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八、曉雅
編輯:松露
來源:新榜(ID:newrankcn)
這一次,公眾號想從微信朋友那薅點新流量。
最近,微信公眾號資訊流內測“朋友推薦”模組(標識為“朋友♡”),該模組以摺疊卡片的形式展示使用者好友近期點過“♡”或讀過的文章。
據觀察,“朋友推薦”模組在公眾號資訊流中出現的位置並不固定,有時出現在資訊流的置頂位,有時出現在使用者訂閱的公眾號內容的下端,需滑動2-3屏才可見。

點選進入“朋友♡”的卡片,既包括朋友閱讀並點過“♡”的推薦文章,也有朋友僅閱讀但未點過“♡”的已讀文章。
從位置順序來看,通常先展示朋友閱讀並推薦的文章,其次再是朋友讀過但未推薦的文章,但有時也會隨機出現,比如朋友推薦的文章穿插出現在朋友讀過的文章之間。
這些文章的頭圖展示也呈現出隨機性,長方形的主圖和正方形的縮略小圖隨機出現,甚至有些文章頭圖來自於正文插圖的拼接。

紅框文章的頭圖來自於正文插圖的隨機拼接
“朋友♡”的提醒同樣會出現在公眾號的通知欄,顯示一共有“XX條更新”,引導使用者點選檢視。

據觀察,目前公眾號資訊流中的“朋友推薦”僅針對部分使用者開放,且算不上穩定,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對此,新榜編輯部聯絡了微信官方,截至發稿前暫未得到回覆。
其實在此之前,公眾號對於資訊流的改版探索已持續多年。
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首次引入“資訊流”概念,並以卡片形式展示公眾號文章;2021年,公眾號資訊流中開始出現“推薦內容”板塊,摺疊部分訂閱內容;再到現如今加入“朋友推薦”模組……公眾號一直試圖藉助資訊流的不同展現形式,調整內容分發的邏輯。
如此來看,這次加入“朋友推薦”,相較於以往公眾號資訊流有什麼不同?將產生哪些影響?創作者對此又有怎樣的看法?

殺入公眾號資訊流,
“朋友推薦”分量有幾何
公眾號資訊流中的“朋友推薦”,就像是換了一套新殼的“看一看-朋友”頻道。
據觀察,同一時間兩者展示的文章內容雖不完全相似,但內容推薦邏輯存在著高度重合,都是參考朋友推薦和讀過兩個維度,連對外展示都使用一樣的“朋友♡”標識。

左為公眾號資訊流中的“朋友推薦”,右為“看一看”頁面的“朋友”頻道
當這樣一套底層邏輯相似的推薦內容再度出現在公眾號資訊流之中,意味著公眾號試圖透過“朋友推薦”的熟人社交網,為內容撬動更多流量。
正所謂見微知著,雖然“朋友推薦”殺入公眾號資訊流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老瓶裝新酒,但由於微信自身的國民體量,以及在功能改版上向來謹慎的態度,此次調整帶來的影響仍值得關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公眾號內容分發邏輯的變化。
早期,公眾號資訊流只展示使用者關注賬號所釋出的內容,且按照發布時間排序。之後,資訊流的時間軸被打亂,並摺疊部分使用者已關注賬號的內容,轉而加入使用者未關注的平臺推薦內容。再到現如今,“朋友推薦”以強提醒卡片的形式出現在資訊流前幾屏。
公眾號內容分發邏輯逐漸從使用者所關注的公眾號創作者主導,變成平臺介入,現在更是加入了熟人社交關係網。
對此,“36氪未來消費”在《“朋友推薦”權重上升,公眾號小號的春天來了 | 產品觀察》一文中提到,誰擁有了更多、更優質的社交關係,誰就掌握了更多的內容分發的權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眾號並沒有把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裡。
另外,近期公眾號資訊流中不僅內測“朋友推薦”,還有“快訊”“推薦關注的公眾號”等模組,位置居於資訊流頁面的置頂位,比已關注的公眾號更靠前。

