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已經過半,每到這個時候,新年的氛圍總會被打破。
當遊子們最初的興奮褪去,會發現自己掉入了“陷阱”。
過年期間總有些“噩夢”,讓人只想拖著行李箱逃離,並且留下一句狠話——
“這個年,過夠了!”
春節的第一個噩夢,從吃開始。
都說“每逢佳節胖三斤”,但胖起來的方式卻和大家的想象不一樣。
每個省份,都有一些過年期間的“美食”,每一頓飯都在飯桌上重新整理,春節假期有多長,它就陪伴大家多久。
再好吃的東西也架不住頓頓吃,聽到它們的名字,就足以讓人胃部痙攣,腿肚子哆嗦。
對於北方人來說,春節期間統治餐桌的餃子,是普遍的噩夢。
在外邊漂泊一年的遊子們,剛吃時還津津有味,但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一頓餐桌上都有餃子的身影,沒有一個人還能笑得出來。

圖源:小紅書@江先生不等位
家裡儲存的白菜,以百斤起步,經常和豬肉一起組成豬肉白菜餡餃子,它們的“強強聯合”讓春節的難熬程度超級加倍。
北方孩子的痛,江浙地區的孩子懂。
當他們得知家裡屯了上百斤年糕,大家直呼“好想逃”。
好不容易艱難地吃完一頓年糕,結果一覺醒來,爸媽又捧著一碗新做的年糕出來,這堪稱江浙孩子專屬的恐怖片。

為了保持年糕的軟糯口感,也為了隔絕空氣,防止年糕變質,人們常把年糕泡進水裡,但又必須趕在它發黴前趕緊吃完。
於是,飽受年糕之苦的孩子們,只能看著它在水中“無限繁殖”,一點不見減少。

圖源:小紅書@今口
當我們一路南下,來到廣東,會發現廣東人的噩夢,是吃不完的雞。
白切雞是最經典的做法,從大年三十到年初八,桌子上經常出現一盤白切雞。

圖源:小紅書@義大利紅腸和麼菇
廣東人還會使用鹽焗雞、燒雞、窯雞等烹飪方法,讓桌子上必須有一道雞肉菜。
無雞不成宴,在春節期間的廣東,每一隻雞都有它的“死期”。

此外,各種廣東專屬各種甜膩的糖製品,在桌上堆成小山,讓人吃到牙痛,直呼招架不住。

湖南湖北人和四川人,過年期間最頭疼的是那一排排晾曬好的臘肉和香腸。

自家的還吃不完,親戚又源源不斷地送來,不由得讓人仰天長嘆:“吃點新鮮菜是犯法麼?”

油汪汪的炸藕圓子,是安徽人的噩夢。
現炸出鍋時酥脆可口,但家裡屯得太多,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食物會變得軟趴趴的,再吃就味同嚼蠟。
拜訪親友時,每一家桌上都少不了這道菜,更是加重了大家的煩惱。

炸茄盒、炸帶魚、炸蘑菇、炸蘿蔔等各類炸貨,是山東人的春節噩夢。

新疆的孩子,在除非真正沒東西吃時,從來不碰桌子上的乾果,因為已經快吃到反胃了。

河南人最怕的,是家裡做的各種扣碗,這些“硬菜”成了沉重的負擔。

內蒙古的噩夢,是吃不完的牛肉乾和奶製品,每次過年吃牛肉乾,都有人要吃到腮幫子痠痛。

圖源:網路
總有廣西人在過年期間,因為吃砂糖橘感到生無可戀。

但是,這些本省人民過年期間吃到吐的東西,卻讓外省人民眼饞不已。
網友們強烈呼籲各省間互通有無:你的噩夢是我的天堂,吃不下的東西不妨寄給我。
但如果說有什麼能夠統一各省的“爭端”,那一定是剩菜。
畢竟,再豐盛的飯菜,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回家之後,除了“吃”上遭罪,“住”這方面也考驗人的忍耐力。
從到家第一秒開始,許多人就想轉身離開。
有人回家一看,發現自己原來的臥室,已經被爸媽爆改成為雜物間,堆滿了閒置物品和各種年貨。

圖源:抖音@智博
而自己的私人物品,卻被當做垃圾,在上一次大掃除中被“掃地出門”,父母還美其名曰“辭舊迎新”。
在貼春聯這個真正辭舊迎新的環節,潛伏著更多煩心事。
春聯貼歪了,都可能換來父母一頓嘮叨。
一陣風吹過,自己“手賤”把門關上了,還沒帶鑰匙,只能在寒風中跟一同被關在門外的父母面面相覷,那場景尤其尷尬。

有時,這些讓人想要趕緊逃離的體驗,還會帶上一些地域特色。
每到春節,山西一些小區就成了彩燈的海洋。

拉滿的對比度,各種誇張的顏色,讓山西許多城市變成了“賽博不夜城”。
五顏六色的彩燈對眼睛輪番襲擊,讓人只想蹦迪,無心睡眠。
本想脫離996的困擾,回家睡個好覺,沒想到回一趟家睡眠質量變得更差了。

如果說在山西,歸鄉的遊子受到的是“精神創傷”,那麼廣東、福建等地的孩子,春節就是把身體的疲勞程度拉滿。
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討個“除舊迎新”的好意頭。
但在兩廣和福建地區,許多人都住著有著好幾層的大別墅,加起來幾百個平方,打掃起來是項大工程。
不鏽鋼窗戶和樓梯,足夠人擼起袖子從早擦到晚。

