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下的三組三邊關係及風險應對

作者:伊集院敦【日】,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東京 郵編:100-8066)
譯者:王耀振,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副教授(天津 郵編:300204)
來源:東北亞學刊
內容提要
“後冷戰”時代以來,圍繞國際秩序主導權和全球治理的博弈日益激烈。東北亞地區作為世界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地區之一,深受國際局勢影響。日美韓、中俄朝、日中韓作為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核心的三組三邊關係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中俄朝間的合作均是基於雙邊關係展開的,並未形成中俄朝與日美韓在安全領域的對峙局面。三組三邊關係複雜交織,既有對立和競爭的一面,又存在相互合作的一面,對東北亞地區局勢,乃至世界格局有著重大影響。在美西方“去風險”論甚囂塵上之際,安全問題愈加受到東北亞域內國家的關注。東北亞國家應當建立一個風險溝通平臺,透過溝通建立互信,避免彼此陷入傳統安全困境和經濟安全陷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去風險”。
關 鍵 詞:東北亞地緣政治  戰略博弈  國家安全  經濟安全  去風險
基金專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專案“戰後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22YJA770016)
中圖分類號:D831.3;D8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498/j.cnki.dbyxk.2025.01.003
文章編號:2095-3453(2025)01-0035-19
當今國際形勢正在急劇變化,全球不穩定因素正不斷凸顯。圍繞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方式的鬥爭在全球範圍上演之際,東北亞地區就未來區域秩序的角力異常活躍。日美韓、中俄朝、日中韓作為地區國際關係核心的三組三邊關係,正在重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筆者旨在透過考察地緣政治博弈以及美國助推“小多邊”集團等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審視當下處於轉型期的東北亞局勢,探討降低地區風險的策略。
1、全球治理博弈的加劇
(一)後“後冷戰”時代的地緣博弈
縱觀世界,烏克蘭以及中東、東北亞等地對立衝突不斷,儘管背景各異,但均是圍繞當前國際秩序變革和全球治理博弈,需要從整體上理解。其根源在於蘇聯解體、東西方冷戰結束後,一直扮演國際社會領導者角色的美國影響力相對下降,由美國主導的傳統國際秩序和全球化正面臨動搖。
2023年4月,日本外務省推出2023年版《外交藍皮書》,明確提出日本對當前國際形勢的看法,即“國際社會正處於歷史轉折點”,“後冷戰時期已經結束”。冷戰結束後,美國等所謂先進“民主國家”推動基於“普遍價值和原則”的國際秩序,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改變了國際社會的力量平衡,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可以說,“對立、競爭與合作的態勢複雜交織”是日本對當前國際關係的基本認知。[①]
地緣政治競爭中最為顯著的莫過於中美戰略博弈。美國從對華接觸政策,到將日益強大的中國視為“唯一的競爭對手”,對華競爭愈發激烈。中美兩國戰略博弈從臺灣問題、海洋安全問題等傳統安全領域,擴充套件到經濟領域,並在高科技領域全面展開。烏克蘭危機又進一步加劇了中美博弈態勢。
日本《外交藍皮書》指出當前正處於“歷史轉折點”,但對“後冷戰時代”之後的前景沒有給出明確判斷。可以確定的是,圍繞後“後冷戰時代”國際秩序主導權的爭奪已全面展開,甚至可能引發地區軍事衝突,其熱度正在持續上升。
(二)美國強化對盟國及夥伴國關係
美國將當前圍繞國際秩序的博弈界定為價值觀的對立。隨著俄烏衝突爆發,美國進一步炒作中國和俄羅斯為“試圖透過實力改變現狀的威權主義勢力”,加強以“美國VS中俄”的對立結構描述國際局勢。美國要求盟國和夥伴國加入對俄製裁的佇列,並不斷呼籲在安全和經濟政策上共同對華遏制。
美國繼續擴大北約,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建立由少數盟國和夥伴國組成的新合作框架,搞“小多邊主義”。於2021年9月成立的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以及日美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是典型代表。美國長期以來在安全方面重視雙邊聯盟關係,即所謂的“輪輻式聯盟”,而當前進一步重視與東亞盟國日本和韓國的三邊合作,對外聯盟關係正在從“輪輻式”向“網格狀”發展。在針對俄羅斯方面,美國於2023年12月5日與瑞典簽署了防務合作協議[②],同年12月18日又與芬蘭簽署相關協議[③]。瑞典、芬蘭兩個長期保持中立的國家加入了北約,並且加強了與美國的關係,其影響不容小覷。
經濟方面,拜登政府於2022年5月啟動新經濟圈“印太經濟框架”(IPEF)。IPEF將中國等國家排除在外,意在構建所謂相同“價值觀”國家和地區間的供應鏈,也就是美國財長耶倫所推銷的“友岸外包”。2023年11月,IPEF的14個成員國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首腦會議,在四個談判領域中有兩個達成實質性一致,即促進“清潔經濟”和“公平經濟”。此外,上述國家早在同年5月已經在“強化供應鏈”方面達成協議。從2022年9月談判開始一年多的時間內,IPEF成員國在三個領域達成共識。不過,有關“貿易便利化”的談判卻遇到困難,原因在於美國提出保護勞動者人權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所謂高標準規則,難以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接受。此外,數字貿易規則的制定也陷入了僵局。
美國打著“民主”旗號,假借所謂“重振國內民主,對抗獨裁國家”之名,於2021年12月、2023年3月和2024年3月先後舉辦了三次“民主峰會”。該峰會針對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意圖昭然若揭。然而,美國作為主辦國,其邀請參會方的標準自首次峰會起,便遭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批評。第二次“民主峰會”召開之際,共有約120個國家和地區受邀參會,但最終簽署共同宣言的卻只有73個國家和地區,僅佔參會方的60%。[④]
