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又一年的金三銀四來了。
新業務要開展、核心員工離職、大型活動策劃,等等等等。這一堆麻煩事,終於可以快點招到人來做了。
可是,可是,能不能更快一點?產品上線迫在眉睫。關鍵業務嚴重缺人。急。急。急。
最好最好,新人一週能到崗,兩天能上手。
嗯。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過。或許有一個更快的方式:AI招聘。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他們調查了很多公司,現在65%的公司已經把AI使用常規化。
(圖片來源:麥肯錫報告,AI在企業裡的應用在去年陡升)
其中,成本下降最多的功能,就是“人力資源”。
嗯?HR的工作難道可以被AI取代了嗎?還是說,只是“炒概念”,空穴來風?AI招聘,到底可以提效多少?我很好奇。
關注我們的老讀者可能知道,年後回來,我們在招人。
碰巧前幾天,影片負責人來敲響了我辦公室的門。她向我諮詢說,想探討AI如何提升各個崗位的工作效率。她就琢磨,從招聘環節切入,讓我思考一下,過兩天能不能配合他們拍個影片。
我回答說,不用。
負責人可能沒想到我立馬拒絕了。她愣了一下。
的確,接下來我的行程很滿,不一定有時間。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件事或許不用這麼複雜。
不用思考一兩天。現在,我們不妨用AI工具試試,過一遍招人流程。
就拿最基本的招聘流程來測試一下吧:1)崗位說明。2)篩選簡歷。3)輔助面試。
這幾個步驟,咱們試試用AI來幫忙。別說,嘗試走了一趟流程下來,還挺有意思的。
來來來,坐。我演示給你看看。就拿我們正在招的“影片內容策劃編輯”來試試吧。
我打開了Get筆記APP,坐在影片負責人對面,摁下了錄音鍵:“你是影片負責人,現在要招一個影片內容編導。請你先說說,你想招的崗位,需要怎樣的人?”


第一步,崗位說明:要知道自己招什麼人
接下來,我們只花了5分鐘,錄了個音。這一步,得到了一份“崗位說明”。
“崗位說明”的撰寫太重要了。可遺憾的是,這一步總是不被重視。
你會發現,市面上許多職位描述,有的是複製貼上以前的,有的甚至去抄一抄其他公司同崗位的描述,就張貼出去了。
以前,這樣做或許還能行。但現在,隨著分工越來越細、對人才要求越來越複合,好的招人描述,不好寫,更不好抄。
招人,重在“匹配”。
就像是,你就想吃椒鹽土豆,但是走遍市區都找不到土豆的影子。你要麼委委屈屈吃個蒸芋頭,要麼繼續找下去。
可是繼續找也有時限,肚子會餓,經不起等待。委屈找個不想要的,吃著也不開心。怎麼辦呢?以前我在5商裡寫過。餓了去拿,是採集思維。人才從土地裡長出來,是農耕思維。
後者,是許多大公司選的人才培育辦法。
這讓我想起早期在微軟面試。那是1999年了,突破7輪地獄難度的面試,我進公司的時候一共才80多人。接著,由於業務擴充套件需要,要從80多人擴充套件到400多人。
可是,放眼全市場都沒有這麼多對口人才啊,怎麼辦?答。去高校找“種子”,自己培養。
很多大企業都有這樣的“人才培養計劃”,時長3到5年,就是為了自己去“種”人才。
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微軟的號召力,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足夠厚的底子慢慢培養種子。
如果不靠號召力,不靠種子培養,對口的複合型人才,市面上幾乎也是一定存在的。就要看你能不能吸引來。
所以,招人啟示,或者說職位描述,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的。做好了,能為後續的步驟省下許多時間成本。
“認真對待”四個字說來輕鬆,真正執行起來,很花精力和時間。有時候是實在不知道怎樣寫,才能吸引來對的人。
怎麼提效呢?
我在去年的年度演講裡也說過,想真正感受到AI的魅力,我們得從觀眾席跳到球場上,開始用。
這招人的第一步,我們不妨試試,用上語音轉文字的AI軟體,把招人需求錄成文字稿。
不需要你準備得多好,關鍵在於立刻開始。於是我跟負責人說,按自己的邏輯,想到哪裡講到哪裡就行。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挖掘招聘需求,或許也可以參考這個框架:
1、崗位概述
我們要招聘一位影片內容編導,主要負責商業知識類影片指令碼的創作。 這位編導需具備將複雜商業知識轉化為既有趣又實用內容的能力,讓讀者從中獲得價值。
2、核心職責
其具體工作內容如下: 首先進行選題。挖掘有價值的商業選題,並將其編寫成指令碼。 此外,編導還需具備一定的剪輯知識,熟悉市面上常見的剪輯工具,如剪映、PR、AE等。 雖然不需要親自剪輯影片,但要了解畫面運用、影片節奏和影片語言等方面的知識,以便能與影片剪輯人員進行有效溝通。
3、任職要求
我們希望應聘者最好有在其他媒體公司的工作經驗。 最好是與我們類似的商業媒體,比如36氪、吳曉波頻道這類商業媒體或商業自媒體,它們與我們的需求更為契合。還有像創業黑馬、第一財經等。 一時之間我可能無法列舉完全,但這類商業媒體和自媒體中,有過指令碼撰寫經驗的人是我們的目標。 接下來,談談對這位影片內容編導教育背景的期望:我們希望應聘者最好擁有本科學歷,若為傳媒專業出身則優先考慮。
4、軟實力要求
在軟技能方面,我們有以下要求: 其一,學習能力要強。 如今,無論是工具的更新,還是AI技術的應用,迭代速度都極快。學習能力強的人,能夠更快地掌握並運用更多工具,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其二,抗壓能力要好。 媒體工作任務繁多,有時工作節奏會非常緊湊,因此需要應聘者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 除此之外,暫時沒有其他額外要求。 我想起來了,還有一點很重要,應聘者要對我們的商業內容感興趣,最好看過我們公眾號和影片號的內容。這樣,他們在創作未來的內容時才會更有激情。
很好。負責人一邊講,這些內容,就一邊同時生成了文稿。
順帶一提,這一步我用的AI工具,是得到開發的Get筆記APP。我用了一陣子了,進化島最近的日課,我都開始拿它來錄。

