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公眾號依然值得討論

作為內容創作者,我對公眾號是有感情的,從 2015 年 5 月我發出第一篇文章,到今天也近 10 年了。伴隨「劉言飛語」的這 10 年,我寫了 640 篇文章,出版了兩本有關產品經理的書,也有接過一些商務合作,有了物質上的回報。如今能夠跟在座的各位讀者朋友們對話,當然也要感謝公眾號這樣穩定提供服務的產品。
寫公眾號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來自各行各業,天南海北,男女老少。這些朋友們,拓寬我的視野,重塑我的認知。他們有的分享,體現在了播客「三五環」裡,他們的經驗也在幫助著更多人。
在大廠裡,我也許就是默默的打工人,就是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透過公眾號這樣的平臺,別人能夠知道我是誰。
時至今日,在其餘社交媒體平臺繁榮後,唱衰公眾號好像是一種正確。常有朋友跟我講,他在選擇內容創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抖音這樣的全民平臺,財富故事多,網紅流量大。
就著這種偏見,我很想借機聊聊我的思考:到底公眾號是不是失去價值了?
1 公眾號的歷史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公眾號的歷史。
很多公眾號創作者可能不知道公眾號官網地址(mp.weixin.qq.com)中的 mp 是什麼意思,mp 是 media platform 的意思,媒體平臺,原本是為了讓一些媒體號來經營的,是微信裡騰訊新聞的外掛模組。後來發現,門檻可以進一步降低,於是就有了公眾號。
2012 年 8 月,公眾號面向普通使用者開放。最先湧入的是小商家,我們熟知的微商。而關注有禮、集贊有禮這樣的所謂裂變機制也出現了,公眾號花了好一段時間整頓和限制。
接下來幾個比較大的變化是這樣的。
2013 年公眾號區分了服務號和訂閱號,運營主體不同,許可權和功能模式也不同,減少對使用者沒必要的打擾。
2015 年公眾號提供了自動回覆和自定義選單的功能。互動性增強,變成很多商家和企業的對外溝通渠道。同年,上線了原創宣告功能,抄襲亂象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同年,還上線了讚賞功能,原創的內容可以得到更多激勵。
2016 年公眾號重新整頓了刷流量亂象,後來的 10w+ 才是真的 10w+,表面上看資料不如過去繁榮,實際上生態更乾淨更健康了。
從這些歷史其實能看得出,公眾號作為微信的功能組成,也延續了產品設計的風格,即不是為了塞東西而塞東西,更謹慎地做功能和迭代,多數的功能,實際上是為了解決燃眉之急,平臺亂象,而不是為了平臺利益、盲目增長和商業化。
公眾號在微信中的定位,也相當鮮明。IM 是點對點聊天(私聊),和多對多聊天(微信群),朋友圈是圍繞好友關係的媒介,而公眾號是圍繞公眾關係的媒介。在影片號出現之前,這四種內容填充了微信的核心價值。
微信的結構設計很穩固,多年沒有太大變化。這種相對 MECE(不重不漏)的設計也不會產生太多功能之間左右互搏、團隊之間互相掣肘的情況。公眾號既沒有太動搖微信的核心,也沒有太受微信其它的功能所影響,產品的定位和氣質也是穩定的。
2 公眾號的歷史意義
公眾號是自媒體的第一個大型生態。2012 年開始,就有大量的商家號和營銷號出現了。只要能穩定產出 10w+ 的文章,年入百萬成了一件不難的事情。
在這個媒體平臺上,誕生了同道大叔這種傳奇作者,也誕生了羅輯思維這樣改變知識付費行業的現象級賬號。身邊有幾個只有一支筆桿子的朋友,過著清苦的生活,搖身一變開上了豪車。曾經給《獨唱團》供稿的南方都市報編輯咪蒙,也成了最會調動大眾情緒、也最受爭議的大 V。
公眾號促成的生態,既有大量的內容創作者,有 2000 萬量級的公眾號,也有有贊、小鵝通、秀米等等這樣的有規模的企業。
這是我們看到的一部分最被人樂道的財富故事。公眾號的歷史意義當然不止於此。
是網際網路老網民的朋友,應該很容易回憶起個人站長時代的境況。早年間能把一個地址發給別人,並且說這是自己的個人網站,是件非常驕傲的事兒。因為想要搭一個伺服器,並且堅持在原始又粗糙的編輯工具上寫東西,成本不低,多數就是熱愛。
再後來就到了新浪部落格為首的部落格時代,不僅明星有播客,很多草根也能開播客。草根這個詞兒也是那個年代出現的。還記得 Acosta(極地陽光)的朋友,年紀應該也不小了。
公眾號正是繼承了這些形態的一脈相承的產品。而它的最大區別就在於:1 門檻更低,註冊和撰寫一篇文章,難度不大 2 可以透過社交關係分發,在微信聊天和朋友圈裡能夠冷啟動,也能夠更好地傳播。
這樣一來,真的到了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創作者、可以擁有個人品牌的時代。
公眾號的 slogan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在創立之初就存在了。對於這句話,我認為公眾號是做到了的。它的體現我前文說過了:在大廠裡,我也許是默默的打工人,透過公眾號這樣的平臺,別人能夠知道我是誰。
很多內容的價值並不在於創造了多少錢的商務合作,而是記錄了時代、記錄了思考。在小紅書出現之前,公眾號記錄下了很多人的生活。黃崢在成名之前,喜歡寫公眾號,記錄對商業和產品的思考,後來成為研究拼多多的珍貴資料。
就我自己而言,有不少好內容的關注都來自公眾號。
像2023 年朱令去世後,三聯生活週刊的公眾號文章《清華“鉈中毒案”受害者朱令去世:記住也是一種不放棄的態度》是彼時最熱的文章。中國新聞週刊、南方日報的文章也都有相關的報道。「沒藥花園」的一系列案情的分析,能從另一個視角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疑點在哪,以及到底為什麼是現在的局面。這些寶貴的資料和資訊,也代表著公眾號在社會議題方面有不可替代性。
這種不可替代性,是接下來我想聊的。
3 公眾號的衰亡?

