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的關稅戰爭全面開打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對美國所有的貿易伙伴徵收所謂的“對等關稅”。
根據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美國將對所有國家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針對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
圖1:美國對等關稅

特朗普政府整出的關稅稅率分別是:
歐洲國家:對歐盟的關稅為20%,對英國的關稅為10%,對瑞士的關稅為31%;
日本和韓國:對韓國產品徵收25%關稅,對日本進口產品徵收24%關稅;
東南亞國家:對泰國的關稅為36%,對越南的關稅為46%,對柬埔寨的關稅為49%;
對中國的關稅為34%,對印度的關稅為26%。
特朗普覺得透過提高關稅可以讓製造業迴流美國,短期可以解決貿易逆差問題,長期可以解決美國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願望是美好的,實際效果如何呢?
振興製造業這麼複雜的事情,僅僅靠關稅就能解決嗎?
除了提高關稅之外,特朗普政府還有其它配套的政策措施嗎?
發展製造業需要的資金、裝置、人才、產業鏈、基礎設施等各種條件,特朗普有相對應的政策嗎?
基本都沒有!
既然都沒有,那麼振興美國製造的計劃大機率就會落空。
振興製造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複雜的配套措施,需要長期的努力。
我們透過美國核電工業的興衰歷程來看看美國是如何失去製造業的。
作為對比,中國又是如何建立起全球最先進的核電工業的。
美國和中國核電工業截然不同的發展命運告訴了我們哪些產業發展規律和教訓?
美國核電工業的輝煌和落寞
美國是全球唯一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在長崎和廣島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最終讓日本軍國主義者投降。
美國也是全球最早開發民用核技術的國家,全球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希平港核電站就是在美國建成的。
圖2:美國核電機組數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引領了全球核電工業的發展,美國核電機組的數量從1960年的3臺增長至1980年的71臺。
美國核電機組在二十年裡增加了68臺,美國新建核電機組數量佔全球的三成左右。
正是憑著如此快速的發展速度,美國成為全球核電工業規模最大的國家,美國的核電發電量規模超過蘇聯、法國、德國、日本等其它國家。
1990年,美國核電機組的數量達到最高的112臺,此後美國核電發展進入長時間的停滯。
由於長期未能建設新機組且老機組逐步退役,美國核電機組的數量不斷下降。2020年美國核電機組的數量為95臺,仍然是全球核電機組數量最多的國家。
圖3:美國核電發電量

圖4:美國核電佔全球核電的比例

1965年,美國核電發電量是38億千瓦時,佔全球核電發電量的比例是15%。
1977年,美國核電發電量增加到2641億千瓦時,佔全球核電發電量的比例增長至49.0%,這也是美國核電發電量在全球佔比最高的時期。
此後,隨著其他國家核電工業的發展,美國核電發電量在全球的比重開始下降,但美國仍然是全球核電發電量最多的國家。
2020年美國核電發電量為8315億千瓦時,在全球的佔比仍然達到30.9%。
圖5:西屋公司

作為全球最早開始發展核電,也是核電建設規模最大的國家,美國自然是核電技術最先進、核電裝備產業最強大的國家。
西屋公司就是美國先進核電技術和強大核電裝備產業的代表。
西屋公司曾是世界著名的電氣裝置製造企業,也是全球領先的核電技術服務承包商,曾經為全球近50%的商業核電站提供了核電技術。
西屋電氣在核電領域的業績無比輝煌:
西屋是壓水堆技術的代表,在1979年前負責承建了美國約50%的核電站;
西屋在海外單獨承建了31個核電站;
西屋還聯手國外企業共同設計了其他81個核電站。
但即使擁有如此輝煌的歷史,當美國核電工業衰落時,西屋公司也無法逃脫失敗的命運。
1979年三里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美國大幅縮減了核電站建設計劃,西屋電氣的核電業務開始不斷下滑。
1999年,西屋電氣將其旗下核電業務部門以123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2006年,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又以54億美元的價格再將其轉手給東芝公司。
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轉手,西屋電氣核電業務的命運卻沒有絲毫的改善,而且更大的打擊隨之而來。
圖6:美國AP1000核電專案——沃格特勒核電廠