作為美國的盟國,日本正致力於強化日美同盟,並試圖將活動範圍擴大到全球。日本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連續三次以夥伴國的身份出席北約首腦會議。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韓國被定位為北約的亞太夥伴(AP4)。在烏克蘭危機以及日益嚴峻的亞太地區安全形勢下,北約與AP4等國家就今後合作進行了多次磋商。[⑤]
2023年5月,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召開。日本作為輪值主席國,在首腦宣言中表示要加強團結以維護國際秩序。此次峰會還邀請了八個非成員國參會,除澳大利亞和韓國外的六國是被稱為“全球南方”的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為巴西、葛摩(非洲聯盟輪值主席國)、庫克群島(太平洋島國論壇輪值主席國)、印度(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印度尼西亞(東南亞國家聯盟輪值主席國)和越南。七國集團強調,加強所謂基於“法治”的國際秩序,企圖拉攏、裹挾“全球南方”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抗中國和俄羅斯的意圖明顯。[⑥]
(三)面向多極化的新興國傢伙伴關係
2022年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宣告》,表示兩國將堅定維護包括《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在內的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推動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共同建設更加繁榮穩定、公平公正的世界,攜手構建新型國際關係。[⑦] 2023年8月,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上,中俄巴印南五個成員國決定將阿根廷、埃及、衣索比亞、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六國納入金磚國家機制。[⑧]在約50個受邀國家領導人參加的擴大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在全球治理中“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影響力”。[⑨]印度總理莫迪支援擴大成員國,表示“未來將積極加強與成員國間的關係”。巴西總統盧拉歡迎新成員的加入,表示“包括新成員國在內,金磚國家的GDP將佔全球的37%,人口將佔全球的46%”。[⑩]
2023年10月10日,中國政府釋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指出:“世界經濟發展由少數國家主導、經濟規則由少數國家掌控、發展成果被少數國家獨享的局面,必須得到改變。”[⑪] 該白皮書明確提出,中國將透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為改善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願景,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實現這一願景,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三大全球倡議。[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三大全球倡議的實施手段。
在上述三大全球倡議中,全球發展倡議先行一步,這表現了中國重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其視為重塑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這一理念也契合中國提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是第一基本人權”的主張。全球發展倡議中重視經濟發展的理念更容易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所接受。
中國外交部於2023年2月21日釋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案》,重申綜合安全的理念,主張“堅持透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例如,在中國的調解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實現了和解。全球文明倡議則鼓勵各文明交流互鑑,認可彼此的發展模式,反對文明對立。[⑬]
中國的三大全球倡議是開放和包容的。2023年4月,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日本記者俱樂部演講時表示,中國願與各國攜手前行,維護各自正當利益和發展權利,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希望日本作為地區和世界重要一員,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做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夥伴。[⑭]
當然,在全球治理問題上,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間關係也較為複雜。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積極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⑮]然而,印度表現出謀求“全球南方”盟主的企圖,對中國不無戒備。2023年1月,印度以線上方式主辦了“全球南方國家之聲”峰會,強調“全球南方”國家的聲音就是印度的聲音,“全球南方”國家的優先事項就是印度的優先事項。[⑯]
(四)兩場衝突與美國大選
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可能對全球博弈產生重要影響。這兩場衝突都與美國密切相關,而2024年11月的美國大選也對這兩場衝突產生重要影響。
