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科技大爆發元年,這個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上一篇也提到,中國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起點——863計劃。
華為中興都深度參與了863計劃,電動汽車研究1992年就列入了863計劃,2001年又啟動了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比亞迪是863計劃的重點資助物件。
在全球拿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半壁江山的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的研究生導師陳立泉,是863計劃鋰電池研究專案(儲能材料專案)的負責人。
參加座談會的還有科大訊飛的創始人劉慶峰,以及小米創始人,他們都直接參與過863計劃專案,他們都受到過863專案的直接資助。
小米汽車最近很火,尤其是這個SU7 Ultra,50多萬的車竟然一天大定1.5萬輛。最大的賣點就是碳纖維的車身。這個其實也是863計劃的成果。
碳纖維是航空航天的關鍵材料,效能極其強悍。一根只有頭髮絲十分之一粗細的碳纖維,強度是鋼的九倍,重量卻不足鋼的四分之一,且耐高溫、耐腐蝕、膨脹係數小。
這麼卓越的效能,用途之廣可想而知。國防、航天、航空、汽車、風電、體育等領域,都是碳纖維大顯身手的地方。

比如航天發射,成本都是按公斤計算的,以前一公斤二三十萬,現在降到了七八萬,一克七八十塊。如果廣泛使用碳纖維,那必然能大大降低發射成本。
然而長期以來,碳纖維被美日壟斷,且被當作戰略物資,被列入對華禁運名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碳纖維跟晶片一樣,卡住了我們的脖子。
我國的大科學家師昌緒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師昌緒是中國的材料科學之父,我國高溫合金材料研究的奠基人。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列出了一張留學生名單,35名中國留學生被禁止回國。這35人包括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郭永懷、朱光亞、張文裕、梁思禮,也包括師昌緒。
美國為什麼不讓他回國?因為美國基於他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了一種超強度鋼,基本解決了飛機起落架經常斷裂的問題,美國人很清楚他有多牛。
直到1955年,師昌緒在國家的外交努力下,才歷經周折回到中國。回國後,他放棄了自己擅長的物理冶金領域,轉向了國家最需要的鋼鐵研究。
對他來說,的確有點大材小用,但是國家對鋼鐵的需求是剛需。他是這樣看的:人生觀定了以後,它就永遠不會變。我的人生觀就是要使祖國強大。

蘇聯撤走專家之後,他又臨危受命,負責空心渦輪葉片的研發。在他的帶領下,課題組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攻克了造型、脫芯、合金質量控制等一系列難關。
1966年底,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片空心渦輪葉片試車成功,1967年裝有空心渦輪葉片的殲8樣機,在試飛中超過了蘇聯樣機高空時速的10%。

空心渦輪葉片的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這項尖端製造技術的國家。有人評價說,師昌緒是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完成了一次馬拉松長跑。
師昌緒是一個愛管閒事的人,他管的閒事還都是國家大事。他發現中國的碳纖維被人卡著脖子,心裡很不得勁兒,2000年他決定要抓一下碳纖維,當時他已經82歲高齡。
2000年春節,他找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某位負責人,說“抓一下碳纖維”。一提到碳纖維,人家直搖頭,說這事兒太複雜,誰抓誰麻煩,還勸他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因為此前有部門研究了三十四年都沒有搞成,碳纖維研究成了一個深坑。但師昌緒不以為然,把這句話改成了“苦海有邊,回頭無岸”。

他堅持說:作為一個材料科學家,這個問題不解決,無法面對國人。後來他就直接上書中央了。在他的努力下,2002年國家設立了碳纖維專項(304專項),師昌緒任組長。

專項成立後,師昌緒開始面向全國組建碳纖維國家隊。其中有一家釣具生產單位——山東光威主動請纓,這引起了師昌緒的注意。
師昌緒親自帶隊到企業考察,發現這家公司不簡單,1998年已經引進國內第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且正在自費研發碳纖維做釣具。
一家做釣具的為啥要自費研發碳纖維呢?這都怪小日子卡太緊。進口一點碳纖維做釣竿,價格高不說,還要疑神疑鬼審查又審查,還不按時發貨,甚至還斷貨,甚至還要到廠裡飛行檢查,以防軍用。
雖然我們常說顧客是上帝,有錢是大爺,但在這兒不成立。這再次說明,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沒有話語權,人家說卡你就卡你,經常“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
光威氣不過,下決心自己搞研發。光威花大價錢聘請了中石油吉林石化研究院的總工程師陳光大,搭建了碳纖維研發和試驗平臺,生產出了一些樣品。
但產業化太難了,釣魚佬的錢雖然很好掙,但架不住碳纖維研究是個無底洞,從釣魚佬那掙的錢全砸到這上了,但錢還是不夠。
沒辦法,他把房子地能抵押的也都抵押出去了,可專案還是難以為繼。這時他們得知863計劃碳纖維專案立項,於是主動進行了接洽。
師昌緒看了樣品之後大吃一驚,一個鄉鎮企業的產品,已經到了國內最高水平,基本可以滿足當時的軍工要求。於是師昌緒親自帶隊去實地考察。
一考察不要緊,師昌緒更是吃驚,人家配套產線已經搭建差不多了。於是師昌緒想要把光威納入碳纖維863專案組,但是遭到了很大阻力。
畢竟,光威的成績打了很多人的臉,讓很多人下來不臺。但成績在哪兒,他們也不好說什麼,只好拿光威鄉鎮企業的性質和老闆陳光威的身份說事兒。陳光威農民出身,只有初中文化。

