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球唯一甲方?早就過時了,中國才是全球最大市場!

在特朗普政府對全世界發起關稅戰後,曾經有這樣一種觀點: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甲方,不能與美國正面對抗。
美國是全球唯一的甲方?
這種說法無非是認為美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購買者。
如果失去了美國市場,任何國家的經濟都發展不起來。
這種觀點不僅缺少抗爭的勇氣,而且連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清楚。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這種觀點曾經是對的,但從2010年左右開始就不準確了,在2025年更是錯得離譜。
美國早就不是全球最大市場了,更不是所謂“唯一的甲方”。
現在中國才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中國不僅在生產規模上超過了美國,而且消費市場規模也早已超過美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
1:發達國家服裝紡織品進口金額
從服裝紡織產品進口金額來看,美國確實是國際貿易中最大的進口國。
美國服裝紡織產品進口金額大幅領先其它發達國家:
2018年美國進口了1270億美元的服裝紡織產品,進口金額是第二位德國的2.4倍。
至於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每年服裝紡織產品的進口金額都只有兩三百億美元。
為什麼2000年前中國年年都要爭取美國的最惠國待遇,為什麼南海撞機後我們還要去美國進行所謂的“消氣外交”,就因為美國是中國服裝紡織產品最大的出口國。
如果美國不進口我們的服裝紡織產品,國內不知道有多少紡織企業要停產,有多少紡織工人要下崗。
2000年的美國確實是全球最大的買方,美國向哪個國家開放市場就能扶持哪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歷史上日本和韓國都極大受益於美國提供的市場。
雖然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好幾倍,但當時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太低了,市場規模遠遠無法和美國相比。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了,中國市場的總體規模開始逐步超過美國。
2010年左右開始,中國在很多領域的市場規模開始超過美國,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2:中美汽車銷量對比
20世紀初一直到2008年,美國都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汽車銷量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收入水平和人口規模,因此發達國家是汽車的主要市場。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人口規模是日本的三倍左右,比英法德三國人口總和還要多一倍,因此美國市場的汽車銷量遠遠超過其它發達國家。
2009年開始,中國的汽車銷量開始超過美國,此後與美國的銷量差距不斷擴大。
中國的人口規模是美國的4倍多,當中國人的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後,中國的汽車銷量必然超過美國。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到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比美國多了1000萬輛。
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是3144萬輛,美國汽車銷量是1595萬輛,中國的汽車銷量是美國的近兩倍。
3:全球汽車銷量前十國家
如果中國沒有發展起來,那麼美國確實一騎絕塵,妥妥的是全球汽車銷量最多的國家。
2024年除了中美之外,沒有其它國家的汽車銷量超過500萬輛——這是美國三分之一的水平。
印度和日本的汽車銷量只有400多萬輛,而德國巴西等國的汽車銷量都在300萬輛以下。
正是中國市場的崛起才改變了發達國家主導全球汽車工業和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中國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例外。
4:中美智慧手機銷量對比
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市場。
2013年到2020年,中國市場智慧手機的銷量基本是美國市場銷量的兩倍以上。
2020年中國市場智慧手機銷量是3.30億部,同期美國市場的銷量是1.26億部,中國銷量是美國的2.6倍。
美國發明瞭個人電腦(PC),美國也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市場。
美國市場的PC銷量在2000年高達1700萬臺,但是此後隨著市場的飽和不斷減少,到2020年只剩下668萬臺。
中國市場的PC銷量雖然也已經飽和,但是2020年中國市場的PC銷量仍然高達5180萬臺,是美國銷量的7.8倍。
5:中美鋼鐵水泥產量對比
其實不僅僅是工業製成品,中國基礎材料的消費量在更早時期就超過美國了。
中國的水泥產量在1980年超過美國,鋼鐵產量在1993年超過美國。
即使美國進口了部分鋼鐵水泥,但是並沒起多少作用,仍然很快就被中國超過。
歷史上美國水泥消費量最高不過1億噸多點,鋼鐵消費量也是這個水平。
中國水泥年消費量最高峰時超過20億噸,鋼鐵年消費量超過10億噸。
6:中美鋼鐵水泥累計產量對比
事實上,中國鋼鐵和水泥的累計產量也早已超過美國:
1900~2020年這120年,美國一共生產了60億噸水泥,中國從1949-2020年水泥累計產量是418億噸。
1900~2020年這120年,美國一共生產了91億噸鋼鐵;中國從1949-2020年一共生產了184億噸鋼鐵。
2001~202020年間,中國累計水泥產量是350億噸,鋼鐵累計產量是165億噸。
中國在21世紀20年間累計的鋼鐵水泥產量也遠遠超過美國。
正是因為中國生產瞭如此多的鋼鐵和水泥,中國如今的基礎設施才會遠好於美國。
寬闊的公路,四通八達的鐵路,便捷的供水供電,鱗次櫛比的高樓不是天生就有的,是要用鋼筋水泥建起來的。
中國是如何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的?
