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權重上升,公眾號小號的春天來了

誰擁有了更多、更優質的社交關係,誰就掌握了更多的內容分發的權力。
王毓嬋
編輯喬芊
來源|36氪未來消費(ID:lslb168)
封面來源IC photo
36氪獲悉,微信團隊正在擴大對公眾號資訊流中“朋友♡”入口的測試範圍,並且進行了產品最佳化,在該入口的左上角增加了“XX條更新”的標註。
“朋友♡”入口中,摺疊了最近微信好友點了“♡”,即“推薦”的文章。“推薦”功能在今年1月由“在看”進化而來。這個新入口被放在公眾號資訊流中,位置非常靠前。根據36氪的測試,“朋友♡”入口往往出現在公眾號資訊流首位,甚至時常高於使用者訂閱的公眾號內容。現在,公眾號資訊流裡從上到下的推送順序是:“快訊”-“朋友♡”-“關注的公眾號”-“關注的影片”-“看一看”。前四名的位次不定,常有易位。

左:公眾號資訊流頁面截圖;右:點開朋友♡卡片之後,進入新的資訊流頁面截圖
在公眾號整體大盤流量趨勢向下的前提下,對超2000萬的公眾號創作者們來說,流量分發機制的改變非常重要。從近年來微信團隊的調整動向可以看出,微信越來越注重基於社交關係的內容分發。這不僅事關創作者的收入,也事關流量分發的公平以及公共話語權。
社交推薦,對小號更友好
2017年,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平均開啟率曾高達10%,但隨著公眾的注意力被短影片侵蝕,這一數字也在2020年前後快速下降到了1-2%。
新榜資料顯示,2024年,公眾號累計產出超4.44億篇文章,有30.78萬篇閱讀量達到10萬+,佔比不足0.07%。這其中,有11.87萬篇是原創文章,佔比不足0.03%。
雖然在公眾號大盤裡贏得流量之戰仍然很艱難,但流量分發的機制正在好轉。相比2023年,去年的10萬+文章多出了3.9萬篇——這還是在文章總數下滑的前提下(2023年微信公眾號產出4.48億篇文章)。 
在獲取流量的過程中,來自社交推薦的流量功不可沒。

2023年8月的一週,36氪矩陣賬號“36氪未來消費”的閱讀量來源

2025年3月的一週,36氪矩陣賬號“36氪未來消費”的閱讀量來源
由以上兩張圖可以看出,“推薦”所帶來的流量,在36氪矩陣賬號“36氪未來消費”的總閱讀量中的貢獻,從2023年8月的24.3%,上升到了2025年3月的45.9%,吃掉了原本由“公眾號訊息”所貢獻的份額。該號目前最大的流量來源已經是推薦,而非推送。
微信團隊嘗試增加社交推薦在公眾號流量分發中的權重已有多年。2017年,“看一看”功能被推出,這也是微信最開始給使用者展示好友推薦的內容。當時,微信將公眾號文章點贊按鈕變成“好看”,使用者點選“好看”的內容會同步推薦至“看一看”。它最初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功能模組,位於微信“發現”頁中,並且分為“好友在看”和“精選”兩欄,一個是社交推薦,一個是機器推薦。
2018年6月,訂閱號資訊流開始展示朋友閱讀過的文章(即“X個朋友看過”),這與“看一看”的社交推薦邏輯類似。在後續的調整中,使用者訂閱的公眾號推送內容被部分摺疊,而“看一看”在資訊流中的權重逐漸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訂閱號資訊流中的“看一看”也是社交推薦+機器推薦的融合,與我們所說的純正的社交推薦“朋友♡”是兩回事。
輕訂閱,重推薦,是近年來公眾號內容分發邏輯調整的一個核心思想。測試中的“朋友♡”在公眾號資訊流中的權重高於“看一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作為全網獨有的不公開展示粉絲量的平臺,微信一直致力於“去頭部”和“去中心化”。對粉絲量大的頭部賬號來說,這樣的調整並不算是利好。但對新人創作者來說,則相當於有了成長空間。

2025年3月的一週,36氪主賬號的閱讀量來源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36氪微信公眾號大號的流量來源之中,“推薦”所貢獻的份額僅佔2.2%,遠低於矩陣小號之中該類目的份額。這是因為作為粉絲量級較大的賬號,公眾號訊息推送能夠觸達的使用者更多。那麼,在微信流量大盤不變,而提高“社交推薦”權重的當下,小號就比大號更能從中受益。
微信傾向於給後來者更多機會,這點不僅體現在公眾號生態,影片號也是一樣。在2025年微信公開課中,影片號團隊就提到,目前對於新人創作者和偏UGC的普通人創作者,影片號給到的流量傾斜和扶持力度要遠大於其他平臺。

朋友推薦,內容分發的平權

“朋友推薦”的權重越來越高,這代表了什麼?
誰擁有了更多、更優質的社交關係,誰就掌握了更多的內容分發的權力。
權力的所有者,經歷了三次變化。微信公眾號展示頁面從最初的“只展示使用者訂閱的號釋出的內容,且按釋出時間排列”,到“打亂排列順序,且展示使用者未訂閱的平臺推薦內容”,再到“在打亂順序的前提下,摺疊部分訂閱內容,優先展示朋友推薦的內容”,內容分發的權力也經歷了三輪更迭,即“掌握在創作者手中”“掌握在平臺手中”“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相比前兩種情況,當內容分發權力掌握在使用者手中時,是相對來說最公平的。因為當依賴訂閱關係時,先來的創作者更有可能受益於頭部效應而擠壓後來者的空間,而平臺推薦更有可能導致不公和資訊繭房。在第三種情況下,雖然好友更多的使用者也自然掌握了更多權力,但微信的好友數量也有新增上限,一個人的權力不可能大到超出控制的程度。
現在的公眾號資訊流,看起來是真的實現了分權——“快訊”,由平臺決定;“訂閱訊息”,由創作者決定;“朋友♡”,由使用者決定;“看一看”,由使用者和平臺共同決定。
“我一直很相信透過社交推薦來獲取資訊是最符合人性的。因為在現實裡面,我們其實接納新的資訊,並不是我們主動到圖書館或者到網上去找的資訊。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2019年的微信公開課上說。“我不希望機器推薦是使用者想看什麼就給他什麼。”
這套“分權”的邏輯不僅適用於公眾號,影片號也是一樣——只是系統的許可權要更大一些。2021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說,在社交推薦還在開發的初期,他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斷言:未來有一天,影片的播放量,關注,好友推薦,機器推薦的消耗比例,應該是1:2:10。即,一個人應該平均看10個關注的影片,20個朋友讚的影片,100個系統推薦的影片。
幾年前,當公眾號的訂閱資訊流中加入使用者未關注的平臺推薦內容時,外界曾擔憂微信公眾號會變成下一個“位元組頭條”。但目前來看,那時的產品顯然還是一個“未完成”的產品。微信團隊雖然還是一如既往的“慢”,但公眾號生態並沒有失去它的獨特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