(Get筆記截圖)
它有一個極為出色的功能:校準。它會自動去除口語中的語氣詞、錯別字,對錶達不當的地方進行調整,讓句子和段落更加完整。
但是到這裡,只能算是有了60-70分的內容。說的,都是“我需要你具備什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部分沒有提及,那就是“你可以從我這獲得什麼”。
我追問負責人:“你覺得這個職位除了有一定範圍的薪水外,還有什麼特別吸引候選人的地方,能讓他們看到後特別想來呢?”
於是,我們又增加了這樣一部分:
5、崗位吸引力
“首先,我們整個內容團隊的工作氛圍非常好。 其次,在我們這樣的內容生產團隊裡,員工成長速度快,可能花一年時間就能獲得兩年的成長。 在這裡,員工能不斷學習,提升商業知識,將學習過程轉化為工作成果。我認為這對他們來說很有吸引力。”
漂亮。到這裡,崗位說明的基本內容就具備了。
接著,我們就把這個同時生成的完整文稿,交給另一個AI工具,請它來生成一個崗位說明。
這裡,也斗膽和你分享一下我臨時口述的提示詞:
我下面會給你一段我跟一個業務負責人的溝通。 我們正在打算招個職位,這職位需要什麼的能力,他平常要做什麼,就職位的那個軟技能、硬技能和我們能提供的東西是什麼,在那下面一段文字裡面大概都講清楚了。 你幫我根據下面這段文字呢,生成一份完整的職位說明。 這份職位說明的目的是發在一些招聘網站上面,讓應聘的人清楚的知道這份職位適不適合他。以及他有沒能力去做,他有沒有興趣。 在描述職位說明的時候,要結構清晰,把所有的要點都講清楚,以避免更多的一些不清楚所導致的溝通的成本。 最後也要講清楚這個職位對他的吸引在哪。
哇。結果出來後,挺驚豔的。這樣跑出來的版本,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用了。請看圖:

(圖片可上下滑動)
我們知道,一份專業的崗位說明,至少會包括“職責”和“要求”兩個部分。而這些,AI給出的整理,確實都具備了。
不僅如此,它把職責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選題策劃、指令碼創作以及跨部門溝通。嗯。這的確是影片編導最重要的三個職責,列得不錯。
另外,要求方面,也分了軟硬技能、工作經驗、教育背景。最後的吸引力部分,完成度也非常高。
它還幫忙補充了“字幕、音效和轉場”。這比講的時候,理得還清晰。
以前,一份崗位說明,我們的HR同事要花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的時間去寫。而且對於一些專業度比較高的崗位,HR還需要不斷跟負責人來回來去溝通。
如果理解不夠深,或者描述不夠好,那麼時間花了,效果也依然平平。
我覺得厲害的是,用AI輔助這個環節,整個過程居然只縮減到了5分鐘左右。甚至,AI能寫得比你專業。因為它背後有海量知識庫,能補充出來你不知道的資訊。
好了。職位描述搞定。不過,這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接下來,簡歷雪花似的湧過來,又怎麼篩選呢?


