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日銷千萬單,能否堅持下去?

京東要做即時零售入口。
京東美團外賣大戰熱度依舊。
如果從2月份京東正式宣佈下場做外賣,那就已經兩個多月了,按常理一般的平臺在資料平淡之後就會偃旗息鼓,但京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劉強東的帶領下實現了一齣“絕地反擊”。抖音做外賣做了五個月,平均每天只有10萬單,但京東做了不到三個月,就實現了日銷1000萬單,約佔據市場10%的份額。其中在最近的半個月裡京東外賣實現了單量翻倍,從日銷500萬單達到了1000萬單。這個成績不要說滴滴、抖音沒法比,就連巔峰時期的餓了麼和美團也沒有這麼瘋狂。
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有哪些是被以訛傳訛誤解頗深的?京東挑戰美團真的是不自量力嗎?筆者認為只有瞭解這些問題之後,才能精準的吃透這場“外賣大戰”而不是被輿論牽著鼻子走。
第一、 外賣真的是苦生意嗎?
4 月 15 日,一則長達 7 分鐘的劉強東內部講話流出。講話中,劉強東談到了京東外賣的商業模式,其中明確強調「京東外賣賺的淨利潤永遠不允許超過 5%」,其中,5% 的上限包含佣金,包含廣告費,包含商家的所有投入。除此之外,劉強東又花了大量的篇幅談到了「給所有京東的全職外賣員上五險一金」,並且要給兼職外賣員單獨設計一個商業醫療保險。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京東外賣賺的淨利潤永遠不允許超過 5%」,看上去簡直是業界良心,東哥是真想為群眾做點事啊。但也有人質疑是作秀,根據是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報告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主流外賣平臺的平均淨利潤率僅為2.2%,最高者Uber Eats也僅為3.3%。
那國內如何呢?據美團財報資料,2023年其配送服務收入821.9億元,相關成本907.4億元,單均配送虧損0.39元。這麼看來美團外賣配送本身確實不賺錢,但外賣業務還要算上佣金和營銷服務等其他收入。
疫情期間,有不少地方餐飲行業協會發布了一些公開信,明確指出美團佣金過高的問題,在15%—25%之間。美團對此進行了否認,認為外賣真實抽傭只有6—8%。那麼是誰在撒謊?兩邊都站著自己的立場上說話,商家們說25%左右也沒說謊,因為這包含外賣的投流推廣等算下來的平均成本,如果碰到膨脹券各種活動,那成本會更高。
那美團外賣業務淨利到底有多少?根據財報資料,美團核心本地商業有差不多20%毛利,這其中有外賣業務,但不止外賣業務,再看其他博主分析的資料,美團外賣業務淨利在6.2%,實話說,比我們想象的要低。
美團財報
因此,京東定的5%淨利目標相比海外來說確實不算什麼,但放在國內,還是比美團要低一些。
另外,美團2024年財報顯示淨利潤為358億元,淨利潤率為10%左右,2023年淨利潤率為5%,這說明美團整體的淨利潤並不是低於5%,甚至仍有一定上升空間。那既然外賣賺不了多少,什麼業務賺更多呢?看上圖就知道,美團的到店和酒旅業務利潤率在38%,這部分是美團盈利的核心,是支柱業務。美團到店以及酒旅業務為什麼能賺錢?難道不依靠海量的外賣使用者的流量嗎?
網際網路行業,羊毛出在豬身上的例子並不稀奇。正是因為有了海量C端使用者,美團才能對B端商戶們有一定話語權,從到店以及酒旅業務上賺錢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包含到店以及酒旅/外賣的本地商業,不僅不是虧損的苦生意,相反是很有利潤潛力的業務。2024年財報顯示核心本地商業的營業利潤為524.15億元,較2023年的386.98億元增長35.4%,營業利潤率從18.7%提升至20.9%。
京東集團 CEO 許冉已經在 4 月 12 日採訪中說得非常清楚:對京東零售來說,外賣業務做好了,既可以提升使用者的增長、購物頻次,也可以帶來場景的延展。
有了外賣這個基礎業務,才會有高利潤的到店以及酒旅,以及各種虧損的創新業務,非要拆開來論,那就不是全面的商業分析了。
因此,網際網路平臺最終的目的都差不多,外賣單獨確實賺錢不易,但獲得了大量使用者,後續再賣其他東西就方便很多了。
第二、京東能否堅持把外賣做下去?