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烏克蘭一直依賴美國的資金和武器援助,但由於美國眾議院多數派共和黨的反對,對烏援助預算在2023年底至2024年間一度未獲透過。共和黨特朗普一派議員主張“應該把資金用於保護美國南部邊境,而非歐洲事務”,要求烏克蘭妥協的聲音也開始出現。特朗普競選搭檔萬斯在2023年12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烏克蘭割讓領土是“美國的最佳利益”。[⑰]
萬斯曾反對進一步向烏克蘭提供財政支援。2024年7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對此表示贊同,“停止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武器是必要的,由此可找到停戰方案,戰爭將隨之結束”。[⑱]特朗普執政後,可能會以結束戰爭為目的推動俄烏談判。
對於巴以衝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有關擴大加沙人道主義援助的決議,但因美國反對,未能包含停戰內容。安理會雖然找到了妥協點,但非停戰狀態下的人道主義援助效果令人質疑,這也使得美國堅持支援以色列的立場顯得格外孤立。
烏克蘭危機和巴以衝突勢必影響美國政治。許多國家一定程度上已對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有所準備,包括高度關注其所謂停戰方案。特朗普曾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忽視與盟國的關係並引發一片混亂,也曾在第一任期內突然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此外,特朗普在朝鮮問題上的立場並不明朗,在是否介入臺海問題上也不明確,他還可能要求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承擔更多美軍駐守費用。
如果美國推行的政策出現極端性變化,西方陣腳勢必大亂。在特朗普式“交易外交”下,印度等“全球南方”國家必然做出反應,國際合作尤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將變得更加困難。2024年舉行了大選的國家和地區不在少數,但其中特朗普的勝選無疑將對國際秩序變革和全球治理的博弈產生重大影響。
2、東北亞的三組三邊關係
隨著國際秩序變革和全球治理博弈日益激烈,東北亞地區的日美韓、中俄朝、日中韓三組三邊關係在未來區域秩序上出現新動向。
(一)日美韓三邊合作的擴大與強化
拜登政府在上臺後釋出《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對國際秩序構成挑戰的唯一競爭對手”,隨後在“印太戰略”中提出擴大日美韓三邊合作。[⑲] 2022年11月,在柬埔寨舉行的日美韓首腦會談上,三國通過了《關於印太日美韓三國夥伴關係的金邊宣告》,宣示了在亞太地區的合作伙伴關係。[⑳]
2023年8月,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在戴維營舉行會談,並達成成果檔案《戴維營原則》。該原則闡明瞭基於“共同價值觀”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等三國合作的指導方針,並在題為《戴維營精神》的聯合宣告中確定了具體合作專案。[21]
三國首腦同時釋出“日美韓磋商承諾”,表示“為應對影響三國共同利益及安全的地區挑戰、挑釁及威脅,三國政府承諾相互間迅速展開磋商”,“透過這些磋商,三國旨在共享資訊,協調對外資訊傳遞,並聯合應對”。[22]這被視為日美韓三國在朝鮮半島、中國臺灣海峽、南海等地區發生衝突時的合作意願。
日美韓的合作過去主要集中在應對朝鮮核導問題上,此次聯合宣告則明確規定三國將在“印太及其他地區”擴大合作,特別是對南海和臺海等議題,三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安全保障方面,該聯合宣告包含了擴大日美韓聯合軍事訓練、加強共享朝鮮導彈預警資料的合作,以及成立旨在應對朝鮮網路活動的日美韓工作組等內容。三國針對中國的合作之一是建立日美韓合作框架,旨在加強海洋安全保障,以掌握海洋狀況為重點,在構建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的海上安全和執法能力建設上開展合作。
將經濟安全保障作為新的合作支柱也是該聯合宣告的一大特點。除三國外長和防長會議外,檔案還規定每年舉行商務和產業政策部長會議,並新設財長會議。該聯合宣告將提高供應鏈韌性和加強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合作等經濟安全保障作為三國合作的支柱。三國將共同努力增強包括半導體在內的供應鏈韌性,把重要礦物等確定為特別物資。為預防重要物資供應鏈出現混亂,三國還將試行“供應鏈預警系統”,嘗試透過駐外使館建立資訊快速共享機制。
在高科技領域,該聯合宣告確定日美韓三國將擴大在技術保護方面的合作,啟動日美韓相關部門在創新技術保護上的合作。為引領科學合作和技術創新,三國將加強研究機構間的合作,深化無線網路的開放和太空合作方面的對話。此外,在人工智慧治理和新興技術標準方面,三國也計劃擴大合作。
在區域經濟政策方面,三國將加強參與亞太地區事務,每年舉行一次“印太對話”,協調三國政策。三國將在支援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合作,以應對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不斷增強。此外,三國還將啟動開發政策對話,推動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
2023年的戴維營會談,由日美韓三國首腦層面承諾,擴大合作的地區和領域。此次會談被視為歷史性的。於1951年簽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1960年修訂),以及於1953年簽署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中有關東亞安全保障方面的規定,是以傳統上所謂“輪輻式”雙邊同盟關係為中心展開的。拜登政府試圖透過“網格狀”聯盟關係應對國際秩序變革和全球治理博弈。特別是在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東北亞地區,拜登政府視日美韓三國合作為不可或缺的多邊合作。
(二)中俄朝三邊關係的新局面
中俄朝三國間的合作均是基於雙邊關係展開的,並未形成日美韓與中俄朝在安全領域的對峙局面,否則將導致冷戰格局的復活。
