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吸菸會致癌,同時,飲酒被證明存在致癌風險,所以有明確的指導建議成年人的飲酒量。
既然如此,世衛組織(WHO)已把加工肉類(包括火腿)列為1類(已知會致癌)致癌物,為什麼超市裡還能隨意出售火腿、薩拉米香腸和培根,且沒有任何公共健康警示呢?
薩拉米香腸和培根等加工肉類,是多個文化背景中由來已久的美食。透過醃製、發酵、熏製或鹽漬等加工方法,這些肉類不僅能長期儲存,還能增添香味。
加工肉類的主要存在的健康問題在於其可能含有N-亞硝基化合物,這種物質可能損害腸壁細胞,增加患腸癌的風險。此外,加工肉類製作過程中使用的硝酸鹽防腐劑也會形成這些化合物。
儘管上述科學論證已經發現且存在很長時間,並已得到包括澳洲癌症協會、美國心臟協會和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在內的多個公共健康組織的認可,他們建議限制加工肉類的攝入。但問題是:如果這類食物真的有潛在危險,為什麼仍允許人們隨意食用?
事實上,一組健康研究者最近在《內科學雜誌》(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論文稱,根據現有資料,成年人不需減少目前加工肉類的攝入量。
對61項科學研究和400多萬人的審查讓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絕對的“反加工肉類”的飲食建議是不合理的。

健康建議
目前的建議是,澳人每週不得食用超455g煮熟的瘦肉,完全避免使用火腿等加工肉類。
沒有針對兒童的相關建議,這讓家長十分困惑,因為很多家庭依賴經濟實惠的加工肉類,如火腿,製作三明治。
新出現的更瘦和不含硝酸鹽的加工肉類是否是更安全,也同樣沒有明確答案。
癌症委員會的Clare Hughes表示,這是一個複雜的領域。

她說:“無硝酸鹽的加工肉類品種較新,因此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認其安全性,因此我們仍建議人們限制攝入量。”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我們每週的加工肉類攝入量會累積。比如,週末吃了培根蛋早餐、中午又吃了火腿三明治、比薩上的薩拉米香腸,以及週末聚會上混合肉類拼盤,這樣的攝入量幾乎或直接超過了每週推薦的攝入量。”
“每週吃一次披薩或週末在早餐中加點火腿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發現自己每天或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加工肉類,則應考慮減少攝入,並選擇替代品,如未加工的肉類、海鮮、雞蛋、豆類和蔬菜,尤其是對有家族腸癌史的人來說。”
平衡是關鍵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是家庭飲食中其它營養食物的攝入。
單一食物不會單獨致癌,長時間的飲食習慣才是關鍵。也就是說,整體營養均衡是保持健康和降低患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這意味著,富含全穀物、新鮮果蔬的飲食,並偶爾食用加工肉類(每週一至兩次),要比每天午餐都是白麵包火腿三明治而缺乏新鮮食物的飲食要健康得多。

比較和對比
瞭解定期食用加工肉類的風險非常重要,尤其是與其它致癌物(如香菸)相比時。研究表明,每天食用50g加工肉類的人,患腸癌的風險比完全不吃加工肉類的人高出1.18倍。
相比之下,食用加工肉類導致腸癌的風險,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也不及終生吸菸導致肺癌的風險,吸菸會使患肺癌的風險增加50倍。
因此,選擇脂肪含量最低且儘量不含硝酸鹽的加工肉類可能是控制風險的關鍵。建議將加工肉類作為偶爾的特殊早餐選擇,或偶爾在你喜歡的披薩上加一點,每週吃一到兩次,而不是每天都吃。
責任編輯/轉載:貓叔徐超