中國是何時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的?
對於不同的工業產品,中國超過美國的時間節點不同。
首先是技術相對簡單的基礎工業產品,然後再是複雜的工業產品。
7:中美髮電量對比
在基礎工業品中,最早超過美國的是水泥,然後是鋼鐵,最後才是電力。
中國水泥產量早在80年代就超過了1億噸,水泥工業也是中國最早達到世界第一的少數工業之一。
中國鋼鐵產量在1993超過美國,1996年達到全球第一。此後中國鋼鐵產量繼續增長,從1億噸增長至10億噸。
中國的發電量在2010年才超過美國,到2024年中國發電量已經是美國的兩倍有餘。
在家庭耐用消費品上,中國最早是電視機銷量超過美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就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電視生產國。
2000年左右,中國市場的手機和PC銷量開始逐步超過美國。
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美國,到2024年中國的汽車銷量也已經是美國的兩倍有餘。
8:中國汽車產量
中國產業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先是完成簡單的、技術難度相對較低產業的發展,然後完成複雜的、技術難度相對較高產業的發展。
從易到難——這才是正常的產業發展邏輯,也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
水泥的生產過程相對簡單,中國首先解決了水泥的生產規模問題,然後透過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完成了技術的趕超,最終將水泥生產規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鋼鐵工業的技術複雜度和難度要高得多,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透過技術引進解決了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
透過寶鋼二期成套裝置的製造,中國在鋼鐵工業技術上基本上完成了追趕。
至於電力工業,在建國以後就開始打基礎,從改革開放引進亞臨界火力發電技術到2005年後成功製造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更是用了近三十年才完成火力發電技術的追趕。
不論如何,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都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前提。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靠的是進口汽車嗎?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靠的是進口手機嗎?
不是的,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主要靠的是本國生產的產品,即使是外國品牌也是在中國生產的。
9:印度電子和資訊科技部長做PLI簡報
中國的產業發展經驗對其它發展中國家有何借鑑意義?
中國的產業發展歷程可以作為衡量其它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程序的標誌。
這些國家的材料工業(水泥、鋼鐵、石化)發展得如何,能不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建設的需求,滿足工業生產對材料的基本需求?
這些國家的能源工業(石油、煤炭、電力)發展得如何,能否滿足工業發展和民用消費對能源的需求?
這些國家的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得如何,能不能滿足居民出行需求和工業生產對運輸的需求?
這些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得如何,有沒有能力設計製造商用車,有沒有能力設計製造乘用車?
這些國家的電子工業發展得如何,有沒有自主電子產品品牌,有沒有製造積體電路的能力?
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端到高階,這是正常的產業發展順序。
一個國家不可能連基礎的機械產品都不會製造,卻能製造高階的消費電子產品。
對比中國的發展經驗就可以知道印度政府的發展規劃有多麼的不切實際:
印度連基礎的服裝紡織工業都沒什麼競爭力,還妄想製造積體電路和高階消費電子產品。
印度最多就是個組裝中心罷了,現實是印度現在連組裝的活都好不好。
中國手機產業曾經深陷“缺芯少屏”的痛苦,現在印度電子工業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三星蘋果富士康等企業的全力支援下,印度連手機的組裝都做不好,印度有能力製造顯示屏和晶片嗎?
印度有能力建設液晶面板生產線嗎?有能力在中國和韓國的競爭之下把液晶面板產業發展起來嗎?