2023年7月,在《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署70週年之際,中國派出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鴻忠率領的代表團前往平壤參加紀念活動。習近平主席在致金正恩總書記的親署函中表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化,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中朝關係,始終是中國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方針。[23]俄羅斯則派遣了時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參加活動。
朝鮮進一步深化對俄關係,並在烏克蘭危機中加強對俄支援。2023年9月13日,金正恩與普京在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包括軍事在內的多個領域擴大合作。據朝中社等媒體報道,兩國領導人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領域交換意見,並在戰略目標上達成了“令人滿意的共識和一致意見”。[24]
此次俄朝首腦會談共持續了五個小時,國際社會特別關注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有美國官員稱,朝鮮可能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彈藥,以爭取俄羅斯的軍事技術支援。[25]朝鮮也希望在航天領域獲得俄羅斯的支援。
2023年10月13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在記者會上聲稱,美國透過衛星影像分析,認為朝鮮同年9—10月向俄羅斯提供了武器,超過1000個集裝箱的彈藥和軍事裝備已運至俄羅斯;9月7日,運輸船隻從朝鮮東北部羅津港出發,抵達俄羅斯遠東杜奈港,隨後透過陸路運輸,於10月1日運抵位於烏克蘭邊境西南方向約290公里處的奇霍列茨克彈藥庫。[26]
2024年1月,美韓方面稱,朝鮮向俄羅斯提供了KN-23短程彈道導彈。KN-23最大射程約800公里,採用固體燃料,由於與俄羅斯導彈相似,因而被稱為“朝鮮版伊斯坎德爾”。美韓稱,朝鮮提供了數枚彈道導彈及發射裝置,並稱俄羅斯2023年底以來對烏克蘭使用了這些導彈。[27]
俄羅斯和朝鮮的合作涉及多個領域。普京在與金正恩會談之初便表示,有意討論經濟合作等問題。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朝鮮支援俄羅斯,並提出向俄羅斯控制地區派遣勞工,換取俄羅斯能源和糧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則暗示,不會支援聯合國安理會新的對朝制裁決議。繼2023年9月的俄朝首腦會談之後,拉夫羅夫又於10月訪問朝鮮。11月,兩國在平壤舉行政府間委員會會議,討論貿易、經濟和科技合作。2024年1月,朝鮮外長崔善姬訪問俄羅斯,雙方繼續開展高層磋商。
2024年6月19日,普京自2000年以來首次訪問朝鮮,並與金正恩舉行首腦會談。兩國領導人簽署了涉及軍事和經濟領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金正恩表示:“兩國關係已提升到同盟關係的新高度,為實現建設強大國家的共同構想提供了法律框架。”普京則表示:“應重新審視聯合國安理會的對朝制裁。”[28]
俄朝新條約的簽訂意味著兩國事實上恢復了“同盟關係”。條約第4條規定了俄朝間的相互軍事支援,也就是在受到侵略時,依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以及朝鮮和俄羅斯的法律,相互全力提供“毫不遲延”的軍事援助。這類似於1961年蘇聯與朝鮮簽訂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第1條,即在緊急情況下,“立即以一切手段提供軍事和其他援助”。此互助條約當時被視為軍事同盟,為蘇聯在朝鮮半島發生緊急情況時進行軍事幹預提供了依據。[29]
與蘇聯時代的條約不同,新的俄朝條約在軍事援助的前提條件中加入了“依據《聯合國憲章》第51條以及朝鮮和俄羅斯的法律”的內容。普京也並未使用“同盟”一詞。[30]
朝鮮希望威懾韓國和美國,有意與俄羅斯開展聯合軍事演習,明確對抗日美韓的姿態,同時提升自身軍事技術。俄朝新條約第10條明確了兩國在太空和核能等領域的科技合作,這不僅可能成為朝鮮發展偵察衛星的基礎,還可能為核武器的增產鋪平道路。[31]
中朝關係方面,2023年12月,朝鮮外務省副相樸明浩訪問中國,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舉行副部長級磋商。雙方表示在2024年中朝建交75週年之際,加強中朝間的“戰略溝通與協調”。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長王毅會見了樸明浩,並表示,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朝關係,願同朝方一道,加強溝通協調,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辦好2024年兩國建交75週年系列紀念活動,推動中朝友好合作關係持續穩步向前發展。[32]
2024年1月1日,習近平主席與金正恩總書記互致新年賀電,宣佈將2024年定為“中朝友好年”,並共同啟動一系列慶祝活動。習近平表示,中方願同朝方一道,以兩國建交75週年暨“中朝友好年”為契機,弘揚傳統友誼、深化戰略互信、增進交流合作,推動中朝關係與時俱進取得更大發展,共同譜寫中朝友好新篇章,更好造福兩國人民,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不斷作出新貢獻。[33]此外,中國駐朝大使王亞軍考察位於中朝邊境的遼寧省丹東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會見了朝鮮駐華大使李龍男,雙方的實務交流也在積極進行。1月底,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率團途經新義州(平安北道)前往平壤,與樸明浩進行磋商,並會見朝鮮外相崔善姬。
(三)日中韓三邊合作的重新啟動
日中韓三國合作框架始於亞洲經濟危機後的1999年,當時日本首相小淵惠三、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馬尼拉會晤,啟動了三國相關合作專案。最初的會晤是在東盟會議的基礎上進行的,但自2008年起,開始單獨舉行日中韓峰會,並於2011年在首爾設立了三國合作秘書處。
在2008年三國首腦會議聯合宣告中,三方提出了“面向未來”的理念。為克服日中韓三國在朝鮮問題等地緣政治議題和歷史問題上的分歧,三國提出優先考慮從可合作領域開始增進友好關係。基於這一理念,三國在經濟領域展開了功能性合作,目前已涵蓋外交、貿易、財政、環境及防災等21個部長級會議。然而,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三國首腦會議自2019年12月的成都峰會後一度中斷。