美團本地生活CEO王莆中稱,“京東不是第一家想做外賣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後一家。阿里、滴滴、位元組不是都做過,滴滴目前在海外也還在做。”
言下之意是指,沒有誰能打得過美團,哪怕你有美團所不具有的優勢也不行。有業內人士指出,外賣業務本質上是一個重運營、重線下的行業,它要求企業不僅搭建線上平臺,還要深度介入配送員管理、餐廳資源整合、即時排程系統建設等多個環節。這種模式與傳統網際網路業務高度標準化、可快速複製擴張的特點相違背。
而京東有什麼呢?京東的本地生活配送從十年前就開始了,但做的顯然不盡人意。在配送端只有達達,有130萬活躍騎手,覆蓋2700多個縣市,2024年的日均配送單量在1000萬左右。但相對美團七八百萬人的騎手數量顯然是不夠看的。
按照第三方資料顯示,目前京東外賣每單大概會虧損6元、日單量超500萬計算,其一年的虧損至少在百億元規模,更何況現在日單量已經1000萬,那麼外賣業務造成的虧損會更加激化內部矛盾。
更有好事者給美團支招,等著京東補貼下降,單量下降,再一波補貼擊潰京東外賣的流量。
不少投資人認為美團的護城河堅不可摧,京東外賣將很快垮掉。
以上所說的問題,京東都考慮過,做外賣並非一時興起,早在2022年就在計劃做外賣了。京東做外賣也並非沒有優勢,外賣行業重運營重線下不假,但騎手端的問題還真的影響不是很大,幾百萬的兼職騎手足以彌補京東爆發的單量需求。比較難的是商家端的供給,過去美團有地推鐵軍多年深入經營。
但京東透過東哥親自下場,極致的輿論宣傳,極致的補貼力度,已經成功引爆了京東外賣。京東商家之前只有40-50萬家,相比美團1500萬差太遠,很多餐廳沒有入駐京東外賣。但是短時間內日均1000萬單,足以說明商家來入駐,更少的商家反而會有更多的爆單機會。
有了足夠的單量之後,商家、騎手、資料和演算法都會得到逐步最佳化,整盤棋也就慢慢被盤活了。
其次,京東此次瞄準美團低線城市的代理商,京東全自營的模式自然不需要城市代理商,也就能省下5%—10%的佣金,把這部分近百億的資金投入外賣補貼。這也是京東為什麼敢說自家傭金率要比美團低的原因。當然前期建設成本也會很高,但如果堅持下來將會有成本優勢。
目前來看,京東的營銷節點高峰已然過去,總不能讓東哥天天去送外賣,後續也很難看出有什麼大招。所以日均1000萬單就是眼下的高峰,關鍵在於京東能否短期內補齊各項短板,讓外賣整體服務質量再上一個臺階。如果京東能夠把日均1000萬單維持在半年以上,那基本上可以說京東外賣成了。
有媒體認為,以前老大老二打架往往會把老三打沒,所以該緊張的是餓了麼。但餓了麼在這波大戰中,並沒有盲目補貼跟風,而是祭出了抬高行業標準的辦法,比如“惡劣天氣自動觸發補貼”,“逐步取消超時扣款處罰”。這對行業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京東來說剛一進場就面臨“高壓局”,能否穩住有待觀察。
據虎嗅報道,京東內部已經有一些涉及到“外賣與618聯動”的規劃,如果這些計劃成真,那麼京東整體的戰略盤則更為清晰:它試圖以外賣當作一個新的流量入口,去完成給核心基本盤業務拉新、拉高消費頻次的使用者轉化。
第三、 即時零售才是真正的戰場
討論兩家矛盾最多其實還是即時零售之爭,只不過在不同的媒體和社群,版本有所區別。有人認為是京東急了,理由是京東3C類目被美團做出了不小的成績,所以京東需要復仇。也有人認為是美團不“仁義”在先,透過外賣配送網路搶佔了原來屬於京東的市場份額。