第二步,篩選簡歷:讓AI工具幫忙做初步決策
這第二步,就要開始做決策了。A和B哪個好,你想做好初步判斷,是有方法論的,那就是:決策樹。
換句話說,就是根據關鍵要素,給不同的專案打分。比如,候選人有多少年工作經驗?掌握了多少相關技術?教育背景是否匹配?等等等等,1-20分,每項給幾分?
這些專案維度,如果完全用人力,就是需要負責人和HR一起,把需要考量的維度討論出來。然後,在看簡歷的時候,前後對比,挨個寫結果。
如果只有兩份簡歷,還好說。但要是20份、200份、2000份呢?那就是海量的工作。而且,很容易“誤診”,看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
現在,我們把簡歷交給AI工具,讓AI來完成決策樹搭建和打分的步驟。
前面,我們收到了10份簡歷。我就琢磨,乾脆就把這10份簡歷PDF,拖到AI聊天視窗,讓它來試試判斷,哪些人更適合面試。於是,我是這樣給它提要求的:
請幫助我根據我給你的這個崗位的具體的說明,給這10個簡歷進行一個排名打分,打完分之後按照倒敘的方式給我輸出個表格。表格是每個人你給他打分的情況。 你要具體地說明,以及你最後決定邀請哪些人來參加面試。

點擊發送後,我等了幾秒。我看到AI工具自動往下回復,還挺條分縷析的,很快,它就自動回覆了我三個模組:1)維度考量。2)表格打分。3)篩選建議。
每一個模組,它都詳細說明了,自己從哪幾個維度來考量的。有意思,這一步其實就是搭建“決策樹”的體現。
比如這次我們準備招影片編導,候選人工作多少年了?訪談過什麼人物嗎?製作過什麼影片?資料如何?有過團隊合作經驗嗎?是不是傳媒相關專業畢業的?
這些維度,AI自動總結好了五點,所以會是根據下圖裡的這五項來進行打分:

幾乎同一時間,它就已經打好分了,並且從高分到低分來排序。結果出來就是十幾秒鐘的事情:

在看結果的時候,我觀察到,它每一個專案總分似乎有差異。這是為什麼呢?
於是我就繼續追問它,每一專案的評分標準是怎樣的。於是得到了非常完整的解釋:

有意思的是,一共5個維度,它並沒有簡單地平均分配100分,給每一項滿分設定成20分。而是,根據專案重要程度,各有高低。
對此,它也給出了它的理解。因為編導崗更看重實際工作和專業能力,並且它認為“訪談和人物專訪”的專項經驗最為重要,所以這兩項是25分滿分。而教育背景只是輔助因素,所以是10分滿分。嗯。挺合理的。
最後,它也貼心的把它的推薦候選人以及推薦原因列在了下面:

(為了保護面試者的隱私,做了名字脫敏處理)
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只用了1分鐘不到。
我們人工對了一下簡歷,覺得挺有啟發的,跟我們的判斷差不多。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繼續測試下一步,面試。


第三步,輔助面試:AI給的建議和負責人一樣
這第三步,就意味著要和AI進行語音互動了。
首先,我試著告訴AI工具,應該怎樣去面試之後的候選人,以及面試這個人的核心要求。我想著,儘量把要求說得詳細一點,大概是這樣:
下面我會給你一份關於面試的要求。這個人的崗位說明貼完給你之後,我將會開啟語音功能。 請你根據這個崗位說明,對即將來面試的候選人進行一個差不多XX分鐘左右的一個面試。 面試的結果圍繞著崗位的需求,然後儘量挖掘他的核心能力是不是匹配這個崗位。 你準備好了之後,我將開啟語音對話功能。
接著,我把第一步產出的崗位說明,發給了它。
起初我們只是抱著測試一下的心情。所以只提了“進行5分鐘面試”的要求。好。接著,它告訴我它準備好了,可以開啟語音功能了。我就喊來相關崗位的同事,來簡單參加一下這個面試。