2011年日本的福島地震讓世界核電市場再次轉冷,世界各國紛紛取消了核電建設專案,西屋電氣的核電業務再度失去市場。
最終壓垮西屋電氣的是美國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兩個三代核電專案,由於建設拖期以及成本超支嚴重,西屋電氣虧損嚴重最終不得不破產。
圖7:西屋破產

西屋電氣的AP1000是三代核電技術的重要代表,中國三代核電技術中的一條路線就是引進西屋的AP1000技術。
2012年美國批准新建了四座核電機組,採用的就是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這也是西屋電氣最有希望翻身的一次機會。
但是AP1000技術的不成熟、美國工程建設能力的衰退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孱弱導致南卡羅來納州核電專案因嚴重超支被取消,佐治亞州的兩個核電技術雖然最終建成但成本同樣嚴重超標。
佐治亞州核電專案即沃格特勒核電廠3號和4號機組,分別於2013年3月和11月啟動建設,原計劃於2016年和2017年投運,最初估計造價約140億美元。
實際上作為美國21世紀首臺投運的新建核電機組,沃格特勒核電廠3號機組在2023年才正式商用,4號機組在2024年才投入商用。
最終這兩臺機組的實際造價超過了300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最昂貴的能源專案之一。
高昂的建設成本徹底堵死了美國核電的發展前景,西屋公司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但是在中國,西屋公司的三代核電技術卻在中國繼續得到發展,中國不僅用西屋AP1000的技術建設了多座核電站,而且在AP1000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研製了CAP1400技術等三代核電技術。
為什麼美國的核電工業已經失去了未來而中國卻能繼續發展呢?
甚至是同樣的核電技術,在中國都能比美國發展得更好?
產業發展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
中國核電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圖8:2004年前中國執行的核電站


中國核電的發展比西方發達國家要晚很多。
中國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是秦山核電站,1991年才成功併網發電,中國核電自此實現“零的突破”。
秦山核電站一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
中國在核電發展的策略上一直採取國內自主研發和引進國外先進核電技術並行的方針。
大亞灣核電站和秦山核電站是在同一時期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的裝置完全是進口,且總體設計也是國外企業負責。
嶺澳核電站是中國核電技術引進的延續,嶺澳核電站的土建設計由國內完全,裝置供應全部由國外供應,僅少部分裝置由國外企業分包給國內企業製造。
既堅持獨立自主,同時也並不拒絕學習西方先進的核電技術,在國家投資有限的條件下最大程度保證了核電技術的提升。
依託秦山核電站一期(“728”工程),中國的核電裝備製造業掌握了30萬千瓦等級核電站的全部設計和裝置製造能力,併成功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成套裝置。
依託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國產化的核電裝置從30萬千瓦等級跨上了60萬千瓦等級。
依託嶺澳核電站一期工程,我國企業完成了首臺國產100萬千瓦等級核島主裝置的研製。
中國的核電技術正是這樣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雖然我們與國外先進技術仍然有差距,在當時仍然需要從國外引進技術,但是我們自己的技術能力在引進的過程中得到了培育,技術研發能力也得到了不斷的鍛鍊和提升。
圖9:引進西屋三代核電技術

