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汽車在中國的發展,既解決了能源安全問題,又解決了汙染問題
文|《財經》記者 趙成
編輯|王靜儀
交通運輸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佔到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儘管透過交通領域電動化轉型來減少化石能源碳排放已成各國共識,但在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再創歷史新高。
國際能源署(IEA)釋出的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達到創紀錄的374億噸,較2022年增長1.1%。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水泥製造等工業領域,其中化石燃料發電量增長導致碳排放量增加約1.7億噸,約佔去年排放總增量的40%。
在中國,隨著汽車保有量持續快速增加,交通領域碳排放亦呈較快增長趨勢,在未來36年內,中國要完成從達峰到淨零排放的升級,挑戰空前。
與此同時,在世界經濟論壇釋出的2024年能源轉型指數排名中,中國排第17位,過去十年得分提高8.6。2023年,中國大幅增加了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並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電動車電池、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和其他重要清潔技術的產能。中國正和美國、印度一道,領導開發新型能源方案和技術。
按頂層規劃,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那麼,電動化出行應該如何參與綠色、低碳城市建設?6月25日至27日,以“未來增長的新前沿”為主題的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市舉行,其中一場名為“城市出行電動化”的分論壇由世界經濟論壇和《財經》雜誌聯合舉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錢朝陽,全球電池聯盟執行董事英格·皮特森(Inga Petersen),沃爾沃集團公共政策與監管事務總監尼克拉斯·古斯塔夫森(Niklas Gustafsson),英國大曼徹斯特副市長保羅·丹尼特(Paul Dennett)等嘉賓探討了這個話題。

電氣化引領交通碳減排
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對推動碳中和目標實現至關重要。
萬鋼建議整個行業要思考如何更加節能、輕量化、低碳化地製造汽車。如果中國汽車企業不將“卷”放在低價上,而是花在高質量發展上,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將進入更高的階段。
萬鋼表示,發展電動汽車,國家要有長期的目標,科學研究和創新需要領先,且需要長期支援。“電動汽車是發展大勢,這一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應堅定地走這條路,不能因為中間有所波折,就減緩發展步伐。”
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有研究表示,一輛電動汽車行駛百公里減少的碳排放為9.78kg。怎麼算出來的?燃油車百公里產生的二氧化碳為19.75kg,以華北電網碳排放因子為基準,純電汽車百公里產生的二氧化碳量為9.97kg,二者相差9.78kg。
《財經》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近幾年出租網約車的電動化趨勢日益明顯。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統計資料,2016年,新能源車出租網約車比例僅為12%,2018年和2022年,這一比例分別為33%和84%,到2023年,這一比例上升到87%;同時,插電混動車型在出租網約車市場中的佔比也達到2.2%。
反觀燃油車,其在出租網約車中的佔比已下降到13%。資料顯示,每一輛燃油計程車換成純電計程車,每年能減少5噸碳排放,相當於每年種植15棵樹。
碳減排不只是在乘用車領域,公共交通及商用車的貢獻同樣不容忽視。
交通運輸部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擁有公共汽電車68.25萬輛,比上年末減少2.07萬輛,其中純電動車47.39萬輛、增加1.85萬輛,佔公共汽電車比重為69.4%、提高4.7個百分點。
與乘用車不同,新能源卡車屬於商對商,這就需要這些卡車7×24小時工作,但也意味著電動卡車對電網有很強的依賴。
“我們重型電動卡車自重在40噸-50噸,滿電情況下可跑500多公里,有90%的時間都是在運營狀態。”古斯塔夫森表示。
更重要的是,古斯塔夫森認為,卡車很多是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執行,如果有一個城市堅定決心必須實現零排放,那麼另一個城市很快就會做類似舉措,這種催化劑的影響是深遠的。
《科學》上有文章指出,以600萬輛常用電動車、月度行程1000千米的規模估算,每年純電汽車使用環節減少的碳排放可達到704.16萬噸——相當於近100萬人的碳排放總量。
在公共出行領域,電動化替代正在全面迅速鋪開。而下一步則是由公到私,未來私家車也將漸漸普及。
截至2023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00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552萬輛,佔比超過76%。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31.6%,預計2024年接近40%。另據全國乘聯會資料顯示,今年5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為47%,較去年同期33%的滲透率提升14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建設還需對症施策
在皮特森看來,購買電動汽車是消費者除了買房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家庭投資決策,這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需要有關鍵的基礎設施來支援。
關鍵的基礎設施,就在於充電。2023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會同各有關方面持續深入貫徹落實有關部署,並取得顯著成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992萬臺,同比增長56%。其中,公共、私人充電設施分別達到305萬臺、687萬臺,分別增長46%、61%,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型別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萬鋼表示,節能、環保、減碳是社會公眾的期望,因此發展電動汽車還需要社會支援。同時,市場需要開放,鼓勵私營企業進入,並和電網等國有企業緊密結合,讓大家取電方便、用電方便、用電安全。
