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科學網
作者:劉玉潔 趙廣立
人工智慧(AI)的引入逼走了期刊編輯?
近日,學術界再次上演期刊編輯集體“出走”戲碼。據《撤稿觀察》網站報道,除了一名副主編外,《人類進化雜誌》(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JHE)的編輯委員會近乎全員辭職,以抗議出版方愛思唯爾(Elsevier)。
事情要追溯到2023年秋天。出版方在未諮詢或通知編輯的情況下,將AI投入到稿子的校對流程。然而,AI加入後,不僅沒有減輕編輯的工作,反而使工作更加繁重。
原來,這些稿子在經過AI校對後,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錯誤,比如文章校樣中所有專有名詞都沒有大寫,屬和種也沒有用斜體突出顯示。編輯們的辭職信中寫道:“這些錯誤給該雜誌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為了補救這些問題,我們足足花費了6個月時間。”

JHE期刊封面

1
編輯集體辭職,AI問題僅是一個縮影
“出版方不斷侵蝕著JHE成功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同時也破壞了過去38年來指導該期刊成功發展的核心原則和實踐”。在公開辭職信中,編輯們還指出:過去十年,出版商取消了對校對編輯和特刊編輯的支援,科學監督的控制權從編輯委員會轉移到出版商……

JHE編輯集體辭職公開信
“JHE期刊的作者指南中並未提及AI在編輯過程中的使用,但對作者使用AI技術卻有嚴格限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古生物學家John Hawks作為該期刊的常發作者,對出版社使用AI的行為感到震驚。他認為,若期刊遵循這一政策,自2023年以來的所有已發表文章都應宣告AI技術在最終產品中的使用。
令編輯們無奈的是,儘管多次向出版商表達AI校對的危害性,卻獲得回應稱“編輯無需關注語言、語法、可讀性、一致性或術語及格式的準確性”。
對於編輯們來說,這一建議無疑違背了期刊長期以來強調讓每篇論文儘可能廣泛地被閱讀和引用的理念。他們認為這對於像JHE這樣的期刊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它“發表的論文涉及遵循國際規範的主題,如系統學、地層學、地質學等”。
John Hawks明確表示,他並不反對在出版中使用AI,但他強調:“利用AI來削減或取代研究人員、編輯或讀者的監督作用是錯誤的,使用AI反而耗費了專家更多注意力……迫使他們進行重複的校對工作也是不明智的。”

John Hawks發文 圖源其個人網站
事實上,《人類進化雜誌》編輯團隊的辭職並非孤例,編輯與出版商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AI問題只是一個縮影。
《自然》雜誌資料顯示,僅2023年就出現了12起類似事件,涉及多個學科期刊。例如,《語法》(Syntax)雜誌的編輯團隊因不滿出版商削減成本和處理積壓論文的措施而集體辭職;《經濟調查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的30多名編輯和顧問因出版商重數量而輕質量會增加“劣質科學氾濫的風險”選擇辭職;《關鍵公共衛生》(Critical Public Health)的編輯團隊因為對出版商計劃採用的文章處理收費模式強烈不滿而辭職;《妊娠與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期刊的10名編輯為抗議該雜誌未能對捏造資料的指控做出回應而辭職。

2
拒絕妥協的編輯
“這些辭職事件的核心在於學術質量與商業利益的矛盾。”《撤稿觀察》聯合創始人伊萬・奧蘭斯基(Ivan Oransky)試圖分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出版商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追求市場增長;另一方面,編輯和學者則強調學術的深度和質量,拒絕妥協。
同樣出自愛思唯爾的神經科學Top期刊《神經影像學》(Neuroimage)也發生過編輯團隊集體離職事件。
據英國《衛報》旗下《觀察家報》訊息,該期刊採用開放獲取模式而非訂閱付費,向發表論文的學者收取超過3450美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的版面費。在出版方拒絕降低費用後,編輯委員會42名科學家全體辭職抗議,其中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和卡迪夫大學的教授。他們認為這種收費是“不道德的”,與所涉及的成本無關。
出版方發言人對此也做出了回應:“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的編輯,並對這次辭職事件感到失望。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一直在與他們進行建設性的接觸。”出版方發言人還表示該期刊出版費用“相對於質量來說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低於其領域內最接近的可比期刊的收費”。
而在此次JHE編輯的辭職公開信中,也透露出期刊會向投稿人收取高達3990美元(約合2.9萬元人民幣)的“文章處理費”。
對此,《觀察家報》寫到,大型科學出版商的成本之所以低廉,是因為學者免費撰寫研究成果並互相評審,以驗證論文的價值。學術編輯整理論文也多為無償或僅領取微薄津貼。然而,學者們通常需支付數千英鎊才能在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論文,或者以大學支付高額訂閱費用的形式換取。

3
辭職後,編輯們開始創辦新期刊
“學術界若希望獲得期刊的商業決策權,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該期刊。”美國學術出版諮詢管理公司Clarke & Esposito的出版顧問Michael Clarke直言自己非常理解編輯為何辭職。
“辭職本身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建立一個更高質量的學術交流渠道。”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語言學研究員Klaus Abels認為,辭職行動並不僅僅是一場抗議,更蘊含著對新型學術交流模式的探索。
目前,許多辭職的編輯們已著手創辦新的開放獲取期刊,以實現對學術出版更大的自主控制權。
《神經影像學》的前編輯團隊在非營利性出版商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的支援下,創立了《影像神經科學》(Imaging Neuroscience)。牛津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Stephen Smith在辭去前者的主編職務後,擔任了新期刊的主編。他對大規模辭職的結果感到滿意——新期刊僅上線數月便收到700篇投稿,並發表125篇論文。
《關鍵公共衛生》的前編輯們正在創辦一本名為《關鍵公共衛生雜誌》(The Journal of Critical Public Health)的新期刊。他們期待建立一個更符合學術理想的交流平臺,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多樣化、高質量的發表渠道。
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人文開放圖書館(Open Library of Humanities)的支援下,Abels和他的同事計劃以“鑽石”開放獲取模式創辦一本新期刊,作者和讀者都無需付費。
“我們的舉動不僅僅是抗議。”Smith說,新的出版系統需要透過創辦開放、非營利且具有高學術標準的新期刊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