中國核電工業的快速發展是在三代核電技術成熟以後。
2004年中國進行了三代核電技術的招標,最終和西屋公司達成協議引進了AP1000的技術。
美國西屋公司成功開發了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技術方案已經透過美國核安全部門的嚴格稽核,但沒有在美國投入商用,還不能算成熟的技術。
在與西屋電氣的合作協議中,中方堅持建設4臺AP1000機組的依託專案不採用交鑰匙方式——即不由西屋提供全部裝置,中方要廣泛參與電站設計、裝置製造、建設和除錯。
在裝置供應方面,中方只採購兩套主裝置,其餘兩套由中方按美方轉讓的技術在中國製造,美方提供技術支援。
我方堅持在合同中寫明中方在AP1000基礎上做出重大改進和再開發的堆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中國的CAP1400三代核電技術就是在AP1000 上的進一步發展。
圖10:國和一號

2009年12月,AP1000技術的兩個依託專案——浙江三門核電站和山東海陽核電站各2臺機組相繼開工,AP1000三代核電技術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透過核電重大專項及AP1000依託專案的建設,我國形成了國產化CAP1000的設計建造能力,並在此技術上開發出功率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CAP1400,即“國和一號”。
“國和一號”是中國在引進、消化、吸收AP1000非能動技術的基礎上,透過再創新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
“國和一號”單機組輸出功率約150萬千瓦,年發電量可以滿足超過2200萬居民的年用電需求。
“國和一號”示範工程一期兩臺機組建在山東省威海市榮成石島灣核電站。
圖11: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是中國的第二條三代核電技術路線。
華龍一號的技術來源有兩個:中國核工業集團的ACP1000和中廣核的ACPR1000+,是中國兩家核電集團獨立開發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
中核集團在秦山核電站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基礎上開發了國產百萬千瓦級壓水堆,在三代核電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開發了ACP1000。
CRP1000堆型是中國廣核集團推出的中國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方案,在此基礎上結合“非能動”的安全理念進一步開發了ACPR1000+。
2013年國家能源局要求將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的技術進行融合,以此促進我國三代自主核電技術的標準化生產,結束混亂的核電局面,減少資源浪費。
2014年 “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透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核安全域性聯合組織的專家評審,2023年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6號機組正式透過竣工驗收。
中國三代核電技術的發展遠遠超出了國家2003年的規劃設想。
原本國家規劃的三代核電技術是從西屋公司引進的AP1000以及後續開發的AP1400,併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工作。
現在不僅AP1000和AP1400達到了當初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的目標,而且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還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
圖12:中國核電裝機容量

在三代核電技術成熟之後,中國核電工業迎來快速發展,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在2010年後顯著加快!
2020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增長至4986萬千瓦,佔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3%;中國的核電發電量是3663億千瓦時,佔全國總髮電量的4.9%,佔全球核電總髮電量的13.6%。
2020年,中國的核電發電量已經超過了法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核電國。美國的核電發電量為8315億千瓦時,是中國核電發電量的兩倍多。
2023年,中國的核電裝機容量進一步增長5691萬千瓦,核電發電量增長至4347億千瓦時。
圖13:中國核電在建機組

中國核電工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先進,經過一步步的追趕最終實現了技術的趕超。
中國核電工業的追趕是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透過長期的努力才實現的:既有自主研發也有技術引進,最終完成了技術的趕超。
在國內龐大市場需求的支援下逐步,我國形成先進核電裝備的製造能力,目前是全球核電技術最先進、核電工業發展最快的國家。
但即使擁有如此優越的內外發展環境,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完全正確,中國還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攻克了三代核電技術,完成了技術的追趕。
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學習中國引進技術、掌握技術的發展策略?
因為掌握技術的門檻是極高的,全球只有屈指可數的極少數國家有能力掌握技術,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對比,另一個發展中大國印度就沒有能力掌握技術,至今大多數產業技術仍然依靠引進。
技術的追趕和產業的發展都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使是正確的產業政策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其它條件的配合。
美國要振興製造業,有如此長(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條件嗎,有上下游產業的全力配合嗎?
這些條件是關稅戰能夠解決的嗎?
美國失去的製造業還能迴流嗎?
圖14:華龍一號驗收