(破冰的對話)
測試這一步的時候,我看著同事和AI面試官的互動,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思考。天吶。AI已經進化成這樣了嗎?
我的AI面試官,不僅能理解人的話,還能圍繞著這個面試的崗位,不斷追問更專業、更深度的問題。
比如,除了亮眼的成績,對於工作中是如何面對挫折的場景問題。它會這樣問:
在你的過往經驗中,是否遇到過一個最初不被看好,資料上不亮眼,但是透過調整角度或者決策包裝,最終讓它的傳播效果超過預期的案例?分享一下你的思路和做法。
接下來,有了基本瞭解後,它還會再進一步問實際工作中會遇到的問題。
我們的團隊比較強調高效協作,特別是和剪輯團隊的溝通。在這個專案中,你和後期團隊是如何配合的?你會如何確保指令碼內容最終能夠在影片呈現上達到預期效果? 那假設你加入我們的團隊,面對一個完全新的商業選品,需要從頭策劃並推一個影片專案,你會如何安排你的工作流程有哪些關鍵步驟你認為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內容團隊節奏快,任務量大,你覺得自己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下,如何保持高質量的內容輸出?你有沒有一些自己特有的方法來應對壓力?
在這一來一回的面試之後,我繼續追問AI要個面試反饋:
請對你剛剛你面試的這個人,給我一些結構化的反饋。
就這樣,一步步,在我的引導下, AI面試官從核心能力、崗位匹配度方面,對面試的候選人進行了全方位的評價。最後,還會給出錄取建議,專業程度實在讓我驚歎。
後來,我們在主筆的面試裡,也試著簡單參考了一下AI面試官的意見:
年後,我的HR和公眾號負責人面試了兩位主筆。我讓他們在討論前,等一等,讓AI來分析一下。結果,AI分析的結論,和他們倆的判斷,幾乎一模一樣。
崗位說明。簡歷初篩。輔助面試。這三步,就是一次基本招人的全流程了。
4分鐘。1分鐘。5分鐘。從頭到尾,只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
哈。這效率。
最後,這些流程,我在影片負責人的邀請下,拍了個影片。影片放在下面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
這還只是我一拍腦袋,拉著同事當即就開始做的效果。之前參與過招聘的同事表示,比之前完全自己幹,實在是要省掉太多時間和精力了。
一週後。
我跟團隊再聊起來,發現他們用得最多的還是第一和第二步。到了第三步面試,依然是更願意自己親力親為。
這在我意料之中。
而且,前面兩步,更多是讓AI來“輔助”和“給靈感”,啟發啟發。第三步,始終還是想要面對面線下見到人,去感受跟他相處是什麼感覺、未來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共事。
不過,HR會跟我分享,平時一些崗位專業的問題,會提前讓AI面試官預演,的確能給她很多靈感。
是啊。職位說明和簡歷篩選,還能用AI工具來幫忙提效。但是到了面試這一步,尤其是對於一些更重要的崗位,只靠AI打分,還是不夠。
就像是小米創始人雷軍說的那句,“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情。”
人才招聘市場上,有一個3:4:3法則。
3成的人,是主動投簡歷換工作,在市場上“流通”的。4成的人,對工作滿意,要是有好機會找上門也會考慮,但是不會主動去找。
而剩下3成的人,是最優秀的。因為太有價值了,他們幾乎都被股份、獎金、合夥人計劃等等僱主的激勵政策,“繫結”在了重要崗位上。
這三種人,一層比一層更優秀,一層也比一層更難招聘。
目前,AI招聘能幫忙的,可能更多是從頭3成主動找工作的人裡面篩選提效。但是後面兩層的人,他還需要僱主的“誠意”。
什麼是誠意呢?雷軍當年招納賢士的那些故事,或許就是典型例子。
比如為了找到硬體負責人,雷軍親自面了100多個人,甚至對於裡面一位特別出色的硬體工程師,打了足足90多個電話。
比如為了邀請友商總工程師,他能把原本計劃2小時的面試,生生持續了12個小時,曾把人聊得體力不支,對方終於被打動,加入了小米。
面試,也是一次雙向選擇。你面試求職者的時候,求職者也在看你,是不是心中有火眼裡有光,是不是真的可以帶他去到光明的前途裡去。
這些,是AI招聘暫時無法取代的部分。


平時,我也會號召同事們,多想想,可以把AI應用到哪些地方。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同事們也很配合,平時有一些不錯的想法,也會來主動和我探討。
但是前幾天,我有了另一種感悟。
我專程到北京,去和幾位AI領域的專家交流,探討他們如何應對AI帶來的快速變化,以及AI技術到底發展到什麼水平了。
交談期間,我突然有了一個醍醐灌頂的想法:推動AI應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和文化問題。
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承認AI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落到具體業務上面,似乎應用得很艱難。員工們更願意堅持以前的做法,而不是擁抱AI的變化。
我知道,有的擔心AI搶了自己的生意,有的擔心AI會取代自己。
怎麼破局呢?我認為,關鍵還是要找到大家最不願意做的事情。
比如,作圖的同事最不喜歡重複製作十幾張差不多的圖,就讓工程師和AI工具幫他最佳化。他就會發現,AI工具是去幫忙的,而不是“添亂”、“增壓”的。
這樣,大家就會有更多的使用動力,從而大大提效:如果AI能幫忙完成這些工作,而且不影響工資,那為什麼不試試呢?
具體到今天聊的招聘上——
快速生成崗位說明,這是給員工便利。幫忙給簡歷打分,比如連AI工具都說“簡歷資訊不完整,無法全面評估其訪談節目相關經驗”的,就可以放到最後再看,這也是給員工便利。
人們真正擔心的,是AI取代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願意做的瑣事,自然希望AI來接手。
的確,AI招聘能幫助縮減最簡單的流程。但是想要真正招聘到合適的人,付出的努力一樣不能少。但是可以用AI輔助提效。
決定如何使用AI的,最終還是人。
祝你,通透。
祝你,提效。
共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33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