韓國作為輪值主席國,推動了日中韓合作程序的重啟。2023年3月,韓國總統尹錫悅訪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了首腦會談,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儘早重啟日中韓合作程序。日韓雖同為美國的盟國,但建立與中國的穩定關係對兩國的經濟和安全至關重要。
對此,中國做出積極努力。2023年7月3日,三國合作秘書處在山東青島舉行“日中韓三國合作國際論壇”。王毅出席論壇並表示,啟用三國合作交流機制,重整行裝再出發,呼籲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一步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發揮好對東亞經濟的引領作用,建議三國要帶頭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持續釋放其紅利,助推區域經濟的融合,並提議不斷推進“中日韓+X”合作。[34]
日中韓三國間的事務級別磋商也在持續進行。在2023年11月26日於韓國釜山舉行的三國外長會議上,達成了儘早在適當時機舉行三國首腦會談的共識。最終,第九次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會議時隔約四年半,於2024年5月27日在韓國首爾成功舉行。
在此次首腦會議上,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和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三國通過了包括定期舉行日中韓首腦會談和六大主要領域合作的聯合宣言。聯合宣言中提出,透過定期舉行三國領導人會議和部長級會議,加強秘書處能力建設,努力推動三國合作機制化。宣言還提到,三國將在六大領域實施互利合作專案: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與氣候變化、經濟合作與貿易、公共衛生與老齡化社會、科技合作與數字化轉型、救災與安全。[35]
聯合宣言重申,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以法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宣言還指出,維護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和平、穩定和繁榮符合三方共同利益,是三方共同責任。不過,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綁架日本人問題上,相較上次日中韓首腦會議聯合宣言檔案中表示的致力於實現朝鮮半島的完全無核化和希望綁架問題儘早解決的表述,此次宣言僅提及“重申了各自的立場”。
關於中國主張重新啟動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三國在聯合宣言中明確表示,將繼續就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行討論,以期達成一個自由、公平、全面、高質量、互惠且具有自身價值的自貿協定。此外,三國還發布了一份附屬檔案,表示將合作制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智慧財產權規則。
日本主流媒體認為,在東亞安全域性勢愈發緊張的情況下,三國領導人再次會面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穩定東亞國際關係,應推動日中韓合作。
此次聯合宣言中包含了重啟FTA談判等多項經濟領域的共識,強調了人文交流和相互投資等主題。在過去幾年中,新冠疫情和保護主義的抬頭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和供應鏈穩定,日中韓經濟增長受到衝擊,為此三國間的經濟合作尤為重要。
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舉行期間,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韓國商工會議所於2024年5月27日在首爾共同舉辦了第八屆日中韓商業峰會。根據該商業峰會的聯合宣告,三國將在實務層面召開工作組會議,就民間部門的經濟合作進行共同研究,討論當前面臨的問題。[36]
從長遠來看,日中韓三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共同的挑戰。三國都有發達的製造業和較高的能源消耗,需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危機。此外,快速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帶來的人口結構變化,也對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危機。
為克服挑戰,日中韓三國需要持續進行各領域對話。下屆領導人會議將由日本擔任輪值主席國,保持並加速對話程序應成為重要課題。
3、風險應對與東北亞經濟
如前所述,東北亞地區深受國際局勢影響,在全球治理和地區秩序方面,域內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複雜交織。因此,東北亞各國更需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和衝突,同時採取必要的策略,成功度過歷史轉折期。
(一)“去風險”論的出現
近年來,“去風險”這一概念在西方政策制定者中廣泛使用,成為一種“護欄”措施。“去風險”,即所謂避免相關國家之間不必要的衝突和對立,所謂在維持經濟關係的同時,防止過度依賴特定國家的供應鏈以及尖端技術外流,以降低風險。這一概念不同於“脫鉤”,“脫鉤”是指透過限制性措施阻礙國家或地區間的投資和貿易,阻止其聯動。後冷戰時期的全球化推動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而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基礎,國際社會的相互依存度因此不斷加深。然而,新冠疫情及烏克蘭危機使醫療用品、食品、能源等供應問題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在部分國家表現突出。當下,安全問題已經從傳統領域擴充套件到經濟和重要新興技術領域。中美戰略博弈愈發激烈,而各國間難以完全脫鉤。在這一背景下,“去風險”概念被納入2023年5月七國集團廣島峰會宣言。
