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不一樣了。

去年6月份,美國1700多家沃爾瑪超市,往貨架上擺上了一款獨家特供的T恤。
T恤是純棉的,男女同款,顏色只有紅色、藍色和白色(美國國旗顏色),款式也很簡單,沒有紐扣、拉鍊等任何輔料,只是在前胸位置印上了碩大的兩個單詞:
AMERICAN MADE(美國製造)
T恤價格是12.98刀,比起沃爾瑪裡其他4刀左右的同類T恤商品,價格貴了三倍。即使如此,沃爾瑪還是對外宣稱:
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價格。
國產T恤上架沃爾瑪,讓美國貿易官員振奮不已。在他們看來,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對整個製造業的意義,不亞於晶片法案。
在2021年,為了迎合美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沃爾瑪承諾要用3500億,採購6個品類國產商品,紡織品就是之一。
於是,沃爾瑪找到了一家專門做國產服裝的企業——美國巨人American Giant。這家公司總部在美國舊金山,規模不大,只有10個人。
幾年前,美國巨人剛收購了北卡羅來納州一家瀕臨破產的縫紉廠,150名工人。沃爾瑪T恤的生產製作,也放在了這裡。
但小作坊產能非常有限,只能生產四成的訂單,剩下的只能交給第三方代工廠。
在進入沃爾瑪之前,類似的T恤美國巨人要賣到45刀左右。他們沒有實體門店,全靠電商網站。
而他們之所以能把特供款價格打下來,完全是靠著沃爾瑪的託舉。
為了保證T恤的競爭力,沃爾瑪不惜向其他供應商下通牒,非本土產的商品,不能在包裝上使用美國製造的字眼和美國國旗。
美國巨人的老闆也向記者坦言,沃爾瑪真金白銀地簽訂了採購訂單:
保證是大量、長期合作的。
有了合約,供應商們這才願意擴產能,降成本。
這些在美國尚存的製衣坊,都是久經風霜了。振興製造業的這麼多年裡,他們聽過了太多口號了。

這不是美國服裝業的第一次自救。
最早在80年代,面臨服裝進口的衝擊,一批紡織服裝企業抱團籌款,發起了一項“美國製造,自豪之選”的抗爭運動。
他們花了1億美元,又是大張旗鼓地辦美國小姐選美比賽,又是請大腕拍廣告,鋪天蓋地在電視臺投放。
創辦沃爾瑪的薩姆·沃爾頓,就是抗爭運動的支持者。
但哪怕是沃爾瑪自己,也還是被外國貨攻陷了。沃爾瑪貨架上的商品國產率,還是不可避免地從95%,跌到了15%。
就這15%,也是形式大於意義。畢竟,沃爾瑪曾作過承諾,自己每年要採購500億的國產商品,來助力振興美國製造業。
500億,正好是其總採購額的15%。
後來,沃爾瑪還和李維斯合作,嘗試為美國人生產自己的牛仔褲。但僅僅4年就幹不下去了。李維斯就關掉了他們在美國的最後一家工廠:
至此,美國150年的牛仔褲製造歷史,徹底終結。
李維斯的解釋是,行業壓力太大了。在美國,他們至少給工人付9-14刀的時薪,但GAP、guess和拉夫·勞倫這些同行,外包時薪不到1刀。
李維斯倒下後,美國服裝國產化的旗手,就換成了美國巨人。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對先進生產線的認知:
是從深圳開始的。
創始人從華爾街離職後,在美國一家體育用品企業當高管,經常往返深圳外包工廠。就在這個過程中,解鎖了鞋服生產密碼。
即便這樣,美國巨人做出第一條牛仔褲,整整用了:
十年。
包叔的好友獸爺說,我們做光刻機可能也不用這麼久吧。
現在的中國人根本無法想象,美國人想在本土生產出一件衣服有多難。從0到1建立起供應鏈體系,難如登天。
攻克牛仔褲的十年時間裡,美國巨人多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先轉向T恤、襯衫這種工藝更簡單的產品。
如果沒有拿到幾輪融資資金,他們很難靠市場存活下來。
除了十年攻克牛仔褲,美國巨人還耗費了三年生產法蘭絨襯衫。要知道,法蘭絨是美國曾經的國民服裝,但這們手藝在當地已經:
失傳了40多年。
美國的歷史才多久呀?
當美國巨人做成法蘭絨時,有記者甚至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上面說,法蘭絨不僅要讓將經線和緯線正確排列,還要調整合適的拉毛程度:
實在是太難了。
T恤、牛仔褲、連帽衫和法蘭絨襯衫,這些中國人眼中最簡單的產品,美國巨人要為此輾轉不同的代工廠。但凡出個爆品,小作坊們的縫紉機都得踩到宕機。

