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GPU,估值350億美元衝刺IPO!財務定時炸彈,GenAI不祥之兆


新智元報道  

編輯:KingHZ
【新智元導讀】有25萬塊GPU的CoreWeave,已提交上市檔案,計劃IPO。雖然有英偉達等支援,但CoreWeave估值350億美元,並不被媒體看好。而科技媒體初創Edward Zitron,更是直言CoreWeave財務糟糕,就是定時炸彈,而GenAI炒作泡沫即將破裂!
美國雲服務公司CoreWeave,已提交上市檔案,即將IPO。
這是美國近期首個有意義的科技IPO,也是直接與AI熱潮相關的IPO。
CoreWeave雖然有25萬GPU,卻頻頻受到質疑。
記者Erikvan Klinken認為:「圍繞CoreWeave,已經形成一場暴風」。
Brett Schafer認為即便有英偉達支援,也不建議購入Coreweave的IPO股票,應該觀察事態發展,而不是盲目跟風炒作。
科技媒體初創Edward Zitron,認為CoreWeave是AI炒作泡沫中的「定時炸彈」。
他表示活了這麼久,很少見到像CoreWeave這樣爛透了的公司——它自稱是「AI雲提供商」,實際上就是出租GPU算力。
CoreWeave原本計劃上週上市,初始估值為350億美元,Edward認為它是GenAI炒作泡沫中「無疑最大的IPO」。
這周,CoreWeave似乎被推遲上市,Edward Zitron認為是GenAI的「不祥之兆」。
為了上市IPO,CoreWeave向SEC提交了Form S-1登記報告。
Edward Zitron詳細分析了S-1報告,解釋了為什麼說CoreWeave糟糕透頂,是定時炸彈,以及為什麼說CoreWeave是GenAI行業不祥之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及美國法律,要求S-1報告必須完全坦誠。
這幾乎是對計劃上市公司公司的「嚴刑拷問」:
他們必須向能上網的使用者揭露所有骯髒的秘密,從而確保在第一天買入該公司的股民,能夠做出理智的決定。
Edward耗時數日,研讀了CoreWeave的S-1檔案,那他的結論可信嗎?
Edward Zitron
「WeWork敗局」或再次上演
Edward認為CoreWeave將重蹈「WeWork」覆轍。
在WeWork的案例中,S-1檔案披露了毀滅性的資訊:
它揭示了公司不斷增加的虧損、債務負擔以及驚人的現金消耗,並引發了對公司可持續性的質疑 ——
儘管從未實現盈利,該公司卻為了追求增長簽署了數百份昂貴的長期租約
在短短幾周內,WeWork取消了IPO,其執行長兼創始人Adam Neumann也離開了公司。
WeWork後來借殼SPAC上市,2023年申請了破產保護,2024年變為小公司,並且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
CoreWeav拿到了幾乎與WeWork相同的劇本。
S-1檔案連結: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769628/000119312525044231/d899798ds1.htm
CoreWeave的S-1檔案似乎註定了要崩潰的結局:超過60%的收入依賴單一大客——微軟。
《金融時報》報道稱,微軟已終止了與CoreWeave的部分協議。
CoreWeave反駁了這一報道,但時機微妙,讓人生疑。
CoreWeave揹負著80億美元的債務,而這些債務可能無法償還。
這還不包括資產負債表上其他負債,例如各種硬體和資料中心設施的租賃協議。
更糟糕的是,儘管在2024財年實現了19億美元的收入,但該公司在2024年虧損了8.63億美元
CoreWeave把未來都押注在可能無法實現的「爆炸性增長」上。
而即使這種增長真的實現,也需要鉅額資金。

囤25萬GPU,約0盈利

在Edward看來,CoreWeave是所謂AI革命的一種象徵。
該公司的核心業務涉及銷售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或缺的「燃料」
—— 提供最新(且最強)的GPU及執行所需的基礎設施。
這得益於其與英偉達(NVIDIA)的密切關係(以及英偉達的投資),這使得CoreWeave能夠優先獲得英偉達的晶片。
它是「首個向公眾提供基於NVIDIA GB200 NVL72例項的雲服務提供商」,並且是「首批部署NVIDIA H100、H200和GH200高效能基礎設施的雲服務提供商之一」。
2月4日,CoreWeave成為首家推出基於NVIDIA GB200 NVL72的例項的雲服務提供商
CoreWeave共有32個數據中心,擁有超過25萬個NVIDIA GPU,並得到超過260MW的電力支援。
儘管是一家鮮為人知的公司,CoreWeave能與許多知名的科技巨頭並論:
微軟:

