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韓媒體7語種發文:特朗普2.0仍將助中國再偉大

編者按: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全球媒體高度關注中美關係的走向。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中美人文交流中心(教育部)執行主任王文近日分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和韓國《中央日報》中日韓三個語種專訪,並在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7個語種發表文章表示,特朗普被稱為“川建國”,不可能遏制中國持續崛起,反而會促使中國更偉大。現將相關文章內容、截圖釋出如下:
▲媒體報道的部分截圖
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王文報道如下:
2025年1月1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其在報道中引用王文觀點,特朗普1.0時代對中國的壓制使中國放棄了對美國的幻想,加強了中國的團結。中國應該將特朗普的迴歸視為推動其技術發展和接觸國際合作夥伴的“法寶”。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7語種刊發文章全文
唐納德·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可能對所有國家來說都不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對中國。對於許多中國網民來說,特朗普的政策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他們的國家實力。這就是為什麼他贏得了“川建國”這個流行綽號,意思是“讓中國變得偉大”。
特朗普第一任期對中國的崛起至少做出了三項顯著貢獻。
首先,特朗普的總統任期打破了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美國民主典範的形象,暴露出政治混亂和社會嚴重分歧。幾十年來,一些中國人將美國理想化為一個“美麗的國家”:這是美國中文名稱的直譯。然而,特朗普的行動提供了一些人所說的“政治教訓”,重塑了人們的看法,並讓人們更加欣賞中國的穩定和治理。
第二,特朗普加速了中國科技獨立的程序。20多年前,中國政府就開始推動科技創新,儘管很多人認為科技創新沒有國界。
直到2018年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捕和中國科技公司受到打擊等事件發生後,中國才開始全力投入創新。到2024年,中國在技術獨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在半導體制造方面取得突破。2024年創紀錄的晶片出口額超過1590億美元,是2018年的兩倍,突顯了這一轉變。
第三,特朗普的關稅和貿易限制促使中國加強與非西方世界的聯絡。透過“一帶一路”等倡議,中國加深了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2018年至2024年間,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增長了40%以上,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度從17%下降到11%。
特朗普與中國的貿易戰推動了全球貿易的快速重組,使更多中國人認識到世界遠比美國更大。
回顧過去,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任期八年遏制中國政策的綜合經驗,在中期內增強了美國的力量。
從長遠看,中國在應對特朗普2.0方面取得了戰略心理優勢。
相比歐洲和加拿大日益增長的焦慮情緒,中國媒體和智庫對特朗普迴歸的可能性反應相對平靜。中國方面似乎信心十足,因為他們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已經度過了貿易戰和技術封鎖。
中國不會主動挑釁特朗普2.0,但如果美國持續推行貿易戰或技術限制等激進政策,中國將採取精心策劃的反制措施,並最終變得更加強大。
2025年1月7日,中美兩國均遭遇自然災害,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美國洛杉磯發生重大山火。
在西藏,中國政府迅速從緊急應對轉入恢復階段,一天之內就轉移了5萬居民。與此同時,洛杉磯的山火肆虐了10多天,由於政治內鬥和管理不善而愈演愈烈。這一鮮明對比凸顯了兩國在治理和危機管理方面的差異。
中國對地震的快速反應,從救援到安置的高效,與洛杉磯的曠日持久的危機形成了鮮明對比。洛杉磯政界領導人互相指責,而火災造成的損失卻超過了9·11襲擊。這些反差凸顯了美國危機管理和治理的薄弱之處。
雖然大部分非西方國家仍相對安逸,但特朗普式的新法西斯主義卻在大西洋彼岸引發恐慌,尤其是在歐洲和加拿大。國際外交界最高層現在開始出現疑問:丹麥會失去格陵蘭島嗎?北約會失去美國的軍事支援嗎?加拿大會成為第51個州嗎?這些曾經瘋狂的想法現在被公開討論。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特朗普2.0的全球影響力不太可能超過特朗普1.0。如果說特朗普1.0的美國像一個淘氣的孩子,給全球帶來麻煩,那麼特朗普2.0的美國可能就像一個更年期患者——無法對美國以前的盟友以外的人產生太大影響。
事實上,到2025年,許多非西方國家都認為特朗普2.0將主要關注國內事務,偶爾也會在西方盟友之間挑起事端。非西方觀察家們非常清楚,特朗普2.0不會在一天之內結束俄烏衝突。他不會在短期內解決巴以爭端。他不會用60%的關稅來阻止中國長期貿易增長。他不會、也不能遏制中國的持續崛起。
特朗普2.0可能會繼續退出國際協議,包括氣候協議和世貿組織。結果如何?美國全球霸權將逐漸瓦解。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特朗普2.0可能會將美國推向地區強國地位,擁抱孤立主義。
無論特朗普的影響範圍有多大——無論是透過貿易戰、技術衝突還是退出條約——中國都做好了最壞的準備。正如過去所做的那樣,中國有能力將挑戰轉化為機遇。
到2028年,中國人會比以前更有信心說:“謝謝特朗普。”
以下為韓國《中央日報》報道全文:
“特朗普與普京聯手的戰略不可能實現…馬斯克不是‘第二個基辛格’”
“唐納德·特朗普美國總統當選人與弗拉基米爾·普京俄羅斯總統聯手製衡中國的所謂‘逆基辛格戰略’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1月15日接受《中央日報》採訪時,針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到來以及特朗普與普京關係的升溫,做出瞭如上分析。他認為,在充滿反俄和反美情緒的美俄政治現實中,特朗普很難透過一個電話讓普京站在自己這邊。
王文在去年11月於俄羅斯索契召開的瓦爾代俱樂部會議上,曾當面向普京提問:“你願意與特朗普聯手嗎?”作為一名備受關注的戰略學者,他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關鍵人物、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緩解美中衝突方面成為“第二個基辛格”的可能性也並不大。以下是王文與《中央日報》的對話摘要:
韓國《中央日報》:特朗普與普京聯手製衡中國的“逆基辛格戰略”可能嗎?
