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

千呼萬喚的年過完了,重返學校、崗位的人們心情複雜:新一年的拼(tong)搏(ku)開始了。
有人不捨之餘,開始在出租屋裡狂炫家中劫掠來的特產,以表思念;
有人躍躍欲試,安排了新增科技和狠活兒的外賣,調理已不適應健康飲食的腸胃……

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廣東人,不但沒有太多感懷,甚至還有種吃噎了想停一停的感覺。
“忍不住想做出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出門吃K記,換換口味先。”
不為其他,只因此時他們的大腦、身體和心靈,早已經被一個念頭佔據:
家裡上頓吃下頓吃的“省雞”,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吃完?!

〓 圖源:《外地媳婦本地郎》

廣東人不語,只是一味吃雞
眾所周知,廣東人過年前的“噩夢”:擦不完的樓梯扶手防盜窗,戳不盡的沙發雕花的窿,“洗到暈厥”的塑膠凳的腳……
事無鉅細,樣樣都得到位。
以為過年完就萬事大吉了?更“噩夢”的還在後頭。
廣東人過年後的“噩夢”:吃不完的新雞,剩雞,新雞,剩雞,新雞,剩雞……

〓 廣東人:吃雞吃到好想回去上班
“冷知識,在人類史上,每年整個廣東地區都會被白切雞統治10到15天的時間。”
所謂“無雞不成宴”,從臘月二十幾開始,廣東人的食譜都是一睇就知,簡單明瞭。

〓 圖源:微博@廣州日報
廣東人吃雞,頻次高,說法上更是可觀,雞在廣東不僅是雞,還肩負著不同功能——
年三十的雞拜神拜公,初一的雞要炒(三十的剩雞重複利用),初二的雞開年飯,初三的雞用來複盤(前三天剩雞再利用)……

〓 圖源:《七十二家房客》
吃不完的年初四繼續,到初五接財神、拜財神還能接上,初七人日更要吃雞。
廣東人的春節——喝不完的天地一號、王老吉,吃不完的雞。
保守估計過年期間廣東的含“雞”量,比本篇文章的“雞”字含量還要高。
在吃雞這件事上,確實也應了那句:外地人絞盡腦汁,不如廣東人靈機一動。
鹽酥雞、豉油雞、栗子燜雞、啫啫雞煲、吊燒雞、冬菇蒸雞、豬肚雞、椰子雞、滑雞粥、糯米雞……

〓 圖源:《七十二家房客》
雖然經常在各類評論區看到,因為爭論哪種做法的雞最好味,廣東人相互大“打”出手。
但只要一提到這三個字,每個廣東人都會心悅誠服——白切雞。
雞要剛熟骨帶紅的,肉要白嘴入口也能感受雞汁鮮甜、不加配料保持原汁原味的。

〓 圖源:圖蟲創意
在廣東人眼裡,任何其他烹飪方式,都逃不脫利用調味料遮掩食材本味的窠臼。
白切現煮,才能突出食材的本味,就是常說的“菜有菜味,雞有雞味”。
外地的朋友可以問問廣東友人,過年把小院裡散養了一年的走地雞做成炸雞,TA會是什麼反應。

〓 難怪元彪吃白切雞,不蘸醬就配了好幾碗米飯。/圖源:電影《雜家小子》
去年全紅嬋跳水奪冠,哥哥來現場觀賽,現場喊話就是:“回湛江做白切雞給你吃!”

〓 可以說非常權威了。/圖源:抖音@九派新聞
只不過再怎麼好吃的雞,也架不住天天吃,頓頓吃,翻來覆去地吃。
過年期間,白切雞對廣東人來說,就像豆橛子之於山東人,線面之於福建人。
廣東人面對它時,情感之複雜,不亞於浙江人看到鍋碗瓢盆裡的年糕,心緒之沉重,比東北小孩面對200斤凍餃子更甚。

〓 圖源:小紅書
白切雞不斷吃吃吃吃到厭倦之後,任你是廣東人也遭不住白切雞宇宙。
投射到一日三餐上,是中午白切雞,晚上白切雞,第二天還是白切雞。
“救命,真的好想把桌上連吃了7天的白切雞掀翻送轉轉回收了!!”

體現在食用方法上,是煮粥原料是白切雞,火鍋主菜是白切雞。
上頓吃不完的白切雞,下一頓還可以蒸熟白切雞,再炒白切雞……
沒有一隻雞能逃出廣東,也沒有一個廣東人,可以在過年期間逃脫雞的制裁。
“二十九吃去吃肯德基已經被提醒:不要在外面吃炸雞,晚上有靚雞。”

〓 圖源:抖音評論區
因為遭遇類似事件頻率實在太高,廣東人在和雞曠日持久的“鬥爭”中,總結了無數經驗。
中午沒吃完的白切雞弄成手撕雞,剩下的連骨頭炒一炒也能拿來吃。
其他還有火鍋白切雞、豉油雞、鹽焗雞、冬瓜煲雞、醬油爆炒、鹽醃再蒸等不一而足。

〓 圖源:《外地媳婦本地郎》
別問為什麼廣東人對“剩雞三百吃”倒背如流,問就是誰還沒搜尋或者向家人提出過疑問——
“昨晚的剩雞要怎麼處理”以及“前天的雞還沒吃完,親戚又送來兩隻雞怎麼辦”呢?

〓 請回答,作者在這一段描述中,一共吃了多少雞?