在2024年買了

48.5萬

塊GPU,並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多達

180萬

塊GPU

Meta:

可能擁有大約

60萬

塊GPU

亞馬遜:

擁有

數十萬

塊GPU

簡而言之,CoreWeave的地位,至少可以與上述科技巨頭匹敵。
為觀察這些AI巨頭實際盈利(或虧損)情況,CoreWeave提供了一個既引人入勝又令人不安的視窗。
而答案是「幾乎沒有盈利」
此外,CoreWeave的基本財務狀況極不穩定,接下來的六個月如何度過難以想象。
CoreWeave的創始人,以前是華爾街金融精英,已經在IPO前套現了近5億美元。
儘管他們僅保留了公司30%的所有權,卻掌握了82%的投票權。
因此,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操控這艘漏洞百出、粗製濫造的大船,哪怕這樣做會把CoreWeave推向深淵。
這聽起來很熟悉,與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安排幾乎如出一轍:
扎克伯格儘管只持有公司少量股權(約13%),但他擁有多數投票權。
同時還擔任Facebook董事會主席,確保他的CEO地位永遠不會受到挑戰,無論股東施加多大壓力。
CoreWeave持續渴求更多資金,其S-1檔案將獲取新資金的潛在困難列為風險因素之一。
該公司計劃在IPO中籌集約40億美元,這些資金預計將用於償還債務、推動未來擴張以及支援日常運營。
然而,接下來的詳細分析,證明40億美元對CoreWeave來說遠遠不夠。
既是定時炸彈,也是GenAI不祥之兆
CoreWeave的財務糟糕透頂,總結如下:
  • CoreWeave每年利息支付可能膨脹至20億+美元的,而且過去共收入20億美元,卻虧損了8.63億美元
    • 收入62%來自微軟,而微軟已大幅縮減資料中心建設,並可能取消了一些CoreWeave的合同,儘管CoreWeave否認這一點。
  • CoreWeave的擴張對其未來收入和增長至關重要,但這需要它投資數百億美元,而它目前並沒有資金
  • CoreWeave的資料中心擴張依賴於主業為比特幣挖礦的Core Scientific公司,而這家公司目前似乎沒有任何HPC容量,卻計劃建設超過1吉瓦的容量,儘管它似乎尚未建成任何相關設施。
    • 將挖礦資料中心轉換為HPC資料中心,實際上需要從零開始。將礦機重新用於AI,並沒有簡單或合理的方法。
即便CoreWeave成功進行IPO——可能到本月末——籌集約40億美元,也只能提供一年的運營資金。
到2025年10月,它將面臨每季度超過5億美元的貸款還款,同時還要試圖擴大一項似乎沒有盈利路徑的業務。

GenAI不是新的「汽車工業」

CoreWeave的財務健康狀況和收入狀況表明,為生成式AI提供服務要麼沒有需求,要麼沒有利潤。
這家公司——被稱為生成式AI熱潮的支柱,也是英偉達GPU的最大持有者之一。
CoreWeave與英偉達的關係似乎比Meta或微軟更緊密,因為它能提前獲得英偉達的最新硬體——似乎無法在超大規模客戶之外為其業務獲得有意義的收入。
雖然它可能向普通公司出售按小時計算的服務,但很明顯,這個市場的收入規模並不大。
如果說AI在美國是淘金熱,那英偉達是賣鎬的,CoreWeave就是賣鏟子的,但CoreWeave挖出來的似乎主要是土。
如果GenAI是一個有意義的朝陽行業,CoreWeave應該會賺得盆滿缽滿,就像汽車工業催生了約翰·D·洛克菲勒和亨利·弗拉格勒等一代石油大亨一樣。
約翰·D·洛克菲勒
亨利·弗拉格勒
然而,除了微軟之外,它似乎甚至無法從AI算力中賺取10億美元的收入。
此外,目前尚不清楚CoreWeave究竟打算如何擴張。