王文:從我個人的研究和經驗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是美俄關係。美國內部有許多反俄派,俄羅斯內部也有大量的反美派。特朗普一個電話很難將普京拉攏過來。其次,過去幾年中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習近平主席在過去12年裡已與普京見面超過40次。特朗普是四年任期,他怎麼可能透過一個電話改變普京的態度呢?第三,是中俄戰略關係的堅固基礎。幾年前我曾親自駕駛穿越黑龍江省1000多公里的中俄邊境,沿途沒有看到一名士兵或駐軍。這樣的戰略資產,普京為何要破壞呢?我認為,未來的平衡將是中美俄的大三角格局,三國不會共同攻擊某個國家。
韓國《中央日報》特朗普第二任期美中競爭的核心領域是什麼?
王文:我認為是兩個領域:一是尖端科技,二是經濟貿易。根據中國方面的評估,目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程序中的尖端科技領域,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約為1到2年,甚至某些領域差距只有6個月。美國有2奈米以下的晶片(半導體)和ChatGPT(生成型人工智慧)等技術,但這些技術都需要市場。然而,美國的市場規模並不如中國那麼大,這也是中國潛力大於美國的原因之一。在經濟貿易領域,中美之間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貿易戰可以說是美國沒有成功,貿易總額沒有減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沒有減少。即便特朗普再次加徵更高關稅,依然不會成功。當然,這會影響中國的外貿。若企業承受壓力,中國的企業會透過擴充套件全球佈局來應對。到2028年特朗普任期結束時,會有更多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併成功多元化盈利。
韓國《中央日報》 “特朗普效應”是嗎?
王文:沒錯。中國的網民認為,特朗普(川普)幫助了中國的“第二次建國”,因此給他起了“川建國”的外號。
韓國《中央日報》特朗普第二任期外交和安全陣容大部分是強硬派。
王文:特朗普2.0時期的外交將充滿激烈競爭,同時也會充斥著制裁與反制裁。在過去的8年中,超過1000家中國公司遭到美國製裁,其中包括中國國防部部長。中國也進行了反制裁,制裁了包括馬科·盧比奧在內的美國政府官員,並對美國企業實施制裁。但中國的鬥爭不是為了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為了獲得平等的尊重,藉此為未來在更多領域與美國合作鋪路。
韓國《中央日報》馬斯克加入特朗普政府。中國期待他充當中介角色嗎?
王文:我不認為馬斯克能夠扮演基辛格那樣的角色。我希望他能積極推動緩解美中衝突,增進雙方理解,但如果他沒有起到緩衝作用,也不足為奇。最近《人民日報》提到,特斯拉去年在中國取得了最大的業績,這一報道提醒我們,中美兩國應當秉持和平共處、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的理念。美國的精英應當理性看待美中關係,不要做出錯誤判斷。
韓國《中央日報》應對特朗普壓力的中國核心政策是什麼?
王文:中國主張主動不挑釁美國,但對於任何來自美國的壓力,中國並不畏懼。這是中國的核心政策。中國不希望與美國衝突,但如果美國挑釁,中國絕不會坐視不管。如果美國挑釁,中國必定會堅決反擊。習近平主席在去年11月明確劃定了關於“臺灣問題”、人權、體制和發展等四個“紅線”。如果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挑釁,中國將讓美國付出比朝鮮戰爭更為慘痛的代價。
韓國《中央日報》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當選從長遠來看對中國有利。
王文:很多中國網民認為,特朗普第一任期對中國有幫助。實際上,中國的改革需要壓力,內部和外部的壓力都在。中國的特點是能夠將壞事轉化為好事。關鍵不在於美國總統是誰,而在於中國能否真正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高水平的開放。美國依然是中國最重要的外部國家,但這一重要性正在逐漸減弱。
韓國《中央日報》對西方提出的“中國經濟拐點”怎麼看?