與“朋友推薦”一樣,“快訊”“推薦關注的公眾號”都支援使用者根據個人喜好,在公眾號資訊流中選擇關閉“朋友推薦”入口,選擇不看的原因包括“內容低質”“不看:朋友♡”等選項,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其二是,使用者可能面臨更大的推薦壓力。
凡事都有兩面性,當“朋友推薦”以更顯眼的姿態出現在資訊流之中,就意味著將使用者個人喜好置於更開放的社交討論場之中。
“只要點了推薦,刷到資訊流的好友都能看到,就像是自己對於文章的一種態度表達或者站隊”,有使用者向我們說道。
此外在今年1月,公眾號文章底部開始直接顯示推薦標識,展示一共有多少來自好友的推薦。而在此之前,使用者推薦的文章大多隨機出現在“看一看-朋友”頻道,相比之下更為隱蔽。
如果有好友在使用者已推薦過的文章再按下“♡”鍵,“看一看”一欄會彈出小紅點的新訊息提醒,使用者點選後即可檢視詳情。

從資料方面也能觀察到,目前使用者對點“♡”的興趣並不算高。
以新榜近期釋出的一篇閱讀量10萬+文章《收手吧阿祖,你398元的英語課賣不動了》為例,目前這篇文章的分享量達到了1010次,點贊量達到134次,但“♡”僅有34次。

反映到閱讀量上,“朋友推薦”在該篇文章的佔比並不算高,僅有0.02%。


加碼社交功能後,
公眾號創作者的機會來了嗎?
“朋友推薦”加入公眾號資訊流後不久,便引發了部分創作者的討論,有人察覺自己公眾號的流量因此出現了下滑,也有人認為這一改變能撬動更多私域流量。
與幾位公眾號創作者交流後,我們發現,相比於以往能帶來更多公域流量的“看一看”,“朋友推薦”機制能夠盤活微信的私域流量,對於新增更多好友的創作者來說更加友好。
“看到‘朋友推薦’改版後,我第一反應是,之前加了20萬的微信好友,現在終於派上用場了,相當於多了一個私域分發渠道。 ”“小聲比比”的主理人梓泉說道。
在梓泉看來,“朋友推薦”變相取代了朋友圈的分享功能,“2019年的時候,我們1個分享能帶來5個閱讀,而到了2022年,1個分享只能帶來1個閱讀”。分享能撬動的閱讀量越來越少,而“朋友推薦”這種間接分享的形式,或許能改變這一現況。
可見,在微信加碼“朋友推薦”的背景下,誰能掌握更多優質的社交資源,誰就能撬動流量池獲得更多曝光。
不過,微信的改動一向以剋制著稱,目前來看,“朋友推薦”尚在部分內測階段,導致不少創作者對這一改動感知甚微。
相比於“看一看”能達到了“天降”10萬+的效果,“朋友推薦”只能算是微信一次小的產品性嘗試,暫未看到明顯的引流效果。
而且,多位公眾號創作者向我們表示,相比去年,今年以來公眾號推薦流量的表現趨於穩定,出現閱讀量10萬+爆文的機率有所降低。
這意味著,當下微信對公域流量的推薦有所剋制,轉而重視社交關係下的私域流量,重新調整流量的分配機制。

社交機制和熟人網路是微信有別於其他平臺的特點,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在2019年微信公開課上表示,透過社交推薦來獲取資訊是最符合人性的,“我們接納新的資訊,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
即便是在需要更多公域流量的短影片,微信團隊也是更加重視社交關係下的推薦和互動,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中,影片號團隊也提到,轉發率、點贊率、評論率等是影片號推薦演算法中佔比較高的指標。
而盯上社交功能的,不只有微信,包括抖音、小紅書在內的平臺都想要挖掘使用者社交網路背後的流量。
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注意到,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經常能刷到朋友推薦過的內容,彷彿大家在“共享同一片網路”,而且在抖音給影片內容點贊後,還可以點選“推薦”,“推薦”後的內容可以被自己的好友看到。
顯然,在當下的網際網路存量時代,各大平臺的流量見頂後,都開始重視起私域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坐擁13億月活的微信可謂是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回顧微信近年來的多次改版更新,從開放公域流量到重視私域流量,都是為了給平臺注入更多活力,透過隱性的流量調整盤活內容生態。
雖然目前“朋友推薦”更新後的存在感不算強,但這一功能本質是優質內容的放大器,而非流量捷徑。這種基於人際信任的推薦機制,既能保留熟人社交的天然可信度,又規避了過度營銷感,或許在接下來的應用中仍能給創作者們帶來不小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