但師昌緒至從國家利益角度考慮,力排眾議,堅決要把光威納入專案組。就這樣,瀕臨破產的光威不僅得到了863計劃的資助,更得到了師昌緒的關懷和指導,從破產的邊緣起死回生了。

光威不負眾望,在2004年率先產出了達標產品。訊息傳來,師昌緒高興得像個86歲的孩子,立刻前往光威調研。面對光威的這一爐碳纖維,他感慨萬千、欣然題詞:民族之光。

隨後光威成了中航的定點供貨單位。從2005年開始,光威在十幾年內幾乎把所有的利潤都投入了軍品研發,累計40餘億元。
不過這些投入是有回報的。光威相繼攻克了T800級、T1000級碳纖維的技術難題,實現了量化生產。中國碳纖維技術一舉邁入國際先進行列,讓世界為之震驚。
關鍵是中國軍工大爆發,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光威在2017年日子開始好過了。然而也在這一年,陳光威積勞成疾、含恨離世。幾個月後,光威在深圳上市。強軍報國,他做到了。

中國的碳纖維企業已經遍地開花了,價格也被打下來了,正在重複光伏的故事。高階的碳纖維產品,價格越來越親民了,騎友和釣魚佬都有福了。
其實國家科技的進步,我們都是受益者。在路上,我們不僅要小心別撞勞斯萊斯,還要小心別撞碳纖維腳踏車,動輒都好幾萬,現在國產的已經只需要幾千塊錢了。
正是因為中國的企業把碳纖維的價格打下來了,用在造車上也成為可能,不然一輛車上百萬甚至幾百萬也不現實。
可以看出小米的背後,是強大的供應鏈。而強大的供應鏈背後,是全國多少年多少人默默地努力攻關。所以你看,小米汽車的全身,只要沾高科技的,都直接或間接跟863計劃有關係。
無論動力電池(高配版是寧德時代的)還是碳纖維車身(光威是供應商之一),還是車載晶片,還是雷射雷達,包括最核心的永磁電機。
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除了電池就是永磁電機。毫無疑問,中國在這方面可以說獨步天下,斷崖式領先。原因很簡單,我們在三十多年前就在863計劃中佈局了。
863計劃中,分別有高檔稀土永磁釹鐵硼的產業化及其應用(包括在電機中的應用)、先進稀土材料製備及應用技術、高效能稀土永磁材料製備工藝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等一系列專案佈局。
現在中國的釹鐵硼永磁體產量,佔了全球的90%以上,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風電等新能源、節能家電、節能電梯、機器人、手機無人機、航空航天等領域。反正只要有電機的地方都用得到。
汽車中還少不了碳化矽元器件。比如電控系統、充電樁、功率轉換器、電池充電器、電器驅動器等等。在十五期間,國家把碳化矽專案納入了863計劃。
2021年6月,國內首條碳化矽全產業鏈生產線在長沙建成,注意是全產業鏈生產線,也就是直接從沙子到碳化矽器件,這些器件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高鐵、航空航天、手機等領域。
這家公司叫湖南三安。其母公司是位於廈門的三安光電。三安光電曾經承擔了多項863計劃的攻關任務,包括LED晶片製造、 也包括第三代半導體產業。
863計劃,其實代表著國家意志,為企業指明瞭發展方向。2001年國家啟動了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王傳福才開始造電動車了,曾毓群才開始造動力電池了。
同樣,2013年863計劃把第三代半導體列為戰略發展產業後,企業不僅有了資金支援,底氣也更加十足了,資本也就跟著進來了,行業進入了快車道。所以企業發展,一定要緊盯國家政策。
沒有前面幾十年的研發和技術積澱,就不可能有後邊的產業化。沒有產業化,那麼供應鏈就不完整。即便你攢出來的車再牛,牢美萬一卡一下,立刻翻白眼。
蛋總認為,新中國偉大復興征程上,高科技是必須拿下的山頭,這篇文章講的就是中國為第四次科技革命播種的事,也就是863計劃。
這也是付費合集“偉大復興的七個燒餅——新中國蕩氣迴腸、空前絕後的創業史”第16篇(共18篇),18篇共48.8元,謝謝支援。
第十四篇:偉大復興的第五個燒餅——克林頓最後悔的事
第八篇:這麼多離譜的事,竟然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