美國人之所以在服裝商屢屢受挫,是因為他們選擇和歷史潮流對著幹——服裝行業早就是全球化最高的行業了,而且這件事的推動者,正是美國人自己。
1962年,美國俄勒岡大學田徑隊隊員奈特,和他的教練創立了一家藍帶體育。他們最開始的業務,就是代理日本最暢銷的跑鞋鬼塚虎。
當時世界的跑鞋生產中心是在德國。但奈特意識到,比起德國,日本有更便宜的勞動力。很快,他們利用日本工廠,生產出了自己參與設計的跑鞋,以新品牌命名:
耐克。
和鬼塚虎分道揚鑣後,耐克在美國緬因州也建起了自己的工廠。但沒過幾年,耐克上市,他們就關掉了所有美國工廠,重新開始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
耐克這種全球化逐利的商業模式,也開啟了全球製造合作的新時代。
此後,高利潤、高價值的智慧財產權,與低利潤、低價值的勞動力,有了涇渭分明的分工界限。而美國吃盡了分工的優勢。
之後,美國的離岸外包興起。先是服裝、箱包、鞋,然後是鋼鐵和汽車順勢削減國內產能,紛紛在海外設立業務。在日本設廠的福特,就發現轉移陣地後,利潤率竟然是本土工廠的三倍。
到了1986年末,麻省理工學院的16位教授,專門組成了一個工業生產力委員會,嘗試為美國製造業找病因。
他們發現,美國企業追求投資的回報週期,在工程和製造方面,並不願大量投入資金和人力。
說白了全球的產業精細分工,正是美國主動選擇的結果。為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資本回報率:
勞動密集的製造環節,被他們主動優化了。
產業鏈一旦失去,幾乎就沒有重建的可能。
拿運動鞋來說,一雙鞋的背後,是皮革、塑膠、紡織、水泥、化工、造紙大量的產業協同,並且極難實現自動化。
從耐克選擇外國代工廠的那一刻開始,美國本土的製鞋生產線就全面崩潰了。
前段時間,耐克還說,即使被加徵的關稅,也不會考慮在美國建廠。一旦建廠,他們面臨的就是遠超過關稅的生產成本。
憑實力搶佔的分工優勢,怎麼可能輕易就拱手相讓。

1979年夏天,是美國製造業黃金時代的最後一刻,他們有接近2000萬產業工人。
之後,美國工業開始衰退。先是汽車工業,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第一次超過美國,那一年,美國汽車工人少了27萬人。然後是上游的鋼鐵業及鋁業……
到了1981年,美國就業人口最多的不再是製造業,而是:
公務員。
這還只是開始,2000年後,美國製造業開始加速衰退。
2000年-2010年的短短十年裡,製造業裁減了近600萬工人,三分之一的製造業勞動力失業了。
受傷最嚴重的產業帶,一個是密歇根州的汽車工業,就業人數減少了近 47%;然後是北卡羅來納州的紡織業,就業人數減少了近 44%。
流失掉的工人,有將近一半流入零售業。最典型的,是去當了:
中國製造商品的銷售員。
相比工人,做銷售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都大打折扣。
原來當工人,時薪就有25刀,還有豐厚的健康體驗和退休福利。但當銷售員,沒有福利不說,時薪也只有一半。
在特朗普的承諾里,他要恢復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振興美國製造。為此不惜動用高關稅。鐵鏽帶出身的副總統萬斯,也想努力讓家鄉煥發榮光。
但是,時代不一樣了。
1980 年的美國製造業中,需要 25 個職位才能創造 100 萬的產值。但放在當下,只需要 5 個職位。
尤其是在汽車行業,使用機器人進行點焊,成本僅為每小時 8 刀,相當於人工的三分之一。
最直白的案例,就是特朗普在2018年對進口鋼鐵徵收關稅,但美國鋼鐵廠的就業崗位始終只有14萬人左右:
幾乎沒有變化。