美國的核電裝備產業為何會衰落?
雖然美國的核電技術領先,但是美國本土需求消失了三十年,美國空有技術和人才卻無力維持產業的發展,最後失去了技術和生產能力。
任何產業的技術和人才都是有保質期的,只有產業健康發展才能保持住技術和人才。
當產業失去需求時,企業必然無法維持生存,技術和人才必定會逐步流失,直至完全喪失。
西屋電氣的命運就是美國核電工業衰落的縮影。
技術並不是靜止的、固定不變的、可以一直擁有的東西。
技術需要依附的主體——企業,技術的獲得、保持和發展都需要條件,需要企業能夠持續健康的經營下去。
中美核工業發展的對比說明了一個國家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能夠一直保持技術領先,當失去技術所依附的企業時,技術將不復存在。
中國核電工業的崛起,是因為有黨的領導、有正確的發展策略、有幾十年的堅持、有全國的齊心協力,最終完成了技術追趕。
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完整的外部環境,產業能夠實現健康的迴圈;如果要進行技術追趕,那麼需要的條件更多,時間更長,代價也更高。
中國核電工業的發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90年代至今,美國經歷了持續三十多年的去工業化,失去了大量的產業工人和生產能力。
美國資本家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將產能轉移至東亞等低成本地區,結果必然是本國製造能力和人才的流失,而且這種流失是不可逆的。
現在美國希望重新發展製造業,即使資金、技術、裝置和供應鏈都不成問題,到哪裡去找合格的產業工人?
在金融資本的侵蝕之下,美國早已失去了發展製造業的土壤:基礎設施、技術工人、上下游產業鏈以及教育體系都殘破不堪,這樣的條件如何能夠重振製造業?
以美國目前仍然領先的航空製造業為例,波音公司的飛機由於質量問題導致事故頻發,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合格的工人。
既然連能夠提供高收入的波音公司都如此不堪,那麼其它收入不如波音的製造業如何才能招到合格的產業工人?
臺積電在美國建設的晶片製造廠需要從臺灣調集大量的技術人員,美國3億多人口為何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工程師呢?
實際上美國在大多數產業上早就失去了技術領先優勢,更不用說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了。
美國唯一還擁有技術領先優勢和發展主導權的產業是半導體產業,美國企業至今仍然佔據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僅是計算機CPU、圖形處理晶片、基帶晶片等核心晶片仍被美國壟斷,設計和製造晶片的裝備、材料也被美國壟斷。
但即使是半導體產業,美國的主導權也在不斷流失:儲存晶片的最大製造企業是韓國企業,製程最先進的晶片代工企業是臺積電,最先進的光刻機是歐洲荷蘭生產的。
圖15:辦好自己的事

美國曾經希望利用是絕對的技術優勢打壓中國晶片企業,禁止任何含有美國技術的裝置和產品出口到中國。
即使是如此嚴厲的制裁也未能中斷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還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半導體產業是美國最後一個優勢產業,當半導體產業的優勢也喪失時,美國製造業將更加衰敗。
美國製造業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憑關稅是無法讓製造業迴流美國的。
特朗普的全面關稅戰只會讓全球貿易一地雞毛,最終美國人支付更高的成本。
美國要重振製造業首先要改變的是分配體系,金融資本不能切走太大塊的蛋糕,要把蛋糕留給產業工人。
除此之外,美國還需要重建能夠培養合格技術工人的教育體系,重建基礎設施,重新建立產業鏈等等。
這些美國能做到嗎,美國上下有共識嗎,這些能在特朗普短短的4年任期內完成嗎?
既然都沒有,那麼製造業迴流美國就是空談。
特朗普的關稅戰不僅不能重振美國製造業,更像是在美國國運走下坡路時多踩一腳油門!
經過特朗普的一番折騰,美國失去了民主自由的光環,失去了意識形態的輿論高地,失去了死心塌地的盟友。
特朗普的關稅戰最終只會加快美國霸權崩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