“去風險”論最初是由歐盟提出的。2023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訪華前夕的演講中強調:“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能,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重點是去風險。”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回應表示,並不打算將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美國將出口管制的重點放在可能影響美中軍事平衡的領域。[37]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美歐國家逐漸認識到“脫鉤”的難度。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美歐有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絡。與中國經濟脫鉤產生的影響是核彈級別的,以管控競爭、防止競爭演變成戰爭為核心理念的“去風險”論成為美西方考慮的選項。
七國集團首腦宣言採用“去風險”概念,在提出所謂“增強抵禦經濟脅迫的韌性”的同時,也明確表示無意阻礙中國的經濟進步和發展。[38]
(二)中國有力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
對於在七國集團等會議上出現的“去風險”論,中國新華社連續播發評論,指出所謂“去風險”只是美國的話術陷阱,是“脫鉤”的新馬甲,“美國口中所謂的‘去風險’,實質是以‘去風險’之名行對華‘脫鉤’之實”。[39]與此同時,中國積極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基本安全概念。在2014年4月召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他強調,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資訊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40] 2015年7月,中國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確立了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法律基礎。[41]
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二十大報告總結了過去十年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成果,即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和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以堅定的意志品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42]
在2024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近30次提到“安全”一詞,強調了在經濟運營中採取安全對策和應對風險的重要性;提出兼顧發展和安全,有效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具體而言,要應對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面臨的風險,維護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加強糧食安全、能源和資源安全保障;提升網路和資料安全能力,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43]
(三)規避傳統安全困境與經濟安全陷阱之道
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和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會晤,一致同意恢復一度中斷的中美軍方高層對話。在戰略博弈加劇的情況下,透過保持溝通、管控風險,避免軍事衝突。在2024年4月的電話會談中,雙方再次確認將繼續保持對話。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也訪問了中國,部長級對話也在繼續中。
與中美對話同步,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中美首腦會談後不久與習近平主席在美國會面。雙方重申了推動戰略互惠關係的意願,並一致同意在適當時候舉行日中部長級經濟對話。“戰略互惠關係”這一概念意味著日中兩國即使處於競爭關係,也要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尋求共同利益,在可合作的領域展開合作。
美西方所謂的“去風險”和“脫鉤”,雖然前者所謂降低風險,後者意在分離和斷絕聯絡,但兩者的界限本來就很模糊。即使使用“脫鉤”一詞,也存在繼續交流的個別領域,而以“去風險”為名實行嚴苛交流限制不遜色於“脫鉤”。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政策意圖,同時也要避免誤解,在此基礎上透過溝通建立信任。
安全保障是各國的最優先問題。因此,在全球局勢處於歷史性拐點、安全與經濟關係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各國從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重視經濟安全也在情理之中,但離開健康的經濟基礎和經濟關係,國家安全就難以維繫。
在軍事領域,出於將對方崛起界定為威脅的認知而採取的所謂安全措施,會導致軍備競賽,陷入安全陷阱,最終可能因為緊張局勢的升級而導致衝突。
類似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經濟安全領域。一國的經濟安全措施可能會促使另一國採取對策,導致經濟安全措施的無休止加碼。因此,有必要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東北亞地區陷入經濟安全陷阱。風險溝通和軍備管控作為傳統安全領域的常用手段,也適用於協調經濟安全競爭,從而避免誤解,進而建立互信關係。目前,成立於1994年的東盟地區論壇是亞太地區唯一的官方多邊政治與安全對話渠道。該論壇以東盟為核心,現共有26個國家[44]和歐盟參與。東盟地區論壇就其發展程序設定了三個階段,即促進建立信任、推進預防性外交、探討對待衝突的方式。[45]自成立至今,東盟地區論壇已走過30年,但仍被認為停留在促進建立信任的第一階段。該論壇是一系列會議的連續體,核心是每年夏季舉行的外長會議,但仍不是擁有秘書處的組織機構。因此,其機動性和專業性較弱,務實性合作僅限於反恐等少數領域,還不能應對如經濟安全保障等新課題。