在過去的這麼多年裡,特朗普不是第一個想重振美國製造業的。
2007年,密歇根州發起了一項就業計劃,幫助那些失業的工人找到新工作。當時,這裡的失業率已經超過22%。
密歇根州是最典型的鏽帶地區之一,也是美國失業率最高的州。和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一樣,他們經歷製造工業由盛到衰的生命週期。
就業計劃的核心,是給失業工人再培訓。他們中的大部分,原來都在汽車製造工廠裡幹了大半輩子。
培訓的職業方向,有醫療保健,也有可再生能源。但提供的崗位,只有不到2萬個。這些崗位收到了100萬份簡歷,相當於:
每50個人搶一份工作。
再培訓的初衷,是希望用社群大學的方式,來振興美國的製造業。但有限的工作崗位是杯水車薪。
到了2010年,他們又出臺過《美國製造業振興法案》,試圖幫助美國製造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當時,做音影片安裝系統的Peerless,就應召把中國業務全都遷回了伊利諾伊州。當地政府為他們拿出了近300萬的扶持補貼,包括十年的稅收減免和培訓費用。
花了這麼多錢,當地新增了就業崗位足足有:
500個。
包叔的好友獸爺說,中國開發商做慈善都比他們效率高。
之後,就是第一次貿易戰打響。2021年年底,做五金工具的冠軍企業史丹利百得,關掉了25年的深圳工廠,搬回德克薩斯州。
但三年後,史丹利為了降本增效,關掉了另外兩家在南卡羅來納州和德克薩斯州的工廠,裁掉了近400名員工。
再接著,美國發布了晶片和科學法案。拿到了79億財政補貼的英特爾,響應號召,在亞利桑那州造起了兩座晶片工廠。
短短三年後,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工廠開始裁員。
黑格爾說,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這兩天,美國近千名經濟學家簽署了一份關稅宣言,說現在的對等關稅稅率都是錯的,關稅政策就是在自找衰退。用《大明王朝》裡小閣老的話說就是:
攪吧,攪吧,你們就攪吧!
這種場景,似曾相似。
1929年,為了試圖提振陷入困境的農業經濟,胡佛簽署了《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進口到美國的數千種商品的平均關稅:
一口氣提高50%以上。
當時,就有一千名經濟學家為此聯名上書,希望阻止高關稅法案,但被忽視了。
造汽車的福特甚至為此專門跑了一趟白宮,花了整整一個晚上,試圖說服胡佛否決法案。
後來正如專家們預料的那樣,高關稅非但沒有刺激美國經濟,反而引發了其他國家的報復性關稅浪潮。
之後,國際貿易進入冰凍期,規模暴跌超六成。一場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大蕭條”就此開始,美國的經濟也因此雪上加霜。
更不用說今天,所有產業鏈都是國際分工,想自己吃幹抹淨,不給別人留任何活路的行為,註定會自取其辱。
過去四十年,中國人已經用事實證明。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不是光刻機,不是發動機,而是襯衫和T恤。
那些不起眼的小玩意,才代表著一個國家真正的製造業水平。
來源:包郵區 作者:你包叔
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侵權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