擦完扶手還要擦窗,從三樓掃到一樓,再從一樓掃到三樓。
如果碰上回南天,家裡還會變成水簾洞,在打掃天花板時“下雨”,徒增許多工作量。

打掃房子這場“體力馬拉松”,還包括讓人抓狂的清掃傢俱環節。
尤其在華南地區,每家都有許多紅木傢俱,它們有著鏤空的花紋設計,雖說看上去十分古樸,但特別容易藏汙納垢,需要花好多力氣才能打掃乾淨。

圖源:抖音@夏至白
牙刷、筷子、舊抹布是清理紅木傢俱的三件套,方便深入那些犄角旮旯,做細緻的清掃。
但一個一個“窟窿”清理下來,沒有人能笑得出來。
每當父母拿出那些東西,“華南F3”的孩子肌肉都會條件反射地痠痛。
還有紅色塑膠凳子,更是被稱為“廣東省省凳”,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洗起來也特別費勁。

這不得不讓人感慨:“這哪裡是春節,簡直是勞動節啊!”

過年雖然能和親人們歡聚一堂,但也意味著,來自各方的“靈魂拷問”如期而至。
在某些省份的父母和親戚眼中,你沒有進入體制內,不是醫生、教師等穩定性較高的職業,就約等於無業。
無論你年薪多少萬,在過年時都得被父母親戚輪番催著考公務員。
如果你正在備考公務員,家裡又恰好有公務員,那更是恐怖程度加倍。
已經“上岸”的公務員,會給備考公務員的小輩進行輔導,在春節這個歡聚時刻,小輩戰戰兢兢地應答,空氣都彷彿凝固了。

雖說省下許多面試輔導的費用,但大過年的,足以讓那個接受指導的小輩冷汗直冒。
如果你是未婚人士,那一定逃不過另一條假期“主線任務”——相親。
許多人不是在相親,就是在去相親的路上,檔期比上班時候還滿,甚至有人吐槽“還沒過年相親就已經安排到初六了”。

難怪大家都說,年紀大了比豬都怕過年。
許多人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寄希望於拖到假期結束,誰知道這些“麻煩”會找上門來。
有人一覺睡到十二點,衣衫不整地起床時,發現家裡坐滿了不認識的親戚。
這時候,爸媽還拉著你讓你“叫人”,讓人尷尬症當場發作。
甚至會有親戚直接進到你的臥室,進行一場以“為你好”為名的圍觀,更有甚者還拉著你進行奪命連環問:“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工資多少?”

就算沒有這些惱人的親戚,自己好不容易想睡個好覺,卻每天被爸媽叫醒吃飯。
一看時間,才早上八點。
不堪其擾的孩子,恨不得大喊一句:“你們閉嘴!煩死了!”

春節,不僅是一場子女的試煉,更是對父母的考驗。
孩子都放寒假了,為人父母者要挑起輔導作業的重擔。
每到這個時候,總有一大批陪娃寫作業的家長被逼瘋。
不做作業,父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嗷嗷亂叫。
很多孩子,連基本的加減乘除都頻頻出錯。

總有孩子藉著造句的功夫,寫出自己的真心話。
這種情況下,父母只想把門關上,跟孩子探討一下“人生哲理”。

以下情況尤其讓人生氣:
孩子把寫完的作業交給自己檢查,發現10道題裡能錯7、8道。
同一道題,反反覆覆給孩子講,但孩子就是不明白。
面對這些情況,平時情緒再穩定的人,都會變得無比暴躁,甚至產生“嚴重後果”。
杭州一位爸爸一道題目來來回回講了半個小時,孩子還是聽不懂,他氣得一拳捶向桌子,導致掌骨骨折。

一位年過七旬的退休教師,在學校裡以和藹可親著稱,還有著“最受歡迎教師”的稱號。
但她輔導孫子寫作業時氣得暴跳如雷,拿著拖鞋追著孫子打,被網友調侃為“桃李滿天下,但家裡結苦瓜”。

許多孩子一寫作業就患上了“多動症”,每隔五分鐘要上一次廁所,每隔三分鐘要喝一次水,還經常編造“肚子不舒服”“腳被蚊子咬了”等理由。
但當他們被允許玩遊戲時,又專注到能遮蔽身邊的各種聲音,尤其是家長的呼喊。
家長只能一邊血壓飆升,一邊提醒自己“大過年的不能生氣”,最終生生憋出內傷,只能盼望著孩子開學的日期趕快到來。

有太多人像寒假期間輔導作業的父母一樣,放假時有多開心,過節時就有多糟心。
當春節變成了“春劫”,大家開始懷念起了辦公室裡的忙碌,大城市裡的擁擠與繁華。
我們開啟手機,看了一遍又一遍日曆,數著日子,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這個春節,怎麼還不結束?
參考資料:
1. 《全國統一的春節噩夢,兩個字》 鳳凰WEEKLY
2. 《盤點各省“春節噩夢”美食,在家有多恨離家就有多想!》 地道風物
3. 《山西人靠這“土味整活”,快成為全網春節第一炫了》 VISTA看天下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蔭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