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下場、模型未穩,AI創業者如何找到可驗證的市場機會?

在大模型平臺尚未穩定、技術能力持續演化的當下,國內一線產品人與投資人對 AI 創業路徑的討論,正在迅速回歸現實。不再執著於底層突破,而轉向真實場景落地與交付構建,成為創業者與資本方之間的新共識
當前階段,大多數團隊並未將重點放在底層模型研發上,而是嘗試圍繞現有能力體系搭建具體產品。產品能否完成任務鏈條閉環,比模型效能本身更受關注。客服、銷售自動化、教育電銷等方向被頻繁提及,主要因為場景相對清晰,能夠驗證使用者轉化與成本效益之間的關係。
部分團隊也在嘗試將工具產品帶入海外市場,涵蓋翻譯器、短劇生成、輕量外掛等應用。但與會者普遍認為,這類路徑難以直接複製,核心變數仍是產品功能是否切中真實需求、迭代機制是否貼近 ROI 判斷。渠道結構、使用者行為和價格體系的差異,決定了是否具備長期運營的可能。
從投資角度看,投資機構更加關注團隊在實際推進中所展現出的節奏感和執行力,而非模型呼叫能力或融資體量。是否能圍繞真實業務場景建立穩定的使用路徑,是判斷合作與否的主要依據。
從早期專案的投資邏輯、大模型之上的產品路徑,到工具產品的系統瓶頸與出海策略的現實差異,這期內容覆盤了國內 AI 應用創業者最真實的推進困境與生存縫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