王文:中國的GDP本身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這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觀點。美國的GDP計算中包括毒品和槍支交易,而中國沒有這些資料。更重要的指標是發展量和製造業產值。中國的發電量是美國的兩倍,製造業規模是美國的2.5到3倍。中國的經濟早已超過了美國。在經濟方面,中國並不追求與美國爭奪“誰是第一”的位置。這是中國的智慧。
韓國《中央日報》有專家提到中美“戰略大交易”,這是否可能?
王文:不能排除戰略交易的可能性。中國希望與特朗普進行和解、調整和妥協。特朗普第一任期時,確實也有過美中之間的“大交易”。如果沒有疫情,那個時候達成的貿易協議可能會得到落實。中國本應購買更多的波音飛機,購買更多的高科技產品,但問題是美國並不願意出售。
韓國《中央日報》關於“臺灣問題”,是否有可能進行戰略大交易?
王文:臺灣問題是不能交易的。中國不會把“臺灣問題”當作美國的籌碼來看待。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不可能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中國已經決定擁有更多的戰略耐性。然而,對於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則更願意與美國進行更多的合作與談判,因為中國希望半島保持穩定。
韓國《中央日報》近期中朝關係是否存在問題?
王文:我不同意一些美國和韓國媒體關於中朝關係出現裂痕的報道。過去20到30年中,從金日成到金正日,再到金正恩,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沒有變化,也不會變化。當然,兩國之間也有意見分歧,兄弟之間也會有些小的分歧。中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已經持續了20多年,始終未變。
韓國《中央日報》中國對“半島非核化”的表態確實減少了,怎麼解釋?
王文:中國並不承認朝鮮是一個“核國家”。但是,美軍駐韓部隊和駐日美軍在東海和西海進行軍事演習,確實對朝鮮政權的安全構成威脅。作為一名國際問題研究學者,我真心希望更富裕、更強大的韓國能在南北問題上更具智慧,能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問題。
韓國《中央日報》關於美國提出的“去風險化”戰略,你怎麼看?
王文: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去風險化”戰略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削弱兩國的經濟聯絡。美國的這一戰略主要目的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和供應鏈方面。美國希望透過推動“去中國化”,將中國的科技產業和供應鏈脫離自己,以增強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力。然而,這種做法最終可能會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洗牌,也可能會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去風險化”策略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兩國如何調整各自的經濟結構和技術創新能力。中國已經展現出了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半導體、電動車、人工智慧等領域。美國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對中美兩國的經濟帶來短期影響,但長期來看,可能無法阻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
韓國《中央日報》中國對於未來的中美經濟關係怎麼看?
王文:儘管中美之間有競爭,但中國並不認為兩國的經濟關係將會徹底割裂。中美經濟已經形成了深度的相互依存,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和科技領域。中國的製造業、技術創新以及市場規模都是美國無法忽視的因素。即使兩國在某些領域存在競爭,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中國的市場潛力巨大,尤其是在消費領域。中國有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這對全球品牌和投資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機會。在未來的中美經濟關係中,儘管可能會出現波動和摩擦,但雙方的互利合作依然是不可忽視的。
韓國《中央日報》關於中國的“未來戰略”,你如何看待?
王文:中國的未來戰略核心是自我發展與外部合作的平衡。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目標是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國希望透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升自身的全球競爭力。
中國的戰略是從“製造大國”到“創新大國”的轉型,尤其是在高階製造業、人工智慧、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與佈局。與此同時,中國也非常注重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提升,推動全球化發展,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國際金融等領域,中國的作用和影響力將會愈加重要。
韓國《中央日報》對中國未來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如何看待?
王文:我認為中國將繼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還是全球製造業和貿易的重要引擎。中國的市場不僅龐大,而且充滿潛力,尤其是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創新技術等領域的投資和發展,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經濟不可忽視的一極。
中國未來將繼續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和貿易自由化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儘管面臨國際上的競爭和挑戰,但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將愈加穩固。
韓國《中央日報》對中美關係的未來趨勢,你有何預測?
王文:從整體來看,未來幾年中美關係將充滿複雜性與挑戰,但我不認為兩國關係會進入全面對抗的階段。中美兩國的經濟聯絡和全球戰略利益決定了它們無法完全割裂。儘管在一些領域存在激烈競爭,但合作的領域依然很多。
中美關係將呈現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狀態。兩國會在技術、安全、貿易等方面進行較量,但在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國際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仍有廣泛的合作空間。未來的中美關係,可能不會是簡單的“對抗”或“合作”二選一,而是更為複雜的多層次互動。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亂髮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將“人大重陽”設為星標
點選上方的公眾號卡片
再點右上角三個點
就能看到“設為星標”
保持聯絡,一起前行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專案。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別忘了“點贊”+“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