問題都可以直接在【對話方塊】輸入提問喲~
▲掃碼或戳閱讀原文都可以獲得一次免費的留學評估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