行業定時炸彈

Core Scientific是一家不靠譜的小公司,還沒建成過一個HPC資料中心,卻需要為CoreWeave的擴張墊付資金,並希望最後能報銷墊付的資金
建設資料中心並不容易,而Core Scientific之前作為比特幣挖礦公司的經驗,並不一定適用,因為執行GPU超級叢集所需的伺服器架構與之大不相同。
CoreWeave本應是GenAI的積極訊號,或者至少能讓AI支持者讓反對者閉嘴。
如果GenAI有如此巨大的需求,CoreWeave的收入應該會多得多,客戶群也會更加多樣化。
而目前看來,CoreWeave幾乎沒有盈利,而且收入嚴重依賴微軟。
而且,它不需要以高利貸級別的利率,借入超過其收入五倍的貸款
實際上,這家公司表現糟糕,並將向市場展示GenAI領域所剩無幾的資金或增長空間。
英偉達驚人的GPU銷售額被誤認為是生成式AI的成功,而不是一種絕望的跡象,也不是科技巨頭盲目跟風的訊號。
事實上,證據在於這些GPU的使用情況,而CoreWeave提供了透明且可怕的例證,表明生成式AI缺乏真正的興奮點或實際使用場景。
Edward認為除了OpenAI之外,GenAI行業的規模非常小,而CoreWeave只是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點。
根據CoreWeave收入,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谷歌雲或微軟Azure究竟能賺多少錢?
根據報道,OpenAI每年花費約20億美元用於模型推理,另外花費30億美元用於模型訓練,並以正常成本約25%的折扣價向微軟支付費用。
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考慮到ChatGPT比其他所有生成式AI公司都更受歡迎和規模也更大,任何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每年透過銷售AI算力賺取的收入,怎麼可能超過30億或40億美元?

GenAI行業的不祥之兆

即使不承認GenAI在當前的泡沫之外還有未來,也不得不質疑,隨著更高效的新模型的出現,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的鉅額投資是否還有很大的空間。
不僅僅是是DeepSeek,谷歌最新的Gemma 3模型的最大版本可以在單個H100 GPU上執行。
據CEO劈材稱,其所需的計算能力僅為類似模型的1/10。
這些數字還表明,OpenAI可能對其服務的收費遠遠低於應有的水平。
如果CoreWeave為360兆瓦的電力(粗略計算)提供服務——這是其「收入成本」,且該金額僅包括租賃、電力和人員成本——花費了4.93億美元。
而微軟的7.5吉瓦電力中,假設70%用於OpenAI的計算,那麼微軟的成本可能超過70億美元。
眾所周知,OpenAI的成本已經侵蝕了微軟的利潤
再次強調,這些都是估算,因為不知道微軟的確切成本。
但有理由相信,它與CoreWeave簽訂的計算合同可能是為了促進OpenAI的增長,這一點進一步得到了The Information的AI資料中心資料庫的證實。
該資料庫報告稱,即將在德克薩斯州丹頓市建設的資料中心是「微軟租用給OpenAI使用的」。
在2025年2月26日,CorScientific宣佈與CoreWeave合作,擴大其在德克薩斯州丹頓市的關係。
目前尚不清楚這個資料中心將如何建成,或者考慮到OpenAI在德州阿比林市建設「星際之門」(Stargate)資料中心的計劃以及與微軟關係的普遍降溫,OpenAI是否會實際使用它。
此外,微軟與CoreWeave的不確定規模的合同取消與其自身從資料中心建設中的撤退相吻合。
這與微軟解除OpenAI作為其獨家雲計算提供商的關係相吻合,而這也與OpenAI計劃建設數千兆瓦自有容量的計劃相吻合。
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說得通的?
雖然只能假設,但Edward認為這一舉動是微軟想與OpenAI脫鉤,放棄獨家關係,並取消自身的容量擴充套件以及與CoreWeave的合同。
據《金融時報》報道,微軟以「交付問題和錯過截止日期」作為理由,這似乎有道理。
因為CoreWeave的基礎設施合夥人,似乎並不具備建設資料中心容量的專業知識,至少Edward難以找到它實際的雲計算容量。
去年有報道稱,OpenAI對微軟未能足夠快地提供伺服器感到沮喪,之後微軟允許OpenAI尋找其他計算合作伙伴。
這反過來導致OpenAI與甲骨文和軟銀合作,構建未來的計算基礎設施。
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微軟決定(或已經在進行中)大幅減少未來的資料中心容量,而此時OpenAI的最新模型需要將數十萬個GPU上線。
即使不同意Edward的論點,微軟將如何進一步支援OpenAI的增長?
OpenAI的最新模型o-3和GPT 4.5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計算資源。
取消超過1吉瓦的計劃容量,究竟如何說得通?
這根本就說不通。
Edward暗示道:「我們即將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初創公司,絕望時會做什麼。」
問題1:GenAI的不祥之兆
要正確理解CoreWeave,必須看看它的起源故事。
CoreWeave,成立於2017年,之前是一家「挖礦」公司。
三位前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和交易員Michael Intrator、Brian Venturo和Brannin McBee共同創立了CoreWeave。
之前,他們專注於天然氣和其他能源投資。
2019年,他們改了公司名稱,併購買了數萬塊GPU,把GPU出租給(當時)使用它們進行3D建模和資料分析等用途的少數公司。
這是一門規模小得多的生意,資本密集程度也低得多,在2022年CoreWeave 的收入為1200萬美元,虧損3100萬美元。
聯合創始人尋找更穩定的計算能力應用領域,並在ChatGPT時代之前就看到了AI領域的機遇。
當2022年底ChatGPT的釋出,CoreWeave再次轉型,這一次轉向為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提供計算能力。
CoreWeave成為了《WIRED》雜誌所稱的「人工智慧熱潮的數十億美元支柱」,這一評論可能會讓人覺得CoreWeave比實際情況要成功得多。