除東盟地區論壇外,東北亞地區尚欠缺一個域內相關國家參與的官方對話方塊架。在東北亞地區建立一個旨在避免地區陷入傳統安全困境和經濟安全陷阱的風險溝通平臺十分必要,因此,日中韓三國對話與合作框架顯得尤為重要。日中韓三國應不斷推動首腦級、部長級和事務級正式會談及民間對話,並積極利用這些對話機制作為東北亞地區風險溝通的有效工具。
註釋
[①]『外交青書2023』、外務省、2023年4月、https://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2023/html
/index.html [2024-07-20]。
[②]「スウェーデン、米國と防衛協力協定に調印 NATO加盟にらみ」、ロイター通訊、2023年12月6日、https://jp.reuters.com/world/ukraine/ASGJ642O4BLLDICSIA7DEYAZW4-2023-12-06/ [2024-10-31]。
[③]「米フィンランド安保強化 防衛協力協定に署名」、『産経新聞』2023年12月19日、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231219-YBYOHVNDXJPBTNFZEPLAJUTOGU/ [2024-10-31]。
[④]「民主主義サミット共同宣言、署名は6割のみ 足並み亂れ」、『日本経済新聞』2023年3月31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GN30DND0Q3A330C2000000/ [2024-08-02]。
[⑤]「岸田総理大臣のNATO首脳會合出席」、外務省、2024年7月11日、https://www.mofa.go.jp/mofaj/erp/ep/pageit_000001_00836.html [2024-07-20]。
[⑥]「G7広島サミット」、外務省、2023年5月29日、https://www.mofa.go.jp/mofaj/ms/g7hs_s/page1_001673.html [2024-10-29]。
[⑦]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新時代國際關係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宣告(全文)》,外交部網站,2022年2月4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202/t20220204_10638953.shtml [2024-10-29]。
[⑧] “XV BRICS Summit Johannesburg II Declaration,” BRICS 2023, August 23, 2023, http://brics2023.gov.za/wp-content/uploads/2023/08/Jhb-II-Declaration-24-August-2023-1.pdf [2024-10-29].
[⑨]參見《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上的講話(全文)》,中國政府網,2023年8月23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9768.htm [2024-07-26]。
[⑩]「BRICS拡大、6カ國の新規加盟に合意」、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23年8月25日、https://www.jetro.go.jp/biznews/2023/08/329cd45161cd4cf2.html [2024-07-26]。
[⑪]《〈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全文)》,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23年10月10日,http://www.scio.gov.cn/zfbps/zfbps_2279/202310/t20231010_773682.html [2024-07-26]。
[⑫] “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injects fresh energy into human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ch 19, 2023, http://english.scio.gov.cn/topnews/2023-03/19/content_85177312.htm [2024-01-31].
[⑬]參見《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檔案(全文)》,中國政府網,2023年2月2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1/content_5742481.htm [2024-08-01]。
[⑭]《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全文)》,中國駐日大使館網站,2023年4月28日,http://jp.china-embassy.gov.cn/dsdt/202403/t20240312_11259088.htm [2024-07-20]。
[⑮]參見《新華時評:“全球南方”同呼吸共命運》,新華網,2023年8月23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649702 [2024-01-29]。
[⑯]「インド、途上國の盟主狙う『グローバルサウス』會合」、『日本経済新聞』2023年1月13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GM135J20T10C23A1000000/ [2024-08-02]。
[⑰]「年の瀬を迎えて:つながる世界、激動期に」、『日本経済新聞』2023年12月25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KKZO77228520U3A221C2TCL000/ [2024-08-02]。
[⑱] “Russia’s Top Diplomat Praises Trump-Vance Ticket on Ukraine Stance ,” BNN Broomberg, July 17, 2024, https://www.bnnbloomberg.ca/business/politics/2024/07/17/russias-top-diplomat-praises-trump-vance-ticket-on-ukraine-stance/ [2024-07-19].
