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亂是階梯,對將軍來說,世界越亂越好。
在“苦難的行軍前”,朝鮮的經濟是很發達的,根據韓國央行的資料,朝鮮經濟在1956-1989年的年均增長率為4.7%,其中在50年代,經濟增長率曾超10%,進入70年代後增長率才跌破3%。

朝鮮當時的農業機械化率在50%左右,雖然低於蘇聯和東歐國家,但在東亞僅排在日本之後。
無論是轉型後的俄羅斯還是靠攏西方的中國,都不再需要朝鮮這個“小弟”。一邊被西方制裁,一邊失去了曾經的靠山,朝鮮立即陷入了最困難的時刻。朝鮮官方將這段時期稱為“苦難的行軍”。

苦難的行軍
朝鮮的舉動嚴重傷害了中國,1993年,中美關係正在改善,美國一直希望中國能夠管束朝鮮,但現在朝鮮的表態讓中國陷入尷尬境地,而且另一方面,中國也認為朝鮮研製核武器不利於半島的和平穩定。
缺乏燃料讓朝鮮的農業機械停火,朝鮮的高機械化率反而成為禍端。1994-1996年,朝鮮的糧食產量銳減六成,金日成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要求民眾到鄉村工作,從而增加鄉村勞動力,金日成還推行“一日食兩餐”運動,以降低糧食需求,但這些措施於事無補。
他認為1995-1998年朝鮮共有250萬人死於饑荒,其中包括5萬名幹部,光1997年死亡人數就多達100萬。黃稱這些數字是他脫北前從各級官員和高幹口中得知。如果黃的資料屬實,等於朝鮮1/10的人口都死於飢餓。

饑荒大幅降低了朝鮮人的健康水平,世界衛生組織稱1998年朝鮮60.6%的兒童出現體重過輕的情況,慢性營養不良率達到62%,婦女營養不良的比例升至41%,在這段期間,朝鮮兒童的死亡率達到9.3%,嬰兒夭折率達到2.3%。


與朝軍交手的烏克蘭軍隊稱,朝鮮人作戰英勇,他們拒絕被俘虜,他們一般會選擇自殺或者受傷後被自己人殺死,他們幾乎沒有投降的觀念。
但由於從未經歷過現代化戰爭,朝鮮人不知道如何對付無人機,他們幾乎成了移動的靶子。



從戰場上朝鮮人的表現看,朝鮮士兵對將軍的忠誠度似乎遠大於俄軍對普京的忠誠度。連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都承認朝鮮士兵有巨大的“勇氣”,他們似乎受到了高度灌輸,明知攻擊是徒勞的但仍會發動進攻。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總結過全球化受益者與失意者。

*本文為修明札記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199元一年,續費有優惠
加入星球后可入會員群
與修明、鳳來儀和其他大咖交流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