兩大客戶佔收入的77%

據報道,英偉達持有CoreWeave公司5%的股份。
憑此關係,CoreWeave透過與英偉達(NVIDIA)的關係獲得了大量GPU,並透過按小時出租這些GPU來賺錢。
其競爭對手包括Lambda等公司,以及亞馬遜、谷歌等超大規模公司——信不信由你,甚至還有微軟,所有這些公司都提供相同的服務。
Lambda自稱是訓練、微調和推理AI模型的1號GPU雲平臺
CoreWeave的客戶包括AI初創公司Cohere、Meta、英偉達、IBM和微軟,其中微軟是其最大的客戶,佔2024財年總收入的62%。
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得高度依賴單一客戶生存。
相比之下,2022年其最大客戶僅佔其收入的16%,這表明當時的收入基礎更加多元化且健康。
3月10日,OpenAI宣佈完成與CoreWeave價值119億美元的交易,將從該公司採購AI計算資源。同時OpenAI以3.5億美元入股該業務。
儘管CoreWeave表示,如果OpenAI開始將工作負載轉移到其伺服器上,其對微軟的依賴將減少至收入的50%。
但目前的現實仍未改變。
總的來說,CoreWeave依賴於少數幾個大額支出的「鯨魚」客戶來維持運營。
根據S-1檔案,CoreWeave收入的77%來自其兩大客戶,其中後者的身份未公開,檔案中僅稱為「客戶C」。
然而,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可以合理推測這是英偉達。
在2023年,英偉達同意在四年內花費13億美元「從CoreWeave租用自己的晶片」。
一旦剔除這兩份大合同,CoreWeave在2024年僅實現了4.4億美元的收入。
這些數字讓Edward深感擔憂,原因如下:
  1. CoreWeave是除超大規模公司外,雲領域最大的GPU持有者之一,甚至可能是最大的。
  2. CoreWeave銷售的不僅是GPU本身,還包括生成式AI中最「有價值」的服務——計算資源。
  3. 因此,作為一傢俱有超大規模公司規模的獨立企業,CoreWeave反映了市場對生成式AI服務的需求。
  4. CoreWeave的收入,除去大合同外,約為4.4億美元,加上這些合同則為19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CoreWeave在服務這些合同的過程中虧損了8.63億美元。
  5. 這些數字暗示了以下一種或多種可能性:
    • CoreWeave的商業模式無法產生足夠的收入來覆蓋其成本。
    • 除了為超大規模公司提供輔助計算能力外,CoreWeave缺乏基本穩健或可擴充套件的商業模式。
    • 市場對GenAI計算資源的需求嚴重不足。
簡而言之,CoreWeave的生存與GenAI行業緊密相連,奉行大規模、高收入且極度依賴計算資源理念。