[⑲]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2022),” The White House, October 12, 202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2024-10-31].
[⑳]「インド太平洋における三か國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に関するプノンペン宣告」、外務省、2022年11月13日、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420130.pdf [2024-10-31]。
[21] “The Spirit of Camp David: Joint Statement of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August 18, 2023, 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541826.pdf [2024-07-19].
[22] “Commitment to Consult: Among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541772.pdf [2024-07-19].
[23]參見《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務委員長金正恩會見李鴻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站,2023年7月31日,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307/t20230731_430846.html [2024-07-31]。
[24]「金正恩國務委員長がプーチン大統領と會談」、朝鮮中央通訊、2023年9月14日、http://kcna.kp/jp/article/q/12825c828f2c19519cdc394bec9a51d9.kcmsf [2024-07-20]。
[25]「米政府『北朝鮮がロシアに弾薬を提供』 ウクライナ侵攻で使うと分析」、『朝日新聞』2023年10月14日、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RBG3PY0RBGUHBI017.html [2024-08-02]。
[26]「北朝鮮がコンテナ1000個分の対ロシア軍事支援、米が衛星畫像公開」、『毎日新聞』2023年10月14日、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231014/k00/00m/030/020000c [2024-08-02]。
[27]「北朝鮮、ロシアに短距離弾供與 米韓分析」、『日本経済新聞』2024年1月7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KKZO77488210W4A100C2EA3000/ [2024-08-02]。
[28]「朝ロ間の包括的かつ戦略的な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に関する條約」、朝鮮中央通訊、2024年6月20日、http://kcna.kp/jp/article/q/6a4ae9a744af8ecdfa6678c5f1eda29c.kcmsf [2024-07-19]。
[29]「ロ朝、事実上の『軍事同盟』相互に戦爭介入餘地」、『日本経済新聞』2024年6月20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GM2054W0Q4A620C2000000/ [2024-08-02]。
[30]「『同盟』の表現避けたプーチン氏の思惑 北朝鮮と新條約 金正恩氏は『同盟関係の水準』と宣言したが…」、『東京新聞』2024年6月20日、https://www.tokyo-np.co.jp/article/334694 [2024-08-02]。 
[31]同②。
[32]參見《王毅會見朝鮮外務省副相樸明浩》,外交部網站,2023年12月18日,https://www.fmprc.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312/t20231218_11205966.shtml [2024-07-29]。
[33]參見《中朝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互致新年賀電宣佈啟動“中朝友好年”》,《人民日報》2024年1月2日,第1版。
[34]參見《王毅出席2023年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外交部網站,2023年7月3日,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307/t20230703_11106893.shtml [2024-07-19]。
[35]參見《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外交部網站,2024年5月28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405/t20240528_11312740.shtml [2024-07-29]。
[36]「第8回日中韓ビジネスサミット共同宣告(日本語仮訳)」、日本経済団體連合會、2024年5月27日、https://www.keidanren.or.jp/policy/2024/042.html [2024-07-19]。
[37]「対中國『リスク管理』新時代『切り離し』論と一線 G7後の岸田外交①de-risking(リスク低減)」、『日本経済新聞』2023年5月29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A25CUU0V20C23A5000000/ [2024-07-20]。
[38]「G7広島サミット」、外務省、2023年5月29日、https://www.mofa.go.jp/mofaj/ms/g7hs_s/page1_001673.html [2024-08-03] 。
[39]參見《“脫鉤”新馬甲——新華社四連評起底“去風險”美式話術陷阱》,新華網,2023年7月19日,https://www.news.cn/world/2023-07/19/c_1129758638.htm [2024-07-31]。
[40]參見《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新華網,2014年4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5/c_1110253910.htm [2024-07-20]。
[41]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主席令第二十九號)》,中國政府網,2015年7月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15-07/01/content_2893902.htm [2024-07-20]。
[42]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22年10月25日,https://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024-07-20]。
[43]參見《政府工作報告》,新華網,2024年3月12日,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40312/bd0e2ae727334f6b9f59e924c871c5c2/c.html [2024-07-20]。
[44]這26個國家分別為東盟十國(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
[45]參見《東盟地區論壇的三個檔案》,外交部網站,2002年5月29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cwj_674915/200205/t20020529_10282622.shtml [2024-08-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