在筆者看來,誰急了誰追趕並不重要,只要在商言商,公開公平競爭就可以。而不是“造謠式引流”或者把競爭對手批評的一文不值,這些都屬於盤外招,贏了也不光彩。
電商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這幾乎成為了共識,但即時零售仍然增速迅猛,2020-2022年增速超50%,2023年同比+29%,成為核心增量引擎。2023年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佔社零總額1.4%),商務部預測2025年破萬億,2030年超2萬億(5年CAGR 15%)。
這麼大的市場幾乎可以再造幾個美團,所以也就成了京東和美團的必爭之地。即時零售市場的威力兩家早已感受到了。早在2022年京東到家(本地即時零售平臺)訂單量上升14%,對沖了其他業務增長下滑頹勢。
2023年美團閃購日單峰值突破1100萬單,即時零售(閃購)規模效應顯現,新業務虧損收窄63%。資料還顯示,2024年,美團閃購的3C家電訂單量接近京東全站4成,其中電腦辦公類商品訂單量已經超過京東全站,手機通訊類商品訂單量超過京東全站4成;此外,水飲、乳製品、零食等日用快消品訂單大幅超過多個電商平臺。
所以,即時零售是必須要打的戰役,兩家都沒有退路。不過市場目前對於京東看空的聲音更多,認為京東流量成本更高,美團擁有更為成熟和豐富的配送網路,美團可以做到送餐送萬物。京東的傳統倉儲體系大而無當,競爭不過美團的快閃倉。
但事實上,美團快閃倉的的確很強,但是並不能做到“送萬物”。快閃倉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前幾年的“買菜大戰”中就已經出現,快閃倉跟前置倉一樣本身是靈活小規模的倉庫,強調速度與便利,而像京東那樣的自營倉配是對“全、大、穩”場景的基礎保障,強調的是品類深度、成本效率以及價格、售後覆蓋。兩種各有優點。
閃購前置倉則以少量高頻 SKU、快速週轉為特色,但很難支撐起大件與多品類,同時對第三方商家的品控、售後等也難以把控。所以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團閃購倒是成就了1688,因為不少產品溯源之後發現來自1688。
京東的倉配體系在今天仍然有現實價值,傳統大倉能提供豐富 SKU 和低成本儲存,適合囤貨標品及長尾商品比如各種手辦和工藝品等。
此外,即時零售的規模效應需要精細化運作。傳統電商有規模效應,訂單增加,商家的邊際成本下降、庫存週轉變快、服務配送的時效也不受影響,今天的訂單可以明天配送。但美團這類零售的規模效應小很多,訂單多了得加騎手、而且要求配送時效,騎手工作量的波峰波谷差異很大,這需要你對騎手團隊有極強、極靈活的組織管理,不然就是持續虧錢、業務還做不好。
總結
外賣只是即時零售的流量入口,京東更大的野心是建設自家的即時零售配送體系,為了這個目標,容忍短期虧損,外賣業務完全貼錢去做。當京東的消費頻次和消費場景豐富之後,做不做外賣對於京東來說都可以。
因此,現在判斷京東做外賣做即時零售一定打不過美團為時尚早,這場戰爭不會在短期內決出勝負。對於商家和騎手,哪家優惠力度大去哪家,哪家政策透明,不朝令夕改去哪家。
參考資料:
京東要的那位外賣,美團其實也可以送 來源:昭暄
劉強東王興:不是兄弟 來源:商業弧光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 來源:一言楠盡
點選推薦

」,錦鯉附身!



END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