CoreWeave未來堪憂

CoreWeave的未來依賴於一個尚未展現出任何有意義的產品市場契合度的行業。
該行業需要大幅增長,使得計算公司轉變為類似石油公司的角色。
而此時微軟——最大的GPU計算資源提供商,也是計劃資本支出最高的超大規模公司——已經削減了超過1吉瓦的計算能力,並(據報道)終止了與CoreWeave的部分合同。
根據CoreWeave的S-1檔案,其三大客戶在2024財年期間增加了約78億美元的承諾支出,相當於初始合同價值的四倍。
需要明確的是,這反映的是未來的支出承諾,而非實際從這些公司提供服務中實現的收入。
雖然這看起來像是好訊息,但這幾乎是從三個客戶獲得的當前收入的四倍。
而且正如微軟在其他計算合同中所證明的那樣,大客戶可以隨意取消合同。
簡而言之,這種對少數超大規模公司的依賴代表了一種根本性的——可能是致命的——脆弱性。
CoreWeave的服務並未帶來有意義的需求或收入。
4.4億美元中部分收入可能來自其他超大規模公司,儘管它們的支出不及微軟。
這是一個可悲的數字。
這表明要麼沒有足夠多的人想使用CoreWeave的服務,要麼這些服務本身並不那麼有利可圖,很可能是因為全力執行數十萬個GPU的成本高得驚人。
無論原因如何,這家銷售所謂AI革命「燃料」的公司正在為此虧損數億美元。
更糟糕的是,CoreWeave完全依賴其最大的客戶,以至於沒有它們,整個業務將崩潰……
坦率地說,鑑於其財務狀況的不穩定性,即使有這些客戶,也可能崩潰。
這是因為服務這些收入的成本也高得驚人。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資料,CoreWeave在2024年花費了超過85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而為這些支出提供資金需要CoreWeave承擔鉅額債務,以至於目前尚不清楚這家企業如何生存。
問題2:致命的債務
接下來的內容會有些複雜。
簡而言之,CoreWeave的運營要求其幾乎處於持續的資本支出狀態,既要建設服務客戶所需的資料中心,又要購買大量電力,還要獲取執行AI工作負載所需的專用GPU。

GPU算力貸款

CoreWeave已透過股權融資(出售公司股票)和債務融資(貸款)籌集了總計145億美元的資金。
其中許多貸款不是以貨幣或房地產為抵押,而是以「公司的財產、裝置和其他資產」為抵押,包括用於支援其運營的GPU的價值。
這是新型的資產支援貸款模式,專門為CoreWeave、Crusoe和Lambda等計算資源銷售商建立,類似於抵押貸款以房產價值為擔保。
問題是,GPU是貶值資產,這最終會為這些公司帶來麻煩。
隨著新晶片和新制造工藝的出現,它們最終會過時。
在持續、密集的使用下,它們會磨損並失效,因此需要更換。正如本文後面提到的,隨著這些資產貶值,CoreWeave被迫增加每月還款,因為抵押品(推測)已不足以償還未償債務。
就CoreWeave而言,其籌集的大部分資金來自債務,其中大部分來自兩項延遲提取定期貸款(DDTL)。
這通常意味著,雖然你可以獲得一定金額的資金,但這些資金只會按預定義的分期付款方式發放。這些分期付款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或公司達到某個里程碑時發放。
DDTL與個人貸款不同,個人貸款通常是預先獲得現金並立即開始還款。
每筆DDTL貸款的合同都是量身定製的,反映了企業的需求(和風險)。

1號致命貸款

這些貸款的條款可能因其抵押品和相關公司的收入而有很大差異。
以下所有數字均基於相關貸款條款的估算,並未嘗試計入實際利息成本。
在大多數情況下,Edward已經計算了貸款的條款和還款計劃,並給出了CoreWeave將欠款的最低金額。
為了便於理解,下文將只關注這些貸款,因為Edward認為它們本身就足以可能摧毀CoreWeave。
問題貸款1號:DDTL 1.0

規模:

23億美元

(截至S-1提交時已全額提取)

2024年年利率:

14.11%

利息:每年支付

至少8.92億

美元

這筆貸款的實際年利率略高於14%,2024年平均為14.11%,2023年為14.12%。
根據修訂後的S-1檔案,自貸款開始以來,CoreWeave已支付了2.88億美元的本金和2.55億美元的利息。
作為貸款的抵押品H100晶片,隨著時間在自然貶值,而且出租價格也在跳水。
DDTL 1.0還規定了流動性要求。

2號致命貸款

CoreWeave最大的貸款,由黑石集團與Magnetar Capital牽頭。

問題貸款2號:DDTL 2.0

年利率:

至少10.53%

每年利息:

支付

至少

7.6億

美元

76億美元(已提取38億美元,剩餘38億美元)
2025年6月前(可延三月),CoreWeave能提取高達76億美元,還需付預付、結清、年費等多項費用。
DDTL 2.0還會依信用評級上調利率,範圍5%-12%。已有的10.53%利率並非最高。
這些嚴苛條款,顯示黑石和Magnetar不看好CoreWeave,想在其失敗時榨取價值。S-1檔案顯示,實際借款平均利率10.53%,還可能上升。
若動用剩餘38億貸款,費用可能翻倍至15.2億美元/年(不含應計利息)。鑑於其激進資本支出,這很可能發生。
DDTL 2.0規定,CoreWeave若籌其他債務,必須用於償還當前債務。
這就有問題了:若用未來債務還DDTL 2.0,怎麼付DDTL 1.0的鉅額尾款
S-1招股書稱,為履行與OpenAI的119億協議,CoreWeave需額外融資。
在遵守DDTL 2.0條款下,它要如何做到?
S-1檔案顯示,CoreWeave建立「特殊目的實體」,透過舉債為OpenAI協議義務籌資。
問題3:CoreWeave資金不夠
這一切可能看起來有些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
CoreWeave在2024年的收入略低於20億美元,但最終卻虧損了8.63億美元。
實際上,CoreWeave每賺1美元,就要花費1.43美元。
到2025年1月,CoreWeave在DDTL 1.0下的義務可能會達到每年10億美元,甚至更多。
從2025年10月開始,它將需要開始償還DDTL 2.0貸款,這些還款將取決於它是否從貸款中提取更多資金,以及其利率是否根據其風險評級上升或下降。
無論如何,不難想象一種情況,即其債務還款超過其2024年的全部收入。
此外,CoreWeave還做出了許多承諾,比如:
計劃投資超過10億美元將新澤西州的一棟實驗室大樓改造成資料中心;
與Blue Owl、Chirisa和PowerHouse合作,參與一項價值50億美元的專案;
承諾在英國的資料中心投資超過10億英鎊;
承諾在歐洲的資料中心額外投資22億美元;
承諾在弗吉尼亞州投資6億美元建設資料中心專案。
據稱還與Core Scientific達成協議,計劃在「Core Scientific的六個站點建設約500兆瓦的關鍵IT負載」。
該協議「在12年合同期內將潛在累計收入提高到87億美元」。
簡而言之,CoreWeave已經承諾了數十億美元的資料中心建設專案,而貸款才是它支付這些費用的唯一方式。
就目前而言,它的收入似乎無法支撐這些貸款。
CoreWeave花費了約28.6億美元,卻只創造了略低於2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15億美元用於運營基礎設施和擴充套件業務,其餘部分則用於支付數億美元的利息和相關費用。
這些數字似乎並未包括資本支出,而CoreWeave自己也承認,其獲得的鉅額貸款是繼續資助這些支出的必要條件。
更糟糕的是,NextPlatform估計,CoreWeave花費了約150億美元,將其價值75億美元的GPU轉化為約360兆瓦的運營計算能力。
根據其S-1檔案,CoreWeave已經簽訂了約1.3吉瓦的容量合同,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逐步推出。
基於NextPlatform的計算,CoreWeave將需要花費超過390億美元來建設其合同規定的計算能力。
合理推測,CoreWeave目前沒有能力覆蓋其當前的承諾。
CoreWeave擁有約13億美元銀行存款,超過46億美元可提取債務,而無法在不償還債務的情況下籌集更多資金。
它究竟如何繼續開展業務?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說明一下「合同電力」的含義。
「合同電力」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已經存在。
「合同電力」是一份合同,規定「你將提供這麼多計算能力」。這一術語被故意用來模糊公司實際擁有的計算能力。
截至Edward撰寫本文時,CoreWeave擁有「超過360兆瓦」的活躍電力和「約1.3吉瓦的總合同電力」。
這意味著CoreWeave已經承諾建設這麼多。
這些數字很快就會變得有用。
問題4:合作伙伴Core Scientific不靠譜
2017年,成立了一家公司,目標是開採比特幣等數字資產以產生收入,並對外提供挖礦服務。幾年後,它轉向為生成式人工智慧提供計算能力。
令人困惑的是,這家公司並不是CoreWeave,而是Core Scientific——
一家完全不同的公司,於2022年透過一場災難性的SPAC合併上市,同年晚些時候申請了破產保護。
2024年1月,它擺脫了破產法庭,削減了4億美元的債務,並重組債務,再次重返公開市場,在納斯達克交易。