10:加入WTO後中國電子產品產量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中國是如何發展電子工業的。
中國利用加入世貿組織和製造基地轉移至中國的機會,全面擴大了電子產品的製造能力。
2001年至2010年這十年裡:
中國微型計算機的產量從880萬部增長至2.46億部,筆記型電腦產量從30萬臺增長至1.88億臺;中國計算機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
中國手機產量從0.8億部增長至9.98億部,10年裡擴大了十多倍,佔全球總產量的份額也在七成以上。
中國首先學會了電子產品的組裝,然後是零部件的製造,最後才有自主手機品牌的崛起。
印度的鋼鐵和水泥產量確實也都超過了美國,但是印度鋼鐵水泥化肥等產業的發展主要靠進口技術裝置,印度本國並不掌握技術。
印度政府希望發展製造業,但是印度連最簡單的組裝工作都做不好,更不用談到產業鏈的延伸和自主品牌建設等高階的產業發展問題。
印度的這種發展模式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印度始終無法形成自己的技術,只能依託國內市場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分一點殘羹冷炙。
擁有全球最大市場有何好處?
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擁有全球最大市場有何好處?
最大單一市場的好處可太多了,不僅是對傳統行業,對新興的產業更是如此!
11: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電影工業。
在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上,不要說前20名,甚至連前100名基本都是美國拍攝的影片。
為什麼日本、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家拍不出高票房的電影?
電影票房排在前列的基本都是商業片,商業片投資規模巨大,要收回投資就必須有足夠市場規模的支援。
日本、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電影工業發展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國市場的規模不夠,因此無法拍攝商業片。
日本電影以動畫為主,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等國家只能拍一些低成本的故事片,實際上全球其它國家都是如此。
即使是講述歐洲的故事的電影如《拿破崙》,最終也只能由美國好萊塢來拍攝。
12:中美電影票房對比
美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較高的收入水平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有力支援了電影工業的發展。
美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保證了高投入的商業片靠本國市場就可以收回大部分的投資,此後在國外市場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利潤。
日本的人口不過1億多一點,英法德三國的人口都沒有達到1億,而且語言不通,因此這些國家電影的基礎市場都太小了。
13:哪吒2票房排名
美國電影工業的先天優勢曾經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是好萊塢大殺四方的實力基礎。
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提升之後,中國電影工業也獲得了這種發展優勢。
全世界為什麼只有中國和美國能夠拍商業片?因為只有中國和美國的國內市場規模足夠大,能夠僅僅憑藉國內市場支援高投資的商業片收回成本。
《哪吒2》是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排名前十、前二十的電影中唯一的非好萊塢影片,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展現巨大的潛力。
憑藉中國龐大的本土市場,未來中國還會誕生更多高票房的電影,前提是影片的質量足夠高!
14:中國汽車新勢力2024年銷量
擁有一個龐大的市場可以充分支援新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中獲得優勢。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中國誕生了全球最多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不僅一汽二汽上汽長安等這些老汽車企業建立了新能源汽車品牌,而且還有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數量眾多的汽車新勢力。
即使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最終存活下來的品牌仍不是少數。
蔚來、理想、小鵬、零跑等汽車新勢力2024年的銷量基本在30~50萬輛,這些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企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正迴圈。
15:中國高階車型的突破
這些新能源汽車品牌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就是因為中國汽車市場足夠大,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機會給這些企業試錯,並最終篩選出最強者。
中國智慧手機市場的發展過程也是如此,華為、小米、OPPOVIVO等品牌在中國市場勝出之後,最後殺向國際市場並佔領了最大的市場份額。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徑和智慧手機很相似,最終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結果也必定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智慧手機國外還有蘋果和三星兩個實力強大的對手,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外只有特斯拉一家,而且實力遠不如蘋果在智慧手機市場中的地位。
對比中國數量眾多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曾經的美日歐汽車強國誕生了哪些新能源汽車品牌?
除了美國特斯拉之外,美日歐基本沒有誕生有影響的新汽車品牌,美國少數的幾個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基本沒什麼起色。
在美國、日本和歐洲,主要是原有的老牌汽車企業在開發新能源汽車,但這些企業正如步履蹣跚的老人,研發速度實在太慢了。
其實美國也誕生了一些新的汽車品牌,到目前為止最終存活下來的只有特斯拉。
歐洲和日本都沒有誕生新汽車品牌,國內市場規模不足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國是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我們要有信心,無須妄自菲薄。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直都是我們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中國在大多數產業上都掌握了全面的技術,有能力自主發展。
中國市場已經是全球最大市場,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支援中國新興產業的發展。
特朗普對中國發起的全面關稅戰不能毀滅中國的經濟,我們會承受損失但最終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