《粵圈太子爺拍拖指南之農莊食靚雞》
“在廣東,真正的強者一晚上可以吃三隻雞,一隻白切,一隻火鍋,一隻脆皮。”
過年吃雞確實是噩夢,但是要說廣東人對雞的態度,勢必不能馬虎。
天天吃固然受不了,一旦超三天不吃,也是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雞不好,就噩夢,雞好,一天一隻都吃不夠,半夜都想爬起來吃。”

〓 在《聲生不息》舞臺上,肥媽直言不諱,港澳人來內地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吃雞。哪裡的雞,都不如這裡的雞好吃。
據報道,廣東人一年能吃掉8億隻雞,在廣東雞比豬還怕過年過節。
因此除了過年期間上頓雞下頓雞的摧殘,廣東人對雞,更多還愛得深沉。

〓 最新的網際網路熱帖評論區,廣東網友只是一味點頭:那一定很好吃了
他們對吃雞研究透徹,深諳不同雞種、不同部位的雞的最佳做法。
光是給雞分類,就能分成閹掉的公雞、童子公雞、配種公雞、下蛋的母雞、沒下過蛋的母雞、下過很多蛋的母雞……
《外地媳婦本地郎》裡,張永芳因為失戀,給大家做了一桌“全公雞宴”,用殺公雞來洩憤。

這一點就遭到了大夥的批評——這樣很不對!
“還得是母雞好吃啦!”

〓 雞:請為我花生
眾所周知在廣東,不管雞鴨鵝豬牛羊,生猛海鮮,蔬菜水果,好吃標準逃不脫一個“鮮”字。
雞,也不例外。
菜場鮮雞,現殺現賣,最佳;商超冰鮮雞,勉強保留雞的鮮味,次之。
至於凍雞、飼料雞,一旦被廣東人吃出來,就是他們告別一家餐館的開始。

〓 問題是他們真的吃得出來
至於廣東人表達對一隻雞的最高讚譽和充沛情感,“靚雞”二字足以概括。
何為“靚雞”?肉鮮只是一方面,非飼料、散養,步數日均5000+的“有雞味”的雞才是最佳。
為了時常吃到“靚雞”,廣東人也付出了一定代價,坊間類似的傳聞不少:
為什麼霸總小說裡有京圈、滬圈,卻唯獨沒有粵圈太子爺?
“因為粵式總裁不會去高檔餐廳,只會開車100公里去山卡拉農家樂,尋找美味的走地雞。”

因為吃雞,在廣東一代始終流傳著一些外地人不解的城市傳說——
《重生之粵圈千金帶我勇闖山卡拉吃美味燒雞排骨幹炒牛河》
《粵圈太子爺欲罷不能拍拖指南之農莊食靚雞》
“很難想象粵圈少爺會拒絕和養雞少女在一起,因為整個雞場都是有雞味的雞。”

〓 圖源:抖音評論區
別人看到類似橋段只當是誇張,廣東人看到只微笑不語並點頭認證——
果然只有廣東人才懂“這雞是別人家自己養的”和“這雞是吃米長大的”的含金量。
愛並糾纏著,痛並快樂著,廣東人和雞的羈絆,永遠不能被小看。


永遠不要小看,廣東人和雞的羈絆
不難想象,如果要攻擊一個廣東人的軟肋,只需要一句話:你們廣東人,根本不懂吃雞。
這點對於華南F3的其他兩名選手,海南和廣西來說,也同樣適用。
即使再佛系的F3群眾,也會氣急敗壞,沒有人比他們更愛吃雞,更懂吃雞,更能吃雞。

雞,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食物層面的材料,而是已經融入成為一個重要符號。
就光說吃,廣東人對吃雞的執念和追求,就體現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廣東人的消費觀,在外吃飯3塊錢的紙巾要退,一百二一隻的走地雞,得一口氣買上三隻。
看到這裡的廣東人會表示贊同,並提出一點小意見:“一百二是買不到靚雞的啦。”

〓 圖源:抖音評論區
在南方和北方大戰《元宵節到底吃湯圓還是吃元宵》的時候,廣東人幽幽路過:
“搞咩啊,不是吃雞嗎?”

為了培育出更有雞味的雞,廣東的科學技術人員也是在不斷努力。
去年年底,廣東省宣佈培育出雞的新品種,取得了重大突破——
嶺南黃雞5號,讓好品質的雞價格更低廉,讓低價格的雞更有雞味!
往前追溯,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隻玉雕白切雞。

〓 圖源:微博@廣東省博物館
再看現在,廣東地鐵“羊城通”,又把這隻白切雞,做成了地鐵卡。

〓 圖源:羊城通
不止飲食文化,“雞”字也早已經融入進了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沒雞真不行。
交通工具三腳雞、電雞;錢是一蚊雞,十蚊雞;形容詞是靜靜雞,走雞,執死雞,偷雞……
你要問什麼是電雞?就係介個啦!

〓 圖源:微博@廣州日報
處處有雞,到處有雞,有雞就是家,有雞,就是令廣東人安心的日常生活。

〓 圖源:《七十二家房客》
雞作為兩廣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一道佳餚,更是無數遊子心中的“白月光”。
儘管大多廣東人不願離開家鄉,但人生難免隨波逐流。離家鄉越遠,越想念家鄉的那一絲雞味。

〓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
就像年少時,感覺新年怎麼總是吃這些,一聽“明天不殺雞了,先吃幾天魚”就高興。
後來年齡漸長,才發現這就是家的味道,尤其對於漂泊在外的人來說,這就是幸福。

〓 圖源:抖音評論區
不過先別煽情了,讓小妹去緩緩吧——
“雞”字兒出現的次數實在太多,現在看這個字已經完全不像個字了!
最後只能遙祝廣東的朋友們:年年有靚雞,歲歲都平安。
至於今晚,大吉大利,繼續吃雞咯!
本文轉自網易文創旗下公眾號“槽值”,關注槽值尋找共鳴。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