Core Scientific沒HPC經驗

2024年6月,CoreWeave主動提出收購Core Scientific,但被拒絕(在宣佈與CoreWeave簽訂為期12年的200兆瓦計算服務協議三天後)。
隨後,2024年8月,雙方簽署了現有12年協議的延期協議,據CNBC報道,該協議將提供「額外的112兆瓦計算基礎設施以支援CoreWeave的運營」。
據CNBC稱,這一容量將在「2026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並將涉及重新利用現有的加密貨幣挖礦硬體。
以下是CNBC關於這一過程難度的引述:
在5月的一份報告中,Needham分析師寫道,「挖礦」公司目前擁有的幾乎所有基礎設施「都需要推倒重建,以適應高效能計算(HPC)」。
現在一切都能說的通了:Core Scientific不靠譜。
根據執行長Adam Sullivan的說法,截至目前,Core Scientific擁有「最大的比特幣挖礦基礎設施運營規模」。
根據上述分析師的說法,很明顯,不能簡單地改造加密貨幣挖礦裝置來「做AI」。
可能是因為GPU與加密貨幣挖礦中使用的ASIC(專用積體電路)不同,這意味著伺服器硬體不同,整個系統也完全不同。
然而,CoreWeave的S-1檔案多次提到,它已與Core Scientific達成協議,提供「超過500兆瓦的容量」。
但目前尚不清楚Core Scientific實際擁有多少容量,儘管CoreWeave和Core Scientific都暗示了這一合作。
截至2025年2月,Core Scientific擁有約16.6萬臺比特幣礦機——這些礦機很可能都是僅用於比特幣挖礦的專用晶片!
這意味著這些裝置(或者,可能包括其資料中心運營)與GPU或AI計算毫無關係。
事實上,Edward幾乎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Core Scientific擁有任何有意義的計算能力。

財務不會說謊

一旦深入研究其財務檔案,事情會變得更加奇怪。
根據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最新年度報告,在高效能計算(HPC)託管業務(包括GenAI工作負載)中,Core Scientific獲得了2430萬美元的收入。
沒有看錯:2430萬美元。
相比之下,它透過為自己挖礦和出售加密貨幣產生了4.08億美元的收入,為第三方挖礦產生了7700萬美元的收入。
假設Core Scientific能夠將比特幣礦機重新用於AI工作負載,這對業務有何幫助?
如前所述,挖礦用於轉售和為外部合作伙伴挖礦,佔據了其收入的絕大部分——接近95%。
Core Scientific在過去三個季度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24年第四季度虧損2.65億美元,
2024年第三季度虧損4.55億美元,
2024年6月虧損8.04億美元。
Core Scientific只有一個HPC客戶:CoreWeave。
在每個財年結束時,每家上市公司必須釋出的年度財務報告10-K表格中,Core Scientific稱CoreWeave為「客戶J」。
根據其10-K表格,Core Scientific表示:
…合同承諾了約11.4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主要涉及基礎設施改造、裝置採購以及與將其大部分資料中心轉換為提供HPC託管服務相關的勞動力…
[其中8.993億美元根據我們的協議由客戶報銷。
這個客戶——Core Scientific唯一的HPC客戶——就是CoreWeave,這些支出預計「將在未來一年內發生」。
CoreScientific去年破產且上個季度虧損超過2.65億美元,這樣一家公司究竟如何負擔CoreWeave擴張的前期資本支出?
Core Scientific手頭約有8.36億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並且仍在清理其已有的債務。
Core Scientific似乎還沒有拿得出手的HPC基礎設施。
它雖有七個資料中心,卻未必能滿足微軟、OpenAI這類公司(二者均為 CoreWeave客戶)的需求。
從它上季度HPC收入僅850萬美元、整個財年2430萬美元就能看出來。
不知為何,Core Scientific打算花10億美元建HPC基礎設施,還計劃給一家公司提供超1吉瓦容量。
可截至11月,僅在俄克拉荷馬州一處破土動工,尚未真正開展
參考資料:
https://www.wheresyoured.at/core-incompetency/
https://www.techzine.eu/blogs/infrastructure/129659/a-storm-has-formed-around-coreweave/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2025/03/16/nvidia-backed-ai-start-up-just-filed-for-an-ip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