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晉士族透過“佔山護澤”壟斷土地,現代門閥則透過“特長包裝”“自主招生”“推薦信”壟斷教育資源,本質都是資源世襲。
—
前文回顧:實錘了!協和董襲瑩博士論文抄襲
陳如月是地地道道的學霸,她2017年考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大二時,發現自己對金融不感興趣,對醫學的熱愛卻與日俱增。於是她選修了生物、物理、化學等生物學相關課程,為申請協和“4+4”專案做準備。
2021年本科畢業後,陳如月辦理旁聽手續繼續修課,同時進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沉簡教授的實驗室工作。北大生命科學院,就是饒毅今天發文說的:
今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科的老師遠遠優於協和醫學院的老師。協和醫學院的老師,絕大多數不可能獲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萬一漏網了,一般也不可能晉升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這麼說是基於十幾年來我一直在北大理工科招聘晉升的委員會,清楚質量控制標準。當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協和老師都不行,而且協和也肯定會進步,但目前還沒有達到北大生命科學畢業之後,再由協和進行深化培養的程度。
但儘管她做了充分準備,報考結果是,未被錄取。2024年,她重新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
錄取的是什麼人呢?董襲瑩這種博士論文抄襲的人,還有盛璽澄——有剪紙藝術的特長生,以及金山木這種學渣(參見:協和特權通道?這些學生都被曝了)協和4+4真是認權貴和不相關學科啊。
今天還爆出,王昱洲是排名1000以後的美國三流大學博士畢業,卻去了北大哲學系任教(見:王辰院士的兒子被扒了?事涉北大……)你說魔幻不?
一種暗中流通的學術門閥機制,讓人不寒而慄。

1
陳如月的經歷,可以算的上是當代“寒門突圍”的極致版本了吧。她從北大最熱門的金融專業轉向醫學,大四選修生物、化學、物理課程,畢業後加入北大生命科學實驗室,所有努力只為滿足協和“4+4”專案的學分要求。
但結果怎麼樣?
儘管學術背景紮實,卻在第一輪篩選中被淘汰。對比董襲瑩(經濟學本科+巴納德學院鍍金)的“輕鬆上岸”,陳如月連跨專業門檻都未摸到,最終只能重新高考,24歲復讀進入上交大醫學院八年制。
陳如月要35歲才能執業,還只是個本科畢業。而董襲瑩23歲已上手術檯,是協和加持的博士。
寒門學醫需熬14年,二代學醫只需4年鍍金。
我們回到東晉門閥制度下做一對照。
東晉“九品中正制”下,寒門縱有才華也難以突破士族壟斷。陳如月像極了東晉詩人左思筆下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我們再看
王昱洲本科西敏斯特學院,博士鮑靈格林州立大學(QS 1333名),僅發表兩三篇非核心期刊論文,卻能入職北大哲學系,研究方向與招聘需求“神契合”。
只有天知道了。
至於盛璽澄這個藝術特長生的跨界操作,更暴露了特權通道的荒誕性。

剪紙特長可以成為“醫學敲門磚”?她初中靠剪紙推優進上海交大附中,本科透過自主招生入復旦經管,再以“藝術跨界醫學”名義免試進入協和“4+4”,全程未修醫學預科課程。
這真是太厲害了。
或許剪紙特長≈手部精細操作能力≈外科天賦?
東晉士族透過“佔山護澤”壟斷土地,現代門閥則透過“特長包裝”“自主招生”“推薦信”壟斷教育資源,本質都是資源世襲。
2
沒辦法,投胎成為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個技術活。
可以做如下對比。
1、資源壟斷的基因傳承:
◦ 東晉門閥:士族透過聯姻、舉薦、九品中正制壟斷官職。
◦ 現代門閥:學閥家族透過推薦信、校友網路、跨校利益鏈壟斷頂級教育資源(如協和“4+4”、北大教職)。
2、規則的雙標化:
◦ 東晉門閥:法律對士族“刑不上大夫”,桓玄劫國庫無罪。
◦ 現代門閥:董襲瑩論文可以極短並抄襲、盛璽澄跨專業免試錄取、王昱洲三流學歷進北大,規則對特權群體形同虛設。
3.、寒門的系統性絕望
◦ 東晉寒門:左思《詠史》痛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 現代寒門:陳如月復讀高考、普通醫學生規培十年,而二代們靠“4+4”四年速成博士,規培縮水至1年。
請問,門閥不滅,公平何存?
現代“學閥門閥”正在摧毀醫學、教育兩大底線領域。
正如教員讀陳亮詞“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時的悲愴,今日公眾也在質問:我們奮鬥的意義,是否只是為了給門閥二代們當陪跑?
不能任由特權世襲蔓延!!!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相關閱讀

END
想要了解更多董小姐出軌細節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智識漂流”微信公號,在訊息框輸入“醫院”二字,即可得到肖飛原配舉報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