從媒體形態的多樣化看,網際網路是在一路狂奔的。粗暴地總結,內容形式似乎是這樣的變遷:

長圖文 – 短圖文 – 長影片 – 短影片
消費門檻越來越低,創作門檻也越來越低。這對網際網路的普惠或者大眾化當然是有巨大意義的,是合理的。滲透到鄉村小鎮,覆蓋到男女老幼,是網際網路必然的進化路徑。
那是不是意味著,公眾號會被擠壓,乃至會持續縮小規模,乃至消亡呢?
我的感受是,內容形式嚴格來說並不是變遷。新的的確會擠壓舊的,會切換走一部分功能,實際上是使用者的需求更好地得到了滿足。試想糗事百科的年代,的確有大量搞笑的圖文內容,也有很多這樣的公眾號文章。然而這種搞笑內容的需求,短影片顯然能更好地滿足。
但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內容,影片都比圖文更好呢?當然不是。圖文依然是目前所有內容形式裡,資訊獲取效率最高的內容形式。而長圖文,能更好地結構性地表述一些觀點和事物,這種作用是不會被改變的。
我的觀點是,內容形式會隨著時間演進更加多樣,而這個多樣不是誰戰勝誰,誰殺死誰的生態,是共生的生態。

在如今短內容橫行的時代,長內容、慢內容反而更加凸顯出自己的價值。在一個新聞事件發生之後,從短影片和短圖文的平臺,我們很難找到完整的論述和詳細的分析,往往都是吸引眼球的爆款,或者千篇一律的轉載。在長內容的平臺,往往才能找到冷靜的、嚴肅的論述。
這與其它的長內容平臺的價值相似。播客是無論如何無法與流量猛獸短影片競爭的,但播客圍繞了一群願意聊播客和聽播客的人,他們在這個場景下的需求是沒有替代品的,在播客裡也能留下更多有價值的、可沉澱的內容。
人是需求的集合,不同的場景的需求構成了一個人,並不是哪個人只能是某個產品的使用者。就像一個瓶子裡,既可以有大石塊,也可以有小沙礫。它們在不同的場景佔據著我們的時間。