《財經》記者瞭解到,2020年,中國私人充電樁的數目達到了85萬多個,全國公共充電場只有不到80萬,私人充電樁的數量開始上升,而且很多公共充電場也是由私營企業來運營,這也體現出鼓勵私營企業進入可以極大地助力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得益於充電樁數量的迅猛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突飛猛進。不過,電動汽車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困難。
比如,如何在老舊住宅安裝充電樁,以及如何解決在高速公路上,尤其是旅遊季充電難等問題。同時,還要發展數字化,向駕駛員提供充電時間、充電地點等資訊,不要讓司機對此有所擔心,這都是以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在6月18日的新聞釋出會上介紹,近期將重點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最佳化完善網路佈局。城際方面,重點是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全國計劃新增公路服務區充電樁3000個、充電停車位5000個。
城市方面,重點是結合城市體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群建設試點等,因地制宜推進社群充電設施建設和改造。
縣域農村方面,加大力度支援農村地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建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範縣和示範鄉鎮,開展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工作,在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中組織充換電服務協同下鄉。
二是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加快國家充電設施監測服務平臺建設,完善高速充電基礎設施“隨手查”資訊服務,加大重大節假日高速公路出行充電服務保障力度。持續完善充電基礎設施標準體系,推動制定、修訂先進充換電技術標準,強化充電設施質量安全監管。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推廣應用智慧充電設施,鼓勵新技術創新應用。印發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推進車網互動核心技術攻關,探索開展雙向充放電應用試點。
四是加大支援保障力度。加強配電網建設改造,落實並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加大用地、融資等支援力度。

提升綠電佔比,關鍵在於“協同性”
電動汽車在中國的發展,既解決了能源安全問題,又解決了汙染問題。
“電動汽車就是移動儲能,需要透過創新在技術層面滿足,波峰時向電網賣電,波谷時儲蓄多餘電量,透過削峰填谷調動,促進電網調節能力建設。”錢朝陽表示,車網互動能夠增加電網調節性,有利於更大範圍消納新能源。
在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過程中,如何提升綠電(其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生物質能、地熱等)使用比例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據瞭解,目前全國綠電佔比約為33%左右,南方電網供電的南方五省區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約5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國清潔能源佈局持續加速,佔2023年全球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增量的60%左右,為減排貢獻了不容忽視的力量。
按照頂層規劃,到2030年前碳達峰,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時,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需從目前不足16%提升至80%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需從目前的34%提升至90%左右。
錢朝陽透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是具有間歇性的,無法做到持續穩定供電,而電網的調節性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構建和完善。簡單來說,綠電帶有波動性,而使用者需要持續穩定的綠電,就需要來調節這樣的波動。這種調節僅僅靠電網是不夠的,還需要各方的力量一起。
他進一步表示,匹配是增加新能源消納裡最重要的環節,從電網自身來說就是增加排程能力,這個系統排程的能力要能把散在各處的調節性運用起來,包括電動汽車,現在做的叫車網融合。
關於如何提升綠電比例,重要的是協同性,在整個規劃層面,要做協同性的安排,錢朝陽認為要做到三點:
一是在政府推動電動汽車發展的規劃當中,要強調四網融合的規劃理念。交通網、電力配電網、資訊網、資料網,如果這四個網在使用者的使用節點上都能很好融合,在規劃層面上就大大促進了電動汽車的發展。
二是商業模式。電力本來有峰谷特點,電動汽車開車的人也有個時間節奏,現在叫充電分時電價政策,白天到了單位就停,晚上可以進行充電,價格政策就能很好支撐。
三是電動汽車本身是零碳排放,電動汽車的電池作為移動儲能聚集在一塊,車網互動以後,能夠增加電網調節性,就能更大範圍地消納新能源。
從這三個角度來講,一個有利於技術可行性,一個有利於經濟可行性,一個增加了綠色貢獻率。國家提出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就是把源、網、荷、儲、充,這五個字全部協調起來,如果全部協調起來,利用好時空差異,利用好峰谷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投資的見效,能夠大幅度提升綠電。
不只是中國,全球都是如此。英國大曼徹斯特副市長保羅·丹尼特說,截至2024年4月,該市有1171個公共充電點,已經是2021年1月的3倍了,平均每10萬人有40.8個充電點,現在還是正向發展,但是“這個規模跟中國還是沒法比”。
曼徹斯特希望在2038年實現碳中和,該目標較英國政府提出的目標更為激進。在此目標推動之下,“我們對未來15年進行了城市分割槽規劃,將電、水、環保等部門聚集起來共同規劃基礎設施框架。同時,在此框架之下搭建學界、私人部門平臺。”保羅·丹尼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