4 公眾號作為微信的產品
在網際網路領域有一個相當有市場的說法,大意是微信團隊做產品,插根扁擔就能開花。畢竟有潑天的使用者量,似乎做做轉化就能成了。這點在阿里也有驗證,淘寶總的流量的分配能決定業務線的存亡,百度大搜也是各個部門最需要拜碼頭和打招呼的樞紐。
這個敘事當然不全錯,但也肯定不全對。如果只有流量,產品就能自然成長,那百度和谷歌走了南轅北轍的路子就不好解釋;抖音的圖文資訊流沒有剿滅小紅書,也不好解釋。
在微信團隊,反而有相反的理解邏輯。聽朋友提到,張小龍內部說過一句話,「微信做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說明這個東西有戲,如果都很看好,那就可能很麻煩。」
這不是為了剋制而剋制,這是現實意義上的平衡:如果產品從一開始就含著金鑰匙出生,它就會被賦予過高的期待,那麼接下來,顯而易見會成為任務驅動,每個季度要交出什麼資料、留存、增長……口號依舊是使用者為本,動作早就是 KPI 為王了。
公眾號是微信這一產品思路的綜合體現。一來,它沒有寄予太高的期待,沒有投入大量的人力,不像有的大廠會一股腦給做成商業化現金牛。二來,它更謹慎地從使用者需求出發,去理解使用者到底想要什麼。這種理解不源於資料分析和統計,而是源於自我判斷,乃至微信團隊會提到的「取悅自己」。
騰訊的業務體系龐雜,現金業務並不單一,這就讓騰訊看起來,似乎不如蘋果、谷歌簡單明瞭,乾淨清楚。有人認為騰訊無非就是微信和QQ,其它業務都是它們養著的;有人認為騰訊就是個遊戲公司,全靠投資和收購。聊騰訊就跟聊阿里一樣,我們都沒法給出準確的描述,一萬個字不行,恐怕十萬個字也不行。
而對於騰訊來說,大家對產品的關注,並沒有那麼多。聊微信設計、QQ 設計乃至公眾號設計的內容,乏善可陳。在產品不被重視,增長和生存成為壓力的當下,更是如此。
不過既然進入了一個慢節奏中,我們不妨再重新回頭關注一下這些老產品。它們代表的是怎樣的需求,它們塑造了什麼樣的生態。是否更有耐心的、更願意面向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反過來會更加可持續、更加基業長青?我當然會帶著作為產品經理的 ego 和偏見,我從來也不願意丟掉這種 ego 和偏見。
因為耐心做產品,從來都值得被獎勵。
寫在最後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媒體形式就是在承載不同的責任。喧囂過後,留下來的,可能才是最適合這個平臺的創作者,和這個平臺的讀者。
我也有個對於公眾號未來的期待,就是能更好地利用好社交生態。「看一看」是我很喜歡的功能,讓我從身邊朋友那裡得到更具體的反饋。
我跟有些朋友聊,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影片號,而不是抖音,是因為影片號有朋友的喜好作為參考,讓我們可以感知到有區分度的內容,感知到我們同溫層的內容。而純粹的、脫離了社交關係的平臺,最容易被推送的是最大眾的娛樂內容,美女帥哥,貓貓狗狗,或者狗坨子式的搞笑段子。
我理解之前公眾號做演算法推薦的初衷,還是想擁抱演算法時代,能讓傳播更流動起來,因為訂閱機制的內容平臺,會存在老化的問題、無法推陳出新的問題(比如知乎)。
但我同時也更期待公眾號能堅持產品的底層價值,不要貿然走別人的路。就像龍哥說的一樣,「對未來的理解比當前的需求更重要」,看到公眾號長期的價值,而並不是簡單仿照其它平臺。有哪些更適合微信這個土壤的推薦邏輯?有哪些可以基於社交關係和真實需求的傳播方式?有什麼更適合在圖文裡提供的價值?這是公眾號需要思考的問題。
就像前面我一直說的,公眾號不一樣,公眾號也沒必要一樣。
參考

題圖由 Midjourney 繪製。Prompt:A large painting of an abstract landscape with lots and lot's of people playing different sports,white and black. In style by Goya. –ar 1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